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保全
論文名稱: 宋以前《孔子家語》流傳考述
On the Circulation of KUNG TZU CHIA YU
指導教授: 林礽乾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孔安國孔猛王肅流傳史阜陽漢簡定縣漢簡儒家者言春秋事語說類雜事
英文關鍵詞: Kong An Guo, Kong Mong, Wang Su, The History of Circulation, Excavation in Fu Yang, Excavation in Dix Xian, Ru Jia Zhe Yan, Chu Qiu Shi Yu, Shuo Lei Za Shi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1下載:8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孔子家語》為研究對象,旨在考察其流傳情形。綜觀《家語》一書之流傳史,可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為先秦兩漢時期,就此時期而言,《家語》一書之流傳情形,仍舊處於重建之階段,無論漢.孔安國編集《家語》之過程為何,或探討《家語》一書於先秦兩漢之際以何種形式流傳等,皆亟待研究者之重建。第二階段為魏晉至兩宋時期,此一時期《家語》流傳之最大之特色,在於王肅注本之獨傳,以及偽書說的逐漸形成。第三階段為元明清時期,此時期《家語》流傳之特色,在於眾多注本與相關研究蓬勃之出現,可謂《家語》學之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就此三階段而言,本論文擷取《家語》流傳中之第一、第二階段,作為主要核心架構。第一階段主要重建《家語》一書,於秦漢之際的編成過程與流傳情形,並藉由《家語.後序》中,孔安國所提及之《家語》流傳過程,及配合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重建《家語》於兩漢之際,孔安國之編成與流傳過程。第二階段主要以《家語》由魏.王肅自孔子二十二世孔猛處取得為起點,考論此王肅取得《家語》過程之可能性是否存在。其次,針對《家語》偽書說之形成過程,加以考述,其中又分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兩宋時期三個段代。就此三個段代而言,《家語》偽書說主要形成於宋代,其間又與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之編定有關。

    This thesis takes on Kung Tzu Chia Yu,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circulation of this work. The circulation of Kung Tzu Chia Yu can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Pre-Qun and Han period. In this period, the circulation of Kung Tzu Chia Yu is yet quite vague, and is in need of scholarly construction. The focus of this phase would concentrate on Kong An Guo’s compil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Kung Tzu Chia Yu in this period. The second phase is from Wei Dynasty to Sung Dynasty. In this phase, there are two features in the circulation of Kung Tzu Chia Yu: there is only Wang Su’s edition circulating in this period, and the idea of Wang Su’s edition as forging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come into formation in this phase. The last phase is from Yua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 of Kung Tzu Chia Yu in this period is that the various editions emerge,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es sprout, which contribute the formation of the studies of Kung Tzu Chia Yu.

    This thesis would focus on the second phase out of three phases aforementioned. This thesis would first deliberate and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ource of Kung Tzu Chia Yu, and then observe how the idea of Wang Su’ edition as one forging work come into existence as well as formation. In this process of formation, Wei Dynasty is the time when the idea of Kung Tzu Chia Yu as forging work first emerges. And during the following Sui and Tang Dynasty, this idea has gone through the extension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Sung Dynasty, however, is when the idea has officially formed and acknowledged, which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Zhu Xi’s compilation of Zhong Yong Zhang Ju Ji Zhu.

    In the last chapter, this thesis would tackle the first phase of the three phases mentioned above. This chapter will base on the Kong An Guo’s Postface to Kung Tzu Chia Yu, and examine the process of Kung Tzu Chia Yu’s circulation. This chapter would also construct the compil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Kung Tzu Chia Yu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Fu Yang and Din Xian.

