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史溱 Chen, Shyy-jen |
---|---|
論文名稱: |
國軍野戰部隊基層連隊官士兵營區內休閒參與情形和休閒阻礙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Participation and Constraint in the Leisure for the Soldiers at the Company Level of the Field Forces in the Camp |
指導教授: |
鄭志富
Cheng, Chih-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6 |
中文關鍵詞: | 野戰部隊 、基層連隊 、休閒參與 、休閒阻礙 |
英文關鍵詞: | field forces, company level,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8 下載:3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軍野戰部隊基層官兵營區內之休閒參與情形、休閒阻礙及休閒設施需求。以某一聯兵旅基層連隊在營官兵588位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所得數據經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野戰部隊基層連隊強調照表操課作息一致,靜態休閒設施多置於中山室,且開放使用不需花費,因此官兵在營區內之休閒現況上幾乎相同。另不同職務、學歷及性別的官兵,在休閒參與情形上則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野戰部隊基層官兵,在營區內休閒參與的項目,以「看電視」最多,顯示官兵仍維持了當兵前之休閒習慣,另外電視為營區內最主要之對外訊息來源也是原因;官兵對營區休閒設施之需求,以「電腦遊戲」最多,對照官兵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中卻無此項,顯示營區現有休閒設施與官兵實際需求仍有落差。
三、野戰部隊基層官兵,在休閒阻礙因素各界面,以「結構性阻礙」最高,子項因素則以「我想要的休閒設施不足」最強;另外,不同役別、階級、職務的官兵,在休閒阻礙上則有顯著差異。
四、綜上顯示野戰部隊基層官兵,在營區之休閒多偏向靜態活動,同時休閒設施明顯不足且不符官兵需要。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建議國軍相關政策單位,在規劃野戰部隊營區時,應一併將休閒設施納入,並多方徵詢官兵意見以符實需,同時參考歐美先進國家之規劃,提升國軍官兵休閒品質;另鼓勵官兵加強「運動健身類」休閒活動,以強壯官兵體能增強戰力。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probe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t the company level of the field forces in our country for their participation, constraint and demand of the facilities in the leisure in the military camp. For a certain officer-soldier Combined Arms Brigade at the basic level company as the object to research, to go 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The income data had been analyses statistically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The conclusion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t the company level of the field forces emphasized to drill and have the lessons after the timetable in accord with it to work and rest. Most of the quies-cent activities would be located in “the Hall of Zhongshan”, and it was free of charge to be used. Therefore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in the military camp almost had the same programs of the recreation currently. However, for those with the different task,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sexuality, there was obvious discrepancy for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recreation.
2. For 588 persons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t the company level of the field forces, the content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recreation, “Watching TV”was the most. It revealed that those officers and soldiers still retained the custom of the recreation before they en-rolled themselves in the army. Besides, it was also a reason that “TV” had been the ma-jor origin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ilitary camp. For the demand of the facili-ties in recreation in the camp, “Computer Games” was the most. But this item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recreation against that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lways participate in. It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urrent facilities for recreation in the camp and the practical demand for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3. For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t the company level of the field forces in the constraint reasons of the leisure, “structual constraints” was the highest; “the Facilities of Leisure I Need with Insufficiency” was the strongest. there was a obvious distinction in constraint for the recreation among some of the changeable backgrounds.
