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于勛
論文名稱: 國小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yl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 New Immigrant Children
指導教授: 陳李綢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新移民子女管教方式親子關係情緒智力
英文關鍵詞: new immigrant children, parenting styl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emotional intellig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及情緒智力之間的關係,主要目的有四項:(一)了解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差異性(二)探討新移民和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差異情形。(三)了解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和情緒智力上的關係。(四)分析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和親子關係對情緒智力的預測力。本研究以宜蘭縣四、五、六年級之新移民子女和非新移民子女共479 名為研究對象,並施以「基本資料」、「母親管教量表」、「親子關係量表」、「情緒智力量表」等研究工具,再將所得之資料行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分析探討。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以性別而言,新移民女童在人際情緒智力上優於新移民男童。
    2、母親國籍為大陸籍之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和「親子關係」上均明顯優於母親為東南亞籍者。
    3、雙親家庭之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回應」面向及「正向親子關」均明顯優於單親家庭者
    4、以國籍而言,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正向親子關係」上優於新移民子女,且本國籍子女的情緒智力表現顯著優於新移民子女。
    5、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具有顯著相關性
    6、新移民子女知覺之「正向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具有顯著相關性。
    7、新移民子女知覺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能有效預測整體情緒智力42%的變異量。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長、學校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yl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re are four purposes included in the research:(1)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parenting style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mo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2)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parenting style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etwee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3)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of parenting stylea,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4)analyze the predicability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and native children form 4th to 6th grade in I-Lan County were survied .Such research tools as the questionnaire for “personal basic data”, “parenting styles scal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cale”. “the sca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 elementary student”were utilized here.all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itive statistics”, “one way M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gender. Schoolgirl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had better score of intrapers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bviously than schoolboy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2.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hose mothers from china have better parenting styles and better parent-children relationship than mothers form southeasten countries.
    3. in terms of familiy structure,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ho live with parent have better mother’s responsiveness and better positiv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an those who live with single parent.
    4. as to nationalities,the native children have better positve parent-children relationship and bett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an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5. it revealed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the attitude toward perceive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and emtotional intelligence amo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6. it revealed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the attitude toward positiv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mong new immigrant children.
    7. 42% of variation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n be effectively predicted by percived matemal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children relationship
    In the end,the researcher based upon these findings and discuss them adequately.and provide concret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for parents,schools, and further studi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移民相關問題探討 9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內涵及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親子關係理論與相關研究 22 第四節 情緒智力理論與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上的差異分析 59 第二節 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差異分析 67 第三節 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相關分析 69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知覺之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對整體情緒智力之迴歸分析 71 第五章 討論 75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新移民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的差異分析 75 第二節 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在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情緒智力上的差異分析 82 第二節 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相關分析 82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對情緒智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86 第六章 討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文獻 96 中文部分 96 西文部分 103 附錄一 正試施測問卷 107 附錄二 「母親管教方式」預試之試題內容與結果一覽表 114 附錄三 「親子關係」預試之試題內容與結果一覽表 115 附錄四 「基本資料調查表原作者同意書」 117 附錄五 「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原作者同意書」 118

    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9)。九十九年第六週內政部統計通報。2010年6月 1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6.doc。
    王光宗(2004)。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淑卿(2003)。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鍾和(1993)。家庭型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文慈(2001)。青少年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1,51-82。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玟儀(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鴻瑛(2005)。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美秀(2004)。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虹妮(1998)。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玲(2002)。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米庭(2006)。親子關係、人際壓力因應與青少年焦慮、憂鬱情緒的探討。私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盈弟(2005)。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那昇華(2006)。新移民子女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周金春(2001)。兒童理解多重情緒的能力-對兩種情緒同時存在的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樹澍(1989)。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玉玲(2007)。嘉義市公立幼稚園辦理課後照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佳莉(2006)。新住民教養態度與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怡婷(2009)。新移民子女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枝(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湘淇(2003)。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淑雯(2002)。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騏龍(200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美珍(2006)。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安芝(1991)。價值觀的一致程度對親子關係和諧性及子女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秋桂(2002)。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曉萍(2003)。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春興(1991)。教育心裡學。台北:東華。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憶真(200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許馨心(2007)。新移民子女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彰化縣國中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燕如(1988)。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拓榮(199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5-96。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湯韻蓉(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玉芷(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6。
    廖純雅(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倫妙(2007)。國中學生親子關係、情緒管理與其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潘玉鳳(2002)。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鄭予靜(2003)。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碧昭(2003)。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奇璋(2003)。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壹亘(2005)。國小學童不同同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清芬(1999)。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劉瑞美(2006)。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葉光輝(2005)。母親的後設情緒理念對國小子女依附傾向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2),181-195。
    葉合倩(2006)。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盧雅鈴(2007)。東南亞新移民子女所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賴保禛(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珮玲(2005)。外籍配偶在宅識字服務方案之初探—以社子地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淑貞、黃琴雅、李曉君(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南榮學報,11(7),1-20。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順吉(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羅國英(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004-G11)。未出版,臺北市。
    羅品欣(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型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美雲(2003)。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雅雯(2007)。台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英文部分
    Armentrout,JA.,& Burger,G,K(1972).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al child-rearing behavior at five grade level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7(1),44-48.
    Bandura.(1987). The self system in reciprocal determin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344-358.
    Baumrind, D.(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 1-103.
    Bar-on,R(2000).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In R Bar-On & J.D.A.Parker(Eds),The handbook of San Francisco:Jossey-Bass.emotional intelligence(pp. 363-388).
    Becker,W.C.(1964).Conseg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1.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owlby, J.(1978).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Cooper, R. K., & Sawaf, A.(1997). Executive EQ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 Grosset/Putnam.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Erikson. E. H.(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A review. New York: Norton.
    Gardner, H (1993). Creative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 Bantam Books.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y. Handbook of Marriages and the Family.
    Green, R. & Werner, P. D. (1996). Intrusiveness and closeness-caregiving :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Enmeshment”. Family Process, 35 (2), 115-136.
    Isen, A. M. (1999). Positive affect. In T. Dalgleish & M. Power (Eds.). Handbook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Chichester,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Kaczynski, L.(2003).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l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accoby, E.E., & Martin, J.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 & E.M. Hetherington(Eds.), Handbooks of the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p.1-101). New York: Wiley.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evo. Utah: Brigan University.
    Pai, H. C., Lee S., & Tsao, L. I.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cteric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2(4),267-273.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Roe, A., & Siegel man, M.(1984). A parent-child relation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55, 586-597.
    Rogers,R. W.(1984). Changing health-related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e role of preventive health psychology. In J. H. Harvey, J. E. Maddux, R. P. McGlynn, & C. D. Stoltenberg (Eds.), Social perception in clinical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2, 91-112. Lubbock: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Ed.),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Simmons & Simmons, J. C. (1997).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 groundbreaking guide to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lington Texas:The Summit Publishing Group.
    Williams, W. C(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3, 127-136.
    Wulfsohn, S. (2002)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first grade: Contributions of children’s temperament, positive mothering, and positive fathering.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