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蘭媖
論文名稱: 唐代徒手肉搏的角抵研究
指導教授: 邱添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唐代娛樂唐代休閒角抵角觝相撲摔跤百戲角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7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關鍵詞:唐代娛樂、唐代休閒、角抵、角觝、相撲、摔跤、百戲、角力
    角抵源自於早期人類為求生存鬥爭,逐漸成為鬥智鬥力的競技活動的形式,成為宮廷與民間中娛樂消遣,以及軍中鍛鍊勇氣與體力的方式。本論文觀察此類活動在唐代呈現出的發展和風貌,並藉此了解唐代的社會情形,以及在社會、民間、文化、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對於後代的體育發展是否有承先啟後的地位,並觀察此項活動與周遭民族、國家的交流、互動、關係和影響為何?
    唐時角抵因受帝王的青睞,參與度和活動舉行的頻率,勝過前面各朝。並且有「相撲朋」等管理訓練單位與組織,專門訓練角抵選手,民間社團與專業團體的出現等都影響到後世,角抵運動也成為各種角力競技的源流,唐時角抵的盛行於節慶時就可看到其蹤跡,大致都集中在春夏,角抵活動的地點,分布區域廣泛。賽前有其固定的儀式,如選手進場的擂鼓及類似祈福或預備的動作,唐時角抵比賽主要以摔倒對方分勝負,並設有裁判。在比賽穿著上,依循著傳統以來赤裸上身,下著一件丁字型褲。從角抵觀察唐代社會瀰漫著好鬥尚武的氣氛,並印證佛教的盛行。唐代有更多女性、僧人加入這項活動。角抵在社會中扮演著娛樂功能,卻也背負著奢靡、浮誇、重嬉戲的負面形象,在文化上,是人民調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政治上,是招待國外使節,朝廷宴會的活動。
    唐代角抵和東、西方民族包括吐蕃、南詔、柔然、敦煌、印度、契丹、朝鮮、日本等有交流互動的情形。唐朝的衰微和遊藝活動過度的發展,卻也透露了某種程度的相關性。唐代角抵突破了社會、階級、民族間的壁壘,形成了華夏與異邦、邊疆與內地、宮廷與民間的文化互動。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唐代的角抵發展 8 第一節 角抵的源流與演變 8 一、定義與源流 8 二、演變 32 第二節 宮廷及軍中的角抵活動 35 一、帝王的喜愛 36 二、朝廷接待賓客的表演項目 40 三、軍中訓練與娛樂項目 42 第三節 民間的角抵娛樂 46 第三章 從角抵看唐代社會 54 第一節 角抵的技巧發展與服制 54 一、技巧的發展 54 二、比賽時的服制 65 三、角抵表演的場地 73 第二節 角抵專業團體與尚勇好鬥的社會 76 一、專業團體的出現 76 二、尚勇好鬥的社會風氣 78 第三節 僧人與女性的角抵參與 84 一、僧人與角抵 84 二、女性的參與 91 第四節 角抵者的社會形象 93 一、社會對角抵的看法 93 二、角抵人的社會形象 96 第四章 角抵的交流與影響 102 第一節 唐代角抵與西方各族的交流 102 第二節 唐代角抵對東方各族的互動 109 一、契丹 109 二、朝鮮 112 三、日本 114 第三節 唐代角抵對後代發展的影響 118 第五章 結論 127 徵引文獻 132 表 次 表2.1-1:「先秦」角抵異名的記載 11 表2.1-2:「秦漢」角抵異名的記載 12 表2.1-3:「魏晉南北朝」角抵異名的記載 13 表2.1-4:「隋唐」角抵異名的記載 15 表2.1-5:「五代十國」角抵異名的記載 18 表2.1-6:各代「角抵」異名比較表 20 表2.1-7:《資治通鑑》以「手搏」來替代其他「角抵」異名比較 20 表2.1-8:「先秦」著作中的角抵異名 21 表2.1-9:「秦漢」著作中的角抵異名 21 表2.1-10:「魏晉南北」著作中的角抵異名 22 表2.1-11:「隋唐」著作中的角抵異名 23 表2.1-12:「五代十國」著作中的角抵異名 26 表2.1-13:「宋」著作中的角抵異名 27 表2.1-14:歷代著作時期的「角抵」異名比較表 30 表2.3-1:角抵活動區域分布圖 50 圖 次 圖2.1-1:角觝圖 10 圖2.1-2:漢灰陶角抵俑 34 圖2.3-1:角抵活動區域 50 圖3.1-1:秦漆繪木篦角抵(附摹本) 55 圖3.1-2:東周青銅半裸摔跤像 56 圖3.1-3:戰國角抵紋透雕銅飾(附摹本) 57 圖3.1-4:漢角抵紋肖形印 (附拓本) 58 圖3.1-5:漢角抵紋肖形印拓本 58 圖3.1-6:西魏相撲圖浮雕(附局部拓本) 59 圖3.1-7:北周太子相撲壁畫摹本 60 圖3.1-8:唐代相撲圖白描 61 圖3.1-9:北魏石硯(附局部角抵圖) 61 圖3.1-10:唐代幡畫相撲圖 64 圖3.1-11:西漢彩繪帛畫角抵圖 64 圖3.1-12:秦皇陵出土百戲俑 66 圖3.1-13:東漢角抵壁畫圖(附摹本) 67 圖3.1-14:高句麗角抵壁畫(舞踊塚) 69 圖3.1-15:高句麗角抵壁畫(角抵塚) 69 圖3.1-16:敦煌金剛力士像 71 圖3.1-17:宋代相撲圖壁畫 72 圖4.1-1:清代布達拉宮落成典禮摔跤壁畫 105 圖4.1-2:五代舉象壁畫 108 圖4.2-1:敖漢旗娘娘廟壁畫(附摹本) 110 圖4.2-2:遼八角陶壺 111 圖4.2-3:日本相撲人古圖 115 圖4.2-4:日古代軍配團扇 116 圖4.3-1:明刻本 忠義水滸傳全傳74回〈燕青智撲擎天柱〉插圖 120 圖4.3-2:金相撲泥俑 122 圖4.3-3:點石齋畫報〈勇技演操〉 124 圖4.3-4:善撲營 125 圖4.3-5:清宴塞四事圖 125 圖4.3-6:清木刻摔跤圖拓本 126

    徵引文獻

    一、文獻史料(依著作時期為序)

    管仲(周),《管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1978
    莊周(周),《莊子》收於《諸子集成叢書》 台北市:世界書局,1955
    荀況(周),《荀子》收於《諸子集成叢書》 台北市:世界書局,1955
    韓非(周),《韓非子》台北市:三民書局 ,1997
