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慧如 |
---|---|
論文名稱: |
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對國小啟智班學生語彙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 |
指導教授: |
杜正治
Duh, Jeng-Jy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2 |
中文關鍵詞: | 圖卡教學 、多感官教學 、啟智班學生 、語彙 |
英文關鍵詞: | Flash Card Instruction, Multisensory Teaching,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Vocabula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3 下載:6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對國小啟智班學生語彙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啟智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透過單一受試實驗設計(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中的交替處理設計(alternating treatments design),自變項為圖卡教學及多感官教學,依變項為語彙學習之立即效果與保留效果、語彙聽辨與表達學習成效之差異及不同智能障礙屬性學生語彙學習成效的差異。實驗教學共計五週十五節課。本研究欲透過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進行比較,找出適合國小啟智班學生語彙學習的較佳教學方法。研究結果顯示:
1.國小啟智班學生在多感官教學的語彙學習立即效果較圖卡教學明顯;且
二種教學對國小啟智班學生的語彙學習皆具有保留效果。國小啟智班學生
在多感官教學的語彙表達保留效果較圖卡教學明顯。
2.在圖卡教學與多感官教學後,國小啟智班學生的語彙聽辨學習效果皆比語
彙表達學習效果佳。
3.除了圖卡教學之語彙聽辨學習效果外,其餘圖卡教學之語彙表達、多感官
教學之語彙聽辨及表達學習效果依序是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中度智能障礙
合併唐氏症學生、重度智能障礙學生。
4.問卷顯示三位研究對象在接受二種教學後,不論在學校或是家庭之口語表
達皆有進步且情緒較趨穩定,而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之自信心有提升。
最後提出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大延、陳櫻桃、王樂成、何宗瀚、高識棊、辛怡葳、張洛嘉、林惠鸞、葉倩玲(譯)(2002/2008):Bernstein, D. K. & Tiegerman-Farber, E.著。兒童語言與溝通障礙。台北市:心理。
王振德(1999):簡易個別智力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淑娟 (2002):探討選擇語言介入的教室本位諮詢服務模式決策。特殊教育叢書。台中: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王筱筑(2005):影響初學者聽力的因素:萬芳國小學生的個案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曉書 (2003):天使之翼:曉書手語。台北:時報文化。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吳嘉容(2003):圖像輔助呈現時機對台灣國中生聽力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蕙如(2006):連環圖片及其呈現次序對台灣國中生讀後內容回想及推論之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建德(2007):字族文識字策略輔以字族文圖卡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宋沂蓁(2007):圖片刺激褪除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常見字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乙明(2001):語言障礙。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303-344)。台北市:心理。
李允文(2007):刺激褪除策略結合文字象形化圖片之電腦多媒體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欣蓉(譯)(1995/2005):Bromley, K., Vitis, L. I.-D., & Modlo, M著。圖像化學—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台北市:遠流。
李宛倫(2006):多元感官教學方案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歌唱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滿(2001):探討高二學生對生物課本圖片詮釋之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麗芬(2005):應用生活經驗於兒童音樂創作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汪曼穎、王林宇(2006):注意力分配對圖像登錄之影響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方向。教育心理學報,38(1),67-83。
杜正治(譯)(1984/1994):Tawney, J. W., & Gast, D. L.著。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杜正治、辛怡葳(2008):教師導向教學法與同儕協助學習法之比較:並行處理設計之應用。特殊教育學報,27,81-98。
何東墀、林惠芬、林淑貞(1993):圖畫心像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記憶文章內容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8,55-79。
何素華、林寶貴(1996)。啟智教育教師工作手冊,課程篇。4(4-75)。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何華國(2005):啟智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台北市:五南。
杞昭安(1999):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139-162。
卓明慧(2001):國一學生處理生物學圖片與文字敘述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周信鐘(2007):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訓練方案對提升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鴻謀(2005):視覺教具(圖卡)在國小五年級英語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千惠(2003):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實用語文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61- 83。
林千惠、何素華(1997):國中啟智班新生功能性讀寫能力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425- 452。
林千惠、林惠芬(2003):「實用語文能力診斷測驗」之編製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121-146。
林玫君(2004):基本字帶字結合不同寫字策略對國小中年級識字障礙學生國字讀寫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惠芬(2000):智能障礙。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頁133-158)。台北市:五南。
林寶貴(1983):身心障礙兒童語言治療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林寶貴(1985):我國四歲至十五歲兒童語言障礙出現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12,10-13。
林寶貴(2002):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林寶貴,邱上真(1983):我國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能力研究。教育學院學報,8,197-228。
林寶貴、錡寶香(1999):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林寶貴、邱上真、金秀麗(1989):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詞彙理解能力、圖形推理能力之研究。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林寶貴、黃玉枝、張正芬(1992):臺灣地區智能不足學童語言障礙之調查研究。聽語會刊,8,13-43。
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2008):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邱上真(1983):數字刺激之呈現與組織方式對可教育性智能不足國中生短期記憶之影響。教育學院學,8,229-156。
邱上真(1994):中、重度及極重度障礙。載於特教園丁雜誌社(主編),特殊教育通論-特殊兒童的心理及教育(頁221-259)。台北市:心理。
邱月玲(2001):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金秀麗(1989):教養機構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永崇(1987):心像中介對智能不足學生語文配對聯想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洪蘭(譯)(1998/2004):Rupp, R.著。記憶的祕密。台北市:貓頭鷹書房。
洪儷瑜(1985):感官活動在智能不足兒童教學上的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6,34-37。
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1995):溝通學習圖形庫。台北市:財團法人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
徐麗玲(2007):國小二年級感官作文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曉菁(2007):英語律動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童英語字彙聽辨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名儀(2007):多種模式字彙註解方式對非刻意之字彙學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許雅雯(2006):完全身體反應策略應用於國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靜娟(2003):圖片提示教學策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烹飪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耀分(2002):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自發性使用圖片溝通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惠菁(2004):全肢體反應教學法對國小身心障礙學生功能性英語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許惠菁、林千惠(2006):全肢體反應教學法對國小身心障礙學生功能英語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59-84。
