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怡婷
LIU, YI-TING
論文名稱: 分散式走樓梯運動促進啟智學校國中階段學生健康體位之成效
The Healthy Weight Enhancement Effectiveness Acquired by Engaging in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hrough Discontinuous Exercise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指導教授: 邱紹春
Qiu, Sha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智能障礙健康體位分散式運動走樓梯活動
英文關鍵詞: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Healthy Weight, Discontinuous Exercise, Stair-climbing Activ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分散式走樓梯運動介入對啟智學校國中階段學生促進健康體位之成效。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參與者為五名十二至十三歲之啟智學校國中部學生,3名為實驗組,2名為對照組。實驗組接受分散式走樓梯運動的介入,對照組僅記錄其身體組成。結果顯示:1.分散式走樓梯運動對促進啟智學校國中學生之健康體位具有成效。2.實施分散式走樓梯運動與無實施走樓梯運動的啟智學校國中學生在促進健康體位上具有顯著差異。但,3.分散式走樓梯運動撤除後未能維持健康之體位,4.訪談相關人員顯示本研究具有良好社會效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healthy weight enhancement effectiveness acquired by engaging in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hrough discontinuous exercise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Research methodology adopted the multiple baseline across-subjects designs within the single subject research. Five participants were junior high students from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the age group between 12 to 13 years old. Three of the five were in experimentation group and the other two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tion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engaging in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hrough discontinuous exercise whereas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orded their body compositions.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at: 1.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hrough discontinuous exercise had the effectiveness to healthy weight enhancement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2. There had bee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the healthy weight enhancement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whether the school was implemented with program of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hrough discontinuous exercise or not. 3. Nonetheless when the program of stair-climbing activity through discontinuous exercise was withdrawn, none of the students could maintain the healthy weight. 4. After interviewed with concerned personnel,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is research possessed fair and good social validity.

    誌 謝…………………………………………………………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 錄…………………………………………………………Ⅳ 表 目 錄…………………………………………………………Ⅵ 圖 目 錄…………………………………………………………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促進健康體位的概念與判定………………………11 第二節 身障者體位對個體的影響…………………………18 第三節 集中式及分散式運動對身障者之相關研究………22 第四節 走樓梯運動與動作特徵之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0 第四節 研究程序……………………………………………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4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3 第一節 參與者身體組成基本資料…………………………53 第二節 參與者身體活動量變化情形………………………56 第三節 實驗組身體組成變化情形…………………………58 第四節 觀察組身體組成變化情形…………………………99 第五節 實驗組與觀察組身體組成變化情形的比較………108 第六節 社會效度分析………………………………………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研究限制……………………………………………117 第三節 研究建議……………………………………………118 參考文獻…………………………………………………………121 中文部份…………………………………………………………121 西文部份…………………………………………………………126 附錄………………………………………………………………128 附錄一 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128 附錄二 國人肱三頭肌皮脂厚度百分位值……………………129 附錄三 家長同意函……………………………………………130 附錄四 體位評估紀錄表………………………………………131 附錄五 訪談大綱………………………………………………132

    中文部份
    方進隆(1992)。運動與健康。臺北市:漢文書局。
    王源鎧(1982)。我國智能不足兒童體適能測驗等級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
    朱嘉華(2001)。運動與睡眠。學校體育,11(4),92-101。
    行政院衛生署(1993)。國民保健計劃。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1998):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頁143-172)。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2)。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2009年6月13日。取自http://food.doh.gov.tw/foodnew/Files/Health/ChildFatDefinition.jpg
    何一成(2005)。孩子過胖過瘦都不好!。學前教育,28(8),60-62。
    吳玉妹(2001)。體適能教育在體育認知上之必要性。學校體育雙月刊,11(7),84-88。
    吳至行、梁忠君、張銘峰(2001):何謂減肥成功。基層醫學,16(3),61-66。
    吳佩穎(2007)。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組成及影響因子探討:以一所國立特教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李佩真(2006)。慢跑與爬坡對心跳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李偉義(2009)。相同距離與速度的快走與跑步在單次長時間與多次短時間運動之能量消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偉義(2010)。利用生活中許多片段時間來從事健走運動。大專體育,109,31-36。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卓俊辰(1989)。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師大書苑。
    卓俊辰(1992)。青少年健身運動的培養。學校體育雙月刊,10 (4),20-24。
    卓俊辰(2000)。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13,12-19。
    卓俊辰(2001)。體適能與運動處方。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主編),體適能指導手冊(頁106-133)。臺北市:易利圖書。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雜誌,11(4),328-339。
    林大衛(2005)。智障者上階梯動作特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佑真(2005)。以學校為基礎之兒童健康促進計畫:從健康飲食與身體活動促進談起。國民教育,45(5),33-37。
    林宏熾(1996)。殘障者的生涯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特殊教育季刊,61,1-12。
    林偉仁(1999)。彰化啟智學校學生體適能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修訂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琮智(2004)。維持規律運動的小偏方。國教天地,157,91-94。
    林維靖(2006)。集中式與分散式中強度跑走訓練對肥胖中度智能障礙高職生身體組成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甄憶(2002)。從體適能談健康減重。成大體育,36(1),31-34。
    徐碧真(2007)。老年人上下樓梯時的生物力學及其與年輕人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翁耀明(2009)。八週集中式與分散式中強度跑走訓練對國小肥胖學童體格發展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郝佳華(2004)。高雄市三所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佑宇(2009)。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健康體能狀態與體能活動介入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高雄市。
