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郁庭 Huang, Yu-Ting |
---|---|
論文名稱: |
人之初,性本「單」?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 People Were Born with Singular Gender Identity?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search of Teaching Chinese Picture Books In Middle School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0 |
中文關鍵詞: | 多元文化課程 、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刻板印象 、繪本教學 、行動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gender stereotype, picture books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CI.005.2019.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建構一套國中國語文繪本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目的在於透過繪本教學與閱讀改善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提升閱讀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取向之課程設計與教學,輔以學習單、訪談、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整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層面,探究多元文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研究結果如下:
一、建構以打破學生性別刻板印象、提升性別平等涵養和閱讀興趣為目標之多元文化課程方案;
二、多元文化課程有效改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增進對他人的包容與尊重並付諸實踐;
三、運用合作學習和寫作評量進行繪本教學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溝通和反思力;
四、議題融入教學提升教師多元文化課程設計能力和專業成長。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sign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of teaching Chinese picture books in the effort to change students’ gender role stereotype and also enhance reading interest.
The participants were 8th grade students in one class. The present study was a qualitative action research emphasized on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Data was collected via learning sheet,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ary researc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was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trategy,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outcome, an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d:
1. Construct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that aims to break the gender stereotypes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gender equality and reading interest.
2.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effectively improves students' gender stereotype, enhances tolerance and respect for others and puts them into practice
3.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writing assessment for picture book teach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 communication and reflection
4.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issues in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enhances the teachers’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desig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一、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9)。課程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毛萬儀(2001)。幼兒性教育。臺北市:啟英。
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4)。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論。臺北市:五南。
王詩涵(2014)。國中特教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融入繪本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嬿茹(2016)。運用繪本實施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核心(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王麗紅(2012)。父親的「背影」與母親的「教誨」—國中國文教科書親職角色的性別分析(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成 鈺(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知識與其性別刻板印象關係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江逸之(2007年8月13日)。成人不看書。遠見雜誌,254。
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3277.html。
行政院(2016)。人力資源調查性別統計分析專題研究結果。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40577&ctNode=3579&mp=4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市:五南。
余治瑩(譯)(2001)。Tomie dePaola著。奧利佛是個娘娘腔(Oliver Button Is a Sissy)。臺北市:三之三。
吳珮寧(2016)。繪本教學實施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之成效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吳權修(2008年3月25日)。救火、打賊女英雄,打破社會歧見。台灣醒報。http://www.140.127.232.72。
呂明娟(2007)。運用繪本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呂美蓮(2008)。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美琳(2013)。繪本教學活動提升六年級學童性別平等意識之成效探討(未發表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李宗薇(1994)。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臺北市:師大學苑。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苹綺(譯)(1998)。Banks James A.著。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臺北市:師大書院。
李家宜(2016)。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培鈴(2002)。兒童圖畫書應用在幼稚園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銘珠(2012)。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性別平等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周素碧(2010)。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以九十七學年度南一、康軒、翰林三版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周儒、王昭湄(2001)。當「環境教育」遇上「全語言」。中等教育,52(2),20-39。
東森新聞(2018)。國中出題物化女人!驚現「使用期長、磨損」需送修 網怒罵:噁心。2018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
林天佑(2005a)。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天佑(2005b)。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雙月刊,35,1-15。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麗珊(2002)。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涵文、黃富源(合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16-34。臺北:一家親文化。
姚美蘭(2015)。繪本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多元文化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紀媛(2012)。性別平等繪本融入國小四年級閱讀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夏林清等(譯)(1997)。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rsch, Bridget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市:遠流。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 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郝明義、朱衣(譯)(2003)。Mortimer Adler、Charles Van Doren著。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臺北市:台灣商務。
高婉貞(2009)。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可婷(譯)(2013)。Hennie Boeije著。質性研究分析方法(Analysi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新北市:韋伯文化。
張玨(2006)。從性教育到性別平等教育。載於畢恆達、游美惠主編:性別解碼全紀錄。臺北市:教育部。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湘君(1996)。國小學童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1-3。
教育部(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 理念、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莊明貞(2012)。性別與課程的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載於莊明貞: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16-31。臺北市:心理。
