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欣妤
Weng, Hsin-Yu
論文名稱: 循環經濟建構社會創新運作模式之研究:以官田烏金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nnovation Operation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Take Guantian Black Gold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口試委員: 吳宗昇
Wu, Chung-Shen
陳欽春
Chen, Chin-Chun
鄭勝分
Cheng, Sheng-Fen
口試日期: 2022/06/0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循環經濟社會創新運作模式大學社會責任官田烏金永續發展
英文關鍵詞: Social Innovation Operation Model,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Circular Economy, Guantian Black Gol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24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7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官田烏金案例提供一個嶄新的合作模式,以循環經濟為軸,連結政府、社區、大學及產業的多方力量,為農村永續發展提供一種新契機。儘管官田烏金被視為產官學合作之參考典範,然而官田烏金合作模式是如何建構?此合作模式是否具備可複製性?目前仍就欠缺相關研究。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將透過梳理其發展脈絡,從文獻探討出發,了解社會創新運作模式、大學社會責任的發展變革及應用,並探討官田烏金如何透過循環經濟建構合作模式及其是否具備未來其他農村的複製可行性。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設計訪綱,了解研究個案的發展脈絡,並針對個案相關的利害相關人進行訪談,並將成果與文獻進行分析比較。
    研究結果指出,官田烏金產業得以順利發展的要素共有以下七點:一、官方力量帶動民間資源連結。二、USR計畫對當地產生影響力。三、地方創生型社會企業與社區合作社的成立背景與地方發展脈絡有關。四、產、官、學三方建立有效的溝通平台,彼此緊密交流合作。五、產業與在地社區緊密結合,發展地方創生模式。六、找到地方產業的獨特性,並加以延續發展特色產品。七、以永續發展為概念,企業管理為核心,發展不依靠政府補助的社會企業模式,帶動當地經濟與社區營造之效,促使民眾也對烏金產業產生共鳴並共同努力。依據前述研究成果,分別對政府單位、官田社區、大學USR計畫參與者與那顆炭國際公司提出建議。

    The Guantian Black Gold provides a new model of cooperation. Centering on circular economy, linking multiple forces of government, community,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to provide a new opportunity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lthough Guantian Black Gold is regarded as a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 model among industry- government-academy. However, how is the Guantian Black Gold collaboration model constructed? Is this collaboration model reproducible?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leva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motivations,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ginal revitalization and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xplore how Guantian Black Gold constructs a collaboration model through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whether it has the feasibility of replicating other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uses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to design a syllabu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research cases and interview relevant experts. The results will b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points out that the following seven points lead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Guantian Black Gold industry: (I) Official forces drive the connection of private resources. (II) The USR program has an impact on the local community. (III) The background of the local social enterprises and local cooperative is related to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Guantian. (IV) The three parties of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can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closely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V) The industry and local communities are closely integrated to develop reginal revitalization models. (VI) Find the uniqueness of local industries,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featured products. (VII)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oncept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as the core,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enterprise model that does not rely on government subsidies will drive the effect of loc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creation, and prompt the people to resonate with the Black Gold industry and work together.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study separately gave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Guantian community, USR program participants and Guantian Black Gold international company.

    摘要I AbstractIII 目錄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社會創新運作模式的發展與實踐:從政策到施行7 第二節 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內涵22 第三節 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24 第四節 官田烏金產業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37 第三節 研究實施4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45 第一節 促使官田烏金產業形成要素及其社會使命46 第二節 官田烏金產業的運作模式與現況56 第三節 組織經營的困境與挑戰74 第四節 官田烏金案例在農村永續發展中之意涵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87 第三節 研究限制91 參考文獻93