    司馬遷(西漢),《史記》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 1987
    仲長統(漢),《昌言》收於《諸子集成》補編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公羊高(戰國),何休(漢)注疏,《公羊傳》,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1
    穀梁赤 (戰國),范寧(晉)注疏,《穀梁傳》台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1971
    左丘明(春秋),杜預 (晉) 注疏,《左傳》,台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1989
    鄭玄(漢)注;孔穎達(唐)正義,《禮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1989
    劉向(漢),《新序》叢書集成初編 529上海:商務印書館據鐵華校宋本影印,1936
    劉熙(漢),《釋名》上海:商務印書, 1939
    班固(東漢),《漢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83
    許慎撰(漢);段玉裁(清)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王隱(晉),《晉書》選自《二十五別史》九家晉書輯 濟南市:齊魯書社 ,2000
    陳壽(晉),《三國志》台北市:鼎文書局, 1991
    陶潛(晉),《搜神後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4編2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葛洪(晉),《西京雜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續編一冊 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葛洪(晉),《抱朴子》收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066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范曄(南朝宋),《後漢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81
    魏收(北齊),《魏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91
    任昉(梁),《述異記》收錄於《四庫全書薈要》278小說家類33冊 景印摛藻堂台北市:世界書局 ,1986
    蕭子顯(南朝梁),《南齊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87
    蕭統(梁),周啟成等譯注《新譯昭明文選》第一冊 台北市:三民書局,1997。
    盧思道(隋),《盧武陽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1977
    不著撰人(唐),《玉泉子》收於《筆記小說大觀》22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令狐德棻(唐),《周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1991
    白行簡(唐),《李娃傳》收於《傳奇小說選》台北市:正中書局,1953
    余知古(唐),《渚宮舊事》收於《筆記小說大觀》24編1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李白(唐),《李太白集分類補註》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13643集部 台北市:世界書局, 1986
    李百藥(唐),《北齊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8
    李延壽(唐),《北史》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85
    李延壽(唐),《南史》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85
    李垕(唐),《南北史續說》上海 : 東方出版中心, 1996
    李荃(唐),《太白陰經》張文才、王隴譯註 長沙:岳麓書社, 2004
    李商隱(唐),《義山雜纂》收於《筆記小說大觀》30編 10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封演撰(唐),《封氏聞見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6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段安節(唐),《樂府雜錄》 台北市:新興書局 ,1985
    段安節(唐),《樂府雜錄》上海:商務印書館, 據守山閣叢書影印本,1936
    段成式(唐),《酉陽雜俎》收錄於《唐代叢書》台北:新興書局,1968
    范攄(唐),《雲溪友議》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續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張固(唐),《幽閑鼓吹》收於《筆記小說大觀》6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張鷟(唐),《朝野僉載》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趙璘(唐),《因話錄》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 台北:商務印書館發行,1939
