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欣宜
LIU HSIN YI
論文名稱: 《搜山圖》抓妖圖像研究
A Study of Icons of grab devil in the Shoushas-Tu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搜山圖搜山二郎神抓妖揭缽圖
英文關鍵詞: Shoushas-Tu, Shoushas, Erlang God, grasping demons, Reising the Alms-bow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搜山圖》是一系列描繪抓妖圖像的敘事畫,主要以長卷的形式構成,描繪一群看似兇猛、像妖魔般的人物在長滿樹木的山林中作搜捕的動作,他們帶著獵鷹或獵犬,手持各種武器,捕殺藏匿於山林中的各種生物,這些被追捕的生物包括動物以及部分半人半獸的生物。
    現存的《搜山圖》畫卷分藏於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手中,共有十二個版本之多,根據其抓妖圖像的組成,又可分為四大系統︰動物妖系統、女妖系統、混合系統、衍生系統。
    擔任搜山工作的主神,學者多認為是二郎神,但根據不同版本《搜山圖》中主神形象的演變,不同時期的主神身分有所不同,先後包括了︰毗沙門天王、二郎神、關羽,甚至可能和鍾馗或其他受歡迎的神衹及傳說英雄有關。
    《搜山圖》中各抓妖場景的來源有三︰一、原有搜山故事文本中保留的抓妖場景,二、受到其他熱門文本中妖怪情節影響,三、其他妖怪圖像的借用,如《揭缽圖》、《鍾馗圖》。
    《搜山圖》畫卷之所以流傳千年不墜的原因之一,即是畫卷本身所具有的「固定性」及「流動性」,其一是抓妖場景的組成範疇固定,但畫家卻擁有高度自由的能力重新組織圖象;其二是搜山主神的地位及功能固定,但其角色身分的流動性卻造不同的造型表現;其三是畫卷固定表現「混亂」與「整頓」兩股力量,但整體的圖像意涵可以是歌頌抓妖者的功績,也可以是對被捕抓者的同情。

    Abstract
    " Shoushas-Tu ", a series of narrative paintings about depicting grasping demons, are mainly in the forms of long scrolls depicting a group of seemingly ferocious and demon-like figures hunting in the tree-covered mountains. They bring hunting hawks, hounds, and hand-held weapons to kill a variety of hidden biological organisms, including animals and a part of half-animal orc.
    The existing " Shoushas-Tu ", twelve versions in total, are hidden both in the major domestic and foreign museums and private pla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grasping demon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systems: animal systems, female demon systems, hybrid systems, and derivative systems.
    Scholars pointed that Erlang God might be the main deity responsible for Shoushas work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image evolution of the main deity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 Shoushas-Tu ", the identity of the main de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is different, including Bishamen Tianwang﹙Vaisravana﹚, Erlang God, Guan u, and may even Zhong Kui, famous deities, or other legendary heroes
    There are three main sources of all grasping scenes in " Shoushas-Tu ", to retain the scenes from the original stories, to be impacted from other popular circumstances, and to quote images from other monsters such as “Reising the Alms-bowl” and “Zhong Kui Tu”.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why " Shoushas-Tu " can be spread for a thousand year is the "fixity" and "mobility" in itself. Although the images of grasping demon are in the fixed compositions, the artist still has a high degree of organizing ability to freely redesign them. Besides,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main deities are fixed, but the mobility of the roles has created a different performance. Then, although the scrolls have fixed performance with the "chaotic" and "rectifying" forces, the overall meaning of such images can be said to extol the merits of the grasping demons and the sympathy for the arrested organisms.