    第一章 《家語》研究文獻回顧 ……………………………… 1 第一節 《家語》研究文獻回顧之必要性………………… 1 第二節 《家語》五大研究議題及其文獻回顧(上)………4 一、校釋原書 ………………………………… ……………4 二、偽書考辨與二重研究 …………………………………14 第二節 《家語》五大研究議題及其文獻回顧(下)………20 三、版本概況與流變 ………………………………………20 四、原文考佚 ………………………………………………21 五、專題研究 ………………………………………………23 第二章 五大議題可開拓之空間及研究程序 ………………… 31 第一節 五大研究議題所遺留或尚可開拓之空間 …………31 一、校釋原書——匯校、集注研究亟度缺乏 ……………31 二、偽書考辨與二重研究——方法論未解決《家語》真偽之爭論 …32 三、版本概況與流變——版本著錄可再進行整合 ………32 四、原文考佚——原文存佚缺乏整體考察 ………………33 五、專題研究——亟需更多元且深入研究 ………………35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6 一、議題擇定 ………………………………………………36 二、研究範圍 ………………………………………………36 三、分章構擬 ………………………………………………37 四、研究方法 ………………………………………………37 第三章 秦漢之際《家語》之編成與流傳考述 ……………… 39 第一節 《家語.後序》內容提要……………………………39 一、敘述先秦時期《家語》之編成、流傳與入秦等過程 ………39 二、敘述《家語》由秦入漢後之流傳與孔安國得書過程 ………40 三、敘述孔安國之世系 ……………………………………………40 四、孔衍奏書朝廷欲使《家語》立於學官 ………………………42 第二節 《孔子家語》名稱之確立 ………………………… 44 一、《家語》於〈漢志〉之著錄情形 …………………… 44 二、孔安國與《孔子家語》之命名 ……………………… 45 第三節 漢初至武帝時《家語》流傳情形 ……………………48 一、阜陽漢簡文獻性質、地域與《家語》之關係 ……… 48 二、孔安國與《家語》之編定 ………………………………59 三、由「孔子之語」至「《孔子家語》」 …………………61 四、「孔子之語」與「七十二弟子辭」之析離 ……………63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家語》流傳考述 ……………………65 第一節 《家語》「自肅始傳」相關問題考論 ………………65 一、王肅獲得《家語》時間斷限 ……………………………65 二、王肅從孔猛處取得《家語》之可能性蠡測 ……………72 三、《家語》與王肅之關係 …………………………………82 第二節 魏晉之際學者對《家語》之看法 ……………………84 一、魏.張融撰《當家語》以敵難 …………………………84 二、魏.馬昭以「王肅所增加」反駁 ………………………85 三、晉.杜預、郭璞、張湛引《家語》為注 ………………86 第三節 南朝學者對《家語》之看法 …………………………88 一、宋.庾蔚之視《家語》固所未信………………………88 二、齊.王儉據《家語》定朝儀……………………………90 三、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引《家語》入注…………91 第四節、北朝學者對《家語》之看法…………………………94 一、北周.盧辯注《大戴禮》引《家語》惟存異聞………94 二、北魏.高祖孝文帝據《家語》以定冠禮………………95 三、北魏.酈道元注引《家語》……………………………96 第五節 質疑《家語》學者多主鄭學 ……… ………………96 第五章 隋唐時期《家語》流傳考述 ……………………………99 第一節 經解系統學者視《家語》之態度 ……………………99 一、五經正義據《家語》之文進退不一 ……………………99 二、《周禮》、《儀禮》賈疏亦承馬昭增加之說 …………104 第二節 史傳及史注等系統之學者對《家語》之看法 ………105 一、《隋書.經籍志》以《家語》為「孔氏所傳孔子之旨」 …105 二、顏師古注《漢書》不據《家語》以為信 ………………106 三、唐太宗據《家語》論閔子騫之孝過於曾參 ……………108 四、《後漢書》李賢注以《家語》之文為優先引用 ………109 五、劉知幾《史通》以《家語》「傳諸孔氏」 …………………110 六、司馬貞《索隱》以《家語》、《史記》相互對勘存異 ……113 七、張守節《正義》以《家語》、《史記》相互對勘存異…… 116 八、杜佑《通典》視《家語》可發明周、秦之制 ………………117 第三節 子部系統學者對《家語》之看法 …………………………119 一、魏徵《群書治要》採頡《家語》之文以供治國之策 ………119 二、楊倞注《荀子》引《家語》以存異文 ………………………122 第四節 隋唐學者視《家語》態度總結 ……………………………123 第六章 兩宋時期《家語》流傳考述 ……………………………… 125 第一節 北宋時期重要學者視《家語》之態度 ……………………125 一、邢昺《論語》、《孝經》、《爾雅》注疏以《家語》 考史源…125 二、孫奭《孟子正義》引《家語》駁趙注 ………………………132 三、蘇轍取《家語》編纂《古史》 ………………………………133 四、張耒〈書《家語》後〉以《家語》傳自孔門之下者 ………136 五、呂南公〈讀亢倉子〉開《家語》王肅偽造說之先聲 ………136 第二節 南宋時期重要學者視《家語》之態度 ……………………138 一、程珌〈六經疑難〉疑戴聖《禮記》雜取《家語》等書而成 …138 二、馬廷鸞〈書洙泗裔編後〉以《家語》為先秦之舊 …………139 三、王十朋《梅溪集》以當信《家語》與否應當持平 …………140 四、范浚《香溪集》視《家語》非古書但可弘揚孔學 …………141 第三節 朱熹《中庸章句》章次編定與《家語》偽書說定型 ……142 一、張栻質疑朱熹以《家語》章節次序釐定《中庸》 …………142 二、孫應時疑《家語》可能鈔入《中庸》 ………………………143 三、呂祖謙疑子思從《家語》中裁取出而成《中庸》 …………143 四、朱熹以《家語》非偽書 ………………………………………144 