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映靜 |
---|---|
論文名稱: |
殷商人祭卜辭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88 |
中文關鍵詞: | 甲骨卜辭 、人祭 、人牲 、祭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9 下載:1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議題為殷商人祭卜辭研究,旨在探討紀錄於卜辭中殷商時期之人祭現象,藉由考察卜辭內容,並結合計量統計法,分析其所呈現出的面貌。
文中主要以四大方向探討殷商人祭卜辭,分別為祭祀人牲的種類及來源、人祭之祭祀動詞、人祭之祭祀對象以及相關問題分論,即祭祀時間、地點、貞卜人物、殷商人祭現象之歷時比較與祭祀原因等。
首先,人牲種類可粗分為人牲通名與專名,專名部分包括以方國或地方命名之人牲專稱、以女性身份或从女之字的人牲專稱、用於 祭之人牲專稱、奴隸身分之專稱、職官身分之專稱、以俘獲或處置方法命名之人牲專稱等。其來源又可分為戰爭俘虜、田獵所獲、進貢以及本身即為奴隸身分。
其次,祭祀動詞方面則是以結合語義及語法分析之分類方法,分作甲乙丙丁四類,全面探討殷商人祭卜辭中所出現的祭祀動詞。
再者,探討殷商時期舉行人祭活動,其主要祭祀對象為何者。透過計量統計之呈現,可看出商人主要以祭祀祖先神為主,尤其是對先王之祭祀,而人牲的獻祭亦是單獨祭祀次數較高。
最後,針對人祭現象相關之祭祀時間、祭祀地點、貞卜人物、殷商人祭現象之歷時比較與祭祀原因等問題一一釐清,對於殷商時期之人祭現象有更進一步之瞭解。
透過此四部份解析,誠然可見殷商時期之祭祀制度無論在人牲之選用上,抑或祭祀祀典之舉行,有其繁複性,而從祭祀時間、地點與貞卜人物上,亦可看見其習慣性。此外,透過歷時之比較可知人祭現象於殷商時期逐漸衰退的情形,此或可說明殷商社會逐漸成熟進步之現象。
壹、古籍【按四部與時代排列】
一、經部
【戰國】孟子著、【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訂:《孟子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朱彝尊輯:《尚書大傳》,《經學輯佚文獻彙
編》,北京: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年7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8
月再版。
【漢】應邵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月。
【漢】鄭玄:《毛詩鄭箋》,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4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
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
館,198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5年。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6月。
【晉】郭樸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廣東:廣東書局重刊武英殿十三經
注疏本,1871年。
【宋】丁度等編:《集韵》,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宋刻本。
【宋】程頤、朱熹:《易程傳 易本義》,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2月。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9月。
二、史部
【周】左丘明撰、今人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5
月。
【楚漢】佚名:《世本》,收錄於劉曉東等點校:《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
2000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
年8月。
【東漢】班固著:《漢書》,東京:汲古書院,1972年7月。
【三國】韋昭:《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出版年不詳。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漢書》,收錄於《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
局,1997年11月。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1月。
【清】朱右曾輯錄、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記年輯校》,收錄於《竹書記年八種》,
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9月再版。
【清】王國維:《今本竹書記年疏證》,收錄於《竹書記年八種》,臺北:世界書
局,1967年9月再版。
【清】徐文靖:《竹書紀年統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1月。
三、子部
【戰國】管仲著、延昌嶢注:《管子校釋》,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2月。
【秦】呂不韋撰、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
月。
四、集部
【先秦】屈原等撰、【宋】朱熹:《楚辭集注》,揚州:揚州古籍書店,1990年3
月。
【晉】郭樸注:《山海經》,《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7年6月。
【宋】鄭樵:《六書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壹、今人學術專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丁 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丁 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丁山著、沈西峰點校:《商周史料考證》,北京:國家圖書館,2008年8月。
丁 驌:《夏商史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方述鑫:《殷虛卜辭斷代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王平、【德】顧彬:《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書版社,1999年9月初版。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2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國維:《殷禮徵文》,收錄於《王觀堂先生全集》第6冊,臺北:文華出版社,1968年。
王國維:《海寧靜安先生遺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40年2月初版,1976年7月臺一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12月。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考釋》,《王襄著作選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王襄著作選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朱歧祥:《甲骨文研究(中國古文字與文化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8月。
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論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2006年7月。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2年8月。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吳大澂:《字說》,臺北:學海書局,1998年。
吳其昌:《金文名象疏證》,《吳其昌文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年7月。
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1月。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史叢刊,2005年10月。
宋兆麟:《中國生育‧性‧巫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5月。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李旦丘:《鐵雲藏龜零拾》,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員會,據民國14年五鳳硯齋石印本影印,1939年。
李亞農:《殷契摭佚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年9月。