許瑞蓮(2007):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英語教材執行之教學行動研究:以啟聰學校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許銘秀(2001):智能障礙學生的語言問題與教學輔導。國教輔導,40(3),31-34。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執行小組(1993):中華民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教育部國語教育推行委員會(1998a):國語文教育叢書第三十四語料統計類八十七年口語語料調查報告書。2009年2月9日,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87oral/index.htm
教育部國語教育推行委員會(1998b):國語文教育叢書第三十六語料統計類八十七年口語語料調查報告書。2009年2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87quest/index.htm?open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主編(2000):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第一輯。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手語研究小組主編(2000):常用詞彙手語畫冊第二輯。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教育部國語教育推行委員會(2002):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十三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二版)。2009年2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primary/shindex.htm
教育部(2008):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載於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編),特殊教育法規選輯(頁60-66)。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九十七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台北市:教育部。
梁冠平(2002):視覺輔助對國中生英語閱讀表現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梅錦榮(1991):神經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陳怡君(2005):圖片提示教學策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清潔工作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東陞(1994):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玫穎(1993)。智能不足學生功能性詞彙教學之設計。特教園丁季刊,9(2),16-20。
陳美蘭(2001):聽兩次及圖片呈現之時對臺灣高中生聽力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啟祥(2007):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與閃示卡教學對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學習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淳麗(1998):適用於國小英語教學的教學法─聽說教學法、肢體反應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之介紹。國民教育,39(1),6-12。
陳淳麗(2001):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台北市:師德。
陳雅莊(2007):社會故事及圖卡提示策略對減少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不專注行為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榮華(1992):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榮華、林坤燦(1997):手語/口語並用溝通訓練方案對增進中重度智能不足者溝通技能之成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1),183-214。
陳質采、龔萬菁(譯)(1999/2006):Hodgdon, L. A.著。自閉症行為問題的解決方案:促進溝通的視覺策略。台北市:心理。
陳麗如(2007):身心障礙學生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陳麗華(2006):圖片兌換溝通系統訓練對國中無口語自閉症學生溝通行為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莉、劉鴻香(1994):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臉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傅秀媚(1997):特殊幼兒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
曾怡惇(1993):臺北市國小啟智班中度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51-176 。
曾進興(譯)(1999/2006):Cottell, R.著。兒童語言發展。台北市:心理。
曾愛晶(1998):智能不足兒童的特徵和教學策略之探討。國立台中師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
游千儀(2002):德語教材STUFEN INTERNATIONAL中的圖片。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游玉梅(2007):探索同步線上學習的世界-執行要領分享。研習論壇月刊-理論與實務,81,14-30。
鈕文英(2003):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台北市:心理。
黃幼莉(2004):圖片應用在國三學生閱讀美國節慶選材理解之效益。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玟瑜(2003):多感官音樂欣賞教學與知覺學習風格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雪慧(1989):圖片與心像對國中智能不足學生語句記憶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乃燕(2008):肢體回應教學法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學生英語聽覺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佩貞(1996):智能不足兒童之記憶缺陷特徵及其對教學之意義。特教園丁,11(4),14-15。
楊蕢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台北市:心理。
葉之華(2000):啟智學校學生口語與非口語表達能力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董愉斐(2004):應用圖片兌換溝通系統教學法增進自閉症兒童主動溝通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鄒啓蓉(1984):淺談智能不足者的語言教學。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15-22。
廖家珮(2005):翻譯、圖片及上下文字彙學習對於台灣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認字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芳碧(2001):圖形溝通訓練對低功能自閉症者溝通能力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廖淑伶(2006):以多感官教學法進行寫作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趙子嫻(1997):口語法、手語法、併用法對無口語重度智能障礙者溝通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明潔(2006):不同類型圖片於兒童英語教學之應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瓊玲(2004):TPR策略應用對國小學童英語聽說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說故事教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麗凰(2001):圖畫呈現在不同文類對高中生英文聽力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靜秋(1998):跨感官語言訓練模式對身心障礙學生學習動詞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育欣(2006):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盧怡珊(2009):國中、小智能障礙實用語文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盧家宜(2004):智能障礙實用語文之教學探究。屏師特殊教育,8, 50-58。
錡寶香(2006):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謝國平(1986):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三民。
謝淑珍(2001):發展遲緩幼兒溝通教學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莉莉(2005)。圖片褪除方式對提升國小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之成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簡加怡(2007):不同圖片類型對於看圖寫作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藍嘉淑(1999):圖片在國中生物科教學的角色及其對學生圖片理解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汀琳(2003):圖片兌換溝通系統對中度自閉症兒童溝通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騫心曼(2005):3-6歲台灣特定型語言障礙兒童的辭彙習得-以圖片命名作業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英文部份
Alberto, P. A., & Troutman, A. C. (2003):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for Teachers.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r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2).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ral disabilities.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9, from http://www.aamr.org/content_100.cfm?navID=21
Bagui, S. (1998). Reasons for increased learning using multimed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7, 3-18.
