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學勳
Wu, Hsueh-Hsun
論文名稱: 殘留在空間的訊息-吳學勳創作論述
Residual Messages in Space -Artistic Creation by Wu, Hsueh-Hsun
指導教授: 蔡芷芬
Tsai, Chih-Fen
口試委員: 林偉民
Lin, Wei-Min
黃坤伯
Huang, Kuen-Po
蔡芷芬
Tsai, Chih-Fen
口試日期: 2021/11/1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空間訊息環境藝術環境保護
英文關鍵詞: space, messages, environmental a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研究方法: 縱貫性研究文獻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1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論文「殘留在空間的訊息」,是以「臺灣生存空間」為中心主題,進而以藝術的角度探討環境生態保護議題。在筆者的創作中,是以「空間」來表示人類生存的環境。在筆者的創作中則泛指環境、空間以及作品「所傳逹的內容」稱為「訊息」。「殘留在空間的訊息」係蒐集殘留的紙片、記憶、景像以及腦海的殘留記憶,重新組裝成為畫面進行創作。
    筆者創作的作品,就是想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探討個人生存的環境以及環保意識的相關議題;站在藝術家的立場看環境生態保護問題,並且用藝術的方式表逹對於環境生態保護的重視及觀點;期望藉由創作的作品所表現或隱喻的臺灣的環境生態訊息,使觀者感覺或接收到該等訊息以及作品隱喻的警訊。
    筆者認為藝術家不能抽離社會,藝術家的創作原動力是經由內在的特質發展和社會經驗而產生的。社會性碰壁的困局,會加深其個人存在的本質疏離,一方面讓人表面屈從於日常生活的日復一日;另一方面,卻激發其更為深刻與強烈的藝術創作能量。如能理解現代社會的問題核心,以奧德修斯英雄式的精神去創作藝術,即能在下一刻呈現出新奇的藝術。
    筆者研讀藝術史學、美學、藝術與社會等理論,並以之為基礎,延伸及建構理論。「殘留在空間的訊息」系列創作共計14幅。依主題性質分成3個系列。在創作過程中,筆者對於創作作品的主題意涵、形式、構圖、組成元素、色彩、造型技巧以及使用的材料,係以漸進式的方式處理,創作過程中持續檢討並予以必要的增減,注入筆者自身的感情。就創作者的立場而言,任何一個「空間訊息」都要有特殊的內涵,並找出藝術創作的操作定義及建構過程的系統思維。
    關鍵詞:空間、訊息、環境藝術、環境保護

    The author’s thesis, “ Residual Messages in Space”,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Taiwan’s Living Space”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issues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In the author’s creations, “space” is used to present human’s living environment. “ Residual Messages in Space” means to collect residual paper, memory, scene or image in mind, and to recombinant it to a picture.
    While all of author’s creations here are relating to Taiwan’s living space, going to talk about personal living surroundings and relevant issue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an artistic creation. The author has kept thinking if he can present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rom an artistic standpoint and express his cares and viewpoints on ecological problems in artistic way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viewers can feel and accept the “messages” and the metaphorical warning. An artist cannot detach from society so that he or she develops a whole concept of the society through their inner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experiences. For artists, the social dilemma deepens essential alienation of their personal existence and that makes a person appear subservient to daily life and stimulate more profound and powerful creative energy at the same time. If an artist can understand the core of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and create in the spirit of odyssey, he or she will present novel art.
