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栴君 |
---|---|
論文名稱: |
國際人口遷徙及其政治社會化─以台北市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的形塑為例 |
指導教授: | 鄧毓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4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社會化 、新移民女性 、公民資質 、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 |
英文關鍵詞: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citizenship, family factors, school facto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4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近年來台灣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經濟及社會文化產生莫大的衝擊。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伴隨國際通婚浪潮下所帶來的新移民女性之相關議題。除了新移民女性遠嫁我國,面臨語言、生活及社會文化適應與教養下一代的問題外,近年來對於其公民權的給予亦愈來愈重視,因此其具備何種公民資質的研究即愈顯得重要。
本研究以自行編製的「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型塑之問卷」,針對247名台北市修習識字教育的新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新移民女性所具備的公民資質之情形,分析家庭背景因素與學校教育因素對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的影響,並探討公民知識、權利與態度間之相關情形。
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所列的六項家庭因素,在公民資質型塑上,有顯著差異者為「原生
國家」、「來台時間」、「新移民女性先生的政黨傾向」等三項家庭因
素;而「先生教育程度」、「先生職業」、「與家人相處模式」等三項家
庭因素,則無差異。
二、本研究所列的三項學校因素,在公民資質型塑上,「原教育程度」、「識
字教育班班級氣氛」有顯著差異;而「識字教育班的教師民主素養」則無
顯著差異。
三、新移民女性的「公民知識」分別與「公民權利」、「公民態度」皆有顯著
的低度正相關。
接著,深度訪談長期服務新移民女性的社工員,以及長期關注新移民女性議題的印尼籍女性,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更深層的原因。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針對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具備的情形,希冀提供給辦理識字教育的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一些具體的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aiwan has witnessed rapid growth of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through intermarriage between local Taiwa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 Chinese citizens. Researches on how these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deal with language, culture and family problems are abundant. Yet, rarely seen is scholarly discussions on the perception of its Taiwanese citizenship. The study is therefore aiming at the exploration of socialization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citizenship is granted.
In doing so, this author conducts a survey of 247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who studied in the literacy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o be more specific, we have tried to identify factor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acquisition of the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s citizenship an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ivic knowledge, civic rights, and civic attitudes.
The major finding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Among the six family background factors, ‘original
nationality’, ’time span of staying in Taiwan’,
and ’husband's political party orientatio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formation of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s citizenship. However, ‘husband's educational
level’, ‘husband's occupation’ ,and ‘the mode of
getting along with families’ does not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the formation of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s citizenship.
2.As far as three school education factors are
concerned, ‘previo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class
atmosphere in literacy educatio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formation of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s citizenship. However, ‘teacher's democratic
orientation’ is the only factor which has in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s
citizenship.
3.There is significantly low degree of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1) civic knowledge and civic rights
and (2) civic knowledge and civic attitudes.
To probe into the causes behind survey results, this author also interviewed two key persons. The first one is an experienced societal worker who has helped newly immigrant feminine. An Indonesian immigrant feminine who has closely watched relevant issues for a long time is consulted as well.
Last but not the least, some useful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mmigrant feminine literacy educ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06)。http://www.ris.gov.tw/ch9/f9b.html。
內政部統計通報(2006)。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月報(2006)。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外籍配偶名稱繼續沿用(2006,4月20日)。YAHOO!奇摩新聞。
2006年4月20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060420/43/31yxx.html
台北市教育局網站。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紅葉文化。
王宏仁(2000,1月)。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論
文發表於台大社會系舉辦之「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社
會」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宏仁、高嘉隆(2003,11月)。文化經驗與跨國勞動市場界域之形構:以
越南台商廠內之中國幹部遷移為例。載於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舉辦之「邁向
新世紀的公平社會──社群、風險與不平等」研討會,台北市。
王宏仁(2004)。正在興起的跨國托育俱樂部。新新聞,916,54-55。
王明輝(2004)。臺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
107,320-334。
王惠光(2004,12月28日)。外籍婚姻 應立法管制。中國時報,社會版。
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譯)(1999)。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台北市:韋
伯文化。
王錦雀(1997)。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公民訓
育學報,6,225-271。
江宜樺(1995)。「政治是什麼?」—試析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19,165-193。
江美慧(2003)。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
象。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1732009。
呂亞力(1993)。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何青蓉(1997)。「成人識字教學方法革新-從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中出
發」,北縣成教,7,24-30。
何青蓉(2001)。「推動成人識字教育的重要國際成人識字教育組織」。成人
教育雙月刊,61,11-18。
李美華譯(1998)。E.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
社。
吳俊緯(2004)。展臂迎新--談外籍新娘教育。師友,441,17-19。
周文欽、歐滄和、許澤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2001)。心理與教育
測驗。台北市:心理。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市:心理。
易君博(1970)。政治社會化分析。憲政思潮,12,1-15。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君諭(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識字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1NTNU0205011。
林君諭(2003)。臺北市推動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觀察與省思,社會教育雙月
刊,113,46-53。
林清山(2003)。多變項分析統計法(第五版)。台北市:台灣東華。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初版)。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
析。台北:五南。
邱琡雯(2003)。「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
人教育,75,11-19。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市:時英。
亞磊絲(1994)。從識字教育談成人教育。師友,330,10-12。