    教育部(1995)。提升國民體能計畫之體適能檢測實施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八十六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測驗。 體適能測驗手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0)。提昇學生健康四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3)。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健康體位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5)。本部公布94學年度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2010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soid0605/2304900。
    教育部(2009)。體適能落實計畫。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中小學生健康體位網站(2006)。2010年6月06日取自http://pace.cybers.tw/
    教育部體育司(2005)。本部公布93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健康狀況調查結果。2005年6月11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40601/940601a.htm?open
    教育部體育司(2009)。「快活」兒童樂在運動。2010年10月11日。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305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06)。體適能指導。2010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
    莊美鈴、林曼蕙(1998):智能障礙類。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頁101-109)。臺北市:教育部。
    許孰非(2002)。新生活運動爬樓梯保健康。健康世界,201,9-11。
    郭家驊、陳九州、陳定中(2000)。運動與肥胖專論。北體學報,7,180-192。
    郭慧龍、林威秀 (2001)。高職階段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影響身體組成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兩個個案的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145-178。
    陳志佳(2005)。臺灣地區兒童肥胖問題初探。國民教育,45(5),75-79。
    陳俊忠(2005)。體能評估,載於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主編),健康體適能指導手冊(頁30-45)。臺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陳康宜(2004年6月19日)。太瘦、過胖小學生體重兩極化。國語日報,1版。
    陳博智(2008)。集中式與分散式「新式健康操」訓練對學童健康體能和骨質密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陳皓羽(2004)。50–69–y 男性不同速度走上與走下樓梯之能量消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琬甄(2005)。水中運動訓練對腦性麻痺兒童動作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鳳(1994)。肥胖兒童體重控制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醫學院,台北市。
    彭紫絹、翁志航(2004)。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肥胖與運動之初探。國教世紀,213,71-78。
    曾志明(2006)。智障者下階梯動作特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士育(2010)。大學生上下樓梯能量消耗與生理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黃文俊(1998)。步行運動與兒童健康體適能。中華體育,13(2),108-113。
    黃國庭(2004)。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佳(2008年9月8日)。瑞士研究稱上下班堅持走樓梯可降低死亡風險。新聞晨報。取自http://yt.people.com.cn/BIG5/7867579.html
    楊詠菘(2009)。台北地區成人心智障礙者規律運動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董氏基金會的食品營養特區網站(2008)。2010年10月06日。取自http://nutri.jtf.org.tw/
    廖貴地(2000年6月)。「各類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檢測辦法」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劉得錦(2004)。桃園縣國小資源班與普通班學生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劉影梅(2008)。健康體位計畫推動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8(5),37-41。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洪永泰(2007)。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5),30-36。
    劉亦陞、謝深裕(2007)。單次長時間與多次短時間運動對能量消耗之影響。體育學報,40(1),15-28。
    鄭麗媛(2000)。特殊學生需求與體適能。學校體育雙月刊,10(5),9-14。
    謝玉姿(2005)。多重障礙學生之教學輔導。學校體育雙月刊,86(15),68-72。
    謝幸珠(2002)。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淡江體育,5,93-100。
    簡桂彬(2006)。不同的身體組成對體適能之影響。北體學報,14,95-105。
    闕月清(2003)。體育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體育學報,35,193-205。
    顧毓群、鄭鴻衛、卓俊伶(1997年)。「障礙學生運動能力檢測辦法編制」專題研究。陳弘烈(主持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西文部份
    ACSM(1995).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5th edition, 153-176.
    Blamey, A., Mutrie, N., & Aitchison, T. (1995). Health promotion by encouraged use of stairs. BMJ, 289-290.
    Boreham, C. A. G., Kennedy, R. A., Murphy, M. H., Tully, M., Wallace, W. F. M., & Young, I. (2005). Training effects of short bouts of stair climbing on cardio respiratory fitness, blood lipids, and homocysteine in sedentary young wome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9(9), 590-593.
    Christiansen, A. S. & Lange, C.(2008). Intermittent versus continuous physi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psychology, 50, 290-293.
    Eves, F. F., Webb, O. J., & Nanette M. (2006). A workplace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stair climbing: greater effects in the overweight. OBESITY, 14(12), 2210-2216.
    Jakicic, J. M., Wing, R. R., Butler, B. A., & Robertson, R. J. (1995). Prescribing exercise in multiple short bouts versus one continuous bout: Effects on adherence, cardio respiratory fitness, and weight loss in overweight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19, 893-901.
    Kerr, J., Eves, F., & Carroll, D. (2001). Six-month observational study of prompted stair climbing. Prev Med, 33,422-427.
    McConaughy, E. K., & C. L. Salzberg.(1988). Physical fitness of mentally retarded individual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mental retardation, (pp.227-2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ate, R. R., Pratt, M., Blair, S. N., Haskell, W. L., Macera, C. A., Bouchard, C., et al.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3, 402-407.
    Riener, R., Rabuffetti, M., & Frigo, C. (2002). Stair ascent and descent at different inclinations. Gait and Posture,15,32-44.
    Rowland, T.W. (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Sparrow, W., Shinkfield, A. and Summers, J. (1998) . Gait characteristics in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unobstructed level walking, negotiating obstacles, and stair climbing. Human Movement Science, 17(2), 167-18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