五、王柏〈家語攷〉以今《家語》為王肅割裂他書而成 ………145 六、楊簡指《家語》非孔子之言且言多有誤 ……………………149 七、陳造以《家語》雜漢儒之言當精取之 ………………………149 八、李綱以《家語》擇焉而不精 …………………………………150 第七章 傳統偽書說方法論上的重新審視 ………………………… 151 第一節 重新審視《家語》偽書說的必要性 ……………………… 151 一、偽書說本身存在合理的懷疑空間 …………………………… 151 第二節 合理懷疑空間的重新審視 ………………………………… 154 一、《家語》若真王肅偽造,孔猛與孔氏家族何不起而揭發 … 155 二、王肅難鄭之文獻並非全據《家語》 …………………… ……155 三、《家語》「割裂他書而成」只是其中一種觀察方式 …… …155 第八章 結論 …………………………………………………………… 157 附錄1、《孔子家語》各版本概況及館藏情形……………………………159 附錄2、《孔子家語》與先秦兩漢典籍重出一覽表………………………169 參考書目 ………………………………………………………………… 183

    古籍類
    經部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春秋谷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據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景印)。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史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晉.陳壽撰;梁.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後晉.劉煦:《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宋.歐陽修:《五代史記》(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元.脫脫等:《遼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元.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宋.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廿四史點校本,1982年)。

    子部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收入黃永武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1981-1986年,據敦煌殘卷本斯1891影印,第2輯,第14冊)。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95冊)。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據光緒二十四年貴池劉氏景印)。
    元.王廣謀撰:《標題句題孔子家語》(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元.刊本)。
    元.王廣謀撰:《新刊標題孔子家語句解》(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元.泰定二年崇文書塾刊本)。
    元.王廣謀撰:《新刊標題明解聖賢語論》,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1995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二年刻本景印,子部,儒家類,第6冊)。
    元.劉祥卿撰:《新編孔子家語句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元.至正廿七年清泉劉祥卿家刻本影印,第931冊)。
    明.何孟春注:《孔子家語》,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1995年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正德十六年刻本,子部,儒家類,第1冊)。
    明.何孟春注:《孔子家語》(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末.永明書院刻本)。
    明.吳嘉謨撰:《孔聖家語圖》,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明.萬曆十七年刻本景印,第2編,第3輯)。
    明.張鼐撰:《新鍥桐初張先生注釋孔子家語雋》,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
    (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據明.萬曆中建陽蕭世熙刊本景印,珍本初編,儒家子部,第21冊)。
    明.陳際泰撰:《新刻註釋孔子家語憲》,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明末.劉舜臣刻本景印,第3輯,第21冊)。
    明.劉宗周撰:《孔子家語考次》,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末.正氣堂鈔本景印,子部,儒家類,第931冊);又見戴璉璋、吳光等主編點校:《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6年),第4冊,頁355-431。
    明.鄒德溥:《新鍥臺閣清譌補註孔子家語》(明.萬曆中建陽喬山堂劉龍田
    刊本)。
    明.楊守勤:《鼎刻楊先生注釋孔聖家語》(明.萬曆卅四年(1606)建陽存德堂陳氏刊本)。
