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倩恒
Zhang, Qian-Heng
論文名稱: 培「伴」?培「半」?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實踐經驗之探究
Hub or Half? A Study on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Empowerment Program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沈慶盈
Shen, Chi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社區培力社區發展協會組織發展能力培養
英文關鍵詞: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capacity build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43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以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為例,瞭解方案的發想與施展脈絡,藉由探究培力單位推展社區培力工作的經驗,整理出培力過程存在之困境與因應,並針對培力方案提供政府與培力單位與建議。
    本研究邀請了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的政府承辦人員以及現階段承接方案的培力單位工作者共7人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共同討論對於方案的理念、工作的經驗及背後之酸甜苦辣。
    研究發現社區組織培力方案的推展初衷旨在為缺乏專精人力的社區發展援以資源和輔導,其中工作者的培力圍繞組織基礎能力、合作與串聯能力以及推動公民社會與行動能力展開。但隨著工作深入,工作者面臨到社區對培力工作意願不高、政府與培力團隊在想法認知的差異、政策上存在資源制度的限制等不同層面的困難,促使工作者得不斷地在反思、調適、對話中尋找問題克服的出路。總體而言,雖然方案存在有效度較低、成效彰顯較慢,培力層次不深等狀況,但其設置必要性還是獲得大致認可。
    針對發現,本研究建議:
    一、 培力方案的設置上進行人力、時長、輔導資源、評估方法等方面的彈性調整,促進輔導機制的資源轉動和社區相關法令更新。
    二、 政府部門應增加對培力單位進入社區的協助,關注培力意識的學習。
    三、 培力單位應重視關係營造,拋開專業包袱與社區對話,並增強跨專業的合作能力與反思覺察能力,為工作者提供更完善的督導與輔導。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by taking the case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Empowerment Program (COEP) of Taipei city, and to analyze experience and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es, as well as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mplementing institute of the program.
    The study adopts the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by conducting the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with seven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e related government officers and the community workers, who were working for COEP at least one year. They ar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perceptions of empowerment and work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OEP was to provide resources and guidance for communities lacking in specialized personnel. At present, community empowerment focuses on building up the organization's capability to cooperate and connect, and to enable the practice of civil society. However, as this work is processing, the workers are facing various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low motivation of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worker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policy resources. It, however, has driven the workers to find the solutions with the constant reflection, adjustment, and dialogue. In general, although COEP shows comparatively low effectiveness, slow performance, and insufficient empowerment,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the program is substantially recognized.
    Based on the result, it is proposed that COEP should flexibly adjust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service duration, counseling resource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o on, while mobilizing all-kinds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and updating the community-rela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more support for workers at the first contact with the community, and emphasize the study of empowerment. In addition, the implementing institute of the program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building humane relationship and dialogue with the community. This effort should be coupled by the better supervision and guidance for workers from the institutes, so that their trans-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reflective skills can be strengthene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區發展協會之發展與運作 9 第二節 多元的社區培力方案 23 第三節 社區培力之意涵與策略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 48 第四節 研究資料分析與研究嚴謹性 50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培力方案的發展與施行 57 第二節 培力團隊施展方案的策略與經驗 66 第三節 培力方案的困境與因應 80 第四節 培力方案的檢視與建議 10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討論 12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32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41 第五節 研究反思 143 參考文獻 145 研究附錄 161

    壹.英文文獻
    Adams, R. (2003). 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3rd ed.).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Braun, V., & Clarke, V. (2006).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 (2), 77-101. doi: 10.1191/1478088706qp063oa
    Hadley, R., Cooper, M., Dale, P., & Stacy, G. (1987). A community social worker’s handbook. London, England: Tavistock.
    Harris, J., & White, V. (ed.). (2013). A dictionary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 (1 ed.).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ris, V. (ed.). (2001). Community work skills manual. Newcastle, England: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Workers (ACW).
    Hasenfeld, Y. (1987). Power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Service Review, 61(3), 469-483.
