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洋丞
Kuo, Yang-Cheng
論文名稱: 新自由主義下重大事件對內門地方認同之形塑:以宗教信仰與地質公園推動探討
The Effect of Major Events on Local Identity under Neoliberalism: Case Study of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Geopark Promotion in Neimen
指導教授: 蘇淑娟
Su, Shew-Jiuan
口試委員: 張秀慈
Chang, Hsiu-Tzu
林聖欽
Lin, Shen-Chin
口試日期: 2021/07/2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新自由主義宗教信仰地質公園地方認同內門
英文關鍵詞: neoliberalism, religious affiliation, geopark, local identity, Neimen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現象學觀察研究言談分析現象分析深度訪談法內容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0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新自由主義下的當代,國家的角色逐漸弱化,許多公共建設以BOT的模式經營,在地聲音與特色容易被掩沒。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在交通革新、網路日漸快速發展,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力逐漸超越國家,跨國資本在臺灣逐漸壯大;而國家的干預少了,個人所需要的服務就更需靠個體之力,貧富差距也擴大。
    實際上,新自由主義之下,國家的影響力以差異的面貌出現,例如國家將影響力由都市移入鄉村,將地方文化活動收編為「國家節慶」,或鼓勵居民「由下而上」推動在地化的地景保育工作,以「地質公園」的旗幟號召大家善用地貌、地質特色,發展在地觀光、培養在地導覽解說人才、行銷在地農特產品,以減緩新自由主義在半邊陲與邊陲地區的擴張效應。
    本文利用文獻資料、深度訪談、參與觀察,以高雄內門為研究場域,探討兩個時間尺度差異迥異的議題:宗教信仰與地質公園的推動,如何回應新自由主義,而出現有別於傳統的地方新認同,這樣的認同又是如何形成或轉移?
    內門位處淺山,地形崎嶇,阻隔性強,漢人與平埔族均於此展現具鮮明特色的傳統文化,甚至漢人的觀音佛祖信仰也因河川阻隔與派系鬥爭產生分裂,但由於資本主義滲透、個人主義抬頭,埔漢關係與認同產生重組的現象。另外,內門從2018年起在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推廣的擴張,逐漸與鄰近的區域成為休戚與共的夥伴,面對新自由主義的衝擊,雖然旅宿業者利用在地食材、在地自然生態加強環境教育工作,卻也展開雙手迎接內門動物園的興建,期待國家挹注的公共造產帶來更多人潮與錢潮。
    過去新自由主義研究的空間尺度多為全球、洲際或國家的大尺度,研究場域多都市地區,議題多以當代社會經濟議題為主。本文以鄉鎮級的地方尺度、從清帝國時期迄今的長時間尺度,跨越自然與人文的視角闡述新自由主義下的資本、國家、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Neoliberalism weakens the role of the state, leading to more BOT-led publ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generates a shared feeling of the public that their voice and local features are less likely to be value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transport systems,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global market ha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aiwan’s economy and capital market. With less state interventions, efforts would have to be input by individuals to yield desirable outcomes, in the meantime widening wealth gaps.
    A neoliberal state has differentiated influence on various aspects. One example of the government’s impact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is to brand local cultural activities as nationwide festivals. Bottom-up policies are thus encouraged. Further, Geoparks play a role to utilize landform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local identity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Interpreters are trained and regional produce is marketed to regain rural pride against the tide of neoliberal marginalization.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re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data for analysis. It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geopark promotion, both of different time and scale, in identity shaping.
    Surrounded by low elevation hills of complicated topography, various parts of Neimen were difficult to access, resulting in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Han Chinese and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 Also significant was the split in Guanyin belief and activity among the Han ethnic group. Recently, the infiltration of capitalism and individualism has re-shaped the local ethnic relationship and identity. With geopark promotion since 2018, some people of Neimen engage in geopark activities and concern more with mudstone environment. Hospitality entrepreneurs, on the one hand, use local produce smartly and try to raise awareness of loca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im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tour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y embrace the conflicting concept of state investment for Neimen Zoo to boost local economy.