4. From the above findings, it meant that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t the basic level com-pany of the field forces did the quiescent activities mos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facili-ties of leisure were insufficient obviously and it was not in accord with the need for them.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e proposition to the relative policy units for the soldiers in our country was that during the planning for the camp of field forces, it was necessary to include the facilities of leisure, and sought the suggestions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in accord with the practical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to consult the plans of the advanced countries in America and Europe; to improve the leisure quality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of our country. To encourage them to strengthen the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kind of sport and body-health”, and the capacity of the bodies for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would be strong, and their fighting ability would be strengthened.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活動。臺北市:東大。
方旭(2006)。李傑宣示裁軍 至27萬5千。2006年9月7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新聞http://www.mnd.gov.tw
王天威(2004)。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金城(2004)。大專甲級男子籃球選手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如何消除冷漠感具體做法(2005)。裝甲兵季刊,196(電子版)。2006年12月12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期刊網址http://www.mnd.gov.tw/publication/subject.aspx?TopicID=364
朱美珍(2002)。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與軍人家庭關係之研究-已婚軍官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文建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文化統計資料(電子版)。2007年4月2日,取自網址http://event.cca.gov.tw/artsquery/93_static/統計表.pdf
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三年,臺灣地區國民生活休閒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01)。八十九年社會趨勢調查結果(電子版)。2006年11月6日,取自網址http://event.cca.gov.tw/artsquery/doc/0910.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2)。九十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之規劃設計與統計結果研析(電子版)。2006年11月6日,取自網址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41227191347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5)。93年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時間運用)統計結果(電子版)。2007年4月6日,取自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571315101871.doc
何吉郡(2005)。空軍志願役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需求及其參與關係之探討─以空軍官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晶(2002)。休閒活動企化可操控因子對短程型登山建行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臺北市:漢文。
李晶(2003)。紓解工作壓力的休閒活動參與特性與工作壓力知覺關係之研究(電子版)。T&D 飛訊第六期 。
李明聰(2006)。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電子版)。 2007年2月3日,取自網址http://tm.kuas.edu.tw/Ming_Tsung/Publish/Item Analysis.pdf
李耀杉(2006)。志願士兵有志青年的優質選項(電子版)。2006年10月12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政策消息公告網址http://www.mnd.gov.tw
沈永健(2005)「軍職人員休閒運動行為、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摘要,台北市體育學院,2005)。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PEC0421008。
周柏伶(2001)。高中生的休閒輔導。輔導通訊,66,17-21。
林素卿(2004)。高雄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與工作壓力之長期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林國順(2005)。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及休閒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震岩(2006)。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運用。臺北市:智勝。
邱兆宏(2004)。壓力與健康:整合分析與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洪英正(1984)。主管領導型態、主管和部屬人格類型三者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工作投入的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洪惟泉(2000)。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煌佳(2001)。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榮昭(2003)。七年級生 草莓族多 抗壓性差(電子版)。中時晚報,社會綜合920602。2006年9月17日,取自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home.educities.edu.tw/psydanny/news/920602.htm
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孫立方(1998)。陸軍女性軍、士官部隊適應狀況之研究(電子版)。陸軍學術月刊,34(399),48-57。2006年10月14日,取自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網址http://readopac.ncl.edu.tw
孫謹杓(2006)。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國防部(2002)。國軍生產及服務作業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電子版)。2006年9月26日,取自國防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nd.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A011000015
國防大學(2004)。國軍軍語詞典(九十二年修訂本)。臺北市:國防部。
國防部(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電子版)。第四篇國防資援與管理,第十章國防人力。臺北市:國防部。2006年9月10日,取自網址http://www.mnd.gov.tw/report/defence/chinese/93report/list.htm
國防部(2006a)。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電子版)。臺北市:國防部。2006年9月10日,取自中華明民國國防部網址http://report.mnd.gov.tw/
國防部(2006b)。國軍招募志願女性士兵落實推展兩性平權政策目標。2006年9月12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新聞社論網址http://news.gpwb.gov.tw/subpage.asp?SDB=%AD%AB%ADn%B7s%BBD&Nno=15996
國防部(2006c)。國軍女性志願士兵分發。2006年9月12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網址http://csf.mnd.gov.tw/SystemError.aspx?aspxerrorpath=/modnews/policynews/matter.aspx
國防部(2006d)。駐地專長訓練階段每日操課時間表。2006年12月12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常備軍兵服役指南網址http://www.mnd.gov.tw/direct/direct1/guide_03.htm
國防部(2006e)。陸軍司令部精進志願役人員外宿(散)實施規定。2006年9月17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網址http://www.mnd.gov.tw/PDA/news/matter.aspx?PublicID=2502
國防部(2006f)。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文宣政教處康樂休閒設施。2006年12月12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戰局文宣處網址http://gpwd.mnd.gov.tw/web2/web2_a/web2_6.htm
