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筱薇
論文名稱: 戴望舒詩歌語言風格研究
指導教授: 吳瑾瑋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戴望舒詞彙句法音韻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3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0下載:10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戴望舒的詩作為中心,分別從生平詩論、音韻、詞彙及句法等面向探討詩人語言風格之形成。
    首先是戴望舒生平傳略及其詩論探討,以詩人的生平經歷為經,以作品所呈現的理念、內容、情感為緯,並與〈望舒詩論〉、〈詩論零札〉互相參照,看看詩作與理論呼應的情形,探討他的詩觀對其語言風格產生了哪些具體影響,並將戴望舒詩作分為三期五段說明。接著,從音韻分析看戴望舒作品風格。從語言學角度來解剖戴望舒的詩篇,以新興的方法重新詮釋。首先分析詩歌音韻,透過歷時性的觀察,統計戴望舒的用韻傾向及轉移痕跡,並分析不同時期詩作聲情的表現。其次歸納詩歌押韻類型,據以探討戴望舒在聲韻上出走及回歸的軌跡,並肯定其詩歌在音樂性上的用心。再來,從詞彙使用來看戴望舒詩歌的風格,其一為單音詞的使用,探討詩人在謀篇布局上的用意:錯落變化、形式整齊、押韻需求,及領字格句式;其二是戴望舒所使用的古詞彙,又分為古有今少、古今有別的古詞彙,以及四字成語、聯緜詞,分析其使用情形,及其所包含的古典文學意蘊。最後,從句法角度觀察戴望舒詩作中歐化及古典的不同傾向。在歐化方面,從「著」、「者」的使用,以及主語、繫詞的增加來觀察,除了基於語意的考量,更分析它們在詩歌中所起的節奏韻律與積極修辭的作用。古典傾向以對偶句法為主,它為詩歌帶來了凝煉精約,在整齊的偶句中,尚且能留心穿插畸零字、分節跨行,靈活調整句式。
    整體而言,戴望舒的詩歌自然的擁有內在的情緒節奏及外顯的音律節奏,音樂性的流淌是其特色。在中西詩學交匯中,戴望舒以其古典又富歐風的姿態,形成他的獨特風格。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1 第二章 詩人詩論詩作 23 第一節 戴望舒生平概述 23 一、啟蒙求學 23 二、戀愛婚姻 26 三、烽火歲月 31 第二節 戴望舒詩論詩作 39 一、從〈望舒詩論〉到〈詩論零札〉 39 二、戴望舒詩作分期 49 三、本章小結 65 第三章 從音韻分析看戴望舒詩歌風格 67     第一節 歷時考察 69 一、韻母﹝ə/ɤ﹞的押韻情形 71 二、韻母﹝iŋ /uŋ /əŋ﹞的押韻情形 73 三、韻母﹝aŋ﹞的押韻情形 74 四、韻母﹝in /yn /ən﹞的押韻情形 76 五、韻母﹝an /en﹞的押韻情形 78 六、韻母﹝a﹞的押韻情形 79     第二節 押韻類型 81 一、一段一韻的作品 81 二、一段兩韻的作品 93 三、一段三韻的作品 98 四、一段四韻以上的作品 99 五、不押韻的作品 100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15 第四章 從詞彙使用看戴望舒詩歌風格 119     第一節 單音節詞 120 一、單音節詞為古代漢語特徵 120 二、戴望舒詩中的單音節詞 121 (一)錯落變化 122 (二)形式整齊 125 (三)押韻需求 127 (四)領字格句式 129       第二節 古詞彙 133 一、古詞彙的界定 133 二、戴望舒詩中的古詞彙 134 (一) 「古有今少」的古詞彙 134 (二) 「古今有別」的古詞彙 137 (三) 四字成語 141 (四) 聯緜詞 144       第三節 本章小結 152 第五章 從句法使用看戴望舒詩歌風格 155     第一節 歐化傾向 155 一、記號的歐化 155 (一)「著」的使用 155 (二)「者」的使用 158 二、「主語」的增加 160 (一)第一人稱 161 (二)第二人稱 163 (三)第三人稱 164 三、「繫詞」的增加 167 (一)敘事句 168 (二)表態句 171 (三)有無句 173     第二節 古典句法 176 一、借鑒典故 177 二、對偶句法 188 (一)句中對 188 (二)單句對 193       第三節 本章小結 201 第六章 結論 205 參考書目 211 附件 217

    壹、專書
    一、戴望舒相關著作
    ▪ 王文彬、金石:《戴望舒全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 王文彬:《中西詩學交會中的戴望舒》,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 北塔:《雨巷詩人——戴望舒傳》,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 施蜇存、應國靖:《戴望舒》,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 孫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賞》,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
    ▪ 梁仁:《戴望舒詩全編》,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 瘂弦:《戴望舒卷》,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7年。
    ▪ 劉保昌:《戴望舒傳》,武漢:崇文書局,2007年。
    二、古籍文獻
    ▪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王驥德曲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 【清】沈德潛撰,王宏林箋注:《說詩晬語箋注》,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三、近人論著
    ▪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 王松木:《傳統訓詁學的現代轉化——從認知觀點看漢語詞義演化的機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4年。
    ▪ 王煥運:《漢語風格學簡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 向新陽:《文學語言引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出版社,1998年。
    ▪ 朱光燦:《中國現代詩歌史》,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 朱自清:《中國新文藝大系詩歌一集.導言》,台北:大漢出版社,1977年。
    ▪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集》,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 朱承平:《詩詞格律教程》,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 朱恒:《現代漢語與現代漢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中國社學出版社,1993年。
    ▪ 杜宣:《飛絮,浪花,歲月》,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 周振甫:《詩詞例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
    ▪ 周祖謨:《漢語詞彙講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 周薦:《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 林香薇:《台語詩的漢字與詞彙:從向陽到路寒袖》,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頁213。
    ▪ 武占坤編:《常用修辭格通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 竺家寧:《語言風格語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公司,2001年。