    Henderson, P., & Thomas, D. N. (2013). Skills in neighbourhood work. New York, NY: Routledge.
    Hesse-Biber, S. N. (2017). The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Los Angeles, CA: SAGE Publications.
    Hillery, G. A.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 area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11-123.
    Hui, J. M. C., & Tsui, M. S. (2004). Empowerment by Hotlin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14(1), 65-71. doi:10.1080/21650993.2004.9755943
    Itzhaky, H., & York, A. S. (2002). Showing results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Social Work, 47(2), 125-131.
    Laverack, G. (2001). An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6(2), 134-145.
    Laverack, G. (2006). Using a ‘domains’ approach to build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4(1), 4-12. doi:10.1093/cdj/bsi038
    Lee, J. A. B. (2001).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2nd ed.).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amputtong, P.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4th ed.). Austra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Page, N., & Czuba, C.E. (1999). Empowerment: What is it?. Journal of Extension, 37, 3-9.
    Parsons, R. J. (1991). Empowerment: Purpose and practice principle in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14, 7-21.
    Payne, M. (2014).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4th ed.).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Rappaport, J. (1987). Terms of empowerment / exemplars of preven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5(2), 121-145.
    Simon, B. L. (1994). The empowerment tradition in American social work histor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olomon, B. B. (1976). Black empowermen :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aples, L. H. (1990). Powerful ideas about empowerment.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14(2), 29-42. doi:10.1300/J147v14n02_03
    Twelvetrees, A. (2002). Community work (3rd ed.). New York, NY: Palgrave.
    Warren, R. L. (1978). The community in America. Chicago, IL: Rand McNally.

    貳.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2018)。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107 年度期末報告書。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技術報告,未出版。
    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實施要點(2012年6月28日)
    王仕圖(2005)。社區型非營利組織的資源動員︰「社區發展協會」之個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2-H-214-001),未出版。
    王仕圖(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與整合: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5,103-137。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威迪(2009)。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市新鄰江社區發展協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44-58。
    王業立(2005)。社區發展協會與地方政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4-H-029-003),未出版。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95-126。
    甘炳光、莫慶聯(1996)。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載於甘炳光、梁祖彬、陳麗雲、林香生、胡文龍、馮國堅、黃文泰(主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1-31頁)。臺北市:五南。
    江清馦(1978)。社會工作員如何從事社區發展工作。社會福利季刊,3,39-41。
    吳明儒(2013)。弱勢社區培力與輔導機制之探索性研究—三種CSW 模式之分析。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1-58。
    吳明儒(2014年4月)。從社區輔導機制談社區育成中心的理念。「社區輔導機制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彰化縣政府。
    吳明儒、呂朝賢、賴兩陽、陳昭榮(2012)。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制度評估及未來方向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編號:100000000AU631003)。
    吳明儒、陳竹上(2005)。台灣社區發展組織政策變遷途徑之探討。載於李天賞(主編),台灣的社區與組織(130-168頁)。台北市,揚智文化。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1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第四版)。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易駿(2011)。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417-429。
    李易駿(2012a)。提昇社區能力的輔導:一個短期的行動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81-122。
    李易駿(2012b)。朝向專業化的社區工作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8,93-105。
