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兆毅
Huang,Zhan-Yi
論文名稱: 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的林業經營與影響
The Forestry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Mt. Ba-Xian Timber Land and Mt. Da-Xue Timber Land
指導教授: 陳國川
Chen, Kuo-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八仙山林場大雪山林場日式林業經營美式林業經營
英文關鍵詞: Mt. Ba-Xian Timber Land, Mt. Da-Xue Timber Land, the Japanese forestry exploitation style, the American forestry exploitation sty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3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接觸科學林業產生有規劃的經營從日治時期開始,日本政府受當時世界潮流的影響,欲將台灣林業建立為法正林模式。日治末期為因應戰時所需,卻過度開採,造成國民政府統治初期,需修養身息停止砍伐。但在經濟需求下,國民政府延續日治法正林模式進行開採,之後國民政府機關及政策受美援的影響,從原本的日式經營模式轉變為美式經營模式。本研究案例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正能顯示這兩種經營模式對於林場影響的差異。
    同位於台灣中部的兩大林場: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在未經人為利用前,範圍內原始林相皆呈現垂直分布。最早進入這片原始森林邊緣的是泰雅族南、北勢番,因少量利用多保持原貌。隨清代及日治政府的政策及漢人對於樟樹的需求下,漢人逐漸取代泰雅族的分布,且因軍工料進行擇伐樟木;伐樟製腦進行皆伐,後者砍伐規模大,且砍伐土地不待次生林的生長,直接開闢為耕地並定居形成聚落,不見天然林相。相較於此時期開發重點的樟木,松、杉及檜木這些溫帶林的樹種,受限於開伐技術及樹種生長的環境而無法加以利用。日治時期林業開伐開始進入溫帶林。八仙山林場是在政府力量下成立的官營林場。當日本政府最初以需求針葉木的情勢下,八仙山林場主要選擇純度較高的針葉林砍伐。砍伐過程中,伐木部分無論器具、演進皆以人力為主,再加上集材以人力集材,運輸則以森林鐵道及架空索道為主要運輸工具。因此八仙山林場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皆伐,於造林時,部分林相仍含有砍伐剩餘樹種,且造林成效不佳,而呈現天然林相與次生林相互相參雜的情形。大雪山林場是國民政府為了增加木材產量,而使用美式林場經營方式辦理的示範林場。在規劃時期,由於有美國航照技術的引進,使得林場得以全面規劃。於開伐時期,大雪山引進不同於以往的美式採集方式,如動力鏈鋸伐木、高曳集材、聯車運林、批量製材及進行初步加工。其砍伐效率較以往倍增許多,且在林道的配合下,深入各林區進行伐木,而小規模的皆伐作業,更造成天然林相快速的消逝。造林的部分亦採用美式技術以二階段育苗及塑膠袋裝套,提升造林成功率,雙重因素下,大雪山林場呈現以人工種植純林為主的林相。

    Th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operation of Taiwan’s forestry started from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following the world trend, intended to make the Taiwan forestry as the normal forest model. At the end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Taiwan’s forests had been over exploited due to the large demand during the war. Thus, it had to stop cutting trees temporari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OC government. However, the ROC government following the normal forest model exploited the forestry again because of the economical demands. Yet the exploitation of Taiwan’s forestry shifted from the Japanese normal forest model to the American style as Americans started to offer their economical support. The two ca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Mt. Ba-Xian Timber Land and Mt. Da-Xue Timber Land could displa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Japanese exploitation style and the American style.
