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寶鳳
Pan, Pao-Fong
論文名稱: 再現噶哈巫:以埔里「番婆鬼」傳說為中心之考察
指導教授: 林淑慧
Lin, Shu-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噶哈巫番婆鬼傳說埔里巴宰平埔族群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TCLL.008.2018.A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流傳於大埔里地區,「四庄」噶哈巫的巫術傳說為研究對象,在歷經各殖民政權與西方宗教等外來文明影響的歲月裡,噶哈巫原始信仰的色彩已經急速地從日常生活中褪去,目前僅剩下流傳在人們口耳之間的傳說,以及潛藏在傳統醫療中的一些殘餘儀式。然而,過去的文獻僅忠實的記錄報導人的口頭敘述,卻未見細緻的分析,而民間口傳中的「番婆鬼傳說」在埔里則有逐漸被誇大、神奇化的現象。「番婆鬼傳說」中的情節,精彩的程度成為埔里代表性的民間文學私毫不為過,它還包含了歷史,遷徙及族群關係的元素及族群特有的奇幻想像。為了保存這個即將逝去的文化記憶,並重建巫術制度的雛型,筆者藉由田野調查與文獻整理的雙管齊下,盡可能重新爬梳、拼湊出噶哈巫族巫術的原貌,同時借助神靈觀念的重構,建立出巫術傳說與遠古神話之間的脈絡,並且進行巫術種類的區分與各種指涉的釐清,以辨析文化合成的痕跡,進一步討論巫術與文明演進的關連。本文亦將探討噶哈巫在清政府有意隔離的三層人群關係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從土牛溝到番界,強大的巫術印象如何成為鞏固邊防及族群邊界的力量,從歷史脈絡、地理空間及社會情境中觀察噶哈巫族巫術的興衰以及傳說的傳播與發展,期能再現噶哈巫族人自神話時代以來依存的巫術思維,並突顯出噶哈巫族不被時代洪流淹沒的主體性。

    This article is circulated in the greater Puli area, " Four Villages" Kaxabu's witchcraft legend for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years of the influence of alien civilizations such as the colonial power and Western religion, the colors of the original belief of the Lich witch have been rapidly fading away from everyday life, and there is only the legend between the people's mouths, and some remnants of the ritual that lurk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However,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only faithfully recorded the oral narrative of the people, but did not see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the folk oral transmission of "The fairy tales" in Puli is gradually exaggerated and magical phenomenon. "The Fairy Tales" in the plot, the wonderful degree to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Puli folk literature private, it also contains history, mig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unique fantasy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cultural memory that is about to fade, and reconstruct the prototype of witchcraft system, the author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 collation of the two-pronged, as far as possible to crawl, pieced together the original of the Wu clan of witchcraf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oncept, the creation of the history of witchcraft and ancient myth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ypes of witchcraft and various reference to clarify, in order to discriminate the traces of cultural synthesis, further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witchcraft and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will also explore the special role of Kaxabu in the three-tier population relationship which the Qing government intends to isolate. From the Two tooth achyranthes root ditch to the boundary, how the powerful sorcery impression becomes the strength that strengthens the frontier and the ethnic boundary, observ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u clan sorcery and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gend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 geographical space and the social situation, The period can reproduce the witchcraft thought that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have depended on since the myth time, and highlight the subject that the clan of the Kaxabu is not flooded by the tim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使用與釋疑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相關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二章 噶哈巫的歷史與社會變遷 13 第一節 文獻中的歷史容顏 13 第二節 埔里開發與平埔社會的建立 17 第三節 漢人社會的建立 21 第四節 「打里摺」,埔里盆地的族群關係 22 第三章 重現噶哈巫的傳統信仰 27 第一節 噶哈巫的靈魂觀 27 第二節 神話、傳說與民間文學 28 第三節 巫術概述與分類 36 第四節 宗教綜攝 42 第四章 番婆鬼傳說的文本分析 49 第一節 「番婆鬼」巫術的各種指涉 49 第二節 番婆鬼傳說中常見的母題與意象 58 第三節 以巫師為敘事焦點的傳說 69 第四節 傳說的社會功能與在地意義 72 第五章 番婆鬼傳說的傳播與發展 79 第一節 巫術盛行的原因 79 第二節 當代巫醫的儀式實踐 85 第三節 番婆鬼傳說的演變與再現 88 第六章 結論 95 引用書目 99 附錄 107