Baker, R., Holloway, J., Holtkamp, C. C. M., Larsson, A., Hartman, L. C. Pearce, R., et al. (2003). Effect of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3, 5 , 465-477.
Beirne-Smith, M., Patton, J., & Ittenbach, R. (1994). Mental retard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
Betrus, T. & Januszewski, A.(2002).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Edgar Dale's Cone of Experience. Retrieved January 20, 2009, from http://www2.potsdam.edu/betrusak/AECT2002/dalescone_files/dalescone.html.ppt
Bondy, A. & Frost, L. (1994.)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 9, 1-9.
Cole, K. N., Dale, P. S., & Mills, P. E. (1992). S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quotient-language relation: Is discrepancy modeling based on a myth?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7, 131-144.
Crane, L. (2002). Mental Retordaion: A community integration approach.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as Learning Group.
Ezell, H. K., & Goldstein, H. (1989). Effects of imitation o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transfer to production in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54,49-56.
Fletcher, P. (1987). Aspect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In W.Yule. & M. Rotter. (Eds.).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Ltd.
Golinkoff, R. M., Mervis, C. B., & Hirsh-Pasek, K. (1994). Early object labels: The case for a developmental principles framework.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1,125-155.
Hallahan, D. P., & Kauffman, J. M. (1991). Exceptional learners: Intro- duction to specialeducation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helder, B.(1968). The diagnosis of reasoning in the mentally retarded. New York: John Day.
Kirk, S.A., Gallagher, J.J., Anastasiow, N.J.(200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0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Kuder, S. J. (1997).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abiliti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Lerman, D. C., Parten, M., Addison, L. R., Vorndran, C. M., Volkert, V. M., & Kodak, T., (2005).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functions of emerging speech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8, 317-333.
Linebaugh, C. W. (1990). Lexical retrievalpreblems : Anomia. In LaPointe L.L. (Ed.). Aphasia and related neurogenic language disorders. 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Inc.
Matson, J. L., Bamburg, J. W., & Smalls, Y. (2004). An analysis of snoezelen equipment to reinforce persons with sever or profound mental retardation.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5(1),89-95.
Mayer, R.E., Heiser, Julie, Lonn, Steve. (2001) 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multimedia learning:when presenting more material results in less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 1 ,187-198.
Mercer, D. C. & Snell, E. M. (1977).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in mental retardation: Implication for teaching. Columbus, OH: Merrill.
Merrill, E. C., & Jackson, T, S.(1992). Degree of associative relatedness and sentence processing by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7, 2, 173-185.
OIswang. L., Bain. B., Dunn. C., & Cooper. J.(1983).The effects of stimulus variation on lexical learning.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a Disorders, 48 , 192-201.
Owens, R. E., Metz, D. E., & Hass, A. (2000). Introduction to com- munication disorder:A life span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wens, R. E. (2004). Language disorders: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4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Riper, C. V., & Gape, C. (1984). Development language problems. In Riper, C. V., & Emerick, L. (Eds.), Speech corre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peech pathology and audi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oberts, J. E., Mirrett, P., & Burchinal, M. (2001). Receptive and expressive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young male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6,216-230.
Salend, S. J. (1998). Effective mainstreaming:Creating inclusive classrooms. (3rd ed.).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
Smiley, L. R. & Goldstein, P. A. (1998). Language delays and disorders :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San Diego: Singular.
Stewart, D. M., & Hamilton, M. L. (1976). Imitation as a learning strategy in the 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chology,21, 380-392.
Shams, L., & Seitz, A. R. (2008). Benefits of multisensory learn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2,411-417.
Semmel, M.I., Barritt, L.S., & Bennett, S.W. (1970). Performance of EMR and nonre-tarded children in a modified close task.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Deficiency, 74, 681-688.
Westling, D. L., & Fox, L. (2000).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N. J.: Prentice-Hall.
Yule, W., & Rutter, M. (1987).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Oxford: Mac Keit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