    Neoliberalism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regarding its interactiv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urban, national and global scales. This paper, however, highlights neoliberalism on a township scope. Analysis reveals a dynamic interaction of capital,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s with an approach transcending environmental and humanistic perspective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區概況 6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方法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新自由主義與新區域地理學 15 第二節:地方社會與宗教信仰 20 第三節:新自由主義的地方和族群認同 23 第四節:臺灣的地質公園 26 第三章 新自由主義下的內門宗教信仰與地方認同 31 第一節:觀亭與內埔地區的宗教信仰與地方認同 31 第二節:木柵與溝坪地區的宗教信仰與地方認同 36 第三節: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宗教與地方認同 58 第四章 新自由主義下地質公園在內門的推動 65 第一節:新自由主義與地質公園 65 第二節: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 69 第三節:內門的地質公園參與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研究結論 87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 91 引用文獻 95 附錄一:深度訪談大綱 105 附錄二:國家級地質公園評估表 107

    一、中文書目
    王文誠(2015),〈從國家公園到地質公園:一個社區參與的保育制度(一)〉,《地景保育通訊》,41:2-7。
    王文誠(2016),〈從國家公園到地質公園:一個社區參與的保育制度(二)〉,《地景保育通訊》,42:2-11。
    王文誠(2020),〈地質公園的理想與實踐〉,收錄自簡明柔編,《臺灣地質公園解說員手冊》,頁7-24,臺北:臺灣地質公園學會。
    王安民等(2013),《我國大型地方節慶活動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王志弘譯(2008a),《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Mike Crang原著)。
    王志弘譯(2008b),《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臺北:群學(David Harvey原著)。
    王志弘(2012),〈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社會關係:剝皮寮的襲產化〉,《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3:31-70。
    王甫昌(2004),〈從「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9:59-115。
    王甫昌(2018),〈族群範圍、社會範圍、與理想關係:論臺灣族群分類概念內涵的轉變〉,收錄自黃應貴主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頁59-141,臺北:群學。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臺北:允晨。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1997),〈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地理學報》,22:83-102。
    中央研究院(1974),〈1868.7.17.總署收閩浙總督英桂等文〉,《教務教案檔》第二輯。
    石萬壽(1990),〈羅漢內門里的漢移民與系譜〉,《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頁345-372,台北:國學文獻館、聯合報文化基金會。
    石萬壽(1992),《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任家弘(2020),〈高雄的古亭坑層泥岩〉,收錄自簡明柔編,《臺灣地質公園解說員手冊》,頁238-250,臺北:臺灣地質公園學會。
    江明親(2016),〈傳統工藝與社群發展〉,《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35-51。
    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Benedict Anderson原著)。
    吳進喜(2000a),《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吳進喜(2000b),〈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129-162。
    吳鄭重(2015),《研究研究論論文》,臺北:穀德工作室。
    吳金平等譯(2008),美國通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Mark C. Carnes, John A. Garraty原著)。
    李壬癸(1992),〈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1):211-238。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臺北:允晨。
    李明賢、許淑娟(1997),〈鄉街聚落〉,施添福編《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頁252-256,高雄:高雄縣政府。
    李美枝(1972),《臺灣西南部典型惡地的地形學研究—以左鎮以上的菜寮溪與崇德以上的二仁溪兩流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立德(2013),〈UNESCO地質公園與臺灣推動現況〉,《新世紀智庫論壇》,63:59-64。
    何佩樺譯(2019),《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台北:馬可孛羅文化(Orhan Pamuk原著)。
    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臺灣民主季刊》,7(1):1-30。
    呂志忠(2005),《內門地區宋江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玫鍰(2016),〈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民俗曲藝》,192:47-95。
    那莫赫.逸幸 (Namoh Ising)(2015),〈基督教對原住民的影響〉,《新使者雜誌》,146:18-22。
    周穗明(2002),〈西方新自由主義理論及其批判〉,《嶺南學刊》,2:85-88。
    林志秋(2000),《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俊全(2013),〈地景點的經營管理—兼論地景保育工作何去何從〉,《地景保育通訊》,37:2-7。
    林俊全、蘇淑娟編著(2014),《臺灣的地質公園》,臺北:林務局、台大地理系。