    李易駿(2015)。當代社區工作:計劃與發展實務(第四版)。臺北市:雙葉。
    李易駿(2016a)。社區培力中心的發展與未來展望。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133-151。
    李易駿(2016b)。轉變中的社區發展:台灣社區發展政策之歷史制度論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75-226。
    李易駿(2017)。台灣的社區輔導與培力機制。「2017 年兩岸社會福利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廈門市中國廈門大學。
    李易駿、賴兩陽(2014)。社區組織參與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後續發展之研究。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專題研究。
    李俊昇(2016)。社區培力經驗探討-以屏東縣莫拉克重建區社區培力永續發展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李美珍、王燕琴(2016)。跨越半世紀-社區發展5.0。社區發展季刊,154,6-17。
    李謁政(2006)。臺灣遭遇現代性的後果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創造性修補。環境與藝術期刊,4,1-15。
    李聲吼(2010)。高雄市社區培力與永續發展之探討。城市發展,10,24-33。
    卓春英(2016)。由社區工作實踐經驗省思社區工作教育。社區發展季刊,155,172-190。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 E. Babbies)。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林明禛(2011)。中介團體:台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37-166。
    林家祺(2016)。人民團體行政管理機制之探討―以內政部104 年之人民團體法修正草案為中心。法令月刊,8,157-176。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 : 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市:五南。
    林曉君(2015)。論析社區工作者、社區成人教育者在社區發展脈絡下之工作角色。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34。
    社區發展工作綱要(2014年9月18日)。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18)。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107 年度期末報告書。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技術報告,未出版。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頁)。臺北市:巨流。
    胡幼慧(1998)。參與式研究:從研究方法來解決知識權力的不平等。載於嚴祥蠻(主編),危險與祕密一研究倫理(183-217頁)。臺北市:三民書局。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徐震(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刋,18,31-43。
    徐震(1999)。臺灣社區工作的新形勢與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88,167-176。
    徐震(2002)。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00,60-68。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國立臺北大學(2017)。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105 年度期末報告書。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技術報告,未出版。
    張力亞(2015)。永續社區的治理困境與建構策略(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張振成(2016)。評鑑委員的感想與建議:也許是最後一次的社區評鑑。10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張淑慧(2016)。走向轉角處的縣市社區培力育成機制。10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張菁芬、蔡弘睿、賴湘絜(2015)。臺北市的社區組織培力行動與策略。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71-186。
    梁祖斌(1996)。社區工作的工作概念。載於甘炳光、梁祖彬、陳麗雲、林香生、胡文龍、馮國堅、黃文泰(主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1-24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莫拉克重建區社區培力永續發展計畫(2013年1月-2014年8月)。
    莫慶聯(1997)。開展社區工作計劃須知。載於甘炳光、胡文龍、馮國堅、梁祖斌(主編),社區工作技巧(87-100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許水程(2015)。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以南投縣包府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許慧彥(2000)。從理性抉擇途徑分析社區組織形成與維持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登聰(2012)。社區發展工作:以安全、福祉、幸福為導向的新思維。社區發展季刊,138,34-47。
    郭瑞坤、王春勝、陳香利(2007)。居民社區培力與社會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市港口社區爲例。公共事務評論,8,97-129。
    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7-127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陳可慧(2005)。社區培力成效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區域型培力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其南(2001)。災後重建與社區營造--從知識份子立場出發的思考。「災區重建與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中東海大學。
    陳鈺欣(2007)。變與辯—我在社區工作歷程中對專業的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陶藩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市:五南。
    單曉涵(2014)。都市型社區發展協會志工參與動機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曾旭正(2009)。為「社區的力量: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作序:他山之石啟發未來路。載於黃光廷、黃舒楣(譯)(2009)。社區力量——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原作者: J. A. Diers)。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馮國堅、朱昌熙(1996)。社區組織。載於甘炳光、梁祖彬、陳麗雲、林香生、胡文龍、馮國堅、黃文泰(主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245-304頁)。臺北市:五南。
