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田羽晨
Tien, Yu-Cheng
論文名稱: 原住民部落接待家庭之商業模式探討- 以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為例
The Study of Business Model of Aboriginal Tribe Host Family- The case of Tribe Host Family in Zhuoxi Township
指導教授: 林儷蓉
Lin, Li-J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部落接待家庭商業模式布農族文化文化體驗活動
英文關鍵詞: tribe host family, Business Model, bunun culture, cultural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4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原住民部落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卻因為過去外來政權統治的影響,以及對其文化與生活的不理解,使得部落發展面臨多種問題與挑戰。部份原住民部落推動部落接待家庭,期望藉由部落接待家庭發揚原住民文化並促進部落發展。部落接待家庭為一種文化體驗活動,但由於其活動型態運作方式較新,加上相關學術研究與資料較少,基於此,本研究透過商業模式並以花蓮縣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為例,進一步了解落接待家庭如何創造與傳遞價值。本研究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以商業模式的九項要素:價值主張、目標客群、通路、顧客關係、收益流、關鍵資源、關鍵活動、關鍵合作夥伴與成本結構建構訪談大綱,至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進行訪談。研究參與者共有7位,包含持續從事與推動部落接待家庭工作人員,以及輔助部落接待家庭發展之工作者。將訪談資料重複閱讀並加以歸納後進行分類與編碼,最後再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與詮釋。本研究結果發現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最重要的部分為價值之傳遞。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結合布農文化與部落資源,透過人脈關係與媒體傳遞活動資訊,接觸並吸引目標客群,其目標客群為對原住民文化與部落生活感興趣者,藉由體驗活動傳遞文化價值,發揚布農文化進而取得文化認同。

    In order to promote aboriginal culture, some aboriginal tirbes start implementing an activity called tribe host family in recent years in Taiwan. Tribe host family is a new form of cultural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and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about i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know how tribe host family works and how it delivers its value and takes the tribe host family in Zhuoxi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as the example. The method is using in-depth interview to interview 7 participants who are leaders, hosts or workers of tribe host family. Using nine components of business model including value proposition, customer segments, channels, customer relationship, revenue streams, key resources, key activity, key partnership and cost structure to form interview outlin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ribe host family in Zhuoxi township is its value proposition which is promoting bunun culture and gaining cultural identity. Tribe host family in Zhuoxi township contact customers through their connection and media. Their customers are people who interested in aboriginal culture and the lifestyle in aboriginal tribe. Through tribe host family customers can understand and identify bunun cul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商業模式 5 第二節 接待家庭 16 第三節 文化體驗 25 第四節 卓溪鄉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質性研究取向 40 第二節 研究場域之界定 41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之界定 41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六節 研究品質與研究倫理 4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8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描述 48 第二節 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現況 50 第三節 卓溪鄉部落接待家庭之商業模式 5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引用文獻 103 附錄 111

    巴蘇亞・博伊哲努 (2002)。思考原住民。臺北市:前衛。
    巴蘇亞・博伊哲努 (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與文學的啟蒙。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 (1),39-58。
    王仕圖 (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7,185-228。
    王政文 (2007)。創造的「歷史與文化」:論布農族武界部落的歷史發展與建構。歷史教育,11,205-227。
    王美晶 (譯) (1999)。臺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市: 原民文化。(鈴木質,1992)
