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詩韻
Shih-Yun Deng
論文名稱: 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運用策略聯盟之研究
The Study on Strategic Alliance of ISP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炳宏
Chen, Ping-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ISP策略聯盟
英文關鍵詞: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strategic alli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8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網際網路服務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台灣ISP產業有朝向以策略聯盟增加競爭優勢之情形,或以策略聯盟方式結合網際網路內容服務供應商(ICP)成為網際網路傳播媒體。
     為瞭解臺灣ISP產業運用策略聯盟之現況以及臺灣ISP產業與其他ISP業者、ICP業者、ASP業者及非網路企業進行策略聯盟之類型與動機,進一步探討臺灣ISP產業策略聯盟實際運作績效與影響策略聯盟成功關鍵因素,本論文採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ISP業者進行普查以瞭解臺灣ISP產業運用策略聯盟之現況, 並選擇具代表性個案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92%之ISP業者與其他企業進行策略聯盟,其策略聯盟夥伴家數與ISP業者規模呈現正相關,主要合作對象為ICP業者,其次為ISP、ASP業者;股權結構以非權益策略聯盟為主,ISP業者與ICP、ASP業者間之策略聯盟方向均為垂直式之合作關係。
     二、臺灣ISP產業策略聯盟之類型以結盟雙方資源互補、提升競爭力、擴大市場佔有率之行銷/銷售聯盟、服務聯盟與資訊聯盟為主,而降低風險因素並不為臺灣ISP產業進行策略聯盟之主要動機。
     三、臺灣ISP產業策略聯盟成功機率達90%以上,與策略聯盟理論文獻所有出入,而影響其策略聯盟成功因素依序為利益分配、相互信任、策略性考量、溝通、合作夥伴選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06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 07 第四節 相關名詞定義 ----------------------------------------- 0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策略聯盟---------------------------------------------- 11    一 策略聯盟之定義---------------------------------------- 12    二 策略聯盟之類型 --------------------------------------- 14 三 策略聯盟形成之動機 ----------------------------------- 24     四 策略聯盟之績效評估 ----------------------------------- 28     五 影響策略聯盟成功之因素 ------------------------------- 30 第二節 台灣ISP產業分析 ------------------------------------- 33     一 ISP之定義 ------------------------------------------- 33     二 市場規模 --------------------------------------------- 35 三 競爭分析 --------------------------------------------- 38 四 未來發展趨勢 -----------------------------------------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4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48   一 問卷調查法 ------------------------------------------- 49 二 深度訪談法 ------------------------------------------- 50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台灣ISP產業基本分析 ---------------------------------- 53 第二節 ISP產業運用策略聯盟現況分析 -------------------------- 55     一 策略聯盟夥伴家數 ------------------------------------- 56 二 策略聯盟對象 ----------------------------------------- 57 三 股權結構 --------------------------------------------- 58 四 聯盟方向 --------------------------------------------- 59   第三節 ISP產業策略聯盟類型與動機分析 ------------------------ 61 一 各聯盟合作對象 --------------------------------------- 62 二 各聯盟主要動機 --------------------------------------- 65 第四節 ISP產業策略聯盟績效評估與影響成功之因素 ------------- 70 一 策略聯盟績效評估 ------------------------------------- 71 二 影響策略聯盟成功之因素 ------------------------------- 73 第五節 台灣ISP產業面臨之困難與未來發展方向 ----------------- 75   一 主要經營困難 ----------------------------------------- 76 二 未來發展方向 -----------------------------------------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80 一 台灣ISP產業運用策略聯盟現況 ------------------------- 81 二 台灣ISP產業策略聯盟類型與動機 ----------------------- 82 三 台灣ISP產業策略聯盟績效評估與影響成功因素 ----------- 82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 --------------------------------------- 83   一 研究檢討 --------------------------------------------- 