李若暉:《郭店竹簡《老子》論考》,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2月。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年1月。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李 曦:《殷墟卜辭語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沈建華、曹錦炎:《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
沈 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0月。
金祖同:《殷虛卜辭講話》,上海:上海中國書店,1935年石印本。
金祥恆:《續甲骨文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6月。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廈門大學所藏甲骨文字》,臺北:大通書局,1972年10月。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8月。
唐 蘭:《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孫 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孫詒讓:《契文舉例》,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年9月。
袁 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9月。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
曹定雲:《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修訂本。
許進雄:《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硏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民文出版社,出版日期不詳。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攷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7月。
郭沫若:《青銅時代》,《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陳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統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 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
馮 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黃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東:花城出版社,2003年。
葉玉森:《說契,犟契枝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董作賓:《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5年。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9月二版。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3年10月。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7月。
趙 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劉 桓:《甲骨集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劉 桓:《殷契新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劉 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 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鄭繼娥:《甲骨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5月。
魏慈德:《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2006年2月。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卷中,丁卯二月東方學會。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參、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 驌:〈說女字〉,《中國文字》,第37冊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社會性質〉,《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7年第2、3期合刊。
于省吾:〈釋羌、苟、敬、美〉,《吉林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
于省吾:〈論偽書每合于古文〉,《中國語文研究》第5期。
于省吾:〈釋奴婢〉,《考古》,1962年第9期。
于豪亮:〈說俎字〉,《中國語文研究》第2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安陽殷墟奴隸祭祀坑的發掘〉,《考古》,1977年第1期。
尤仁德:〈古文字研究雜記四則〉,《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1期。
方述鑫:〈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古文字研究論文集》第10輯。
方述鑫:〈論殷墟卜辭中的示〉,《夏商文明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 平:〈殷商人牲人殉性質新探〉,《山東電大學報》,2004年第4期。
王玉哲:〈鬼方考補証〉,《考古》1986年第10期。
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王承袑:〈試論殷代的「奚」、「妾」、「 」的社會身分〉,《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55年第1期。
王 浩:〈商代人祭對象問題探論〉,《文博》1988年第6期。
王輝:〈殷人火祭說〉,《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
王獻唐:《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山東:齊魯書社,1979年。
王蘊智:〈宜、俎同源證說〉,《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年。
朱彥民:〈殷卜辭所見先公配偶考〉,《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
朱鳳瀚:〈商代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朱鳳瀚:〈論殷墟卜辭中的「大示」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6輯,1989年。
江林昌:〈甲骨文四方風與古代宇宙觀〉,《殷都學刊》1997年第3期。
何 崝:〈日字構形與商代日神崇拜及人頭祭〉,《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余永梁:〈殷虛文字考〉,《國學論叢》卷1。
吳其昌:〈殷代人祭考〉,《清華周刊》文史專號第37卷第9、10期。
吳孫權:〈卜辭 祭初探—殷人對兩種生產的關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吳薇薇、吳晉生:〈殷商君王世系鈎沉〉,《殷都學刊》1996年第3期。
宋鎮豪:〈試論殷代的紀時制度-兼論中國古代分段紀時制度〉,《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
李民、朱楨:〈祖乙遷邢禹卜辭井方〉,《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
李宗焜:〈卜辭所見一日內時稱考〉,《中國文字》新18期。
李學勤:〈小臣缶方鼎與箕子〉,《殷都學刊》1985年第2期,後收錄於《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李學勤:〈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第3期,後收錄《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1月。
李學勤:〈殷墟人頭骨刻辭研究〉,《海上論叢(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年。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3年第3期。
李學勤:〈關於花園莊東地卜辭所謂丁的一點看法〉,《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