    目次 第一章、緖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1 第二節、文獻回顧………………………………………………………..4 第三節、研究方法……………………………………………………….7 第四節、名詞解釋及研究內容…………………………………………..9 圖版……………………………………………………………….…….13 第二章、《搜山圖》的搜山概念意涵和版本探討 第一節、搜山的概念意涵與《搜山圖》………………………………15 第二節、《搜山圖》的圖像功能及意涵……………………………….24 第三節、現存《搜山圖》的整理及系統………………………………28 第四節、《搜山圖》系統的發展及繼承……………………………….38 圖版…………………………………………………………………......42 第三章、《搜山圖》搜山主神的演變和圖像發展 第一節、搜山主神的身分……………………………………………..67 第二節、二郎神身分的多重性………………………………………..69 第三節、《搜山圖》中不同造型之搜山主神…………………………81 圖版…………………………………………………………………......86 第四章、《搜山圖》中的抓妖圖像來源及發展 第一節、中國的妖怪與妖之定義……………………………………..91 第二節、《搜山圖》中抓妖圖像的文本來源…………………………96 第三節、《搜山圖》中抓妖圖像的圖像來源…………………………111 圖版…………………………………………………………………....119 第五章、結論…………………………………………145 參考書目………………………………………………………………148 附圖……………………………………………………………………155 附表一、各版本《搜山圖》資料表………………………………….201 附表二、普林斯頓系統《搜山圖》共享場景………………………….205 附表三、不同造型之搜山主神列表……………………………….…207 附表四、各版本《搜山圖》場景列表…………………………………209 附表五、《搜山圖》各版本妖怪列表………………………………….221 附表六、不同之神兵抓蛇場景………………………………………223

    參考書目:
    ﹙一﹚ 文獻
    1. 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
    2.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上海市 : 上海古籍。
    3.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清‧徐松輯,宋會要,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文海出版社﹙1967﹚,宋‧曾鞏撰,隆平集,台北縣︰文海出版社。
    5. 孔凡禮點校﹙2002﹚,宋‧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市︰中華書局。
    6. 中華書局﹙1965﹚,後漢書‧禮儀志,北京︰中華書局。
    7. 中華出版社﹙1934﹚,清‧蔣廷錫等奉敕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三百二十卷,上海市︰中華出版社。
    8.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清,葉德輝校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9. 宋樂史﹙2006﹚,海南地方志叢刊7,收宋‧王象之撰,輿地記勝,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10.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1975﹚,明‧吳承恩撰,吳承恩詩文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1. 范寧校正﹙1984﹚,晉‧張華撰,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
    12. 陳麗桂校注﹙2002﹚,新編淮南子,台北市 : 國立編譯館。
    13. 黄鈞注譯﹙1996﹚,新譯搜神記,台北市︰三民書局。
    1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1﹚,祕殿珠林,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15. 國立中央圖書出版﹙1974﹚,宋‧劉道醇撰,聖朝名畫評,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出版。
    16. 楊家駱﹙1990﹚,新校本宋書3,台北市︰鼎文書局。
    17. 楊家駱﹙1990﹚,新校本宋史13,台北市︰鼎文書局。
    18. 楊家駱﹙1990﹚,新校本宋史18,台北市︰鼎文書局。
    19. 趙泓譯註﹙1998﹚,漢‧應邵著,風俗通義,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20. 遠流出版社﹙1983﹚,宋‧歐陽修撰,歐陽文忠集,收於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八冊,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21. 漢京文化出版社﹙1980﹚,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錄,台北市︰漢京文化出版社。
    22. 廖名春、陳興安譯註﹙2004﹚,呂氏春秋全譯,成都市:巴蜀書社。
    23. 劉修業校注﹙1958﹚,明‧吳承恩,吳承恩詩文集,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24. 蕭登福校注﹙2000﹚,東漢‧王充撰,新編論衡,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
    25. 藝文出版社﹙1976﹚,唐‧柳宗元撰,河東先生龍城錄二卷,台北市︰藝文出版社。
    26. 臺灣商務出版社﹙1971﹚,宣和畫譜,臺北市 : 臺灣商務。
    27. 臺灣商務出版社﹙1973﹚,宋‧石介撰,徂徠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
    28. 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清.孫岳頒等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臺北市 : 臺灣商務。
    29. 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宋‧高承撰,事物紀原,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