83   二 研究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5 附錄一 ----------------------------------------------------------- 98 附錄二 ----------------------------------------------------------- 99 表 目 錄 表1-1 近二年台灣地區上網人口統計表 ------------------------------ 02 表2-1 策略聯盟定義彙整表 ---------------------------------------- 13 表2-2 策略聯盟類型彙整表 ---------------------------------------- 22 表2-3 本論文策略聯盟類型分類表 ---------------------------------- 24 表2-4 連線方式及頻寬 -------------------------------------------- 34 表2-5 2000-2003台灣ISP市場規模 --------------------------------- 36 表2-6 2001-2002台灣ISP市場規模百分比 --------------------------- 37 表2-7 2001-2002台灣網際網路連線服務統計表 ----------------------- 37 表3-1 深度訪談業者基本資料 -------------------------------------- 47 表3-2 成功訪談對象名單 ------------------------------------------ 52 表4-1 ISP策略聯盟之夥伴家數表 ----------------------------------- 57 表4-2 ISP策略聯盟家數最多之業者類型 ----------------------------- 58 表4-3 ISP與ISP、ICP、ASP策略聯盟次數表 --------------------------- 59 表4-4 ISP與各業者策略聯盟股權結構整理表 ------------------------- 59 表4-5 ISP與ICP、ASP業者策略聯盟方向整理表 ----------------------- 60 表4-6 ISP業者進行策略聯盟之類型 --------------------------------- 62 表4-7 九類策略聯盟業者類型整理表 -------------------------------- 64 表4-8 九類策略聯盟主要動機整理表 -------------------------------- 67 表4-9 各聯盟主要動機排序表 -------------------------------------- 68 表4-10 各聯盟成功影響銷售及營收成長率統計表 --------------------- 71表4-11 影響台灣ISP產業策略聯盟成功因素--------------------------- 74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 -------------------------------------------------- 08 圖2-1 ISP服務內容 ----------------------------------------------- 35 圖2-2 台灣DSL業者用戶市場佔有率 -------------------------------- 38 圖4-1 ISP、ICP、ASP關係圖 --------------------------------------- 61

    中國時報(2003年9月24日)。〈新浪網與臺灣電訊合推U3無限ADSL〉,《中國時報》,第C4版。
    中華電信(2003)。《2002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年報》。[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ht.com.tw
    王俊崧(2002)。《臺灣網路服務供應商評選應用軟體服務供應商策略聯盟夥伴之研究:模糊理論運用》。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泰允(1992)。《國際合作實用──企業國際化指南》。台北:遠流。
    王蕙君(2003a)。〈2002年臺灣ISP市場發展回顧〉,《資訊與電腦》,270:84-88。
    王蕙君(2003b)。〈臺灣ISP市場競爭核心已改變〉,《通路雜誌》,109:38-40。
    古維然(2002)。《臺灣寬頻網路服務供應商評選網路內容供應商策略聯盟夥伴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司徒達賢(1996)。《中小企業之策略聯盟》。[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611.htm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2)。《2001臺灣ISP年鑑》。台北:廣磁資訊。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3)。《2002臺灣ISP年鑑》。台北:廣磁資訊。
    交通部電信總局(2003年5月1日)。《第二類電信事業網際網路接取服務經營者名單》。[Online]. Available: http://www.dgt.gov.tw/
    朱博湧(1999)。〈競爭與合作的新思維〉,《遠見雜誌》,157: 84-85。
    何伯陽(2003年1月16日)。〈網路春天來臨 五大ISP展歡顏〉,《工商時報》,第3版。
    何伯陽(2003年2月15日)。〈固網與ISP業者整合趨勢〉,《工商時報》,第3版。
    何伯陽(2003年8月12日)。〈新基要與ISP共存共榮〉,《工商時報》,第3版。
    何英煒、何伯陽(2003年6月19日)。〈三大固網發展遊戲 搶進數位內容〉,《工商時報》,第44版。
    吳宏敏(1997)。《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經營策略分析》。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青松(1990)。《國際策略聯盟與經營績效評估--美國電腦製造業實例》。1990年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吳青松(1991)。《本國產業策略聯盟結構與績效之評估》。1991年產業科技發展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吳青松(1996a)。《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文化。
    吳青松(1996b)。《策略聯盟之國際發展趨勢》。[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612.htm
    吳威德(1998)。《臺灣地區網際網路服務業合作類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出版社。