    The author studied art history, aesthetics, art and society as his basis to extend and build his own theory. There is a total of 14 pieces in the series of creation of “Residual Messages in Space.” They are divided into 3 series according to thematic trait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author used gradual methods to present thematic meanings, forms, structures, composition elements, color, modeling skills, and materials and made necessary correction at any time while injecting his own affections. On the creator’s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 special meaning in every “spatial message” and an artistic creator’s operational definition and the systematic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ce, messages, environmental ar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謝誌ⅰ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創作研究方法 0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2 第二章 創作思維與學理基礎 17 第一節 藝術探討社會議題的理論基礎 17 第二節 藝術探討環境議題的源起 29 第三節 本身創作思維的形成 38 第三章 創作表現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分析 48 第一節 藝術意志與環境生態藝術 49 第二節 象徵的創作表現形式 57 第三節 創作媒材、技法與實踐過程 67 第四章 創作作品的詮釋 76 第一節 「臨在˙我即是」系列作品解析 78 第二節 「遺忘、殘存的記憶」系列作品解析 88 第三節 「空間的背後」系列作品解析 92 第五章 結論 98 第一節 創作綜合自述 98 第二節 未來創作方向之思考 101 參考文獻 104

    一、中文書目
    朱謙之著,《黑格爾主義與孔德主義》,民智書局,上海市,民22年4月,初版。
    辛友仁等,《在當代之後:2017-2018春之當代藝論》,春之文化基金會,2019.12。
    邱紫華著,《思辨的美學與自由的藝術-黑格爾美學思想引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武漢,1997年12月,第2版。
    洪天宇,《風景啊風景-洪天宇畫集》,首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10年12月,初版。
    高千惠,《當代藝術生產線》,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19年3月,初版。
    張秀琴著,《卡夫卡的寓言智慧》,好讀出版社,臺中市, 2002年,初版。
    陳池瑜著,《現代藝術學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市,2005年10月,第1版。
    陳昭瑛著,《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正中書局,臺北市,民87,初版。
    陳懷恩,《圖像學 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初版。
    曾長生,〈環保詩人:洪天宇-探臺灣的新原始主義〉,《風景啊風景-洪天宇畫集》,首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10年12月,初版。
    游以德,《環境生態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1999年9月初版。
    105
    黃文叡著,《現代藝術啓示錄》(An Odyssey in The Modernist),藝術家,臺北市,2008年2月,二版。
    楊恒逹著,《卡夫卡傳》,業強出版社,臺北市,1992年3月,初版。
    葉青著,《黑格爾生平及其哲學》,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44年6月,初版。
    廖新田著,《台灣美術新思路》,藝術家出版社,臺北市, 2017年5月,初版。
    劉其偉著,《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雄獅美術,臺北市,2002年1月,初版。
    謝正一著,《環境未來學》(Environmental Futurology),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2002,第1版。
    韓韓,〈紅樹林生在這裏〉,《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市,1983.4.10。
    釋寬謙、蕭瓊瑞,《楊英風全集》第1卷,藝術家出版社,臺北市,2005.12.19。
    二、英文著作譯本
    Francis T. McAndrew著,《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危芷芬譯,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市,民84,初版。
    Renato Poggioli著,《前衛藝術的理論》(Teoria dell d avanguardia),張心龍譯,遠流,民81,初版。
    Robert H. Hopcke著,《導讀榮格》(A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蔣韜譯,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新北市,民86年1月,初版。
    Wolfgang Engelhardt著,《環境保護》(Umwet Schutz),游以德譯,巨流圖書公司,臺北市,民78年10月,一版二印。
    106
    布萊恩•沃利斯(Wallis, Brian)著,《現代主義之後的藝術:對表現的反思》(Art After Mosernism: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市,2012.3,第一版。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著,《卡夫卡全集》,趙蓉恒譯,第5卷,中央编譯出版社,2015年3月。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著,《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世界的力量》(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張德譯,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8,初版。