    ▪ 紀弦:《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1956年。
    ▪ 胡百華:《華語的句法》,台北:阿爾泰出版社,1984年。
    ▪ 胡適:《嘗試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 徐遲:《我的文學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 高名凱:《語言論.言語風格與言語方言》,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63年。
    ▪ 高名凱:《語言學論叢》第4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
    ▪ 高更生、譚德姿、王立廷主編:《現代漢語知識大詞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 張啟程、徐達譯注:《漢賦今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年。
    ▪ 張德興:《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 符定一編:《聯緜字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1年。
    ▪ 郭沫若:《文藝論集》,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 陳成寅主編:《美學範疇概論》,浙江:美術學院,1991年。
    ▪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
    ▪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台中: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1993年。
    ▪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 渡也:〈五十年代現代派中的古典〉,封德屏主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
    ▪ 湯廷池:《國語變形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 湯廷池:《語言學與語文教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 楊如雪:《文法ABC:給你一把解開國文文法教學的鑰匙》,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 葛本儀:《漢語詞彙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 董志翹、楊琳主編:《古代漢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 董志翹、楊琳主編:《古代漢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 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 劉萬國、侯文富主編:《中華成語辭海》,台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
    ▪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 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 羅振亞:《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流派史》,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3年。
    貳、期刊論文
    ▪ 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第4期,1980年
    ▪ 干天全:〈戴望舒現代詩觀的局限與誤區——對「詩論零札」的批評〉,《當代文壇》2006年第6期。
    ▪ 方明星:〈新時期戴望舒研究述評〉,《文教資料》2003年第2期。
    ▪ 王江輝:〈戴望舒的詩歌藝術〉,《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卷1期,2006年1月1日。
    ▪ 王書婷:〈在節奏與意象之間起舞——戴望舒詩風轉變的藝術辨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卷4期,2006年7月。
    ▪ 王雅平:〈論戴望舒詩歌現代性品格的建構與缺失〉,《雲夢學刊》第27卷第5期,2006年9月。
    ▪ 玄春妍:〈論戴望舒前期文學歷程及其詩風演變〉,《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 石中晨:〈戴望舒詩歌創作轉向論〉,《學術探索》2007卷2期,2007年4月15日。
    ▪ 朱源:〈「詩情」論與「純詩」論之比較——戴望舒與法國象徵主義詩論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7年3月。
    ▪ 李青:〈論戴望舒前後期詩作詩風之變異〉,《現代語文》第2007卷第4期,2007年2月。
    ▪ 周世箴:〈聲韻與詩歌:聲韻類聚的聲情作用〉,《聲韻論叢》第8期,1998年5月1日。
    ▪ 孫作雲:〈論「現代派」詩〉,《清華週刊》第43卷第1期,1935年5月15號。
    ▪ 徐秀菁:〈蘇東坡〈水調歌頭〉古今聲情結構探討〉,《中極學刊》第1輯,2001年12月。
    ▪ 翁文嫻:〈「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檢証〉《國文學報》第49期,2011年6月。
    ▪ 張林杰:〈戴望舒研究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第4期。
    ▪ 陳克炯:〈左傳詞彙簡論〉,《華中師院學報》第1期,1982年。
    ▪ 開健:〈淺析戴望舒詩歌的藝術特色〉,《現代語文》,2009卷7期,2009年3月。
    ▪ 須文蔚:〈詩與歌不斷拌嘴——論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第224期,2004年6月。
    ▪ 廖四平:〈詩.詩情.詩形——戴望舒的詩論〉,《詩探索》2004年春夏卷。
    ▪ 錢谷融:〈談戴望舒——《戴詩解讀》序〉,《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第3期。
    ▪ 闕國虯:〈試論戴望舒詩歌的外來影響與獨創性〉,《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
    ▪ 闕國虯:〈試論戴望舒詩歌的外來影響與獨創性〉,《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
    ▪ 蘇珊娜.貝爾納:〈生活的夢〉,《讀書》1982年第2期。
    ▪ 龔利:〈寂寞夜行人——淺析戴望舒詩歌中的寂寞者形象〉,《現代語文》2010卷7期,2010年3月5日。
    參、碩博士論文
    ▪ 王永絮《現代詩人中的仙、聖、鬼——論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詩及其詩論》,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 王靜華:《戴望舒與中國新詩的現代主義踐行》,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 馬麗娟:《文化心態視域下的戴望舒詩歌創作》,寧波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 陳小詩:《雨巷外的烽火——戴望舒愛情詩與抗戰詩的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 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 劉惠娟《論陳義芝現代詩的古典風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