    明.顧錫疇:《鼎鋟二翰林校正句解評釋孔子家語正印》(明.天啟三年1623怡慶堂余完初刊本)。
    明.張溥:《新刻張天如太史評釋孔聖家語》(明末.熊氏刊本)。
    明.何棠等:《標注家語十卷附集語》(明末.刊本)。
    明.周宗建:《新刻注釋孔子家語衡》(明末.建陽喬山堂劉大易刊本)。
    清.姜兆錫撰:《家語正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1995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十一年寅清樓刻本景印,子部,儒家類,第1冊)。
    清.任兆麟編:《述記.家語述記》,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清.乾隆五十二年任氏映雪草堂刻本景印,第9輯,第 15冊)。
    清.范家相撰:《家語證偽》,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徐氏刻鑄學齋叢書本景印,子部,儒家類,第931冊)。
    清.陳士珂撰:《孔子家語疏證》(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據清.嘉慶廿三年刊本景印)。
    清.孫志祖撰:《家語疏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天津圖書館藏清.嘉慶刻本景印,子部,儒家類,第931冊)。
    清.張釴撰:《家語集註》(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著者手定稿本)。
    清.孫詒讓:〈《孔子家語》校記〉,見清.孫詒讓撰、雪克輯點:《籀廎遺著輯存》(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頁253-281。

    近人專注
    金其源:〈孔子家語〉,見金其源:《讀書管見》(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頁340-342。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1975年)。
    汪惠敏:《南北朝經學初探》,(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孔子家語》,收入嚴靈峯編:《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第82冊),總頁36727-36728。
    李振興:《王肅之經學》(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叢書,1980年)。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第二冊,(臺北:戴顧志鵷印行,1980年)。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顧頡剛:〈《孔子家語.五帝篇》〉,見顧頡剛:《中國上古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8年),頁334-355。
    劉殿爵編:《孔子家語逐字索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2年)。
    陳金木:《皇侃之經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劉樂賢等編:《孔子家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張濤注譯:《孔子家語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廖名春、鄒新明點校:《孔子家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德明等譯注:《孔子家語譯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羊春秋譯:《新譯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楊曉芬整理、錢杭審閱、朱維錚復審:《孔子家語》(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6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中國經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編:《孔子家語》(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1年)。
    陳漁、夏雨虹主編:《孔子家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朝明等譯注:《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碩博士論文
    南金花:《王肅《周易注》及其易學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楊慶中指導
    劉 萍:《《孔子家語》與孔子弟子研究——以〈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為中心》(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楊朝明指導
    王政之:《王肅《孔子家語》注研究》(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楊朝明指導
    化 濤:《清代《孔子家語》研究綜述》(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楊朝明指導