    王薪琇、王建台 (2009)。布農族的傳統體育與文化傳承。屏東教大體育,(20),1-11。
    田哲益 (1995)。臺灣布農族風俗圖誌。臺北市:常民文化。
    田哲益 (2003)。臺灣的原住民-布農族。臺北市:臺原。
    田哲益 (2005)。布農族傳統祭典飲食與酒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1 (1),4-10。
    田嘉惠 (2011)。原民文化體現。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5747
    江文頤 (2013)。商業模式對社會企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江冠榮 (2014)。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再現八通關布農族的聚落原貌與遷移。臺北市:翰蘆。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4)。原住民族簡介。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cateInfo.html?CID=8F19BF08AE220D65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5)。民族基本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2016臺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 政府體制文獻史料彙編。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getfile?source=2D838540F5D6F659FAFB9859EF31AC3B381A272F479D65D98D902DFAAFC2E1545FDBF723B1AD10507DAF23C9F02B90BD938D445D9DD999C23B91B9DF71659F0C&filename=A040E0874D83D97253350DA7102552C3324CB681587EB89B26839EC7F3390E9E7404002558E876EBEF40C442D037076210E4AC0D544D48CD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本會已完成核定並刊登公報之部落一覽表。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70BB33E603A72F50&DID=0C3331F0EBD318C27663B7B0AC83ABB6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7)。臺閩縣市原住民人口-按性別年齡。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F77BEFA9B3A2752D
    「友善臺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資訊分享平台 (2016)。友善臺灣-境外學生接待家庭專案計畫。取自http://www.hostfamily.org.tw/tc/node/intro
    林務局 (2016)。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取自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0143
    何致中 (2011)。社會資本與原住民部落觀光的發展:一個泰雅部落的個案研究。華岡地理學報,(28),19-30。
    何撒娜 (2004)。布農族。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吳志杰 (2014)。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之探索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 (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Patton, M. Q., 1990)
    吳榮順 (2010)。重返部落。原音重現-許常惠教授歷史錄音經典曲選 (一):花蓮縣阿美族音樂篇。宜蘭縣: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李明珠 (2006)。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毓青 (2012)。災後遷村家屋外部空間營造與家園認同之探討-以在禮納里的好茶部落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李瑛 (2000)。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教育決策倫理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7 (4),349-361。
    沈清松 (2011)。關於文化傳輸的哲學考量。哲學與文化,38 (10),3-21。
    邦卡兒・海放南 (2016)。布農族的民族植物與生活。生態臺灣,50,54-58。
    林天祐 (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立樹 (2003)。歷史中的文化課題:對西方「文化」概念的省思。哲學與文化,3 (7),159-178。
    林秀雲 (譯) (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雙葉。(Babbie, E., 1975)
    林佩億、徐茂練、楊文廣 (2007年6月)。以傳播模式探討休閒體驗之活動設計。以口頭發表形式發表於21 世紀管理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彰化縣,臺灣。全文引自:http://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5931/1/
    社團法人臺灣國際青年交流協會 (2016)。成為接待家庭。取自http://www.icye.org.tw/?page_id=136
    花蓮縣卓溪鄉公所 (2016)。總施政報告。取自http://www.zhuo-xi.gov.tw/files/13-1052-62418-1.php
    花蓮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 (2016)。【體驗】古楓部落之古風社區發展協會。取自http://www.2hl.com.tw/zh-tw/Tour/TourDetail?id=25
    屏東縣禮納里產業發展協會 (2014)。接待家庭。取自http://www.saabaw.com.tw/jie-dai-jia-ting/jie-dai-jia-ting-jie-shao/
    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 (2014)。禮納里-脫鞋子部落。取自http://www.saabaw.com.tw/
    柯承恩 (2008)。商業模式與文化產業發展在臺灣。經濟前瞻,118,104-112。
    洪泉湖 (2003)。全球化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公民訓育學報,14,37-53。