國防部(2006g)。陸軍新作風中山室像客廳用餐還能吹冷氣。2006年8月7日,取自中華民國國防部軍事新聞http://www.mnd.gov.tw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臺灣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鎮倫(2004)。三軍總部職業軍官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曹以樂(2004)。大臺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莊慧秋(1989)。樂在工作-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
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
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 教育與心理研究,8,191-210。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商心理學的觀點討論休閒的現況與理論。 臺北市:淑馨。
陳鏡清(1993)。臺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定雄(1994)。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台灣體專學報,4,1-29。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欣怡(2002)。職業成就與休閒行為、休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心田(2002)。人力來源、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軍事成員在人口結構轉變中的一項探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臺北市。
陳葦諭(2003)。臺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姿萍(2005)。職業軍人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憲兵司令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曾麗娟(2003)。國軍基層幹部工作壓力、因應方法 與工作滿意、身心健康之研究(電子版)。復興崗學報,92(77),107-122。2006年10月5日,取自網址http://www.fhk.edu.tw/%B4%BF%C4R%AES/writting/writting_01.htm
黃立賢(1995)。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臺北市:張老師。
黃仲天(2004)。陸階女性軍官領導行為及其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楊登雅(2002)。休閒阻礙階層模式之驗證:以Crawford & Godbey 之休閒阻礙三因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裘素鳳(2003)。臺灣演藝人員從事休閒運動的參與行為與動機。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小組(編譯)(2000)。休閒游憩事業概論。臺北市:麥格羅希爾(Cordes, K. A; &Ibrahim, H. M., 2000)
趙崇峰(2003)。影響軍事創新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臺北市。
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其實施。戶外遊憩研究, 14(1),33-53。
歐正中(2006)。臺灣地區民眾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蕭尤雯(2005)。性別角色對女性軍人工作表現之探討(電子版)。憲兵半年刊-58。2006年10月22日,取自網址http://past_journal.mnd.gov.tw/Mp/MPPeriodical.aspx?id=12
賴清財(1999)。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賴姿如(2004)。新兵役男壓力與憂鬱症狀及其因應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臺北市。
龍育民(2000)。軍官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臺北市。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幼獅。
謝文真(2001)。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韓青蓉(2004)。壓力隱形殺手(電子版)。聯合報【2004/09/19】。2006年9月12日,取自網址http://www.burlan.com.tw/medicalnews/040924i.htm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龔斌(1999)。中國人的休閒。臺北縣:漢欣。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 W., & Gay, L. R. (2003).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Bloland.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ammel, C.,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Bongguk, J., & David, R. A.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leisure preferences. 1995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 USA, San Antonio, Texas: October, 87.
Bronson, P. (2006). Why do Americans have to work so hard at taking it easy. Time. 126, 101-103.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sikszentmihalyi, M. (1991).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Caldwell, L. L., Smith, E. A., & Weissinger, E. (1992). The relationship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 Society and Leisure, 15(2), 545-556.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gue, IA: Wm. C. Brow Company.
Jackson, E. L., & Searle, M. S. (1985). Recreation nonparticip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Concepts and models. Loisir et Societe, 8, 693-707.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203-215.
Kraus, R. G. (1985). Recreation program planning today.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Kelly, J. R. (1990). Leisure and aging: a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 13(1).,145-167
Kleiber, D. A., Caldwell, L. L., & Shaw, S. M. (1993). Leisure meanings in adolescence. Loisir et Societe, 16(1), 99-114.
Korea Army. (2006). Tralaing center, Retrieved december 21,2006, from http://www.katc.mil.kr/portal/page?_pageid=244,464868,244_466880&_dad=portal&_schema=PORTAL
Maclean, J. R., Peterson, J. A., & Martin, W. D.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4th ed.).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 M. (1997). Na-tional sport management (3rd ed.). Champaign, I L: Human Kinetics.
McAvoy, L., & Estes, C. A. (2001). Outdoors for everyone: Opportunities that induc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ark & Recreation, 36(8), 24-30.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research, 14, 295-306.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 Mosby.
Range, B. H. (2002). Voluntary Simplicity as a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Life-style, Leisure, Well-being Relationship (Maste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2002).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vtls000177633
Stebbins, R. A. (2001a).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 New York: Edwin Mellen Press.
Stebbins, R. A. (2001b).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53-57.
U. S. Army. MWR (2006).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8,2006, from http://www.armymwr.com/portal/recreation/
U. S. Marine Corps. MCCS (2006). Recreation & fitness, Retrieved Octo-ber 18,2006, from http://www.usmc-mccs.org/fitnessr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