    吳萬益、蔡明田、林文寶(2000)。〈策略聯盟類型運作相關因素之研究──倒傳遞類神經網路之應用〉,《商管科技季刊》,1(2):203-210。
    吳學蘭(2000)。《由全球應用軟體服務供應商趨勢探討電信公司經營策略》。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鴻德(1996)。《企業策略聯盟Q&A》,台北:商周文化。
    李仁芳(1996)。《產研合作創新與合作管理機制之探討》。1996年產業管理研討會。
    李文瑞(1999)。〈策略聯盟夥伴選擇之決定因素及其對聯盟績效影響之研究──銀行發行聯名卡之實證研究〉,《亞太經濟管理評論》,2(2):1-22。
    李文瑞、曹為忠、林志豪(2000)。〈策略聯盟類型與績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論》,8(2):273-302。
    李文瑞、曹為忠、陳弘林(2000)。〈我國積體電路廠商策略聯盟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46:151-180。
    李志斌(1997)。《企業策略聯盟關鍵成功因素與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李璧如(2002)。《臺灣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策略聯盟夥伴選擇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寶(2001)。〈環境不確定性、企業文化差異、策略聯盟類型與策略聯盟績效關係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2(2):157-179。
    林信宇(1999)。《影響我國ISP業市場優勢之因素》。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玲君(1991)。《策略聯盟形成因素與績效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茂山(1992)。〈中小企業合作經營的特質與發展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5:48-50。
    林萍(1997)。《我國網際網路服務業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柏松(1996)。《國際策略聯盟──在國內的現況與績效》。[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613.htm
    施惠真(2001)。《網站經營運用策略聯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苗豐強(1997)。《雙贏策略──苗豐強策略聯盟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英普達產品事業處(2000)。〈固網開放對ISP業者的衝擊〉,《通訊》,72:33-35。
    唐順明(2001)。〈環境不確定情況下策略聯盟管理對於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9(3):335-372。
    徐木蘭、劉立元(1992)。《公司形態之共同研發組織的績效探討─以資訊、電子業為例》。1992年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
    徐立倩(2002年6月7日)。〈ISP業者積極投入跨媒體平台整合〉,《銘報新聞》,第4版。
    徐鳳美(2003)。〈ISP業者 應徵企業網路管家〉,《網路通訊》,140:41-43。
    袁延壽(2003年4月1日)。〈大豐有線電視董事長戴永輝:區域整合有利競爭力提升〉,《工商時報》,第9版。
    張宏源(1999)。《解構媒體環境變遷與報業發展趨勢》。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莊素玉、方雅惠等(2000)。《施振榮與宏碁集團的策略聯盟》。台北:天下遠見。
    許士軍(1991)。《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連寶如(2003)。《臺灣網路寬頻影音媒體策略聯盟與競合模式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郭雲珍(2000)。《我國固定網路服務廠商策略聯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朵朵(2001)。《臺灣網路服務商評選網路內容供應商策略聯盟夥伴之研究:模糊理論應用》。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陳育凱(2001)。《ISP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運用AHP法》。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帶(1992)。《產業策略聯盟特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帶、袁建中(1992)。〈中小企業策略聯盟特性研究〉,《大華學報》,11:23-1-23-23。
    陳俊良(2001)。〈新一代網路服務發展趨勢與契機(下)〉,《資訊工業透析:電子商務》,90:18-22。
    陳渼臻(2001)。《策略聯盟之探討--生物技術產業之應用》。銘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千豪(2002)。《休閒產業與發卡銀行策略聯盟績效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黃西玲(1997)。《從臺灣看美國媒體併購經驗─近五年併購個案及相關法令之分析與探討》。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黃孝寬(1993)。〈推動企業策略聯盟擴大開發國際市場〉,《華商經貿月刊》,317:12-15。
    黃怡菁(2002)。《關係認知、關係屬性及關係涉入程度與合作績效之關聯》。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黃金瑞(2000)。〈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產業經濟》,228:90-97。
    黃金瑞(2002)。〈網際網路服務提供業(ISP)〉,《產業經濟》,256:95-99。
    黃崇哲(2000)。〈電子商務對臺灣廠商策略聯盟關係之影響及展望〉,《亞太經濟合作評論》,5:75-86。
    楊幼蘭譯(2001)。《網路消費者法則:楊致遠、安迪‧葛洛夫、麥克‧彭博等十位網路精英的觀察與解讀》。台北:藍鯨出版社。(原書Tom Murphy[2000]. Web Rule: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ay Consumers Make Choices. A KAplan Professional Company.)
