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雅茹
論文名稱: 魏晉名教的理論與實踐
指導教授: 莊耀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名教魏晉五倫悖情違禮自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向來被視為禮儀之邦,對於禮儀規範,鉅細靡遺、無不備至。再加上以孔、孟為尊,是以凡言禮儀,必與儒家做結合。禮儀規範,或可言為「名教」,「名教」直釋之為「名分之教」,意即其指引了各個階層與身份的人所應遵行的方向。當社會由簡單趨向複雜、由個人走向團體,人與人之間便需要一套生活的規範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這便是「名教」制度的起源,也是禮儀規範的本義。不論是孔、孟之言,或是老、莊之論,對名教之根本價值或有不同之解,然對名教功用之理解,卻是一致。
    由於世異時移,制度隨著時間的不同有所變革,再加上人為有心的操弄,更是加速制度本身的質變。名教制度本源是為了處理公共事務、為了維持社會運作、為了保住人性本質。是以名教在各家都有所論述,不特為儒家所有,只是儒家對名教不只有根源性的說明,對於實際的落實,亦有其完整的規範,是以易為後人所發展、闡釋。西漢武帝用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名教正式成了儒家之代名詞,而董仲舒結合陰陽、尊卑的「董化儒家」更讓孔、孟的名教制度產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這樣的名教制度,失去了原始名教的生命力,成為一種制式化、絕對化的規則。不過西漢因為政治上相對安定,名教異化的問題尚未凸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社會大亂、百姓流離、民生疾苦,由於大一統的情勢瓦解,自我意識便隨之興起,人們由群體走回個體,開始檢視名教制度存在的必然性與其根源性。
    西晉統一天下之後,名教制度並沒有向漢朝復歸,反而因為晉朝執政者的操弄,而加速其異化。有識之士在面對已經失去根源價值的名教,不只產生反思、企圖重建,還在在實際層面,對已然異化的名教制度,表達不滿與反動。他們使用相對激烈的手段,對名教制度作看似全盤性的否定。在這種看似悖情違禮的行為背後,士人們大多有著深沉的感慨。不過社會終須規範以維繫正常運作,再加上後期有人假之而亂紀,故是否須以悖禮之舉來抗議名教的異化便又成為士人關注的問題。
    而本文便是透過魏晉時期名教制度的改變,對名教作全盤的廓清,不只重溯名教的根源,亦對魏晉名教何以成為爭論之點加以說明,並佐以歷史事實,以求明證。以期對魏晉時人悖禮之舉,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人研究結果的省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展望……………………………………………3 第二章 魏晉前名教的演變……………………………………………5 第一節 「名教」之源起與內涵……………………………………5 第二節 「名教」一詞內容之轉變…………………………………6 一. 先秦時期……………………………………………………7 (一)儒家的名教觀……………………………………………8 (二)道家的名教觀……………………………………………17 (三)韓非的名教觀……………………………………………24 二. 西漢時期……………………………………………………26 (一)賈誼的以禮治國…………………………………………27 (二)董仲舒的獨尊儒術………………………………………28 三. 東漢時期……………………………………………………34 第三章 玄學思維下的名教……………………………………………38 第一節 「玄學化」名教之產生背景………………………………38 一. 社會方面……………………………………………………38 (一)漢代遺風…………………………………………………38 (二)魏晉新制…………………………………………………44 二. 個人方面……………………………………………………48 (一)自我意識的覺醒…………………………………………49 (二)清議與清談………………………………………………50 第二節 「玄學化」名教之主要內容………………………………52 第四章 玄學化名教理論的建構………………………………………54 第一節 王弼─名教本於自然………………………………………54 一. 以無為本,以有為末………………………………………54 二. 自然為本,名教為末…………………………………………56 三. 崇本息末,崇本舉末…………………………………………58 四. 王弼名教觀的限制……………………………………………61 第二節 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61 一. 阮籍……………………………………………………………61 (一)積極入世……………………………………………………62 (二)縱情毀禮……………………………………………………64 二. 嵇康……………………………………………………………71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72 (二)大樸未虧的世界……………………………………………75 第三節 郭象─名教即自然……………………………………………77 一. 名教存在的必然性……………………………………………79 二. 名教即自然……………………………………………………81 三. 適性之逍遙……………………………………………………83 四. 郭象名教觀與莊子之異同……………………………………86 五. 郭象名教觀的限制……………………………………………88 第四節 從「以無為本」到「迹冥圓融」……………………………89 第五章 「玄學化名教觀」的具體展現…………………………………92 第一節 展現自我的生活方式…………………………………………92 一. 不拘禮法、順乎自然…………………………………………93 二. 世俗之論,以「真」為上……………………………………112 第二節 人倫關係的轉變………………………………………………114 一. 父子……………………………………………………………115 二. 君臣……………………………………………………………119 三. 夫婦……………………………………………………………121 四. 兄弟……………………………………………………………126 五. 朋友……………………………………………………………129 第三節 任誕與狂誕……………………………………………………132 第六章 結論………………………………………………………………136

    參考書目

    ※原典
    楊家駱主編《歷代詩文總集》,臺北:世界,1961‧3初版
    賈 誼著《賈子新書下‧禮》,臺北:商務,1968‧3初版
    荀子原著、梁啟雄釋《荀子柬釋》,臺北:商務,1968‧3初版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1973出版
    王船山著《莊子解》,臺北:河洛,1974初版
    南朝‧梁‧昭明太子編、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1975‧5初版
    方 苞著《方望溪先生文集》收於《四部叢刊》,臺北:商務,1979初版
    阮 籍著《阮嗣宗集》,臺北:華正,1979初版