    The Mt. Ba-Xian Timber Land and the Mt. Da-Xue Timber Land, located in central Taiwan, both have vert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primitive forests. The southern group and northern group of the Atayal Tribe are the first one to enter the area of these two timber lands. The image of the forests stayed almost the same because the Atayal people made little use of the forests.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and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e Han people required more camphor woods. They cut off a large amount of camphors to make the oil and adopted the lands as the cultivated ones and villages. Therefore, the primitive forestry was unable to se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people. However, the temperate tree species like pines, China firs, and junipers were unable to exploit because of the exploitation skills and their habitats. It was not until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did Taiwan forestry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 temperate tree species. The Mt. Ba-Xian Timber Land is an official timber land whose focus was on the coniferous wood because of the Japanese’s large demand. The felling and extraction plan including the equipments and developments mostly depended on the labor power.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woods mainly relied on the railway and skyline system. So the Mt. Ba-Xian Timber Land was unable to carry out a large-scale clear-cutting and some forests still kept some original tree species. Also, the consequence of the afforestation was not as good as expected. Thus, the Mt. Ba-Xien Timber Land looked more like the mixture of the primitive and planted fore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t. Da-Xue Timber Land is a model timber land following the American forestry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output of woods. This timber land worked out with the help of the American air navigation skills. As for the cutting strategies, the Mt. Da-Xue Timber Land adopted the American exploitation skills and equipments, such as chain saws, high-lead system, trucks, standardization and initial manufacturing. This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of cutting quite a lot. Moreover, the forest trails enabled people to enter more forest areas. The small-scale clear-out strategy also made the primitive forests disappear. During the afforestation process, the Mt. Da-Xue Timber Land also utilized the American strategies to grow seedlings with plastics in two phases, which increases the chances to make artificial forests. Because of the clear-out strategy and the new skills to grow seedlings, the Mt. Da-Xue Timber Land appeared more like the planted fores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研究架構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台灣林業經營轉變 ……………………………………………………9 第一節 森林經營概念發展 ……………………………………………………9 第二節 台灣林業經營概念的轉變 ……………………………………………12 第三節 小結………………………………………………………………………25 第三章 大甲溪流域的環境背景 ………………………………………………26 第一節 大甲溪兩岸林區自然環境………………………………………………26 第二節 泰雅族分布及原始林利用………………………………………………33 第三節 清代及日治初期漢人分布及樟樹利用…………………………………37 第四節 小結………………………………………………………………………46 第四章 八仙山林場設立與林業開發……………………………………………47 第一節 八仙山林場的發展………………………………………………………47 第二節 八仙山林場的原始林相…………………………………………………58 第三節 八仙山林場的採集方法…………………………………………………61 第四節 八仙山林場的次生林相…………………………………………………83 第五節 小結………………………………………………………………………92 第五章 大雪山林場的設立與林業開發…………………………………………93 第一節 大雪山林場的發展………………………………………………………93 第二節 大雪山林場的原始林相…………………………………………………96 