    辛格 (Peter Singer )著,《黑格爾》(Hegeol),李日章譯,1984。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著,《內心獨白》,葉廷芳等合譯,幼獅文化事業公司,臺北市,民84,初版。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著,《卡夫卡語錄》,楊耐冬譯,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94,初版。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著,《沉思》(Die Betrachtung),高志仁譯,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94,初版。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著,《海妖瑟倫的沈默》(The Seasnake Siron’s Silence),藍瓶子文化編譯小組,藍瓶子文化出版社,臺北市,1999.4.。
    荷馬(Homer)著,《Odyssey》(奧德賽),傅東華譯,商務印書館,上海,民23年3月,初版。
    斯賓塞(Lioyd Spencer)著,《黑格爾》(HEGEL),黃訓慶譯,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新北市,民86,初版。
    華特•班雅明著,《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臺灣攝影工作室,臺北市。
    107
    華特•班雅明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莊仲黎譯,商周出版社, 台北市,2019年3月初版。
    黑格爾(G. W. F. Hegeo)著,《美學講演錄》(Aesthetics Lectures on),朱光潛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黑格爾(G. W. F. Hegeo)著,《美學》第2卷,朱光潛(1897—1986)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市。
    詹姆斯•貝利(Jamws Baillie)著,《休姆與人性論》(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 Book to Hume on Morality),李政賢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5,初版。
    雷納托·波焦利(Renato Poggioli)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Teoria dell d avanguardia),遠流,民81,初版。
    瑪格莉特•慕肯伏伯(Margaret Muckenhoupt)著,《佛洛伊德:潛意識、夢的解析、性學》(Sigmund Freud:Explorer of The Unconscious),世潮,新北市新店,2004。
    歐文•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Studies in Iconology: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戚印平、范景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5月第1版。
    歐文•帕諾夫斯基(Erwin.Panofsky, 1892-1968)著,《造型藝術的意義》(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李元春譯,遠流,1997。
    羅夫•梅耶(Ralph Mayer),《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猫頭鷹編譯小組譯,猫頭鷹出版社,台北市,2002年7月。
    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 Hodcke),《導讀榮格》(A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蔣韜譯,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新北市,民86年1月。
    108
    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E. Krauss)著,《前衛的原創性》(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連德誠譯,遠流出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1995.12.16,初版。
    三、英文書目
    Graeme Gilloch, 《Myth and Metropolis:Walter Benjamin and the C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Lowith, Karl.《From Hegel to Nietzsche : The Revolu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ought》,Green, David E. translat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7.
    Rudolf Arnheim,《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7.
    四、學位論文及期刊
    林秀一,<環境運動的演變及其思想背景:70~90年代台灣環境與論述的一個歷史考察>東海大學碩博士論文。
    邱琳婷,<流動的視域:八0年代臺灣美術潮流的若干思考>,臺灣美術期刊第111 期,臺灣美術知識庫網站,網址: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TW/Literature/liTaiwanArt.aspx(2021.06.18檢索)。
    莊正德,<海洋意象教育之創意思考與表現>,《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資料取自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機構典藏網站: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4255(2021.04.22檢索)。
    109
    五、網路文獻
    ART PRESS藝術專業網站:https://theartpressasia.com/ (2021.09.21檢索)
    John Wolseley個人網站:https://www.johnwolseley.net//(2021.04.20檢索),英文原文: I want to reveal both the energy and beauty of it, as well as show its condition of critical even terminal change. My interest is to paint the processes and energy field of the living systems of this land - flocks of birds, or water plants in swamps, or the movement of sand dunes or the ways in which trees regenerate after fire.
