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涵倩
論文名稱: 不同東方文化下的認知差異:台灣與日本的比較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Oriental Cultures: The Case of the Taiwanese and the Japanese
指導教授: 陳振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認知差異文化差異前景獨特性和諧性
英文關鍵詞: Recognition Difference, Cultural Difference, Foreground, Uniqueness, Harmon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 Richard Nisbett引領的跨文化認知差異研究提出了許多證據,支持這樣的主張:東西方人因為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認知表現。這些研究將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皆籠統地歸類於東方文化圈裡,但是這些國家之間仍有其迥異的文化特性,他們的人民是否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認知行為呢?本研究比較台灣和日本兩種文化的差異,以之預測台灣人和日本人可能存在的認知差異,並進而以作業的方式驗證此預測。Hofstede ( 1981 ) 提出五個文化構面,其中的「不確定性規避」指數,日本比台灣高,表現日本社會需要許多細節規則來穩定,對於環境週遭需要更多的關注,而台灣則相對之下,比較不重週遭的細節,可以輕易的將個體與環境區隔開來。黃若筑 ( 2011 ) 依據其異國婚姻研究得出台灣與日本有顯著的文化差異,日本文化需要「讀空氣」,來揣摩對方說話者的心態以及想法,重視環境氛圍,溝通上也相對台灣來得含蓄婉轉,相反的,台灣人在表達方面,相對日本來說較直接,也較不會揣摩對方的想法和期許,阮美惠 ( 2002 ) 指出台灣社會從八零年代開始強調自我的主體性以及社會的多元性。這兩種文化的差別,一種重視環境氛圍、一種強調自我主體性,反映在認知上可以說是重視環境背景與重視個別性的差異,日本人比較重視群體團隊精神,台灣人則相對比較能展現個別性。本研究的認知作業發現,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的確會反映在認知行為上: ( 1 ) 如果多數圖案中有幾個少數獨特圖案,日本人偏向選擇多數圖案,台灣人則會選擇少數獨特的圖案;( 2 )如果做喜好的排序,台灣人會比日本人更願意將獨特圖案排在喜好程度大的位置; ( 3 ) 在觀看有前景人物、動物,背景有房子、場景的圖片或影片時,日本人會比台灣人更容易將注意力分散於背景和整體場景上。此研究結果說明了,同屬東方文化的台灣與日本仍有明顯的文化以及認知差異,此情況值得重視。
    這樣的研究發現,對華語教學領域的幫助上有兩部分。第一在教材方面,日本學習者使用的教材可以以主題式呈現,或每大題均需明顯區隔開來,以減少日本學習者的焦點模糊。第二教學過程上,黑板書寫順序以教學順序相同,講授時,也多提醒目前的重點或說明此段學習的主要概念,並且多鼓勵日本學習者發言或是表達自我意見,增加日本學習者在他國學習者中的學習效率。

    In his book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Nisbett pointed out that the East and the West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y on living habits, and thus subsequently created differenc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events and objects. He believes that the Eastern culture lean towards group life, and so it emphasizes on harmony and group in terms of recognition and the background of events and lo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stern people believe in individualism which prais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future, and so they emphasize uniqueness and foreground objects. Therefore, easterner’s way of thinking lean towards comprehensive subjective thinking, whereas westerners have a more objective analytical way of thinking that systematically sort events and objects by categories or properties. Nisbett backed up his theory by using daily examples. For instance, on a same case, easterners uses the surrounding life and others as factors and reasoning for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 but westerners focus more on the main character’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for reasoning.
    In light of Nisbett’s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recognition, this research continued to use this model of thinking on the comparison of Japan and Taiwan in order to show whether the significant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two eastern cultures also lead to differences in recognition. This research uses “uniqueness” versus “harmony” and visual “foreground” versus “background” detection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Japanese harmonic group culture and the diversity of Taiwanese can also create differences in recogni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if were asked to choose a pattern from a picture consisting a small number of pattern existing in a majority of another pattern, Japanese tend to choose the pattern of the majority, whereas Taiwanese chooses the rarer one. In terms of preference ranking, Taiwanese are more likely to give a higher ranking to the more unique pattern. In pictures or videos of people and animal in the foreground with buildings and settings in the background, Japanese span its attention to the background and overall setting more than Taiwanese.
    Combin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Japanese emphasizes on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re than Taiwanese. Applying this finding to Mandarin education, materials designed for Japanese learners can be categorized by topics or have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chapters in order to avoid lost of focus for Japanese learner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board writing should align with the order of teaching. Teacher should remind its students the main concept or key point of a chapter more often and encourages Japanese learners to speak-up or express personal opinions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for Japanese learners.