    楊淑華譯(1999)。《策略管理》(第二版)。台中:滄海書局。(原書Michael A. Hitt, R. Duane Ireland, & Robert E. Hoskisson [1996]. Strategic Management(2nd).)
    楊豐碩(1992)。〈國內企業聯盟之發展與策略思考〉,《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5(5):36-40。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0)。《企業大型化、集團化發展趨勢對中小企業之衝擊與因應》。[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oeasmea.gov.tw/
    經濟部技術處(2001)。《2001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經濟部技術處(2002)。《2002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葉匡時、蔡敦浩、周德光(1993)。〈策略聯盟的發展策略─交易成本的觀點〉,《管理評論》,12:99-117。
    葉宗道(2001)。〈網路數據中心─ISP的新趨勢〉,《通訊雜誌》,84:8-11。
    虞金燕(2000)。《我國網路服務發展現況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資訊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
    虞金燕(2001a)。〈我國ISP發展現況〉,《資訊工業透析:電子商務》,15-19。
    虞金燕(2001b)。〈我國ISP現況與未來發展〉,《通訊雜誌》,90:70-75。
    資策會(1999年12月31日)。《網路經濟之推手—ASP的興起與經營模式初探》。[Online]. Available: 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019
    資策會(2001年10月23日)。《我國寬頻網路現況及未來發展》。[Online]. Available: 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friendly_print.asp?trend_id=1182
    資策會(2001年9月28日)。《電腦病毒肆虐 ISP推出掃毒加值服務》。[Online]. Available: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1742
    資策會(2002年1月31日)。《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782萬人》。[Online]. Available: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36
    資策會(2002年8月8日)。《我國上網人口突破800萬大關,寬頻網路用戶數達161戶》。[Online]. Available: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42
    資策會(2003年2月20日)。《2002年12月底止臺灣上網人口》。[Online]. Available: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52
    資策會(2003年3月3日)。《2003年1月我國連網主機數逼近400萬部》。[Online]. Available: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50
    資策會(2003年8月15日)。《2003年第二季我國寬頻用戶數達245萬戶》。[Online]. Available: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52
    廖啟川(2001)。《入口網站策略聯盟模式之探討以臺灣奇摩(Kimo.com)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論文。
    管郁君、林信宇(2002)。〈影響我國ISP業市場優勢之因素〉,《管理學報》,19:243-272。
    齊思賢譯(2000)。《策略聯盟新紀元》。台北:先覺。(原書Gomes-Casseres, B. [1996]. The Alliance Revolution:The New Shape of Business Rivalry.)