第三節 大雪山林場的採集方式…………………………………………………99 第四節 大雪山林場的次生林相 ………………………………………………109 第五節 小結 ……………………………………………………………………118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121 表次 表2-1-1 影響台灣森林經營概念表 ………………………………………………11 表2-2-1 日治時期林業組織及業務變遷(1895-1945)……………………………14 表2-2-2 八仙山事業區施業計畫基本案說明書目錄 ……………………………20 表3-1-1 八仙山事業面積與名稱變化 ……………………………………………27 表3-1-2 大雪山林場面積變化 ……………………………………………………27 表3-1-3 大甲溪上游測候所( 十文溪、烏石坑、新山、鞍馬山)觀測資料 ……31 表3-2-1 南、北勢番日治初期戶數及人口數 ……………………………………34 表3-3-1 台中支局所轄製腦督察所及治腦地 ……………………………………40 表3-3-2 明治三十三年(1899)東勢角製腦許可表 ………………………………43 表4-1-1 八仙山林區隘勇線推進(1902-1911) ……………………………………47 表4-1-2 官公民營砍伐材積(1912-1938)…………………………………………49 表4-1-3 八仙山第一次森林計畫事業土地類別面積 ……………………………52 表4-1-4 日治時期八仙山林場伐木資料統計(1915-1938)………………………52 表4-1-5 官公民營砍伐面積與材積(1939-1945)( 立方公尺) ……………………53 表4-1-6 日治時期八仙山林場伐木資料統計(1939-1945)………………………54 表4-1-7 民國三十五年至五十三年林木採伐數量表 ……………………………55 表4-1-8 八仙山林場伐木統計資料(1946-1959)…………………………………56 表4-2-1 昭和二年(1927)八仙山林場林況調查資料 ……………………………60 表4-3-1 運材方式的建設成本及運輸費用 ………………………………………66 表4-3-2 日治時期三大林場比較(1911~1923) ……………………………………67 表4-3-3 日治時期三大林場比較(1924~1932)……………………………………75 表4-3-4 日治時期(1927-1934)八仙山砍伐收支比較 ……………………………75 表4-3-5 八仙山三段伏地索道表 …………………………………………………77 表4-4-1 昭和二年(1927)八仙山林場42、45林班地調查資料 …………………84 表4-4-2 昭和十九年(1944)八仙山林場新增林班採伐量 ………………………85 表4-4-3 民國四十六年八仙山造林樹種分布 ……………………………………88 表4-4-4 民國五十六年(1967)八仙山預計造林樹種分布 ………………………88 表5-1-1 民國四十八年至六十二年林木採伐數量表 ……………………………93 表5-1-2 大雪山林場伐木資料統計(1959-1962) …………………………………95 表5-2-1 大雪山林場可作業立木地各主要林行面積 ……………………………96 表5-2-2 大雪山林場各樹種面及分布海拔高度 …………………………………97 表5-2-3 大雪山林場各作業級樹種比例 …………………………………………97 表5-3-1 大雪山林場林道標準 …………………………………………………104 表5-3-2 大雪山林場林道基本資料 ………………………………………………104 表5-4-1 大雪山林場於民國四十八年前砍伐方式 ………………………………109 表5-4-2 大雪山林經營期間造林樹種育苗統計 …………………………………113 表5-4-3 大雪山林經營期歷年造林地的土地用情形 ……………………………114 表6-1-1 八仙山林場與大雪山林場比較表 ………………………………………120 圖次 圖1-1-1 研究架構 …………………………………………………………………7 圖3-1-1 八仙山林場計畫與實際經營圖 …………………………………………28 圖3-1-2 八仙山林場及大雪山林場地形圖 ………………………………………30 圖3-2-1 南、北勢蕃各社分布圖 …………………………………………………35 圖3-3-1 乾隆五十五年清丈土地後養贍埔地分布圖 ……………………………39 圖3-3-2 馬鞍寮收納所舊址位置圖 ………………………………………………41 圖3-3-3 馬鞍寮收納所製腦地範圍 ………………………………………………42 圖4-2-1 八仙山林場流域分區圖 …………………………………………………59 圖4-3-1 八仙山使用伐木大鋸 ……………………………………………………61 圖4-3-2 伶格務得集材機(Lidgerwood skigged)集材流程 ………………………65 圖4-3-3 汽油式集材流程 …………………………………………………………65 圖4-3-4 八仙山鐵道大甲溪線路線圖 ……………………………………………69 圖4-3-5 大甲溪線現存車站位置與現況 …………………………………………69 圖4-3-6 八仙山鐵道豐原線路線 …………………………………………………72 圖4-3-7 八仙山鐵道豐原線各站路線圖 …………………………………………74 圖4-3-8 八仙山卡車運行路線 ……………………………………………………80 圖4-4-1 八仙山林場日治時期伐木區域 …………………………………………84 圖4-4-2 八仙山林場戰後伐木區域 ………………………………………………86 圖4-4-3 八仙山林場歷年造林區域 ………………………………………………89 圖4-4-4 民國六十二年(1973)八仙山林場林型圖 ………………………………90 圖4-4-5 八仙山林場42林班地樣區調查 …………………………………………91 圖5-2-1 大雪山林場各作業級分布圖 ……………………………………………98 圖5-3-1 高曳法集材法示意圖 …………………………………………………101 圖5-3-2 大雪山林場林道分布圖 ………………………………………………105 圖5-4-1 大雪山林場於民國四十八年前曾伐木範圍 …………………………109 圖5-4-2 大雪山林場歷年砍伐林班地 ……………………………………………110 圖5-4-3 大雪山林場皆、擇伐林班地分布 ………………………………………111 圖5-4-4 大雪山林場歷年造林林班地 ……………………………………………113 圖5-4-5 大雪山林場擇、皆伐造林林班地 ………………………………………115 圖5-4-6 大雪山林場伐木及造林林班地 …………………………………………116 圖5-4-7 大雪山林場18林班地樣區調查 ………………………………………117 照片 照片3-3-1 馬鞍寮聖壽宮 …………………………………………………………41 照片4-1-1 八仙山派出所 …………………………………………………………51 照片4-3-1 使用五齒鋸伐木的工人 ………………………………………………62 照片4-3-2 進行大剖作業的日籍伐木工 …………………………………………62 照片4-3-3 人力轉動絞盤集材 ……………………………………………………63 照片4-3-4 蒸氣集材機 ……………………………………………………………64 照片4-3-5 今日八寶圳進水口 ……………………………………………………66 照片4-3-6 大甲溪線鐵道運行 ……………………………………………………68 照片4-3-7 八仙山林道舊路基(土牛至南眉) ……………………………………71 照片4-3-8 豐原線運材列車 ………………………………………………………72 照片4-3-9 十文溪上部鐵路 ………………………………………………………76 照片4-3-10 八仙山伏地索道運材實況 ……………………………………………77 照片4-3-11 堀田索道機械 …………………………………………………………78 照片4-3-12 十文溪第一號索道 ……………………………………………………79 照片4-3-13 中間鐵路 ………………………………………………………………79 照片4-3-14 土牛貯木場 ……………………………………………………………81 照片4-3-15 豐原貯木池、場 ………………………………………………………82 照片5-3-1 大雪山林場伐木場景 …………………………………………………99 照片5-3-2 美國製Homelite電鋸…………………………………………………100 照片5-3-3 高曳法集材 ……………………………………………………………101 照片5-3-4 美製新型運材連車 ……………………………………………………103 照片5-3-5 大雪山製材廠全景 ……………………………………………………107 照片5-4-1 大雪山林場塑膠袋育苗及高海拔換床 ………………………………112