    引用書目
    專書
    (清)陳孟雷等人整理原著;唐頤編著.《圖解奇門遁甲大全》。新北:西北國際文化。
    六十七,1987,《使署閒情》,台北:大通。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1921,《台灣風俗誌》,台北市:眾文圖書。
    王孝廉,1992《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王明珂,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
    王嵩山,1995 ,《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台北:稻鄉。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蕃務本署編;翁佳音,陳怡宏譯,2003,《平埔番調查書》,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1991,《金枝(上)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1991,《金枝(下)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
    甘為霖著,林弘宣、許雅琦、陳珮馨譯、阮宗興校註,2009,《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
    伊能嘉矩, 粟野傳之丞撰,傅琪貽(藤井志津枝)譯註,2017《臺灣蕃人事情》,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克里斯蒂納.拉娜著、劉靖華、周曉慧譯,1991,《巫術與宗教》,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巫永福,2010,《巫永福精選集—小說卷》,台北縣:富春文化。
    李福清(B.Riftin),1998,《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
    杜易峰,2015,《奇門遁甲200問》,新北:雅各文創。
    周 璽,1986,《 彰化縣志》,台北:大通。
    周鍾瑄,1987,《諸羅縣志》,台北:大通。
    林美容,《一代武師羅乾章:同義堂師祖阿乾師及其武術傳承》,(台北市:台灣古籍,2007)
    林美容,1989,《人類學與台灣》,新北:稻香出版社。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臺北市 : 五南。
    林修澈,2007,《巴宰族民族誌調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淑慧,2004,《台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台海使槎錄》研究》,台北市:萬卷樓。
    洪麗完,2003,〈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萬川,2004,《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市:清大出版社。
    胡國楨、丁立偉、詹嫦慧,2008,《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台北:光啓文化。
    郁永河著、陸傳傑譯,2001,《裨海紀遊新注》,台北市:大地地理出版社。
    唐淑惠,2008,(流變的地方性:埔里愛蘭台地文化認同與社群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浦忠成,2009,《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1978,《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
    馬塞爾.莫斯、昂利.于貝爾著、楊渝東、梁永佳、趙丙祥譯,2007,《巫 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張 岩,2012﹐《文明起源:從原始群到部落社會》,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志剛,2005﹐《宗教文化學導論》新北:宗博出版社。
    張洵、江燦騰合編,2001﹐《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張振岳,1996,《後山西拉雅人物誌》,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出版:台大文學院發行。
    張傳開、陳立新、彭啟福,2001,《宗教.科學.迷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圖書。
    陳俊傑,1997,《南投縣埔里鎮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南投:南投縣立文化基金會。
    陳添賜,2014,《遁甲擂台》,高雄:自印。
    陳逸君,2002,《現代台灣族群意識之建構—以噶瑪蘭族為例》,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合訂本)〉《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葉春榮,1995,埔里與地方志--介紹劉枝萬著《台灣埔里鄉土志稿》,台灣史料研究。
    葉舒憲編選,1989,《結構主義神話學》, 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裘惠民、陳宏易、林德賢,2000,《生命品質研究》。
    詹素娟,1986,《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人光。
    劉仲宇,1997,《道教的內密世界》,台北市:文津出版。
    劉良璧,1987,《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大通。
    劉枝萬,1953,《台灣埔里鄉土誌稿》,作者自印。
    劉枝萬,1958,《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文獻叢書輯(六)。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潘英海,1998,《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1995,《尋訪台灣平埔族》,台北:常民文化。
    潘大和,1998,《平埔巴宰族滄桑史》,台北:南天。
    潘祈賢,2001,《埔里祈安清醮一百年》,南投:潘樵文化工作室。
    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潘英海主編,《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2014,新北:華藝。
    潘郡乃,1973,《翠崗牧笛》,南投縣:牛眠教會。
    衛惠林,1981,《埔里巴宰七社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鄧相揚,2012,《台灣平埔族、生活文化之記憶》,日本天理大學。
    盧建榮主編,2001,《文化與權力》,台北:麥田。
    蕭玉寒,2005,《九天玄女傳奇》臺中 : 全國九天玄女道教文化協會。
    蕭鄉唯、唐淑惠,2013﹐《改宗與轉譯--南臺灣地磨兒部落的教堂圖像研究/流變的地方性:埔里愛蘭台地文化認同與社群研究》,新北:普羅文化。
    賴貫一,2003,《台灣土龍傳奇》,南投: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賴貫一、程士毅,2006 《阿霧安人的話語和腳蹤:巴宰語實用手冊》。南投: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賴貫一,2014〈輕扣巴宰古歌謠之門--悲壯的Tapatnan歌謠與Taran開國神話〉《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
    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編,199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總會歷史委員會,196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1865-1965》。台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蘇芳玉,2001,〈清末洋人在臺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國立中              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泰華,2003,〈台灣原住民神話之比較分析:以人類起源、洪水及射日神話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伊能嘉矩,《東京人類學會雑誌》第260號。 明治四十年十一月二十日。
    伊能嘉矩,1899,〈埔里社平原之熟番〉,《蕃情研究會誌》第2期,頁31-55。
    呂理政,1994,〈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第90期,頁147-191。
    李 奎,2017,〈山西省虎神調查與研究〉《國文天地-虎爺信仰研究專輯》32:10。頁49-54。
    李壬癸、林清財,1990,〈巴則海的祭祖歌曲及其他歌謠〉,《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3期,頁1-16。
    卓遵宏, 2001,〈為什麼要做口述歷史〉,《台北文獻》第136期,頁183-197。
    洪秀桂, 1973,〈南投巴宰海人的宗教信仰〉,《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22期,頁445-509。
    洪秀桂,1976,〈南王卑南族女巫師〉,《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39/40期,頁28-57。
    張振岳、黃學堂、黃宣衛,2012,〈從宗教層面看池上地區的族群互動〉,《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2期,頁19-78。
    張慧端,1995〈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考古人類學刊》,第 50期,頁54-64。
    莊國銘,2014,〈噶哈巫族(kahabu)文化復振運動之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頁69-91。
    鹿憶鹿,2009,〈文化英雄──台灣原住民神中動物取火的腳色〉,《民間文學年刊》;第2期增刊,P375 – 390。
    黃美英,2014,〈夾縫中的族群組織-噶哈巫的正名與儀式再現〉,《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頁93-121。
    戴炎輝,1949,〈鳳陽客〉,《台灣風土》第三冊:第61期民俗與民間文學之部。
    謝達輝,2018,〈玄空其門遁甲與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研究〉,《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第七集》。新北:中華傳統術數文化編輯委員會。頁251-270。
    謝繼昌,1979 ,〈平埔族之漢化--臺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7期,頁49-72。
    簡明捷,2001,〈恆春群阿美族人的土地公〉《歷史台灣: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期,頁155-175。