許素婷(2009)。繪本教育團體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許慧貞(譯)(2001)。Aidan Chambers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The reading environment: how adults help children enjoy books)。臺北市:天衛文化。
連啟舜(2015)。美國閱讀共同核心標準對閱讀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55,36-48。
連國欽(2002)。嘉義縣國小教師與學生對兩性平等教育教學內涵與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玉菁(2010)。減低性別刻板印象統整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業文化。
陳佳萍(2009)。多元文化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皎眉(1996)。兩性關係。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喜蓮(2004)。以繪本及漫畫為素材之討論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女生性別刻板印性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萩紋(2016)。「x+y=∞」性別議題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與生活。臺北市:雙葉。
游美惠(2012)。性別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87-108。臺北市:高等教育。
甯範恬(2004)。閱讀.悅讀—以圖畫書搭起師生共讀的橋樑。國教世紀,211,65-72。
黃岱瑩(2009)。繪本班級輔導之實施對兒童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政傑(1995)。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黃政傑:多元社會課程取向,81-96。臺北市:師苑。
黃政傑(1997)。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市:師苑。
黃純敏譯(2006)。Y. Pai, & S. A. Adler著。教育的文化基礎(Cultur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純敏(2012)。性別多樣性、偏見與人權:多元文化教育的轉化力量。載於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1,19-30。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淑玲(2012)。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國中閱讀指導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淑婉(2007)。應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德祥(譯)(2005)。Richard M. Learner著。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Adolescencedevelopment,diversity,context, and application)。臺北市:心理。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載於黃淑玲、游美惠: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3-24。臺北市:巨流。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楊淑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65-71。
葉明芬(2000)。國民中學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教學實施研究—以家政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慧芳(譯)(2003)。克爾斯汀.麥耳著。神秘的無名騎士(Der geheimnisvolle Ritter Namenlos)。臺北市:三之三。
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市:允晨。
廖凰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漢聲雜誌(譯)(1991)。Antjony Browne著。朱家故事。臺北市:漢聲。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201-225。臺北市:師苑。
趙上瑩(2013)。繪本教學對學前與國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涵華(1995)。全語文教育的精神。教育心,8,52-53。
遠見雜誌(2014年10月16日)。2014閱讀大調查。
https://www.gvm.com.tw/event/2014read/status.html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臺北市:揚智。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揚智。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臺北市:揚智。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載於譚光鼎、劉美惠、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
劉素貞(2011)。閱讀教學策略、閱讀策略與閱讀態度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PISA 2009臺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明道大學,台中市。
潘麗珠(2008)。閱讀的策略。台北:商周。
蔡欣坪(譯)(2001)。Robert Munsch著。紙袋公主(The Paper Bag Princess)。臺北市:遠流。
蔡清田等譯(2004)。James Mckernan著。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高雄市:麗文。
蔡清田(200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鄧滿卿(2006)。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戴淑敏(2004)。國中國文科融入性別教育之教科書判讀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小芩(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市:女學會。
謝小芩(2000)。臺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載於張建成: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臥龍、方德隆、張珮鈺(1998)。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態度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1,223-257。
羅瑞玉(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策略。載於連廷嘉、徐西森(主編),兩性教育-方案設計與活動實務。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屏東高中。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蘇振明(1986)。圖畫書與兒童教育應用之探討。國教新知,4,35-46。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13-15。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二、英文部分
Banks, J. A. (2001).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4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anks, J. A & Banks, C. A. M.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7th ed). Boston, MA:John Wiley & Sons.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Grant, C.A., & Sleeter, C.E. (1989). Race, class, gender, exceptionality,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J.A.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7th ed., pp. 59-76).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rossman, H., & Grossman, S.H. (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Hollins, E. R. (2008). Culture in school learning: Revealing the deep meaning (2nd ed.). New York,NY:Routledge
Huck, C.S. (1979).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Winston.
Klein,S.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skins University.
Linder R. (2007). Text Talk with Picture Books:Developing vocabulary in middle school. 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 35(4), 3-15.
Liben, L.S., & Bigler R.S. (1987). Reformulating children's gender schemata.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02/cd.23219873808
Pressley, M., Goodchild, F., Fleet, J., Zajchowski, R., & Evans, E. D. (1989). The challenge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 301-342.
Sagor,Richard. (2017). The action research guidbook:a process for pursuing 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education(3rd ed).Thousand Oaks, CA: Corwin, A Sage Company.
Shaffer,D.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th ed). Belmont, CA: Brooks/Cole.
Sleeter, C.E., Flores Carmona, Judith. (2017). Un-standardizing curriculum:Multicultural teaching in the standards-based classroom (2nd ed.). New York,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treault, M. K. T. (1989). Integrating content about woman and gender into the Curriculum. In J.A.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 124-144). Boston, MD: Allyn & Bacon.
Zittleman, K. (2006). Being a girl and being a boy:The voice of middle school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CA April 8,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