段盛華(1988)。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
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6NCCU2011003。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
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
例。臺灣社會研究,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市:
《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主編)。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載
於不要叫我外籍新娘(頁12-48)。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馬起華(1981)。政治社會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
陳文俊(1997)。政治社會化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 : 大(專)學生的政治態度
與價值之研究。高雄市 :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張秀雄(1999)。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公民資質。國立編譯館通訊,12(4),
40-49。
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03-035)。台北市: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訓系。
張秀雄(2002),公民資質教育模式。中等教育,53(5),4-22。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
訓育學報,12,1-32。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YU0658017。
張培新(2003)。全球化浪潮下之公民資質初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14(1),58-75。
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
39。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
75,20-30。
陳源湖(2004)。跨國婚姻婦女教育中的教學者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07,
359-376。
陳義彥、陳陸輝(2004)。臺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
報,18,1-39。
陳翠蓮、黃麗芬(2005,5月)。政治社會化與政治認同之變遷—以「外獨
會」為例論文發表於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舉辦之「憲政秩序與改革研討
會」,台北市。
陳慧萍(2005)。台灣地區高中學生國家認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如婉(1998)。從當代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85NTNU3051005。
曾秀珠(2002)。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
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1205029。
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2NTNU1205004。
黃秀端(1998)。我國大學生對政治權利態度之分析。東吳政治學報,9,
171-202。
黃俊龍(譯)(2003)。公民身份。Keith Faulks著。台北市:巨流。
黃富順(2003)。外籍配偶的基本教育權。九十二年全國「外籍配偶成人教育
研討會」手冊,8-9。台北縣政府承辦。
黃詩雯(2002)。亞太地區技術性移民政策之比較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
系研究所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SCU00227011。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1)。最新政治學新論。台北
市:韋伯文化。
楊秋燕(1993)。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親子衝突情感經驗及親子衝突解決策
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葉孟宗(2003)。跨國婚姻家庭之外籍配偶其政治社會化與國家認同研究。國
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92NCHU0692014。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91CCU00102082。
劉姝言(1997)。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TNU3051008。
劉美慧(2000)。學校公民課程的實施與公民資質觀點分析。台灣教育,
595,25-35。
劉梅君(1997)。「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
出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185-226。台北
市:女書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4a)。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
刊,105,30-43。
潘淑滿(2004b)。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
學刊,8(1)85-131。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
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
論文資訊網,088NDHU0577003。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高中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教育社會
學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繼光(譯)(2002)。Peter Stalker著。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
出走」(International Migration)。台北市:書林。
鄧運林(1995)。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
為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
網,090NTCTC576048。
蕭昭娟(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
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
網,088NTNU0136004。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空中大
學。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41-84。
釋見咸(2003)。社區中的外籍配偶教育。成人教育,75,31-35。
貳、西文部分
Almond, G. A. (1960). The politics of the developing area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 A., & Verba ,S.(1963).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 A., Powell, G. B. (1978). Comparative
politics :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Boston: Little,
Brown.
Babbie, E. R. (1998).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2nd
ed.).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astles, S., & Davidson, A. (2000). Being a Citizen. In
Citizenship and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Belonging(pp. 103-128). London: MacMillan.
Castles, S. (1998). New migr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force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56), 215-
227.
Conover, P. J. (1995). Citizen Identitie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Self.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3(2),
133-165.
Dawson, R. E. & Prewitt, K.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 and Company.
Easton, D., & Dennis, J.(1969). Children in Political
System: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Ehman, L H.(1969).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selected educational variables with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69,559-580.
Ehman, L H.(1980).Chang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s
political attitudes as a function of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climat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7(2),253-265.
Freire, P. & Macedo, D. (1987). Literacy: Reading the Word
& the World. Massachusetts: Bergin and Garvey.
Hunter, C. J., & Harman , D.(1979). Adult Il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port to the Ford Found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Jaros, P. (1973). Socialization to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Joaquín Arango(2000).Explaining migration: a critical view.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2(165), 283-296.
Langton, K. P.(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shall, T.H. (1964).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Doubleday.
Pratte, R.(1988). The Civic Imperative.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Roche, M. (2002). Social Citizenship: Grounds of Social
Change. In Handbook of Citizenship Studies(pp.69-86).
London: Sage.
Sainsbury, D.(1994). Gendering Welfare States. London:
Thousand Oaks.
Torney, J.V. , Oppenheim, A.M., & Farnen, R.F.(1975).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criou:An empirical study. New
York: John Wily and Sons.
Turner, B. S.(1994). Postmodern culture/modern citizen. In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pp. 153-168). London: Sage.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