    學位論文
    簡明捷,2004,〈族群、歷史與邊界----恆春群阿美族人的遷移與認同〉,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久部良和子,1991 ,〈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良鈺,2010,〈教會、族群與認-以埔里愛蘭巴宰族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所碩士論文。
    陳虹如,〈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孟君,2010,《排灣族口頭敘事探究:以「palji」傳說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怡婷,2008,〈論當代平埔族群主體性的構成:以埔里噶哈巫為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江瑛,2003,〈建和卑南族巫師(temaramaw)的儀式實踐〉,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曉翠,2003,〈阿里山鄒族巫術傳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劉育玲,2000,〈台灣賽德克族口傳故事研究〉,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碩士論文。
    林二郎,2005,〈以大巴六九部落的實踐經驗芻建卑南族巫術的理論〉,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秋,1999,〈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伊雯,2008,〈埔里守城方言語音變異〉,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韻芳,1997,〈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韻芳,2004,〈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人的宗教變遷〉,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勝權,1973,〈牛眠里:一個漢化的巴宰族村落〉,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敬蘋,2002〈巫醫之死―論布農族傳統信仰的沒落與變遷〉,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嘉音,2007〈從歷史足跡看巴宰族岸理社之宗教變遷:以埔里愛蘭地區的基督教化為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環顯,1992,〈清代「埔里」的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所碩士論文。

    研討會論文
    王 灝,2005,〈埔里地區平埔族「番婆鬼」傳奇的文化衍生策略〉,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所主辦之「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12月17日

    網路
    原民台新聞(2010-01-08) 【Abas/巴浩】http://www.titv.org.tw/

    鄧相陽,〈埔里開發簡史〉,刊於埔里鎮公所「媚麗埔里 魅力之旅」「大埔城誌」網頁http://www.puli.gov.tw/web_travel/history/index.php?index_id=4
    噶哈巫的故事網站http://blog.xuite.net/k545/twblog/157100437 18.07
    原住民族文獻會網站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11&id=68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