    梁‧沈約著《宋書》,臺北:鼎文,1980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1981‧3初版
    管子原著、唐‧房玄齡注、據盧氏抱經堂本等重刊《二十二子》日本京都:中文,1982年
    漢‧班固撰《白虎通義》,臺北:商務,1968
    董仲舒原著、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1984初版
    趙 翼著《廿二史劄記》,臺北:仁愛,1984年初版
    嵇康原著、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1986年初版
    王國維著《觀堂集林‧釋禮》,臺北:中華,1991
    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1991‧3再版
    葛洪原注、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1991初版
    王弼原著,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1992‧12初版
    莊子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余嘉鍚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1993
    司馬遷原著、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1993‧10初版
    韓非原著、陳啟天校釋《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商務,1994初版七刷
    老子原著、晉‧王弼注《老子帛書老子》,臺北:學海,1994再版
    嵇康原著‧崔富章注釋‧莊師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1998‧5出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1998年初版
    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左傳》,臺北:天工,1998‧8出版
    班 固著《漢書》,臺北:鼎文,1999‧4二版
    范 曄著《後漢書》,臺北:鼎文,1999‧4二版
    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北京:商務,1999‧10出版
    孔穎達疏《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儀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孝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儀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孝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2001初版
    陳 壽著《三國志》,臺北:鼎文,2004‧9十版
    黃沛榮注譯《新譯三字經》,臺北:三民,2006二版
    房玄齡等著《晉書》,臺北:鼎文,2003‧1九版

    ※近人專著
    唐長孺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1955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北:學生,1970‧10初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臺北:學生書局印行,1976臺初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臺北:學生書局印行,1979臺三版
    陳寅恪著《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1977二版
    黃錦鋐著《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1977‧7初版
    陳鼓應著《莊子哲學研究》,臺北:日盛印制廠,1978‧1二版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臺北:商務,1979
    丘為君著《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臺北:木鐸,1981
    盧建榮著《魏晉的自然思想》,臺北:聯鳴,1981
    勞思光著《中國思想史》,臺北:三民,1982初版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1983初版
    皮鍚瑞著《經學歷史》,臺北:漢京,1983‧3初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1983‧10初版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1984初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1984年‧1初版
    簡博賢著《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1986
    牟宗三著《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1988
    林麗真著《王弼》,臺北:東大,1988
    林聰舜著《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1988
    戴璉璋著《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1989
    胡 適著《中國哲學史》,臺北:人民,1989
    王曉毅著《放達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1990
    孔 繁著《魏晉玄談》,瀋陽:遼寧教育,1991
    張蓓蓓著《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1991初版
    吳 怡著《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1991‧4三版
    袁保新著《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1991
    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1992
    高齡芬著《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文津,1992
    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1992
    許抗生著《老子研究》,臺北:水牛,1992初版
    黃樸民著《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1992‧7初版
    歐陽景賢‧歐陽超釋譯《莊子釋譯》,臺北:里仁,1992‧9初版