    姜贊洙:《《孔子家語》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呂凱指導
    孫海輝:《孔子與老子關係——以《孔子家語》為中心》(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楊朝明指導
    張 岩:《《孔子家語》之〈子路初見〉篇、〈論禮〉篇研究》(北京: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廖名春指導

    期刊論文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頁12-3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8期總第303期,頁1-10。
    定縣漢墓整理組(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文物》1981年,第8期總第303期,頁11-12。
    定縣漢墓整理組(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第8期總第303期,頁13-19。
    何直剛:〈《儒家者言》略說〉,《文物》1981年,第8期總第303期,頁20-22。
    王東明、馮景昶、羅揚:〈從定縣漢墓竹簡看西漢隸書〉,《文物》1981年,第8 期總第303期,頁23+76。
    阜陽漢簡整理組(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總第321期,頁21-23。
    阜陽漢簡整理組(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第2期總第321期,頁24-34。
    胡平生、韓自強:〈《蒼頡篇》的初步研究〉,《文物》1983年,第2期總第321期,頁35-40。
    那 薇:〈《孔子家語》中儒道兼綜的傾向〉,《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頁
    楊衞中:〈《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考校〉,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頁115-151。
    王志平:〈《孔子家語》札記〉,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第9卷,頁119-131。
    王連生:〈從《孔子家語》看孔子思想價值的嬗變〉,《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1期,頁54-57。
    左松超:〈關於《說苑》成書的一些考察〉,《淡江大學中文學報》1997年12月,第4期,頁25-35。
    張 濤:〈關於《孔子家語》的一點認識〉,《山東圖書館季刊》1998年第,3期,頁36-38。
    項永琴:〈《孔子家語注釋》出版〉,《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6期,頁51。
    項永琴:〈《孔子家語注譯》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2000年,第3期,頁32。
    李傳軍:〈《孔子家語.致思篇》研究〉,《岱宗學刊》2000年,第4期,頁44-47。
    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家語》〉,《國學研究》2000年7月,第7卷,頁515-546。
    王承略:〈論《孔子家語》的真偽及其文獻價值〉,《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18卷第3期,頁14-18;又收入周彥文主編:《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17-26。
    左松超:〈論《儒家者言》及其與《說苑》之關係〉,《第一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992年),頁255-296,後收入左松超:《說苑集證》(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下冊),頁1422-1480。
    朱淵清:〈《甘棠》與孔門《詩》傳〉,《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1期,27-30。
    朱淵清:〈阜陽雙古堆1號木牘劄記二則〉,《齊魯學刊》2002年,第4期總第169期,頁17-21。
    金 鎬:〈《孔子家語》版本源流考略〉,《故宮學術季刊》2002年冬季,第20卷第2期,頁165-201+210。
    晁福林:〈上博簡〈甘棠〉之論與召公奭史事探析——附論《尚書.召誥》的性質〉,《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9月,第23卷第5期,頁19-25。
    劉 彬:〈《孔子家語》等書中一段古資料的易學象數發微〉,收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編:《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大會論文集》(臺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易經學會,2003年),頁114-127。
    朱淵清:〈《金人銘》研究——兼及《孔子家語》編定諸問題〉,收入饒宗頤主編:《華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6輯,頁201-215。