    (一)期刊或論文集論文
    大雪山測量隊(1958):〈大雪山運材公路定線測量報告〉,《臺灣公路工程》6:4。 臺北市:交通部公路總局。
    王子定(1967):〈臺灣之林業政策〉《臺灣銀行季刊》18:2。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1-37
    吳育臻(2008): 〈地理環境與糖業經營:鹽糖株式會社東西部三處製糖所得比較〉《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臺北:中央研究院,頁357-386。
    林啓淵(1987):〈臺灣林業政策的演變與林業發展〉《臺灣銀行季刊》38:1。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201-213
    施添福(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學研究報告》第六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頁203-242。
    施添福(1994): 〈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臺灣岸里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9-71。
    洪廣冀(2003):〈殖民化與地方化的辯證:日治時期山林治理架構的轉化與「中部」區域特性的形成〉,《臺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臺中:臺中縣文化局。頁325-436
    張偉祐、張賜福(2002):〈大雪山林業公司及其製材廠歷史回顧〉,《臺灣林業》28:4。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莊世滋(2006):〈成敗論英雄-論析大雪山林業公司在臺灣經濟發展上的歷史意義〉,《白沙歷史地理學報》1。臺中:臺中縣文化局。頁325-436
    陳明棋、羅育進(1982):〈大雪山示範林區管理處貯木場業務研究與發展〉,《臺灣林業》8:5。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陳國棟(1996): 〈「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1683-1875)〉《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1。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23-158。
    陳國棟(2005): 〈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聯經出版社,頁281-318。
    程士毅(1994): 〈軍工匠人與臺灣中部的開發問題〉《臺灣風物》44:3。臺北:臺灣風,頁13-49。
    黃永桀(2000):〈法正林概念的檢討〉《臺灣林業》26:3。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頁3-5。
    溫振華(1994):〈清代土牛界外的土地開墾〉《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市:東大圖書。
    楊榮啓、林文亮(1991):〈日本的林業政策〉《臺灣林業》17:9。臺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頁28-37。
    劉慎孝(1968):〈臺灣之森林經營〉《臺灣之林業經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39-128
    錢益(1958):〈大雪山運材公路之經濟價值〉,《臺灣公路工程》6:4。臺北市:交通部公路總局。
    鍾丁茂等(2009): 〈大雪山林業公司的成立背景〉《生態台灣》22。生態學會,頁27-35。
    顏仁德(2005):〈新世紀林業政策芻議-維護森林生態、保育自然資源〉《臺灣林業》31:1。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頁4-9。
    (二)專書(含學位論文)
    大甲林區管理處編(1975):《大甲林區經營管理計畫》。臺北市: 臺灣省林務局
    大雪山示範林區管理處編(1975): 《大雪山示範林區經營管理計畫》臺北: 大雪山示範林區管利處
    大雪山林業公司改進經營管理之研究(1973): 《臺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專題研究叢刊13農業類第4種》。不詳,不詳
    中華民國臺灣森林誌編纂委員會(1993):《中華民國臺灣森林誌》。臺北:中華林學會
    王國雄(2008):《八仙山傳奇軼事》。臺中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王培蓉(2004):《森林經營典範轉移對臺灣森林科學社群影響之研究》。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何春蓀(1982):《臺灣地體構造的演變-臺灣地體構造圖說明書》。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吳建民編(200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文良(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李金福(1969): 《大雪山林業公司之木材採運作業及成本分析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周禎(1958):《臺灣之伐木事業》。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光清、洪富文、杜清澤、馬復京合著(1999): 《臺灣森林土壤調查報告˙四˙八仙山事業區》。臺北:臺灣省林業試驗所
    林佳慧(2002):《臺南縣南化鄉菜寮溪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林朝棨(1957) :《臺灣省通誌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聖蓉(2008): 《從臺灣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臺北:臺灣大學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近藤勇(1960):《臺灣之伐木工程》。臺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鶴年(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姚鶴年(2006):《臺灣的林業》。臺北:遠足文化