    胡元輝 (2012)。網路再造調查報導新契機?-美國新興非營利新聞組織經營模式的探討。傳播研究與實踐,2 (2),67-99。
    范麗娟 (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 (2),25-35。
    孫大川 (201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
    徐雨村 (2006)。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東縣: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徐雅慧、戴永褆 (2006)。布農族小米文化與生態的關係。設計學研究,9 (1),63-74。
    徐錢玉、陳柏蒼 (2011)。體驗、情緒與地方依戀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運動與遊憩,5 (4),1-18。
    高偉舜 (2013)。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設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國際扶輪社 (2016)。青少年交換 RYE。取自http://www.3510rye.org
    國際獅子會 (2016)。成為接待家庭。取自http://www.lionsclubs.org/TC/how-we-serve/youth/youth-camp-and-exchange/host-families.php
    張力、林翠蓉、侯啟娉、曾雪梨 (2013)。合作動機、夥伴特質、關係涉入程度與組織合作績效之關聯性:以房仲業異業結盟為例。會計與財金研究,6 (1),21-58。
    張軒哲 (2016年12月7日)。〈中部〉部落小旅行夯 大梨山接待家庭增。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59277
    張樹楦、徐啟賢 (2013年4月)。文化元素應用於體驗行銷之研究。以口頭形式發表於2013 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雲林縣,臺灣。全文引自:http://fguir.fgu.edu.tw:8080/bitstream/039871000/11935/2/04-
    許俊財 (2016)。我的部落你好嗎? 談部落/族群與我的健康關係。護理雜誌,63 (3),18-24。
    許祐誠 (2015)。促銷活動對連鎖咖啡館消費者的知覺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星巴克、85°C與City Café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許雯錚 (2003)。都市原住民之遷徙與回流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美女 (2014)。原住民傳統祭儀歌謠 數位化傳承之價值-以布農部落為例。臺灣教育,690,4-11。
    郭祐慈 (2012)。原住民圖畫書的圖像與文字。原教界,47,22-25。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雨嵐 (2004)。臺灣的原住民。新北市:遠足文化。
    陳建宏、李建菁、陳星辰 (2013)。以系統動態學探討社會企業的文創商業模式:以布農部落為例。臺灣企業績效學刊,7 (1),25-40。
    陳隆輝、黃子明 (2015)。小林社區社會企業商業模式之研究-以「2021社會企業」為例。輔仁管理評論,24 (1),47–75。
    陳蓮櫻 (2004)。臺灣原住民運動與原住民教育政策關係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34),27-46。
    華文文化協會 (2008)。接待家庭招募。取自http://www.mi.org.tw/homestay.htm
    黃上晏、潘冠妘、黃哲悠 (2015)。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探討-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例。管理資訊計算,4 (2),221-234。
    黃俊英、陳世穎 (2003)。市場基礎資產之角色:資源基礎理論觀點。運籌研究集刊,3,43-60。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黃應貴 (2006)。布農族。臺北市:三民。
    黃馨慧 (2016)。原住民的美麗與哀愁-談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可能性。發展與前瞻學報,11,17-31。
    楊美花 (2011)。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
    楊淑媛 (2011)。文化自我意識與傳統的再創造:以布農族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學刊,9 (2),55-93。
    楊凱成、廖怡雯 (2011)。產業文化資產活化的體驗活動:布袋洲南文化鹽田表演者的行動與演出。科技博物,15 (1),89-117。
    楊銘賢、吳濟聰、蘇哲仁、高慈薏 (2009)。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建構。創業管理研究,4 (4),57-83。
    葉嘉楠、洪嘉欣 (2006)。社區發展協會功能與問題之實證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5,86-118。
    鄔昆如 (2001)。文化哲學的意涵。哲學與文化,8 (5),385-395。
    廖千惠、許智香 (2004)。生命的揉雜與創生:另一種對臺灣原住民文化處境與教育的思考與解讀。原住民教育季刊,34,81-106。
    劉文良 (2014)。顧客關係管理應用與認證:顧客關係管理助理管理師認證指定教材。臺北市:碁峰。
    劉烱錫 (2009年11月)。原住民部落學院之實踐經驗。以口頭發表形式發表於2009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劉雅芳 (2009)。布農族氏族制度。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141
    劉煥雲 (2007)。2007臺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論文。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 (1),111-143。
    蔡佳燕 (2007)。運動健身俱樂部策略聯盟應用方式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351-361。
    霍斯陸曼˙伐伐 (2003)。那年我們祭拜祖靈。臺中市:晨星。
    謝美珍、吳志明、丁珮如、林婷鈴 (2013)。專業夥伴協同合作程序與價值創新之研究。行銷評論,10 (3),345-370。
    簡立茜 (2016)。社會企業價值創造之探索性研究:商業模式觀點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Amit, P., & Zott, A. (2001).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 493-520.