    方旭東:〈二重證據法研究思想史之一例——上博簡〈民之父母〉篇論析〉,《學術月刊》2004年,第1期,60-67。
    李傳軍:〈《孔子家語》辨疑〉,《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頁76-83。
    張 岩:〈《孔子家語》研究綜述〉,《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頁112-114。
    寧鎮疆:〈八角廊漢簡〈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相關章次疏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9月,第5期,頁5-15。
    姚小鷗、鄭永扣:〈論上海楚簡〈民之父母〉的「五至」說〉,《哲學研究》2004年,第4期,頁48-51。
    龐 樸:〈話說「五至三無」〉,《文史哲》2004年,第1期總第280期,頁71-76。
    劉冬穎:〈上博簡《民之父母》與孔子的「君子」觀念〉,《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7月,第4期,頁16-18。
    寧鎮疆:〈由出土文獻再說《孔子家語》的性質及其成書過程〉,《孔孟學報》2004年9月,第82期,頁131-159。
    楊朝明:〈《論語》首章與《孔子家語.屈節》篇——孔子政治命運悲劇的兩個詮釋〉,收入黃懷信、李景明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11-26。
    楊朝明:〈讀《孔子家語》札記〉,收入黃懷信、李景明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381-402又見,《文史哲》2006年,第4期總第295期,頁43-51。
    孫海輝:〈《孔子家語》成書問題考辯〉,收入黃懷信、李景明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403-422;又收入楊朝明編:《《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619-631。
    劉 彬:〈《孔子家語.執轡》篇易學象數發微〉,收入黃懷信、李景明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423-444。
    楊朝明:〈《孔子家語.執轡》篇與孔子的治國思想〉,收入楊朝明、修建軍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211-232。
    楊朝明:〈《孔子家語.顏回》篇與「顏氏之儒」〉,收入楊朝明、修建軍編:《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頁408-418。
    楊朝明:〈《禮記.孔子閑居》與《孔子家語》〉,收入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51-55。
    寧鎮疆:〈古書章次問題簡說——古書成書問題系列研究之一〉,收入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312-317。
    楊朝明:〈《禮運》成篇與學派屬性等問題〉,《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頁24-34。
    楊朝明:〈出土文獻與《孔子家語》偽書案的終結〉,收入楊朝明編:《《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3-7。
    化 濤:〈歷代《孔子家語》的流傳與研究〉,收入楊朝明編:《《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593-605。
    王政之:〈出土文獻與《孔子家語》研究述評〉,收入楊朝明編:《《孔子家語》通解》(臺北:萬卷樓,2005年),頁606-618。
    謝明憲:〈「今《家語》」與「古《家語》」——《家語》在變動中的文獻意義〉,《清華中文學林》2005年4月,第1期,頁17-32。
    陳 劍、黃海烈:〈論《禮記》與《孔子家語》的關係〉,《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7月,第4期,頁59-64。
    廖名春、張 岩:〈從上博簡〈民之父母〉「五至」說論《孔子家語.論禮》的真偽〉,《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第19卷第5期,頁6-10+32。
    寧鎮疆:〈英藏敦煌本《孔子家語》的初步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總第124期,頁135-140。
    寧鎮疆:〈《孔子家語》佚文獻疑及辨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4期,頁14-19。
    付亞庶:〈《孔叢子》偽書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4年,頁80-81。
    李存山:〈《孔叢子》中的「孔子詩論」〉,《孔子研究》第3期,2003年,頁8-15。
    孔德立:〈《孔叢子》與子思生年問題〉,《齊魯學刊》第2期總第179期,2004年,頁26-30。
    李健、孫少華:〈《孔叢子》的真偽問題〉,《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5年7月,31-36。
    楊 軍:〈《孔叢子》考證〉,《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5年,頁56-61。
    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孔子研究》第2期,2005年,頁17-24+126。