    30. 臺灣商務出版社﹙不詳﹚,清,趙執信,因園集,臺北市 : 臺灣商務。

    ﹙二﹚ 專書
    1. 巫鴻﹙2005﹚,漢代藝術中的白猿傳,收於鄭岩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局,頁186-204。
    2. 宗力、劉群編著﹙1987﹚,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3. 汪玢玲﹙2007﹚,中國虎文化,北京市︰中華書局。
    4. 李劍國﹙1986﹚,唐前志怪小說輯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5. 侯忠義﹙1986﹚,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
    6. 胡懿勳﹙1995﹚,中國女性圖像譜系,台北市︰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7. 郭立誠﹙1984﹚,中國藝文與民俗.白蛇傳演進研究,臺北︰漢光文化。
    8. 黃芝崗﹙1970﹚,中國的水神,台北 : 東方書局。
    9. 黃海德﹙1994﹚,天上人間-道教神仙譜系,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10. 容肇祖﹙1991﹚,二郎神研究,台北市 : 天一。
    11. 北京市第二師範學校語文組﹙1959﹚,李冰和都江堰,北京市 : 中華書局。
    12. 葉慶炳﹙1977﹚,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
    13. 劉葉秋﹙1959﹚,略談補江總白猿傳及其有關的故事,古典小說論叢,北京市 : 中華書局,頁47-56。
    14. 鄭尊仁﹙2004﹚,鍾馗研究,台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 顏慧琪﹙1944﹚,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因緣故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三﹚中文期刊論文
    1. 于一﹙1993﹚,二郎神崇拜和二郎戲,文史雜誌,第2期,頁40-41。
    2. 干樹德﹙1996﹚,也談二郎神信仰的嬗變,宗教學研究,第2期,頁44-50。
    3. 干樹德﹙1998﹚,漫議楊二郎神話的演變,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頁22-25。
    4. 王平﹙1994﹚,從二郎神形象略窺《西遊記》創作心態,求是學刊,1994年,頁83-88。
    5. 金維諾﹙1980﹚,《搜山圖》的內容與藝術表現,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頁19-22。
    6. 李霖燦﹙1973﹚,搜山圖卷的探討,中國名畫研究(上),台北:藝文印書館,頁217-221。
    7. 李豐楙﹙1996﹚,白蛇傳傳說的「常與非常」結構,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3-431。
    8. 周文玲﹙1996﹚,《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9. 洪瑞英﹙1991﹚,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10. 胡小偉﹙2003﹚,宋代的二郎神崇拜,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頁29-38。
    11. 胡玉珍﹙2002﹚,西遊記中的精怪和神仙研究,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姜揚德﹙2005﹚,晚唐、五代「毗沙門天王」研究-以敦煌與四川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張加佳﹙1996﹚,西遊記女妖研究,研究與動態,第14期,頁1-6。
    14. 張正烺﹙1982﹚,《封神演義》漫談,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15. 桑秀雲﹙1978﹚,李冰與二郎神,收於林志平等著,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頁659-678。
    16. 郭慧嵐﹙2004﹚,「妖」的原初意涵—六朝以前「妖」現象探析,仁德學報,第3期,頁113-130。
    17. 馬昌儀﹙1996﹚,論民間口頭傳說中的關公及其信仰,中國神話與傳說學
    18. 康保成﹙1999﹚,二郎信仰及其周邊考察,文藝研究,第1期,頁58-68。
    19. 黃苗子﹙1980﹚,記《搜山圖》,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頁17-18。
    20. 曾馨慧﹙2002﹚,《西遊記》眾女妖—論英雄之女戒,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7期,頁131-146。
    21. 詹秋華﹙2004﹚,永遠的白素貞-「白蛇傳故事」之流變與發展,南師語教學報,第2期,頁173-174。
    22. 單國強﹙2002﹚,宋人《搜山圖》,古書畫史論集,北京:紫禁城,頁11-18。
    23. 楊福、郭宗萱﹙1980﹚,明摹本《搜山圖》記,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頁66-68。
    24. 焦杰﹙1988﹚,灌口二郎神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第3期,頁59-63。
    25. 樂愕瑪﹙1996﹚,《揭缽圖》卷研究略述﹙上﹚,美術研究,第4期,頁
    26. 樂愕瑪﹙1997﹚,《揭缽圖》卷研究略述﹙下﹚,美術研究,第1期,頁
    27. 鍾揚﹙2004﹚,《二郎搜山圖歌》與《西遊記》,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頁55-66。
    28. 熊發恕﹙1995﹚,《西遊記》中的二郎神,康定民族師專學報,第4卷第1、2期,頁40-46。
    29. 陳國堂﹙2001﹚,宋代二郎神二題,文史雜誌,第3期,頁27-28。
    30. 劉群﹙2007﹚,淺談二郎神形象在歷代戲劇中的演變,戲劇文學,第5期,頁58-61。
    31. 劉芳如﹙1997﹚,故宮庋藏鍾馗繪畫之相關研究,迎歲集福-院藏鍾馗名畫特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頁84-112。