    鄭處誨(唐),《明皇雜錄》收於《筆記小說大觀》 十六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鄭棨(唐),《開天傳信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八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魏徵(唐)等,《隋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1983
    顧非熊(唐),《妙女傳》收於《筆記小說大觀》38編二冊 台北市:新興書局,1979
    崔令欽(唐),《教坊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5編3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王定保(五代),《唐摭言》台北市:世界書局 ,1962
    杜光庭(五代),《錄異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14編1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范資(五代),《玉堂閑話》收於《舊小說》丙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14
    劉昫(後晉),《舊唐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1985
    調露子(五代),《角力記》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31編7冊 據光緒董金鑑重刊琳琅密室叢書 台北市:新興書局,1985
    尉遲偓(五代),《中朝故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王欽若(北宋),《冊府元龜》台北:大華印書館, 1968
    王溥(宋),《五代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0
    王溥(宋),《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 ,1974
    司馬光(宋),《司馬溫公全集》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正誼堂全書60 線裝書無出版年,1993
    司馬光等(宋),《資治通鑑》台北市 :臺灣中華書局,1966
    吳自牧(宋),《夢粱錄》 筆記小說大觀 21編 2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宋敏求(宋),《唐大詔令集》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2
    李昉(宋),《太平廣記》台北市:明倫書局, 1971
    周密(宋),《武林舊事》收於《筆記小說大觀》續編4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孫光憲(宋)《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 2002
    高承(宋),《事物紀原》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康駢(宋),《劇談錄》收於《筆記小說大觀》9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張舜民(宋),《畫墁錄》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 小說類 1037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張齊賢(宋),《洛陽搢紳舊聞記》收於《舊小說》丁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14
    郭茂倩(宋),《樂府詩集》台北:世界書局,1961
    陶穀(宋),《清異錄》收於《筆記小說大觀》 四編 三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無名氏(宋),《五國故事》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六編一冊台北市:新興書局,1977
    樂史(宋),《楊太真外傳》收於《舊小說》丁集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14
    歐陽修(宋),《新唐書》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1981
    歐陽修(宋),《新五代史》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1985
    鄭樵(宋),《通志》台北市:新興書局 1963
    錢易(宋),《南部新書》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
    薛居正(宋),《舊五代史》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6
    灌圃耐得翁(宋),《都城紀勝》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不著編人,(西夏) ,史金波、聶鴻音、白濱 (民國) 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北京市:法律出版社,2000
    不著編人(元),《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1976