    王清淮:〈「子不語怪力亂神」正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年10月,第23卷第4期,頁36-39。
    王一鳴:〈古籍注釋質疑三則〉,《邢臺師範高專學報》1996年,第3期,頁30-33
    +58。
    韓崢嶸:〈鄭玄《毛詩傳箋》置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第3期,頁26-32。
    郭善兵:〈就宗廟制度的損益看魏晉時代之特徵〉,《許昌師專學報》2001年,第20卷第3期,頁39-43。
    郝 虹:〈王肅與魏晉禮法之治〉,《東嶽論叢》2001年1月,第22卷第1期,頁44-47。
    陳中浙、劉釗:〈儒家「六天」說辨析〉,《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頁107-111。
    樂勝奎:〈王肅易學芻議〉,《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54期,頁66-70。
    郝 虹:〈王肅《周易注》、王弼《周易注》與荊州學派關係初探〉,《大連大學學報》2003年2月,第24卷第1期,頁47-49。
    楊 華:〈論《開元禮》對鄭玄和王肅禮學的擇從〉,《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53-67。
    郝 虹:〈王肅反鄭是經今古文融合的繼續〉,《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頁83-88。
    張可禮:〈三國時期《詩經》學者著述敘錄及其啟示〉,《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60-66。
    孫 麗:〈琅琊王氏與南北文化交流〉,《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頁19-22。
    楊天宇:〈西周郊天禮考辨二題〉,《文史哲》2004年,第3期,頁91-96。
    樂勝奎:〈王肅禮學初探〉,《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頁53-59。
    任懷國:〈試論王肅的經學貢獻〉,《管子學刊》2005年,第1期,頁70-73。
    李傳軍:〈魏晉禪代與「鄭王之爭」——政權更迭與儒學因應關係的一個歷史考察〉,《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頁78-85。
    黃少英:〈魏晉禮法之士的「德行」觀〉,《東方論壇》2005年,第3期,頁45-51。
    連登崗:〈「望羊」補義〉,《辭書研究》2005年,第3期,頁200-202。
    徐 山:〈釋「丘頤」〉,《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112。

    日人著述
    傳統著述
    日.西嶋蘭溪撰:《孔子家語考》,收入東京圖書刊行會編:《續日本儒林叢書》(東京:東京圖書刊行會,1931年,第2冊)。

    近人著述
    藤原正校譯:《孔子家語》(東京:岩波書局,1933年)。
    宇野精一:《孔子家語》(東京:明治書院,2000年)。

    期刊論文
    山城喜憲:〈知見《孔子家語》諸本提要(一)〉,《斯道文庫論集》1985年3月,第21輯,頁187-269。
    山城喜憲:〈知見《孔子家語》諸本提要(二)〉,《斯道文庫論集》1988年3月,第22輯,頁1-142。
    山城喜憲:〈知見《孔子家語》諸本提要(三)〉,《斯道文庫論集》1990年3月,第24輯,頁1-142。
    尼子昭彥:〈《孔子家語》補注稿(一)〉,《北の丸——國立公文書館報》1999年10月,第32號,頁3-17。
    尼子昭彥:〈《孔子家語》補注稿(二)〉,《北の丸——國立公文書館報》2000年11月,第33號,頁3-23。
    尼子昭彥:〈《孔子家語》補注稿(三)〉,《北の丸——國立公文書館報》2001年11月,第34號,頁3-30。
    尼子昭彥:〈《孔子家語》補注稿(四)〉,《北の丸——國立公文書館報》2002年11月,第35號,頁36-61。
    武內義雄:〈読家語雜識〉,收入《武內義雄全集》(東京:角川書院,1979年),第4卷,「儒教篇三」,頁343-350。
    長澤規矩也:〈《孔子家語》解題〉,收入長澤規矩也先生喜壽紀念會編:《長澤規矩也著作集》「和刻本諸子大成解題」(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第10卷,頁62-63。
    桂五十郎〔湖邨〕:〈《孔子家語》解題〉,收入桂五十郎編《漢籍解題》(東京:東出版,1997年),頁124-126。
    伊東倫厚:〈孔安國に至るまでの孔氏の家系:《孔子家語》後序と《孔叢子》と《尙書》序〉,收入日本中國學會創立五十年記念論文集編集小委員會編:《日本中國學會創立五十年記念論文集》(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頁179-195。
    林啓屏撰、上野洋子訳:〈《民之父母》における「五至」について〉,《中國硏究集刋》2004年,第36號,頁98-112。
    福田哲之:〈阜陽漢墓出土木牘章題考:一號.二號木牘を中心として〉,《中國硏究集刋》2005年6月,第37號,頁37-53。
    福田哲之:〈阜陽漢墓一號木牘章題と定州漢墓竹簡〈儒家者言〉:《新序》、《説苑》、《孔子家語》との関係〉,《中國硏究集刋》2005年12月,第39號,頁64-84。
    松本節子:〈大英図書館蔵《孔子家語》について〉,《いずみ通信》2004年8月,第31號,頁。
    髙橋良政:〈《孔子家語》の文獻學的考察——寛永刻本の意義〉,《桜文論叢》2000年,第50期,頁159-18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