    一、 中文文獻
    109年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2020)。https://www.2020usrexpo.org/index.php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無日期)。出生數及粗出生率(按登記及發生)(36)。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天主教台南教區(無日期)。官田鄉。https://tainan.catholic.org.tw/c35/a12.htm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20)。循環經濟大不同。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2019)。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726e2641be39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9)。地方創生人才借調平台。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495&mid=49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無日期)。永續發展。環境保護署。https://www.epa.gov.tw/Page/E4FFB59978ECA994
    行政院(2014)。社會企業行動方案(103-105年)。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jGkIzO0tj5AhUQB5QKHWBKDw8QFnoECB4QAQ&url=http%3A%2F%2Fwww.woqifoundation.com%2Fyiku.php%2FHome%2FArticle%2Fdownload%2Fid%2F27317&usg=AOvVaw1o_h02B-bSxKjdIGaYutI1
    行政院(2018)。社會創新行動方案(107-111年)。https://www.ey.gov.tw/File/CAFCE37E3CEAAB06?A=C
    余珮蓉, 林秋芬(2018)。 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與推廣。新台北護理期刊,20(2),1-7。
    吳明錡(2018)。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 (1),62-67。
    李永展(2019)。地方創生與地方發展脈絡。經濟前瞻 ,185, 49-52。
    官田烏金(無日期)。https://www.gtbg.com.tw/
    官有垣(2012)。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概念、特質與類型。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編著,《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61-94。高雄市:巨流。
    林以涵、陳一強(2014)。《社企力》。台北:果力文化。
    林育靚、吳連賞(2018)。地方創生初探—從傳統產業找生機。東方學報,39,125-135。
    林淑馨(2019)。地方創生與公私協力:日本經驗之啟示。T&D飛訊,259,1-26。
    社會創新平台(2021)。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https://si.taiwan.gov.tw/Home/Org?Fid=945
    胡哲生、張子揚(2009)。社會企業創業議題:社會創新與管理融入。創業管理研究,4(4),85-105。
    胡哲生、梁瓊丹、 卓秀足、吳宗昇(2013)。《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9個社會企業的熱血.追夢實戰故事》,台北:新自然主義。
    柳軍亞(2018)。臺灣社會企業的美麗與哀愁-以地方創生發展地方產業為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2018年 ,碩士。
    范晏儒(2019)。循環經濟創新模式與法制議題探討。科技法律透析,31(6),46-71。
    徐重仁(2018)。地方創生,再造幸福社會。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6(2),36-43。
    獨立評論天下。高啟霈(2018/1/25)。【投書】什麼是「地方創生」?這項解藥,能讓寶島不淪為又窮又老的鬼島。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6556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協調推動產業創新計畫。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9D024A4424DC36B9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推動台灣「地方創生」計畫概念圖。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A000EF83D724A25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設計翻轉、地方創生。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A000EF83D724A25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國發基金協助地方創生及社會企業發展措施。
    https://www.ndc.gov.tw/nc_27_32062
    張力亞(2018)。社會設計的行動與未來:臺灣地方創生制度性操作模式建議。新社會政策, 55,22、24-27。
    張若水(2020)。地方政治與地方創生推動的對話。新社會政策 ,69,57-61。
    許書銘(2021)。大學教育的角色:青年培育與地方創生。台灣經濟論衡, 19(2),36-46。
    許書銘(2021)。大學教育的角色:青年培育與地方創生。台灣經濟論衡,19(2),36-46。
    陳志仁(2018)。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發展經驗。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6(2),18-25。
    陳玠廷(2021)。地方創生、關係人口與青年返鄉的觀察筆記。台灣經濟論衡 ,19(2),47-53。
    陳秋政(2020)。公共造產如何促進地方創生。新社會政策, 69,62-68。
    陳秋政(2020)。地方創生也要「借力」公務人員。新社會政策 ,67, 80-85。
    陳盛彬(2019)。地方創生發展的關鍵契機-社企力帶動創生力。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42(8), 38-44。
    黃玉琴(2019)。廢棄垃圾變烏金,地方互助創生。台灣教會公報,3539,15。
    楊舜堯(2020)。循環經濟與台灣廢棄物法規之現況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42(6),120-127。
    楊順堯(2020)。循環經濟與臺灣廢棄物法規之現況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2(6)。https://agtech.coa.gov.tw/news/news_more?id=8e6a7588314e4a1bad5f495a20e9f07c
    董建宏(2009)。台灣農村規劃與再生的困境-台灣農業與農村發展過程的反思。經濟前瞻 ,122,82-90。
    翟本瑞、蔡勝男(2020)。社會參與、社會創新、社會設計、社會影響: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四個層次。高等教育研究紀要,12,47-67。
    劉兆漢(2016)。議題三:如何推動臺灣永續發展。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預備會議。https://web.most.gov.tw/tc/9th/pdf/north_topic_3.pdf
    蔡志堅(2018)。地方創生之設計力實踐。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6(2),68-77。
    蔡敦浩、吳孟珍、吳亦昕、李至昱(2021)。地方價值開創與創生場的激發:大學資本之運用。中山管理評論 ,29(3),383-416。
    蔡鳳凰(2018)。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經濟前瞻,177(107),113。
    環保署(2021)。永續發展。https://www.epa.gov.tw/Page/E4FFB59978ECA994
    謝子涵(2018)。借鏡日本地方創生,啟發臺灣未來推動地方創生的新思維。台灣經濟論衡,16(4),41-55。
    謝明瑞(2012)。台灣從OTOP計畫、家有產業到文創產業的兌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s://www.npf.org.tw/2/11663
    鍾政偉(2020)。應用專家決策模式建構地方創生發展觀光策略指標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 13(1),27-50。


    二、 英文文獻
    Godfray, H. C. J., J. R. Beddington, I. R. Crute, L. Haddad, D. Lawrence, J. F. Muir, & C. Toulmin (2010). Food security: the challenge of feeding 9 billion people. science, 327(5967), 812-818.
    Makower, J. (2021). The State of Green Business 2021. GreenBiz. https://www.greenbiz.com/article/state-green-business-2021
    Boulding, K.E. (2003).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
    Baltimore, H. J. (1966).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 Essays from the Sixth RFF Foru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14.
    Dees, J. Gregory.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What Do You When Traditional Sources of Funding Fall Shor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McDonough, W. & M. Braungart (2010).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 North point press.
    Middleton, A., Murie, A., & Groves, R. (2005). Social capital and neighbourhoods that work. Urban Studies, 42(10), 1711-1738.
    WCED, S. W. S. (1987).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 17(1), 1-91.
    West, P., Igoe, J., & Brockington, D. (2006). Parks and peoples: the social 70 impact of protected area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5, 251-27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