    Anand, A., Chandan, & P., Singh, R. B. (2012). Homestays at Korzok: Supplement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Supporting Green Tourism in the India Himalayas.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32 (2),126-136.
    Austin, J., Stevenson, H., & Wei-Skillern, J. (2005). 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 Bot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30, 1-22.
    Caru, A., & Cova, B. (2008). Small Versus Big Stories in Framing Consumption Experiences. 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1 (2), 166-176.
    Chesbrough, H. (2007).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t’s Not Just About Technology Anymore. Strategy & Leadership, 35 (6), 12-17.
    Chesbrough, H., & Rosenbloom, R. S.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 (3), 529-555.
    Dasilva, & Trkman. (2014). Business Model: 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Long Range Planning, 47 (6), 379-389.
    Greenwell, T. C., Fink, J. S, & Pastore, D. L. (2002). Preceptions of Service Experience: Using Demographic and Psychographic Variables to Identify Customer Segment.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11 (4), 233-241.
    Hamel, G. (2000). Leading the Revolu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2), 132-140.
    Ibrahim, Y., & Rasid, A. R. (2009). Homestay Program and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Journal of Ritsumeika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y, 2, 7-24.
    Kelly, J. R. (1990).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London, UK: Allen.
    Leung, C. H., (2007). Evolut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ndhoven, Netherlands.
    Linder, J., & Cantrell, S. (2000, May 24). Changing Business Model: Surveying the Landscap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e, 1-15.
    Lubetkin & Marc(1999). Bed-and-breakfasts: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0(4), 84-90.
    Magretta.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 (5), 86-92.
    Mannell, R. C. (1979). A Conceptu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 2 (1), 179-196.
    Mcgrath, R. G. (2010). Business Model: A Discovery Driven Approach. Long Range Planning, 43, 247-261.
    Morris, M., Schindehutte, M., & Allen, J. (2005).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 726-735.
    Musa, G., Kayat, K., & Thirumooorthi, T. (2010). The Experiential Aspect of Home-stay among Chinese and Malay Students Using Diary Metho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10 (1), 25-41.
    Osman, I., Ahmad, H.N., Zainal, A.A., Husin, A., Bakar, S. A., & Tanwir, N. D. (2008).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Empowerment and Sustainability Outcomes of Women Homestay Entrepreneurs in West Malaysia: A Preliminary Analysis. Retrieved from www.eprints.usm.my/22203/1/understanding_motivation_empowerment.pdf
    Osterwalder, A. & Pigneur, Y.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Hoboken, NJ: Wiley.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 Tucci, C. L. (2005).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 Commun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 16, 1-25.
    Otto, J. E., & Ritchie, J. R. B. (1996). The Service Experiential Nature of Boutique Accomodation. Tourism management,17 (3), 165-174.
    Pine, B. J., & Gilmore, J. H.(1958).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er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MA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Schmitt, B. (1999). Experience Marketing: How to Get Consumer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 (2), 3-8.
    Tylor, E. B. (1958). Primitive Culture. New York, NY : Harper.
    Vico, G. (1999). New Science. London, UK: Penguin.
    Voelpel, S. C., Leibold, M., & Tekie, E. B. (2004). The Wheel of Business Model Reinvention: How to Reshape Your Business Model to Leapfrog Competitors.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4 (3), 259-276.
    Zott, A., Amit, P., & Massa, L. (2011).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37 (4), 1019-104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