    黃心瑜(2000)。社區工作學習者如何看待社區組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黃光廷、黃舒楣(譯)(2009)。社區力量——西雅圖的社區營造實踐(原作者: J. A. Diers)。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黃彥宜(2012)。充權與社區工作:在國家的體制內挑戰國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101-2410-H-260-027),未出版。
    黃彥宜(2016)。社區充權:臺灣與英美經驗的對話。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55-94。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黃源協(2011)。成長或發展?:社區能力與社區生活品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410-H-260-046-SS2),未出版。
    黃維憲(1999)。社區精神倫理建設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比較省思。社區發展季刊,87,170-183。
    黃肇新(2003)。營造公民社會之困境--921災後重建兩種民間團體的理想與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新北市政府補助民間單位辦理新北市社區培力育成中心實施計劃(2018年11月7日)。
    葉肅科(2008)。布達佩斯宣言之後:台灣以社區發展建構公民社會的省思。社區發展協會,123,212-236。
    葉嘉楠、洪嘉欣(2006)。社區發展協會功能與問題之實證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5,86-118。
    詹秀員(2010)。社區能力及其建構理念與策略。「2011 年兩岸社會福利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廣州市中國中山大學。
    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2016)。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群跨域治理:埔里生態城鎮轉型案例分析。臺灣文獻季刊,67,85-128。
    臺中市 108 年度社區發展培力補助計畫(2018年8月16日)。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實施計畫(2018年1月5日)。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咱ㄟ社區」台北社區認證計畫(2018年5月3日)。
    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2005年4月11日)。
    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臺北市:五南。
    趙若新(2008)。蛻變‧社區培力-以高雄縣政府的社造與社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趙維生(2003)。充權工作的文化政治考慮。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主編),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73-84頁)。臺北市:五南。
    劉弘煌(2014)。從社區評鑑與社區培力看臺灣的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45,349-364。
    劉弘煌(2016a)。多元化與因材施教的社區培力。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95-132。
    劉弘煌(2016b)。都市型社區的特性與培力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54,205-214。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313-33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弘睿(2012)。深則厲,淺則揭-一個社區行動者在社區互動歷程中的自我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蔡弘睿、張菁芬(2016)。探究社區根本的價值與能量—從英國的社區培力與發展經驗探討臺灣的社區培力機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27-54。
    蔡育軒、陳怡君、王業立(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25,93-135。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怡世(2006)。台灣戰後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82(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鄭怡世(2015)。成效導向的方案規劃與評估(第二版)。臺北市:巨流。
    盧禹璁(2015)。從評鑑工作討論社區發展協會組織的問題。104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盧禹璁(2016)。從社區發展評鑑工作討論協會經營問題。10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賴兩陽(2002)。臺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100,69-80。
    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6,68-78。
    賴兩陽(2013a)。初生之犢不怕虎?一個花蓮新成立社區的培力與輔導歷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159-196。
    賴兩陽(2013b)。聯合社區的理念、作法與成效:以桃園縣旗艦社區領航計畫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編號:NSC100-2410-H-259-082),未出版。
    賴兩陽、吳明儒(2012)。《社區發展法》草案研訂重點與建議內容。社區發展季刊,138,124-137。
    謝明峰(2010)。社區發展協會與鄰里組織、政府單位互動關係對其社區功能影響性分析-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簡宏哲、蕭至邦、陳茂祥(2016)發展專業信念的社區工作者,推動有效的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54,215-226。
    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51-195。
    羅秀華(2014)。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臺北市社區組織培力方案103 年度期末報告書。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技術報告,未出版。
    蘇景輝(2009)。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第三版)。臺北市:巨流。

    參.網路資訊
    Achiev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ACE) (2015). The ACE Guide. Retrived from: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943c23a440243c1fa28585f/t/5a65f732e4966ba2423fd2ec/1516631964895/ACE+Guide+-+SCDC+2015.pdf