    施耐庵(元),羅貫中修《水滸傳》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1988
    馬端臨(元),《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 1965
    脫脫(元),《金史》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6
    脫脫(元),《遼史》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6
    羅貫中(元)《三國演義》,《中國歷史演義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79
    王圻輯(明),《三才圖會》台北:鼎文書局,1975
    胡震亨(明),《唐音癸簽》台北市:世界書局 ,1960
    王文誥 邵希曾(清)編輯,《唐代叢書》台北市:新興書局,1968
    吳任臣(清),《十國春秋》台北市:國光書局, 1962
    金毓黻(清),《渤海國志長編》3冊 台北市:華文書局,1968
    昭槤撰(清);何英芳(民國)點校,《嘯亭雜錄》續錄清代筆記史料叢刊 北京市:中華書局 據清宣統元年上海圖書公司鉛印本為底本點校, 1980
    張廷玉等(清),《明史》楊家駱主編史新校本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6
    清聖祖(清)御定,《全唐詩》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78
    陳夢雷(清),《古今圖書集成》皇極典 職方典 家範典 台北市:鼎文書局 ,1977
    陳鴻墀(清),《全唐文紀事》楊家駱主編 中國學術名著 文學名著第三集台北:世界書局,1961
    柳得恭(朝鮮),《京都雜志》收於韓國漢籍民俗叢書 第一輯 台北市: 東方文化書局1971
    洪錫謨(朝鮮),《東國歲時記》收於韓國漢籍民俗叢書 第一輯 台北市: 東方文化書局, 1971

    二、佛教經典(依著作時期為序)

    竺大力、共康孟(後漢)譯,《修行本起經》《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52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1
    鳩摩羅什(後秦)譯,《妙法蓮華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法華部 第九卷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1974
    曇無讖(北涼)譯,《大般涅槃經》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1991
    不著譯人(東晉),《佛說目蓮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律部 24臺北市 : 新文豐, 1983
    楊衒(北魏),《洛陽伽籃記》劉九洲註譯 台北:三民書局,1998
    支婁迦讖(後魏)譯,《雜譬喻經》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冊台北: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 ,1983
    章安頂(隋)撰;湛然(唐) 再治,《大般涅槃經疏》臺北市:新文豐,1991《 大正新修大藏經》. 經疏部 ; 第38冊
    玄奘(唐),《大唐西域記》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51冊史 傳部類 史傳部,台北:新文豐,1983
    地婆訶羅(唐)譯,《方廣大莊嚴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本緣部 ;第3冊,臺北市:新文豐,1983
    圓仁(唐),《大唐求法尋禮行記》收於《中國佛教史料續編》台北:彌勒出版社, 1983
    道世(唐),《法苑珠林》 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3
    道宣(唐),《續高僧傳》收於《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112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據清雍正十一年始修 清乾隆三年完成本,1991
    道宣(唐),《續高僧傳》收錄《乾隆大藏經》112台北市:新文豐據清雍正十一年始修 清乾隆三年完成本,1991
    道宣(唐),《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第52冊臺北市:新文豐,1983
    大慧普覺(宋),《宗門武庫》收於《佛光大藏經》3禪藏 史傳部 台北: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94
    法應(宋),《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1968
    契嵩(宋),《傳法正宗記》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第51冊,臺北市:新文豐,1983
    祖慶重(宋),《拈八方珠玉集》收於《續藏經菁華選》 禪宗集成 第13冊台北縣: 藝文印書館 ,1968
    賾藏(宋),《古尊宿語錄》《佛光大藏經》禪藏 語錄部 古尊語錄二 台北: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 1994
    贊寧(宋)《宋高僧傳》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史傳部; 第50冊No. 2061臺北市:新文豐,1983