    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河南人民,1992初版
    蘇紹興著《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1993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1993‧2全集校訂版第二刷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臺北:學生,1993‧2全集校訂版第二刷
    朴美鈴著《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1993‧12初版二刷
    黃錦鋐著《中國歷代思想家【六】》〈郭象〉,臺北:商務,1994‧4更新版
    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收於《魏晉思想乙編》,臺北:里仁,1995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1995
    陳鼓應著《老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1995修訂版
    張捷夫著《中國喪葬史》,台北:文津,1995初版
    魯 迅著《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於《魏晉思想乙編》,臺北:里仁,1995
    陳戍國著《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湖南:湖南教育,1995初版
    胡 適著《先秦名學史》,大陸:學林,1996
    林登順著《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臺北:文津,1996
    任繼愈主編《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商務,1996
    容肇祖著《魏晉的自然主義》,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初版
    張汝淪著《─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臺北:復漢,1996初版
    王葆玹著《玄學通論》臺北:五南,1996‧4初版
    盧國龍著《郭象》,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1997初版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1997修訂八版
    高世瑜著《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商務,1998
    莊師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1998.3初版
    姜林祥主編《中國儒學史》,廣東:廣東教育,1998‧6初版
    湯一介著《郭象》,臺北:東大,1999‧1初版
    葉海煙著《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1999‧2三版
    邱棨鐊著《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文津,1999‧7初版
    高晨陽著《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2000‧1初版
    李清筠著《魏晉名士人格之研究》,臺北:文津,2000
    章啟群著《魏晉的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初版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上海:三聯書店,2001‧9初版
    崔大華著《儒學引論》,北京:人民,2001‧9初版
    余英時著《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2003初版
    康中乾著《有無之辯─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2003‧5初版
    劉 豐著《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初版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2005‧6二版
    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2005初版
    余敦康著《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2005二刷
    孫中峰著《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臺北:里仁,2005‧12初版
    吳冠宏著《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2006‧3初版
    蔡忠道著《魏晉處世思想研究》,臺北:文津,2007‧2初版

    ※期刊論文
    王品穎 〈從〈大人先生傳〉探究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的轉變〉,《東方人文學
    誌》,2007‧06,頁29-40
    吳秉勳 〈魏晉人士的個體自覺表現--以《世說新語》〈容止〉和〈任誕〉篇為例〉,《有鳳初鳴年刊》,2006.07 ,頁243-254
    馬行誼 〈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
    藝術類》,2006.06,頁31-52
    萬偉成 〈魏晉文人飲酒的自覺意識--魏晉文人與酒新論〉,《哲學與文化》,
    2006.05 ,頁119-137
    黃聖平 〈郭象名教觀探微〉,《哲學與文化》,2006.05 ,頁139-158
    吳冠宏 〈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2006.01 ,頁1-26
    黃金榔 〈試論從兩漢到魏晉時期人性論的發展〉,《嘉南學報:人文類》,2005.12 ,頁598-616
    周博裕 〈「自然與名教,自由與道德」衝突之可能化解與超越〉,《鵝湖》,2005.12,
    頁12-20
    王岫林 〈名教與自然等同--談西晉末年至東晉初年的儒玄雙修思想〉,《國文天地》,2005.07,頁44-51
    曾彩娟 〈「禮豈為我輩設耶?」--魏晉禮教現象探析〉,《問學》,2005.06 ,頁79-100
    王妙純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的尚情特質〉,《國文天地》,2005.04 ,頁56-60
    林瑞龍 〈論王弼《老子注》中之自然觀〉,《思辨集》,2005.03 , 頁37-55
    黃麗娟 〈名士的瑕疵--《世說新語.輕詆篇》探究〉,《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2004.12 ,頁47-58
    劉原池 〈阮籍「大人先生傳」中理想人格的修養方法〉,《哲學與文化》,2004.07 , 頁147-161