    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張炎憲編,《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95-125。
    林偉盛等譯(2017),《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John R. Shepherd原著)。
    林朝棨(1957),《臺灣省通志稿: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卷一》,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林開世(2018),〈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州地區的考察〉,收錄自黃應貴主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頁259-309,臺北:群學。
    林聖欽(2010),《臺灣北部王爺信仰文化的發展及其陸域性格分析-以竹南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林義安(2016),《羅漢門演藝》,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義安、吳建昇(2015),《羅漢門迎佛祖》,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卓雅苹(2015),〈貧窮、犯罪與社會排除: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臺灣少年犯罪治理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3:105-145。
    柯志明(2005),〈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臺灣社會學》,10:149-170。
    施添福總編纂(2000),《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1),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胡臺麗(1989),〈神、鬼、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401-424。
    施志汶(2000),〈臺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臺灣史蹟》,36:148-189。
    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Tim Cresswell原著)。
    徐進鈺(2014),〈新自由主義與城市治理專輯導言〉,《地理學報》,72:1-3。
    唐曉風譯(1999),《地理學與地理學家:1945年以來的英美人文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R. J. Johnston原著)
    夏傳位(2014),〈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臺灣社會學》,27:141-166。
    張二文(2014),《追尋的原鄉:高雄溝坪平埔族公廨與太祖傳說》,臺北:博揚文化。
    張正衡(2017),〈根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收錄自黃應貴、陳文德編,《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與社會想像》,頁47-100,臺北:群學。
    張伯鋒、陳國川(2010),〈權力、空間與象徵: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地理研究》,53:49-70。
    梁炳琨 (2010),〈地理學的區域研究進展與議題、尺度分析〉,《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1):59-95。
    陳千凌(2010),《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以府城藝術轉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文德(2016),〈當代地方社會的面貌:以一個卑南族聚落空間發展為例〉,收錄自黃應貴、陳文德編,《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頁131-175,臺北:群學。
    陳怡君(2018),〈「人不做,要做番?」從2016年屏東縣熟註記談起:屏東萬金的例子〉,收錄自黃應貴主編,《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頁193-258,臺北:群學。
    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
    陳俊妃(2019),《內門宋江陣的歷史與文化變遷》,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嘉新(2020),〈防疫共同體的生命政治〉,《臺灣社會學刊》,67:237-246。
    陳竹冰譯(2012),《純真博物館》,台北:麥田(Orhan Pamuk原著)。
    陳聰賢(2015),《內門地區人文景點研究》,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聰賢編(2020),《2020高雄市內門區文史暨產業文化導覽解說員培訓研習手冊》,高雄: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
    陳逸君譯(2010),《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劫船難者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臺北:前衛出版社(W. A. Pickering原著)。
    康豹(Paul R. Katz)(1997),〈慈祐宮與清代新莊街地方社會之建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3:71-78。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游永福(2019),《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新北:遠足文化。
    費立沅、賴典章、陳福將、茍澎生(1984),《臺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高雄地區)》,中和:中央地質調查所。
    黃應貴(2014),《「文明」之路第三卷:新自由主義秩序下的地方社會(1999迄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應貴(2017),〈導論: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收錄自黃應貴、陳文德編,《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與社會想像》,頁1-45,臺北:群學。
    黃應貴(2018),《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臺北:群學。
    曾寒莓(2017),《氮鉀肥不同施用量對萬能薯生長及機能性成分含量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碩士論文。
    溫振華(1997),《高雄縣平埔族史》,鳳山:高雄縣政府。
    經濟部(2021),《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變更計畫書》。
    詹素娟(2003),〈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121-166。