    謝辭 I 摘要 II 目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及其背景與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評述 - 4 - 第一節 文化與認知的關係 - 4 - 第二節 台灣與日本的文化差異 - 8 - 第三節 台灣和日本的認知差異 - 13 - 第三章 研究假設及預測 - 15 - 第一節 研究假設 - 15 - 第二節 研究方法簡述 - 17 - 第三節 預測結果 - 17 - 第四章 作業 - 17 - 第一節 綜合說明 - 18 - 一、 參與者 - 18 - 二、 作業種類及實施順序 - 18 - 三、 程序設計 - 18 - 第二節 獨特性對和諧性 - 18 - 一、 作業一 - 18 - (一) 目的 - 19 - (二) 方法 - 19 - (三) 結果 - 20 - (四) 討論 - 24 - 二、 作業二 - 27 - (一) 目的 ( 同作業一 ) - 27 - (二) 方法 - 27 - (三) 結果 - 27 - (四) 討論 - 29 - 第三節 注意力之前景對後景 - 30 - 一、 作業三 - 30 - (一) 目的 - 30 - (二) 方法 - 31 - (三) 結果 - 32 - (四) 討論 - 38 - 二、 作業四 - 41 - (一) 目的 ( 同作業三 ) - 41 - (二) 方法 - 41 - (三) 結果 - 42 - (四) 討論 - 43 - 第四節 作業結果小結與綜合討論 - 44 - 第五章 教學應用 - 48 - 第一節 教材編寫 - 48 - 第二節 教學方式 - 52 - 一、 黑板書寫 - 52 - 二、 課程內容 - 52 - (一)、提示重點 - 53 - (二)、鼓勵問答 - 53 - 第六章 結論 - 54 -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貢獻 - 54 - 第二節 研究局限 - 54 - 一、 研究設計 - 54 - 二、 作業樣本數 - 55 - 三、 樣本組成 - 55 - 四、 施測環境 - 55 - 第三節 未來展望 - 55 - 一、 研究對象 - 55 - (一) 增加其他地區之樣本 - 55 - (二) 增加不同體系之大專院生 - 56 - (三) 增加不同國家認知交叉對比 - 56 - 二、 研究作業 - 56 - (一) 使用多種作業 - 56 - (二) 作業環境 - 56 - 三、 研究工具 - 56 - (一) 對台灣文化認知問卷 - 56 - (二) 對自身國家文化認知問卷 - 57 - 四、 研究方法 - 57 - 參考文獻 - 58 - 附錄一 文化差異造成認知差異題本-台灣人中文母語者 - 60 - 附錄二 文化差異造成認知差異題本-日本人日語母語者 -74 - 附錄三 後景圖片差異表 - 88 - 附錄四 作業圖片投影片-日本人日文母語者 - 95 - 附錄五 作業圖片投影片-台灣人中文母語者 - 96 -

    中文
    王寅(2007)。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中根千枝 ( 1994 ) 。日本縱向的人際關係。台北市 : 錦繡。
    克里斯多夫 ( 1983 ) 。探索日本奇蹟 : 剖析日本人心態。台北市:經濟與生活。
    松本一男 ( 1994 ) 。日本人與中國人。台北市: 錦繡。
    波耶˙拉法葉˙德˙孟鐵 ( 1992 ) 。日本人行事之道-方策崇拜。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
    桂田愛 ( 2013 ) 。台灣與日本大學生對高等教育重要措施認知程度之研究,博士論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未出版 ) 。
    唐存美 ( 2011 ) 。譬喻與篇章意象應用於華語文化教學之教學啟示——以《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及〈好了歌〉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 未出版 ) 。
    馮瑋 ( 2004 ) 。日本人的智慧/大和民族的樂章。台北市: 新潮社。
    堤浪夫 ( 2002 ) 。造形的發想。 ( 劉國建、劉子倩譯 ) 。台北市:六和。
    蕭曦清 ( 2004 ) 。日本風情。台北市 : 牧村圖書。
    鄭昭明 ( 2009 )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學富文化。
    大導寺慎吾和黃光國 ( 2008 ) 。台日內團體謙虛行為之差異。中華心理學刊,51 ( 3 ) ,341-358。
    江俞佳 ( 2012 ) 。國際移民與政治認同-以日本之「台日婚姻」為例,碩士論文。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未出版 ) 。
    阮美惠 ( 2002 ) 。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零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陳韻竹 ( 2008 ) 。「前景」與「背景」:曹俊彥自創故事類圖畫書中文字與圖像的強調手法,碩士論文。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語言教育學系碩士班 ( 未出版 ) 。
    曹筱萍(2008)。英漢基本顏色詞「紅」的隱喻認知對比分析。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0(2),79-80。
    黃若筑 ( 2011 ) 。台日「難」婚-離異率最高的異國婚姻,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 未出版 ) 。
    張超(2010)。英語和漢語中紅色的文化意義比較。重慶科技學院學報,19,139-146。
    劉宗其 ( 2004 ) 。異文化對零售業技術移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及日本兩國之零售業為例,碩士論文。台南市: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國際企業研究所 ( 未出版 ) 。
    鍾國強 ( 2013 ) 。針對台日異文化接觸之研究─以日籍學生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第一科大應用日語研究所 ( 未出版 ) 。
    英文
    Chua, H. F., Leu, J., & Nisbett, R. E.(2005). Culture and diverging views of social ev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1, 925-934.
    Hofstede, G. H.(1981).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
    Jones, E. E., & Harris, V. A.(1967). The attribution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 1–24.
    Lakoff, G., & Turner.(1989).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 Johnson, M.(1980).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Masuda, T., & Nisbett, R. E.(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 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5), 922-934.
    Miller, J. G.(1984).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day social expla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961–978.
    Morris, M. W., & Peng, K.(1994). Culture and cause: 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6), 949-970.
    Nisbett, R. E., Choi, I., Peng, K. & Norenzayan, A.(2001).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2), 291-310.
    Norenzayan, A., & Nisbett ,R. E.(2000). Culture and causal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 132-135.
    Norenzayan, A., Choi, I., & Nisbett, R. E.(1999). Eastern and Western folk psychology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