李學勤:〈關於 組卜辭的一些問題〉,《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沈 培:〈說殷墟甲骨的「 」〉,《原學》第3輯(臺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沈 培:〈釋甲骨文、金文與傳世典籍中跟「眉壽」的「眉」相關的字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10月13日首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38。又收錄於《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周國正:〈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徵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
周鳳五:〈說巫〉,《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
屈萬里:〈甲骨文从比二字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
屈萬里:〈跋李棪齋先生綴合的兩版「用侯屯」牛骨刻辭〉,《大陸雜誌》第31卷第3期,1965年8月。
林義光:〈鬼方黎國竝見卜辭說〉,《國學叢編》1931年第2期。
林 澐:〈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林 澐:〈無名組卜辭父丁稱謂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輯,1986年6月。
林 澐:《新版〈金文編〉正文部分釋字商榷》,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八屆年會論文,1990年。
金祥恆:〈釋 〉,《中國文字》第6卷。
金祥恆:〈釋 〉,《中國文字》第6卷。
金祥恆:〈釋俎〉,《中國文字》第41冊。
金祥恒:〈殷人祭祀用人牲設奠說〉,《中國文字》第48冊,1973年6月。
俞美霞:〈从甲骨文字談殷商墓中石人玉人的啟示〉,《故宮學術季刊》卷5第2期。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
姚孝遂:〈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柯昌濟:〈殷墟卜辭綜類例證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6輯。
胡光煒:《說文古文考》。
胡厚宣:〈卜辭所見之殷代農業〉,《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文物》,1974年第7、8期。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鬥爭〉,《考古學報》1976年第1期。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1956年第1期。
凌純聲:〈中國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4年第7期,。
唐 蘭:〈殷虛文字二記〉,《古文字研究》第1輯。
唐 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2輯。
唐 蘭:〈懷鉛隨錄〉,《考古社刊》第6期。
孫稚雛:〈璽文釋讀中一些問題的探討(續)〉,《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徐中舒:〈耒耜考〉,《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
徐中舒:〈說尊彝〉,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1分。
徐兆仁:〈釋 〉,《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徐錫台:〈周原十篇重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研究》第8期。
晁福林:〈關於殷墟卜辭中的「示」和「宗」的探討―兼論宗法制若干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3期。
殷滌非:〈妾俑與妾字〉,《中華文史論叢》總1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馬季凡:〈商代中期的人祭制度研究――以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的人祭遺存為例〉,《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高智群:《獻俘禮研究(上)》,《文史》第35輯1992年。
高智群:《獻俘禮研究(下)》,《文史》第36輯1992年。
常正光:〈「辰」為商星解〉,《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
張以仁:〈告字探源〉,《大陸雜誌》第33卷第4期。
張玉金:〈論甲骨文中表示兩事先後關係的虛詞〉,《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
張玉金:〈論殷代的禦祭〉,《文史》2003年第3期。
張玉金:〈論殷商時代的祰祭〉,《中國文字》新30期。
張亞初:〈殷墟都城與山西方國考略〉,《古文字研究》第10輯。
張秉權:〈殷代的農業與氣象〉,《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2本第2分。
張金玉:〈論甲骨文「御」字句中的單動句〉,《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3期。
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沒有蠶神〉,《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張政烺:〈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中國語文》1965年第4期。
曹定雲:〈殷代的「盧方」〉,《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2期。
曹定雲:〈殷墟卜辭「 」乃「敦」字初文考〉,《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曹錦炎:〈論卜辭的示〉,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成都,1987年。
許進雄:〈第五期五種祭祀祀譜的復元-兼談晚商曆法〉,《古文字研究》第18輯。魏德慈:〈十三月對甲骨文排譜的重要性〉,《殷都學刊》,207年第2期。
連邵名:〈甲骨刻辭中的血祭〉,《古文字研究》第16輯。
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談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文物》1959年第7期。
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年第2期。
陳士輝:〈懷念于省吾先生〉,《古文字研究》第16輯。
陳年福:〈卜辭「御」字句型試析〉,《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2期。
陳 來:〈殷周的祭祀文化與宗教類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5年秋季卷。
陳佩芬:〈繁卣、 鼎及梁其鐘鑄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2期。
陳英梅:〈卯字本義及其相關語詞研究〉,《雲漢學刊》第12期,2005年6月。
陳煒湛:〈「侯屯」卜骨考略〉,《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陳煒湛:〈關於甲骨文「印」、「執」二字的詞義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夢家:〈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燕京學報》1936年19期。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
陳槃:〈古社會田狩與祭祀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上冊,1965年。
陳漢平:〈古文字釋叢〉,《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1期。
陳 劍:〈甲骨文舊釋「眢」和「 」的兩個字及金文「 」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 劍:〈甲骨金文舊釋「 」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 (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7年12月29日首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82。
陳 劍:〈說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釋「速」〉,《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單周堯:〈說 〉,《殷墟博物館苑苑刊》創刊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学出版社,1989年8月。
寒 峰:〈商代「臣」的身分縷析〉,《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彭裕商:〈卜辭中的「土」、「河」、「岳」〉,《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1982年。
童恩正:〈談甲骨文羌字並略論殷代的人祭制度〉,《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
