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國慶
論文名稱: 地方派系與縣長選舉關係之研究 - 以台中縣第十三屆縣長選舉為例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factions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head of a county - take the 13th election of the head of Taichung County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人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地方派系台中縣縣長選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7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地方派系一直在台灣政治發展中扮演著極關鍵性的角色,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主導台灣地方選舉與政治的最主要力量。」台中縣地方派系的發展已歷經五十餘年,其背後隱藏著派系間的鬥爭,派系間的利益,以及派系間的分配等問題。甚至為了爭寵(中央黨部及中央政府的關愛),爭取黨提名使出種種手段,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自然形成兩個對立的派系集團。而這兩個對立的派系集團之所以能生存到現在,可以說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刻意造成的政治事實。為不使一派獨大,必須交互輪政的政治效果形成紅黑分治。到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因派系不妥協,派系內的鬥爭,派系與派系的閥韃,因而失去政權,由民進黨入主縣府,地方政治生態已大不相同。由於失敗的教訓,地方派系有危機意識,形成共識,使第十四屆縣長選舉在紅黑派系大團結下,國民黨才又恢復取得縣府的執政權,縣長黃仲生是黑派,副縣長陳茂淵屬紅派,第十五屆縣議會議長張清堂是紅派,副議長陳芳隆是黑派。如此行政機關有紅黑共處,監督機關又同樣情形形成紅黑共治。從台中縣地方派系的政治生態可觀察到,地方派系仍是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然其影響力的大小,影響的程度如何,於本文中有重點論述。

    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factions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head of a county --------- take the 13th election of the head of Taichung County for example.
    Local factions always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We even can say that:『It is the major power to guide the local elections and politics here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actions in Taichung County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fifty years, concealing problems such as conflicts, profits, and allocations between factions behind its back. Even for the favor (the solicitude from central party and government), it takes various measures and resort to every conceivable means to strive for the nomination by its party, forming two confronting factions naturally. The reason why the two confronting factions could exist until now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political facts made on purpose by the Kuomintang (KMT) when KMT held the reins of government. In order not to be controlled by only one faction, the political effect of mutual alternative has divided into Red and Black factions. Due to the uncompromising factions, internal conflicts, and animadversions between factions, the KMT government lost its regime in the 13th election of the head of a county in 1997. The local political ecology was quite different than before because the county government was governed by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he local factions produced the consciousness of crisis from this failure of election, forming common consensus. Under the close-knit of Red and Black factions in the 14th election of the head of a county, KMT acquired held the reins of government once again. Huang Chung-sheng, the head of a county, belongs to the Black faction, but Chen Mao-yuan is the membership of Red faction. Chang Ching-tsang, the head of the 15th county parliament, is the membership of Red faction, but Chen Fang-lung, the vice head of the county parliament, belongs to the Black faction. Not only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but also supervisory organizations all have such mutual administrations.From the observation of political ecology of local factions in Taichung County, we can know that local factions still have quite influence. We will have a key discussion to find out how big the influence is and how far the extent is in this study.

    第一章 續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名詞界說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有關派系理論之探討 第二節 選舉理論的探討 第三節 台灣地方派系之形成與發展 第四節 地方派系的特質 第三章 台中地方派系之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台中縣地方派系形成與演進 第二節 台中縣地方派系之運作與主要領導人 第三節 政黨、地方派系,次級問政團體之關係 - 以台中縣十三、十四 屆議會為例 第四節 解嚴後台中縣地方派系的轉變 第四章 台中縣地方派系對第十三屆縣長選舉的影響 第一節 台中縣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之評析 第二節 台中縣地方派系在第十三屆縣長選舉的運作 第三節 黑派立法委員顏清標的崛起對台中縣縣長選舉的影響 第四節 台中縣地方派系對第十三屆縣長選後的運作與發展 第五章 1997年台中縣縣長選後地方派系的重組變化與分合 第一節 1997年第十三屆台中縣縣長選舉後派系的分合 第二節 2000年總統大選後對地方派系的衝擊 第三節 2001年地方派系對台中縣第十四屆縣長選舉的運作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展望 第三節 後續研究

    壹、 中文部分
    丁仁芳,《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民88。
    丁仁芳,〈統合化、半侍從結構,與台灣地方派系的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民88.6,頁59-82。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民87。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民90。
    王業立,《我國選舉制度的政治影響》。台北:五南,民85。
    王業立,〈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民87.5,頁77-94。
    王業立,〈派系動員效果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86,頁1-28。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機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85。
    王振寰,〈邁向常態化的政治〉,《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8,頁153-188。
    朱雲漢,《寡占經濟與權威政治體制》。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民78。
    朱雲漢,〈寡占經濟與權威政治體制〉,收錄於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權威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民78,頁139-160。
    朱雲漢,〈如何面對民主時代政商關係的挑戰〉,《國家政策雙周刊》,第7期,民81,頁6-7。
    朱雲漢,〈政黨競爭、衝突結構與民主鞏固:二屆立委選舉的政治效應分析〉,《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研討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選舉行為研究小組主辦,民83。
    朱雲漢、陳明通,〈區域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民81,頁77-97。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81。
    吳乃德,〈地方勢力坐大,可能成為『政經怪獸』〉,民82.5.24。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精英流動:台灣地方精英的歷史形成〉,《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民81,頁303-344。
    吳芳銘,〈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85.7.8。
    涂一卿,〈台灣地方派系之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民83。
    高永光,〈「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民89,頁53-85。
    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民87。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一九四五年~一九八八年〉,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民77。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子暨研究所主辦「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論文,民83。
    陳介玄,〈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識〉,收錄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編。《地方社會》,民86,頁31-67。﹝本文83年4月發表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的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4。
    陳明通,〈地方派系、賄選風氣與選舉制度設計〉,《國策專刊》,第7期,民88.1,頁12-13。
    陳明通,林繼文,《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與國家社會關係轉變》。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7。
    陳明通,〈基層選舉、地方派系與外來政權的生存發展模式〉,《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民87,頁3-22。
    陳華昇,〈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82.6。
    黃正杰,〈民進黨勿蹈招降納叛覆轍〉,《中國時報》,民90.2.3,版15。
    黃江正,〈嘉義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以第10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1期,民79,頁84-96。
    楊英杰,〈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民85。
    趙永茂,〈2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式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跨越2000年的政治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與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高雄,民89.12.,摘要及頁1-14。
    趙永茂,〈2000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式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跨越2000年的政治學研究》,台灣政治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與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主辦,高雄,民89.12.9-10,摘要及頁2-14。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高雄:德馨室出版社,民67。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民85.5,頁39-56。
    趙永茂,《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出版社,民86。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暨刊》,第4卷,第3期,民78.9,頁58-70。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變質》。台北:允晨,民86。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民89。
    謝敏捷,〈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的循環機制〉,《選舉與政治腐化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暨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民83,頁73-90。
    貳、 西文部分
    Bosco, Joseph. “Taiwan Faction: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es” Ethnology, Vol.31, No.2, 1992.
    Kaufman, Robert R.1979. “Corporatism, Clientelism, and Partisan Conflict: A study of Seve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James M. Malloy, ed.,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9. pp.109-48.
    Nicholas, Ralph. 1977.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Banton ed. 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e Inc.
    Nathan, Andrew J., 1976.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ionalis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icholas, Ralph W., 1977.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Ste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u, Nai-Teh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published, 198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