    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臺灣民主季刊》,1(1):85-117。
    劉雪瓊(2011),〈高雄內門紫竹寺傳說對聚落認同之研究〉,《高雄文獻》,1(3):42-71。
    劉澤民(2004),〈頭份鎮「尪仔上天」地名緣起補釋〉,《臺灣文獻》,別冊8:26-33。
    潘昌祥(2012),〈對新自由主義大學教師圖像的批判與反省〉,《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9:49-68。
    潘宗億(2007)〈論心態史的歷史解釋:以布洛克《國王神蹟》為中心探討〉,收錄於《新文化史:跨領域文化研究的歷史學思考》,頁87-112,臺北:胡桃木。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鄭伊婷(2018),《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的社區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貴文(2015),《內門鴨母王,朱一貴》,臺北:玉山社。
    謝國斌(2009),《平埔認同的消失與再現》,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簡炯仁(2000),《高雄縣平埔志》,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顏湘如譯(2012),《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台北:麥田(Orhan Pamuk原著)。
    蘇常(2018),〈新自由主義語境下中國新工人的養生實踐〉,《二十一世紀》,167:105-121。
    蘇淑娟(2017),〈馬祖的歷史發展及其對當代發展地質公園的意義〉,《地質》,36(4):55-62。
    蘇淑娟(2018),〈培力惡地上的好人:臺灣泥岩惡地地質公園之議題〉,《地景保育通訊》,47:7-10。
    蘇淑娟(2020),〈臺灣的地質公園〉,收錄於簡明柔編《臺灣地質公園解說員手冊》,頁25-40,臺北:臺灣地質公園學會。
    蕭力偉(2018),〈游移在發展型國家與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開發與治理:以高速鐵路桃園車站特定區為例〉,《地理研究》,69:155-195。
    蕭燦輝(1993),《內門鄉誌》,高雄:內門鄉公所。
    顧朝林等編著(2008),《人文地理學流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英文書目
    App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hen, Y. L. (2015) Provision for Collective Consumption: Housing Production under Neoliberalism, In Y. W. Kwok (Ed.) Globalizing Taipe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pat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Chang, H. W., T. M. Tien & C.H. Juang (1996) Formation of South-facing Bald Mudstone Slopes in Southwestern Taiwan, Engineering Geology, 42(1), 37-49.
    Lin, Jiun-Chuan & Shew-Jiuan Su (2019) Geoparks of Taiwan: Their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Berlin: Springer
    Kohei Higuchi, Masahiro Chigira & Der-Her Lee (2013) High rates of erosion and rapid weathering in a Plio-Pleistocene mudstone badland, Taiwan, CATENA, 106, 68-82
    Newby, Howard (1988) The Countryside in Question. London: Hutchinson.
    Pudup, M.B. (1988) Arguments within regional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2(3), 319-340
    Sack, Robeert (1992) Place, Consumption and Modernit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Seamon, David (1980) 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 in Anne Buttimer and David Seamon eds.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 Croom Helm, London, 148-165.
    Shepherd, John R. (1996) “From Barbarians to Sinners: Collective Conversion Among Plains Aborigines in Qing Taiwan, 1859-1895” , in Daniel H. Bays, ed. Chistianity in China, pp120-137.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hrift, N. (1994) Taking Aim at the Heart of the Region, in Geogory, D., Martin, R. and Smith, G. (eds.), Human Geography: society, space, and social science, pp200-231,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Yamazaki, T. (1968), Supplement of the flora of Ryukyu and Formosa,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 43(6), 168-170.

    三、網路資源
    朱淑娟(2017),〈馬頭山掩埋場有沒有斷層、地下水?豈能矇混?〉,新新聞,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329358?page=1,2021.6.14.上網。
    林吉洋(2017),〈羅漢門風雲—馬頭山掩埋場開發案,與失卻的鄉土性格〉,鳴人堂,聯合新聞網,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096/2668036,2021.5.8.上網。
    林宇廷、許恆銘、黃敏柔(2016),〈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https://npost.tw/archives/24078,2021.7.28.上網。
    高雄市內門區公所網站,〈地方藝陣介紹與故事〉,https://tinyurl.com/yglsu7ee,2021.7.15上網
    高雄旅遊網(2020),〈田寮第一間超商慶開幕 旅行月世界更便利〉,https://khh.travel/zh-tw/event/news/3375,2021.6.20.上網
    萬能萬年薯,http://nas.jyi.kh.edu.tw/luohanmen/Manioc/index.html,2021.6.20.上網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8/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