    蔡正陽、許政郎(1991)。《運用策略聯盟促進技術引進之研究》。1991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鄭心瑩(2002)。《臺灣高科技紡織品策略聯盟營運模式之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鄭峰斌(2003)。《台商進入大陸之策略模式、夥伴選擇準則及其經營績效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論文。
    鄭詩芸(2002)。《寬頻影音網站之策略聯盟模式研究》。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仁祥(2001)。《策略聯盟績效評估分析系統設計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佳容(2002)。《臺灣寬頻網路服務供應商與網路內容供應商策略聯盟績效評估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天譯(2000)。《策略聯盟──聯盟將使全球商務改頭換》。台北:智庫文化。(原書Cyrus F. Freidheim[1996]. The Trillion-Dollar Enterprise. Cribb-Wang-Chen, Inc..)
    關尚仁(1997)。〈無線電視台的策略聯盟〉,《跨世紀電視經營策略》,頁201-221。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竇立德(1996)。〈完全ISP手冊〉,《網際空間》,頁35-25。
    欒斌、羅凱揚(1999)。《電子商務》。台中:滄海。

    第二部分:英文書目
    Aaker, D.A. (1992).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ies (3r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Alic, J. A. (1990). Cooperation in R&D. Technovation, 10:5, 319–332.
    Andeson, E. (1990). Two Firms, One Frontier: On Assessing Joint Venture Performanc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1:2, 19-30。
    Baranson, J. (1990). 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Why, What, Where and How. Multinationl Business, 2, 54-61
    Bleeke, J. & Ernst D. (1993). Collaborating to Compete: Us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Buckley, P. F. & Casson, M. (1988). A Theory of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Chakravarthy, B. S. (1986). Measuring Strateg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7, 437-458.
    Contractor, F.J., & Lorange P. (1988). Why Should Firm Cooperate? The Strategy and Economics Basis for Cooperative Ventures. 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Devlin, G., & Bleackley, M. (1988). Strategic Alliances-Guidelines for Success. Long Range Planning, 21:5, 18-23.
    Dyer, J. H. & H. Singh (1998).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660-679.
    Forrest, J. E. (1990).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the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gement, 28:3, 37-45.
    Geringer, J.M.& Hebert, L. (1991). Measuring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2:2, 249-263.
    Gulati, R. (1999).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r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 397-420.
    Hagedoorn, J., & Schakenraad, J. (1994). The effect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s on company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 291-309.
    Harrigan, K. R. (1988). Joint Venture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7, 141-158.
    Hladik, K.J. (1988). R&D and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Hodge, B.J. & Anthony, W. P. (1988). Organization Theory(3rd). Massachusetts: Allnand Bacon, Inc.
    James, B. G. (1985). Alliances: The New Strategic Focus. Long Range Planning, 18:3, 76-81.
    Kanter, R. M. (1990). How to Compe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Aug, 1-2.
    Kelly, J. M., Schaan, & Joncas, H. (2002). Managing Alliance Relationships: Key Challeng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Collaboration. R & D Management, 32, 11-21.
    Kalmbach, J.C. & Roussel, C. (1999). Dispelling the myths of alliance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accenture.com/
    Killing, J. P. (1983). Strategies for Joint Venture Success. New York: Praeger.
    Killing, J. P. (1988). Understanding Alliances: The Role of Task and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Lewis, J. D. (1990). Making Strategic Alliance Work.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3:6, 12-15
    Mohr, J. & Spekman, R. (1994). 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 Partnership Attibute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2, 135-152.
    Nueno, P. & Oosterveld, J. (1988). Managing Technology Alliances. Long Range Planning, 21:3, 11-17.
    Pfeffer, J. & Salancik G.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Harper & Row.
    Porter, M. E. & Fuller M. B. (1986).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Pucik, V. (1988). Strategic Alliance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HRM Agend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pring, 177-93.
    Griffin, R. W. & Pustay, M. W. (20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3r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Root, F. (1988). Some Tax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rrangement. In F. J. Contractor & P. Lorange (Eds.),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Sierra, C. M. (1995). Managing global Alliance-key Steps for Successful Collaberation. New York: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Takac, P. F. & Singh, C. P. (1992). Strategic Alliances in Banking. Management Decision, 30:1, 32-43
    Teece, D. J. (1992).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8:1-2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