    王妙純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以情抗禮」的情感表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004.03 ,頁53-64
    陳怡君 〈魏晉嫂叔禮制之辯探析〉,《國文天地》,2003.10 ,頁42-47
    蔡翔任 〈從魏晉「士」自覺看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2002.12 , 頁197-212
    吳佳璇 〈嵇康的自然觀〉,《中國學術年刊》,2002.06 ,頁211-228
    莊耀郎 〈魏晉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中國學術年刊》,2002.06 ,頁187-210
    詹慧蓮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2002.06 ,頁1-162
    朱心怡 〈試論魏晉之「自然」思想〉,《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2.05 ,頁119-149
    周芳敏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析義〉,《孔孟月刊》,2001.03 ,頁23-31
    黃明喜 〈略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哲學與文化》,2001.03 ,頁260-267+286-287
    陳昭銘 〈試論嵇康之名教觀與自然觀〉,《古今藝文》,2000.11 ,頁15-31
    林宴寬 〈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99.06 ,頁185-187+189-241+243-255+257-273+275-288
    林素娟 〈自然與名教之爭的面向--東漢到魏晉忠孝觀的發展〉,《文明探索叢刊》1999.04 ,頁106-124
    高晨陽 〈王弼的崇本息末觀與易學革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陳華文 〈論魏晉南北朝風俗演變及趨向〉,《浙江師大學報》,1997。
    詹裕哲 〈漢末魏晉時期老莊學說對儒家禮法的衝擊〉,《復興岡學報》,1996‧6,頁107~140
    戴璉璋 〈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9,頁39-75
    胡森永 〈郭象論自然與名教〉,《靜宜人文學報》,1995‧6,頁11-21
    林翠芬 〈孔子正名思想探源﹙上﹚﹙下﹚〉,《孔孟月刊》,1994‧11、12,頁1~11、頁2~7
    莊師耀郎〈王弼之有無義析論〉,《國文學報》,1992,頁145~166
    戴璉璋 〈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出版
    林麗真 〈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臺大中文學報》,1991‧6
    曾春海 〈魏晉自然與名教之爭探義〉,《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0‧6,頁45-73
    戴景賢 〈莊子郭象注參用儒義之分析〉,《中山大學學報》,1985‧6,頁19-29

    ※學位論文
    陳姿吟 《自然的回歸與名教的重建-論郭象「內聖外王之道」》,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涂月珍 《西晉名教思想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士論文,2006
    李建興 《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陳燕梅 《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鄭惠玲 《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觀》,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
    丁 亮 《無名與正名--論中國上中古名實問題的文化作用與發展》,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2002
    王廣鈞 《漢魏晉名學思想探析》,市北師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虹瑩 《魏晉尚達之風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詹慧蓮 《魏晉南北朝夫婦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珮汝 《東晉名教與自然思想之發展--以張湛.袁宏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張意文 《兩漢名教思想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林宴寬 《阮籍自然與名教思想析論》,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黃滿造 《魏晉時期之無君思想》,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林登順 《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金鎮永 《竹林七賢及其自然與名教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王素娟 《魏晉儒道會通思想研究─以向郭跡冥論為中心而展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莊師耀郎 《王弼玄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周大興 《魏晉玄學中「自然與名教」關係問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9
    周大興 《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林新建 《世界與境界--「名教因於自然」如何可能 --以王弼《老子注》為中心之瞭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5
    栗子菁 《魏晉任誕士風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朴敬姬 《魏晉儒道之爭》,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吳芳玉 《嵇康思想論》,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侯秋東 《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7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