    日本Echigo-Tsumari Art Field網站,網址:https://www.echigo-tsumari.jp/en/about/history/(2021.12.14檢索)。
    加拿大政府網站,網址:https://is.gd/oXgudX。「老冰的顏色一般是青色或藍綠色」,原文英文:Old ice which has survived at least two summer's melt. Hummocks are smoother than on second-year ice and the ice is almost salt-free. Where bare, 〝this ice is usually blue in colour.〞 The melt pattern consists of large interconnecting, irregular puddles and a well-developed drainage system. (2021.04.24檢索)。
    台灣創價學會網站,網址: https://is.gd/VJmfOC(2021.05.31檢索)
    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公園區管理處,「紫蝶生態網」,網址:https://theme.maolin-nsa.gov.tw/butterfly/page_3-1.html(2021.04.28檢索)
    竹圍工作室網站:http://bambooculture.com/residentartist/2759(2021.03.30檢索)。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網址:https://www.epa.gov.tw/Page/8FC0D10E3EF3C50E(2021.03.27檢索)。
    110
    車諾比核電廠核災現場的圖片取自網路資料,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71003/WD47BTLCTMVCHDL3YHNWHEW7OY/( 2019.03.19檢索)。
    科學人知識庫網站: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3208(2021.09.29檢索)。
    約翰·薩布拉(John Sabraw)個人網站,網址:https://www.johnsabraw.com/studio(2021.05.05檢索)。
    美國內華達藝術博物館(Nevada Museum of Fine Art)網站,網址:https://www.nevadaart.org/wp-content/uploads/2019/03/CAE1504-Finding-Aid.pdf英文原文:“What was fascinating,” says Burko, “is to walk in these places and literally plant my camera in the ice and observe how the landscape has transformed.”(2021.04.19檢索)。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網站,網址:https://ced.berkeley.edu/events-media/news/ced-alumna-betty-beaumont-exhibits-at-the-pompidou-metz(2021.04.19檢索)。
    徐文瑞,<時間的面目:臺灣當代藝術的兩個世代>,伊通公園網站: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107/830(2021.04.25檢索)。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07b8a0401709e861fcd003c(2021.09.13檢索)。
    高雄市立美術館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kaohsiungmuseum/photos/a.186851688034944/1322397467813688/(2021.12.14檢索)。
    國立交通大學典藏機構網站,網址:https://ir.nctu.edu.tw/handle/11536/86122(2021.05.02檢索)。
    111
    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網址:https://www.ntmofa.gov.tw/ntmofapublish_1048_2568.html(2021.09.13檢索)。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網址:https://reurl.cc/0DMrKo (2021.04.23檢索)。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網址:https://reurl.cc/MZKl3W(2021.04.29檢索)。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4912/ (2021.04.29檢索)。
    教育部教育百科網站:https://reurl.cc/vglOa1 (2021.09.28檢索)。
    新奧爾良藝術博物館(New Orleans Museum of Art)網站,網址:http://larchivista.blogspot.com/2013/08/new-orleans-museum-of-art.html(2021.04.19檢索)。
    楊英風,<空間韻律>,國立交通大學典藏機構網站,網址:https://ir.nctu.edu.tw/handle/11536/86122(2021.05.02檢索)。
    資料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07b8a0401709e861fcd003c (2021.09.13檢索)。
    達拉斯藝術博物館(The Dallas Museum of Art)網站,網址:https://dma.org/search/The%20Icebergs(2021.04.24檢索)。
    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網址: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635&ddlLang=zh-tw(2021.12.14檢索)。
    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s://artemperor.tw/focus/1905(2021.12.14檢索)。
    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s://reurl.cc/0x5X1l(2021.12.14檢索)。
    112
    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677&ddlLang=zh-tw(2021.09.21檢索)。
    臺北國際藝術村網站:https://www.artistvillage.org/about.php(2021.04.22檢索)。
    臺北當代藝術館網站,網址:https://reurl.cc/9ZmKbj (2021.04.24檢索)。
    臺北當代藝術館網站,網址:https://reurl.cc/L78loK (2021.12.14檢索)。
    臺南「總爺藝文中心」網站:https://madou-sugarindustry-triennial.tnc.gov.tw/site/events_view/28(2021.09.21檢索)。
    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網址:https://reurl.cc/bzKONy/(2021.03.31檢索)。
    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網址:https://tcaaarchive.org/wp-content/uploads/2015/12/WML-EAMPTC-04.jpg (2021.12.14檢索)。
    澳大利亞畫廊(Australian galleries)網站:https://australiangalleries.com.au/product/sea-wreck-with-turtle-shell-and-dugong-bone-baniyala/(2021.04.20檢索)。
    盧泰豐,<綠蠵龜的生態保育>,清流月刊,95年12月號,法務部調查局網站:https://is.gd/bgD6T4(2021.04.22檢索)。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