    Achiev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ACE) (2017, September 27). Scottish Community Development Centre briefing on the Achiev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gramme [Web message]. Retrived from: https://www.scdc.org.uk/what/achieving-community-empowerment
    SCDC (2019, March 7). Brief introduction of Scottish Community Development Centre [Web message]. Retrived from: https://www.scdc.org.uk/who
    The Convention of Scottish Local Authorities (COSLA) (2009). Scottish community empowerment action pl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gov.scot/Publications/2009/03/20155113/0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2019)。簡介【臉書主頁】。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esroc/
    內政部(2013年6月26日)。莫拉克重建區社區培力永續發展計畫辦理情形【工作報告】。取自http://morakotdatabase.nstm.gov.tw/download-88flood.www.gov.tw/activity/daon/pdf/sub5/%e8%8e%ab%e6%8b%89%e5%85%8b%e9%87%8d%e5%bb%ba%e5%8d%80%e7%a4%be%e5%8d%80%e5%9f%b9%e5%8a%9b%e6%b0%b8%e7%ba%8c%e7%99%bc%e5%b1%95%e8%a8%88%e7%95%ab%e7%b0%a1%e5%a0%b10626.pdf
    行政院(2017年5月25日)。行政院會通過「社會團體法」草案【本院新聞】。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f705ad7b-3a0c-4e96-bdf7-499bc745de73
    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委員會(2014年8月8日)政院重建會於莫拉克災滿五年任務圓滿結束【重建新訊】。取自http://morakotdatabase.nstm.gov.tw/88flood.www.gov.tw/news_content_detaild640.html?nc_id=7450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14年9月24日)。社區旗艦領航、幸福啟航【衛生福利部9月新聞】。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3205-21573-1.html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17a)。社區發展相關法規--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總說明【法規草案】。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53-4786-103.html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17b)。社區發展工作推動現況。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54-4789-103.html
    社會救助及社工司(2017c)。社區法令彙編--有關村里擬獨立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涉及組織區域重疊疑義案【其他相關綜合釋義】。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52-4781-103.html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19)。關於全促會【官方網站介紹】。取自http://www.napcu.org.tw/about_setup.html
    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2018)。108年度中央暨市府相關局處推展社區發展工作補助說明會手冊--高雄市社區願景培力中心說明會【會議手冊】。取自http://socbu.kcg.gov.tw/index.php?prog=2&b_id=14&m_id=266&s_id=1456
    桃園市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2016)。中心簡介【官方網站介紹】。取自https://npo.tycg.gov.tw/home.jsp?id=2&parentpath=0,1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2018)。社區自主培力計畫【福利服務介紹】。取自http://sab.tycg.gov.tw/home.jsp?id=30754&parentpath=0,30484,30500&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808310003&aplistdn=ou=data,ou=association,ou=chsocial,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宿春禮、邢群麟(2017)。和諧社區的建設與管理。取自: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lPNBD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臺中市社區培力資源網(2019)。關於社區培力中心【執行單位介紹】。取自https://community.society.taichung.gov.tw/content/index.aspx?Parser=1,4,51,26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9)。107年度社區發展協會及社區活動中心數一覽表【社區發展服務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zU4L3JlbGZpbGUvMC8xODc5MS82YzZkZTUyYS01OTM1LTQ5ODktODFjNi0xZTVhMWFlNmFhYTEucGRm&n=MTA35bm05bqm56S%2b5Y2A55m85bGV5Y2U5pyD57Wx6KiI57i96KGoLnBkZg%3d%3d&icon=..pdf
    臺南市政府社會局(2018)。107年臺南市社區培力育成計畫決標公告【官網公告】。取自http://social.tainan.gov.tw/social/showpage.asp?id=09092B23-7E1D-466E-82B0-F71DF3303F40
    臺南市綠社區培力新種子散播計劃(2017)。綠培力計畫【計畫年度介紹】取自http://urbandesign.tainan.gov.tw/greencommunity/ch/now.asp
    衛生福利部(2017)。推行社區發展工作成果【社區發展工作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mohw.gov.tw/dl-45864-c79f64e3-bfd4-4633-a6f5-8d73502e35bc.html
    衛生福利部(2019年1月24日)。108年度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辦理「兒童權利公約兒少報告撰擬培力計畫-特定兒少培力」【方案相關文件】。取自https://crc.sfaa.gov.tw/crc_front/index.php?action=content&uuid=596df28c-a9c4-4b14-b2b0-d63f9492eb4f
    衛生福利部(2019年2月25日)。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108年單親培力計畫【計畫相關介紹】。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768&pid=824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