    贊寧(宋),《大宋僧史略》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事彙部;第54冊臺北市:新文豐, 1983
    玄極(明),《續傳燈錄》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 》史傳部第51冊 日本大藏經刊行會編輯 台北市:新文豐 ,1973
    明河(明)《補續高僧傳》收於《卍新纂續藏經》 第77冊No. 1524〔史傳部類〕〔史傳部〕台北市 : 新文豐,1983
    達珍(清),《正源略集》收於《中國燈錄全書》20北京市: 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

    三、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17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紀念冊》(中文版) 倫敦:大英博物館出版社,2005年三刷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澧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王夢鷗(民國)校釋,《唐人小說校釋》台北:三民出版社, 1983
    出國文物展覽工作組編,《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2年
    任半塘,《唐戲弄》台北市:漢京文化, 1985
    任海 ,《中國古代武術與氣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1994
    何永成,《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
    吳有如等畫,《點石齋畫報》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邵文良,《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集》香港: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6
    林伯原,《中國古代體育史》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1996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 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文學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敦煌文獻》10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段文傑,《敦煌石窟鑑賞叢書》甘肅:甘肅人民美術社,1990
    殷登國,《百戲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2
    馬樹秀,《周代體育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7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
    崔樂泉,《圖說中國古代遊藝》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2
    崔樂泉、張純本,《中國武術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1993
    習雲太,《中國武術史》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
    麻赫穆德、喀什葛里,《突厥語大辭典》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藝術寶庫》4,台北:地球出版社,1988
    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5
    陽向東,《中國古代體育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黃華節,《中國古今民間百戲》台北市:台灣商務, 1968
    潘孝偉,《唐代體育》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5
    魏存成,《高句麗遺跡》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台北市:新文豐書局, 1998
    饒宗頤,《敦煌白畫》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2003

    四、中文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丁玲輝,〈西藏寺廟壁畫中的藏族體育〉《西藏民俗》北京,1998 年1期,pp.4-5
    丁玲輝,〈略述格薩爾史詩中的體育活動形式和馬球〉《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2 ,陜西市,2004年2期,pp.47-51
    丁玲輝,〈淺談民俗與西藏民族傳統體育〉《西藏研究》拉薩市,1998年 2期,pp.117-12
    卜鑑,〈角抵考〉《文學遺產》南京市,2002年 2期,pp.20-25
    王開文,〈日益繁榮的韓國摔跤〉《體育文化專刊》北京,2002年 5期,pp.84
    王開文,〈印度武技綜論〉《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9卷,成都,2003年5期,pp.32-35
    王開文,〈朝鮮半島的武技史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5卷 成都:1995年 2期,P7-11
    安金槐、王與剛,〈密縣打虎亭漢代畫像石墓和壁畫墓〉《文物》北京:1972 10期
