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昕穎
Lin, Hsin-Ying
論文名稱: 武滿徹《絃樂安魂曲》指揮詮釋研究
The Study of Conducting Interpretation on Toru Takemitsu's Requiem for Strings
指導教授: 許瀞心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武滿徹絃樂安魂曲弦樂安魂曲武満 徹弦楽のためのレクイエム
英文關鍵詞: Takemitsu, Requiem for Strings, Requiem pour orchestre à cord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3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世紀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洲作曲家之一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創作初期自西洋的新興音樂理論與作曲手法出發,歷經音列主義、電子聲響音樂和前衛主義,在受到世界音樂潮流的影響之後,反思日本的傳統藝術思想與美學,重新追求傳統音樂元素,並且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音樂語彙;晚期以後的創作逐漸以哲學思維為核心,具有回歸調性、返回初衷之傾向。
    《絃樂安魂曲》是武滿徹早期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使他躍上國際舞台之成名作。本論文針對武滿徹《絃樂安魂曲》之指揮詮釋,進行創作背景調查、樂曲形式解析、指揮實作與音樂詮釋等相關研究。內容包含作曲家生平背景以及作品風格探討,並以《絃樂安魂曲》的音樂動機和創作元素,進行樂曲結構的分析;透過指揮實務演練,包含排練計畫與過程、樂句與樂段之指揮解構、速度與表情處理、音響與聲部之統整等等課題,進而瞭解武滿徹《絃樂安魂曲》的音樂內涵與指揮詮釋。

    摘要 i 致謝詞 ii 目錄 iii 圖表目錄 iv 譜例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二章 武滿徹生平與音樂風格 5 第一節 武滿徹生平概述 5 第二節 武滿徹的音樂創作風格 10 第三章 《絃樂安魂曲》樂曲分析 15 第一節 《絃樂安魂曲》創作背景 15 第二節 素材與動機運用 18 第三節 樂曲結構分析 23 第四章 演奏技巧與指揮詮釋 42 第一節 武滿徹對於《絃樂安魂曲》的描述與風格探討 42 第二節 演奏技巧與表情摘論 44 第三節 指揮實作與詮釋探討 49 第五章 結論 75 附錄 78 參考書目 83

    專書

    蕭慶瑜。《梅湘《二十個對聖嬰耶穌的注視》之研究》。臺北:四章堂文化,2003。

    小澤征爾 武満徹。《音楽》。東京:新潮文庫,1984。

    王萃。《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武満徹。《武満徹|Visions in Time》。東京:エスクアイア マガジン ジャパン(Esquire Magazine Japan),2006。

    楢崎洋子。《武満 徹》。東京:音楽の友社,2005。

    Burt, Peter. Music of Tōru Takemitsu.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Burt, Peter. 《武満徹の音楽》(The Music of Tōru Takemitsu),小野光子 譯。東京:音楽の友社,2006。

    Green, Elizabeth A., and Mark Gibson: The Modern Conductor, 7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004.

    Siddons, James. Tōru Takemitsu: a bio-bibliography.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1.

    論文

    楊舒婷。〈武滿徹的自然觀與其無常的音樂形式--以《ARC》第一部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蔡淑玲。〈探討武滿徹音樂創作的思維與體現-以《夢窗》為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6。

    蕭永陞。〈「夢諭」-從武滿徹晚期管絃樂作品探討「夢」的詩意形象及其音樂語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次郎丸智希。〈武満徹作品における音楽語法の変遷―モティーフSEAを中心に―」〉。神戸大学博士論文,2012。

    期刊

    陳惠湄。〈日本作曲家武滿徹兩首長笛獨奏曲-Voice (1971) 與 Air (1995)-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音樂學刊》第十二期(6月,2010):87-107。

    楊秀瑩。〈武滿徹之音樂美學觀--以大自然為素材之作品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音樂學刊》第十五期(12月,2011):47-66。

    譚盾。〈為東西方音樂搭造一座橋--譚盾談武滿徹〉。《表演藝術》49(12月,1996):34-38。

    武満徹。樂曲解說。東京交響樂團機關誌Symphony(6月1957年):12-13。

    川島素晴。〈《弦楽のためのレクイエム》サラベール版を検証する〉。季刊ExMusica《特集-武満70徹》 9/2000,第2号(8月,2000):18-30。

    高橋眞司。〈死と音楽―現象学的記述のための覚書〉。長崎大学《情報科学センター所報》第10號(3月,2000):43-57。

    Koozin, Timothy. “Toru Takemitsu an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College Music Symposium 30, no. 1 (1990): 34-44. RILM Abstracts of Music Literature, EBSCOhost (accessed February 2, 2014).

    Siddons, James. “Toru Takemitsu: A bio-bibliography.” Note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Music Library Association 59, no. 1 (2002): 59-61. RILM Abstracts of Music Literature, EBSCOhost (accessed February 2, 2014).

    Takemitsu, Toru. “Contemporary Music in Japan.” Translated by Peter Grilli,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27, no. 2 (1989): 198-205. JSTOR (accessed February 2, 2014).

    Takemitsu, Toru. (with Tania Cronin and Hilary Tann) “Afterword.”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27, no. 2 (1989): 205-214. JSTOR (accessed March 2, 20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