黃天樹:《甲骨文中有關獵首風俗的記載》,《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黃天樹:《花園莊東地甲骨中所見的若干新資料》,《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黃錫全:〈甲骨文「 」字試探〉,《古文字研究》第6輯。
楊升南:〈殷墟甲骨文中的「河」〉,《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楊升南:〈商代人牲身分的再考察〉,《歷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楊升南:〈從殷墟卜辭中的「示」、「宗」說到商代的宗法制度〉,《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3期。
楊升南:〈對商代人牲身份的考察〉,《先秦史論文集》,《人文雜誌》專刊1982年5月。
楊希枚:〈卅年來關於殷代頭骨及殷代民族種系研究〉,《安陽殷墟頭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楊景鸘:〈殉與用人祭〉,《大陸雜誌》13卷6、7、9期,1956年9、10、12月。
楊 寬:〈顧頡剛先生和《古史辨》〉,《光明日報》1982 年7 月19 日。
楊錫璋、楊寶成:〈從商代祭祀坑看商代奴隸社會的人牲〉,《考古》1997年第1期。
溫明榮:〈淺析卜辭中的「丁」〉,《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
溫榮明、郭振祿、劉一曼:〈試論卜辭分期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董作賓:〈大龜四版考釋〉,《安陽發掘報告》第3期,1931年6月。
董作賓:〈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3分,1936年7月。
董作賓:〈帚矛說〉,《安陽發堀報告》第4冊,1933年6月,收錄於《民國文物考古期刊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董作賓:〈釋羌-獲白麟解〉下篇,《安陽發掘報告》第2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1930年。
裘錫圭:〈「花東子卜辭」和「子組卜辭」中指稱武丁的「丁」可能應該讀為「帝」〉,《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裘錫圭:〈推動古文字學發展的當務之急〉,《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12月。
裘錫圭:〈說 〉,《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12月;亦載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13。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裘錫圭:〈論殷墟卜辭「多毓」之「毓」〉,《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裘錫圭:〈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年第1期。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段的初步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重印。
裘錫圭:〈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年第5期。
裘錫圭:《釋殷虛卜辭中的「 」、「 」等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10月。
詹鄞鑫:〈釋甲骨文「久」字〉,《中國語文》,1985年第5期。
詹鄞鑫:〈釋甲骨文彝字〉,《北京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1983年第5期。
賈 平:〈讀《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古文字研究》第3輯。
賈洪波:〈殷墟卜辭集合神主「示」之叢識〉,《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鄒衡:〈湯都垣亳說考辨〉,《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聞 宥:〈殷虛文字孳乳研究〉,《東方雜誌》25卷3號。
趙誠:〈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一)〉,《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趙 誠:〈諸婦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2輯。
趙錫元:〈關於殷代「奴隸」〉,《史學集刊》1957年第2期。
齊文心:〈伊尹、黃尹為二人辨析〉,《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
齊文心:〈殷代的奴隸監獄和奴隸暴動〉,《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
劉一曼:〈花園莊東地H3祭祀卜辭研究〉,《三代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宗漢:〈卜辭伊尹 示考〉,《文史》2000年總第53期。
劉 桓:〈卜辭所見來自各方國的被奴役者〉,《甲骨征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劉 源:〈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所見禳拔之祭考〉,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蔡哲茂:〈花東卜辭「白屯」釋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院網站,2006年5月20日。
蔡哲茂:〈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4分,1987年12月。
蔡哲茂:〈論殷卜辭中的「 」字為成湯之「成」──兼論「 」「 」為咸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一分,2006年3月。
鄭慧生:〈甲骨卜辭所見商代天文、曆法及氣象知識〉,《中國古代史論叢》第8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兼談 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1991年第1期。
龍宇純:《甲骨文金文 字及其相關物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下冊,1963年。
戴家祥:〈「社」、「杜」、「土」古本一字考〉《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濮茅左:〈「貞」字探源〉,《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2期。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9月。
韓康信、潘其風:〈殷墟祭祀坑人頭骨的種系〉,《安陽殷墟頭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羅 琨:〈殷卜辭中高祖王亥史跡尋繹〉,《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羅 琨:〈商代人祭及相關問題〉,《甲骨探史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9月。
嚴一萍:〈美國納爾森藝術館藏甲骨卜辭考釋〉,《中國文字》,第6卷。
嚴一萍:〈釋 〉,《中國文字》,第43冊。
嚴一萍:〈釋揖〉,《中國文字》新10期。
饒宗頤:〈古史重建與地域擴張問題〉,《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饒宗頤:〈說河宗〉,《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饒宗頤:〈談「十干」與「立主」—殷因夏禮的一二例證〉,《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日】荒木呂子:〈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管的甲骨片-有關人頭骨刻辭的考察〉,《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肆、學位論文【按發表先後排列】
孫睿徹:《從甲骨卜辭來研討殷商的祭祀》,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動詞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
鄭繼娥:《殷墟甲骨卜辭祭祀動詞的語法結構及其語義結構》,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楊于萱:《武丁早期方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伍、外國學者論著
【日】島邦男撰、【民國】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
局,1975年12月。
【美】C.恩伯(Carol R.Ember)和M.恩伯(Melvin Ember)著、杜杉杉譯、劉欽
審校:《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人類學通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