    吳之清,〈論民族體育的宗教淵源-以雲南民族體育的發展動態為例〉《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0卷 成都,2004年 6期,pp.29-32
    李建民,〈角抵、角力與角技-兼論《角力記》一書〉《歷史月刊》台北市,1995. 2,pp.102-108
    李重申、李金梅、李小惠、李小唐,〈敦煌莫高石窟與角抵〉《體育文化專刊》北京,2002 1期,pp.88-91
    李娜、李建軍,〈論原始舞蹈與古代體育〉《體育文史》北京,2000年 6期,p.41
    李銓、 蘇文,〈秦陵新出土半裸俑試探〉《秦俑秦文化研究》西安,2000,pp.302-311
    李曉華,〈從宗教到民俗—南詔娛樂體育淺論〉《浙江體育學院》19卷總第78期,杭州,1997年3期 ,pp.53-65
    李曉華,〈淺論南詔國體育〉《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2昆明市,1999年4月,pp.70-75
    沈德功,〈試論西藏古代體育的產生與發展〉《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4 陜西, 2005年,pp.49-53
    卲國田,〈敖漢旗娘娘廟壁畫墓〉《內蒙古文物考古》呼和浩特,1994年 1期,pp.54-60
    孟晉,〈唐代長安休閑娛樂文化的盛衰及影響〉《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8:4鄭州市,2002年8月,pp.45-46
    金啟孮,〈中國式摔跤源於契丹、蒙古考〉《中國蒙古史學成立大會紀念集刊》呼和浩特, 1979,pp.375-399
    金輝,〈談朝鮮族的摔跤〉《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延吉市,1994年4期,pp.81-82
    侯三中,〈松明樓故事的原型、歧異、意旨及演變〉《民族藝術》雲南, 2001年4期,pp.36-41
    夏日新,〈荊楚歲時記與歲時文化〉華夏經緯網2005 6.9 http://big5.huaxia.com/wh/mjwh/2005/00328374.html
    孫世文,〈漢代角抵戲初探—對漢畫像石中的角抵戲的考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長春市 , 1984年4期,pp.67-71
    馬利清,〈內蒙古鳳凰山漢墓壁畫二題〉《考古與文物》陜西, 2003年2期,pp.60-70
    張再興,〈冕和上古角崇拜〉《咬文嚼字》上海:1999 1期,P14-15
    張添富,《唐代官員節假活動之研究—以七節為考察中心》(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莊金德,《唐代年節生活之研究—冬至到上元》(台北: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陳元朋,〈身體與花紋—傳統社會的紋身習尚及其流變〉「健與美的歷史研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9年6月10-12, pp.1-54
    陳振裕,〈秦代的漆繪人物畫〉《文匯報》上海市1979年11月25日第四版
    鳥居龍藏,〈契丹之角觝〉《燕京學報》29期(北京:1946) pp.193-200
    曾美月,《唐代宴樂活動類型考》(河南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4)
    楊泓,〈古文物圖像中的相撲〉《文物》北京, 1980年 10期,pp.88-90
    劉剛,〈論遼代體育對金元清體育的影響〉《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5:1赤峰市: 2004 1期,pp.26-28
    樊正治,〈摔角史〉,《師大學報》,31期(台北,1986)pp.343-363
    樊正治,〈論角抵為國術之源〉,《體育論著選集》第十一輯,(台北:台灣省國民體育委員會,1983)
    潘孝悌,〈試論唐代專業運動團體出現的背景和意義〉《學術界》香港,1994年4期, pp.34-46
    蔡欣欣,《雜劇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抵到元代雜劇》(政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謝生保,〈莫高窟中的古代健美運動員-淺談健美運動的起源和發展〉《敦煌研究》總第61期,蘭州市,1999年3期,pp.60-68
    謝生保,〈敦煌璧畫中的民俗資料概述〉《敦煌研究》蘭州市,1998年 3月,pp.8
    曠文楠,〈兩晉南北朝武術的娛樂性發展〉《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卷 成都:1994年4期,pp.16-19
    羅時銘,〈中日相撲傳承關係探析〉《體育文史》北京,1997年 1期,pp.28-34

    五、日文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橫綱常陸山谷右衛門(1874-1922)著,《相撲大鑑》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不詳,原台灣總督府藏書,現藏於中研院台史所圖書館
    三田村鳶魚著; 朝倉治彥編 ,《相撲の話》東京市 : 中央公論社, 1997
    舍人親王撰,《日本書紀》收於《國史大系》第一卷 東京市:經濟雜誌社,明治30年
    細川潤次郎等編,《古事類苑》武技部 東京:古事類苑刊行會,1928
    寒川恆夫,《相撲の宇宙論》東京市:平凡社,1993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198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