    32. 潘江東﹙1978﹚,白蛇故事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四﹚外文文獻
    1. Carmelita Hinton﹙2000﹚, “A mountain of anomie : transformations of the soushan tu genre,” Thesis (Ph. D.): Harvard University
    2. Julia Murray﹙1981﹚,Representations of Harati the Mother of Demons and the Theme of ‘Reising the Alms-bowl”,Artibus Asiae,63,no.4
    3. Pao-chen Chen﹙1984﹚, “Searching for Demons on Mounts Kuan-k’ou,” Wen Fong ed.,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in, New Jersey: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association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pp. 323-330.
    4. Munakata, Kiyohiko﹙1991﹚,”Sacred mountains in Chinese art : an exhibition organized by the Krannert Art Museum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curated by Kiyohiko Munakata : Krannert Art Museum, November 9-December 16, 1990,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January 25-March 31, 1991”,Champaign, Ill. : Krannert Art Museu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p.105-110。
    5. Thomas Lawton﹙1973﹚,Freer Gallery of Art Fiftie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ΙΙ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6. 古原宏伸﹙2005﹚,搜山圖,中囯画卷の硏究,東京都 : 中央公論美術出版,頁451-482。
    7. 古原宏伸﹙2005﹚,序章,中囯画卷の硏究,東京都 : 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8. 古原宏伸﹙1989﹚,搜山圖,說話美術,神戶市︰國際交流美術史研究會,神戶文學部藝術史學術研究室,頁102-109。

    ﹙五﹚圖版來源
    1. Pao-chen Chen﹙1984﹚, “Searching for Demons on Mounts Kuan-k’ou,” Wen Fong ed.,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in, New Jersey: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association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pp. 323-330.
    2. Munakata, Kiyohiko﹙1991﹚,”Sacred mountains in Chinese art : an exhibition organized by the Krannert Art Museum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curated by Kiyohiko Munakata : Krannert Art Museum, November 9-December 16, 1990,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January 25-March 31, 1991”,Champaign, Ill. : Krannert Art Museu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p.105-110。
    3. Thomas Lawton﹙1973﹚,Freer Gallery of Art Fiftie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ΙΙ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4. Wu Tung﹙1997﹚,Tales from the Land of Dragons:1000 Wears of Chinese Painting,Boston︰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5. 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道子墨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6.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1987﹚,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5‧元代繪畫,北京 : 人民美術出版社。
    7. 文物出版社﹙1986﹚,中國古代書畫圖目16,北京市 : 文物出版社。
    8. 文物出版社﹙1986﹚,中國古代書畫圖目18,北京市 : 文物出版社。
    9. 文物出版社﹙2006﹚,中國人物畫經典‧元代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10. 文物出版社﹙2007﹚,中國佳縣白雲山白雲觀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11. 波士頓博物館,大塚巧藝社﹙1999﹚,波士頓博物館藏中國古畫精品圖錄 唐至元代,波士頓︰波士頓博物館,大塚巧藝社
    12. 河北省石家庄市文物保管所編﹙1984﹚,毘盧寺壁畫,石家莊市 : 河北美術出版社。
    13. 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1,東京都 : 東京大學出版會。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