    施添福(1987)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張賜福(2004):《八仙山林場史話》。臺中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張靜宜(2003):《臺灣拓殖株式會社與日本軍國主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研所
    陳伯炎(2000):《日治時期官營林業-以八仙山為例(1915-1945) 》。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
    陳勇志(2000):《美援與臺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之個案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
    陳國川編(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一)》。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惠芯(2006):《臺中縣東勢鎮聚落發展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所
    曾華璧(2001): 《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中書局。
    森丑之助(1917) :《臺灣蕃族志˙第一卷》。臺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殖產局《臺灣林業統計(1921)、(1924)、(1937)》
    賀田直治(1917):《臺灣林業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黃愷茹(2005):《從文獻回顧看臺灣地區木材生產制度之演進》。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楊宏志(1989):《臺中縣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楊宗穆(2002):《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 (1790-194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葉爾建(2003):《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的環境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廖景淵(2000):《再夢臺灣之寶:臺灣消失行業 ,焗腦.伐木篇》。臺北縣,山河文史工作站
    漆山雅喜(1968):《日本伐木製材及運搬法》。東京都:三浦
    臺中廳蕃務科(1914) :《臺中廳理番史》。臺中市:臺中廳
    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同編(1959): 《大雪山林區森林資源調查報告》。臺中縣: 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編(1962): 《大雪山示範林區經營計畫》。臺北: 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編(1967): 《大雪山事業區經營計畫-第一次檢訂》。臺北: 臺灣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省大雪山示範林區籌建委員會工作處編(1957): 《臺灣省大雪山示範林區初步經營計畫》。臺北: 臺灣省大雪山示範林區籌建委員會工作處
    臺灣省林務局(不詳): 《八仙山事業區施業計畫基本案說明書》。臺北市:臺灣省林務局
    臺灣省林務局編(1967):《八仙山事業區經營計畫》。臺北市: 臺灣省林務局
    臺灣省林務局編(1973):《臺灣省林業統計》。臺北市: 臺灣省林務局
    臺灣省林務局編(1979): 《大雪山示範林區經營管理計畫》臺北: 臺灣省林務局
    臺灣省林務局編(1979):《大甲林區經營管理計畫》。臺北市: 臺灣省林務局
    臺灣省林產管理局八仙山林場編(1957):《八仙山林場業務概況》。不詳:不詳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產管理局編(1944): 《八仙山事業區施業計畫基本案原始檔案》。臺北市 :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產管理局
    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1973): 《八仙山事業區森林資源》。臺北市: 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2):《臺灣之樟腦》。臺北市: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0): 《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市: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編(1924):《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劉有庚(2009):《從伐木到保育-戰後臺灣林業之發展(1945-2004)》。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劉翠溶、伊懋可編(1995): 《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翠溶編(2008):《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臺北:中央研究院。
    劉璈(1958) :《巡臺退思錄》。臺北市:臺灣銀行
    劉樹幟(1967):《臺灣之木材採運》。臺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聯和等著(2005): 《大雪山林業史話》。臺北市: 農委會林務局
    蔣孝淑(1963):《伐木運材》。臺北市:臺灣省立中興大學農學院
    營林局(1916):《營林事業一斑》。臺北市:營林局
    總督府官房文書科(1923)《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第27篇》。
    簡義倫(2009): 《東勢的林業發展—兼論林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利用》。彰化縣:彰化師範大學歷史所
    (三)檔案
    國立臺灣大學藏、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岸裡大社文書》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臺灣日日新報》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