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趙慧凡
Chao, Hui-Fan
論文名稱: 台北市立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與學習策略之研究
Art museum’s parent-child activities: schem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指導教授: 趙惠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8
中文關鍵詞: 美術館教育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親子教育活動規劃親子共同學習
英文關鍵詞: art museum education, art museum's parent-child activities, parent-child activity planning, parent-child co-lear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85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面對美術教育趨勢更迭之際,美術館成為當代重要的藝術教學場域,肩負起連結藝術與大眾的責任。有鑑於美術館的機構使命與責任,需要進一步檢視的是美術館是否確能針對親子觀眾的特性,規劃適宜的親子教育活動。以及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能否發揮親子共同學習的意義,運用妥切的學習策略,並對家庭釋放出善意,提供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生動有趣的教育活動,與更人性化的設施等。
    本研究首先要探討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的理論依據,並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為個案研究場域,藉由訪談、文件分析與觀察等質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之相關要素,包含:活動目的、活動類型、實施歷程、執行者角色及空間情境考量等,以透析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規劃與活動執行歷程中,所具有之重要意義與親子共同學習內涵。
    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歸納出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規劃內涵與親子學習策略:
    一、影響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形成的因素,包含使命與教育活動宗旨、歷史傳統、相關人員、活動效益與週期等。
    二、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類型與內涵,可包括假日親子活動、親子導覽與資源教室等三類型,並各有不同的親子共同學習內涵。
    三、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是無固定模式的動態活動企劃歷程,在實施的運作歷程中需要與活動執行者溝通,也須考量特有的空間情境。
    四、以「兒童-活動-父母」關係來探究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呈現從獨立到合作學習間的三種不同親子共同學習內涵的學習策略。
    基於前述之結論,研究最末提出包括給活動規劃者、活動教師、參與活動之親子及後續研究等之具體建議,並分享研究省思,以作為檢視與思考的面向。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art education, a muse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omain of art education and is responsible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rts and the public.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further examine whether museums are able to plan out appropriate parent-child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visitors and whether museums could apply appropriate learning strategies so that the art museum’s parent-child activities could bring parent-child co-learning into full play and provide user-friendly facilities and more attractive and interesting activities.

    This research will first discuss theories of planning art museum’s parent-child activities and will do a case study on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FAM). B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will examine the related elements of TFAM’s planning on parent-child activities, which include goals of activities, types of activities, procedures of activities, roles of executors, and atmosphere of the environment, to thoroughly analyze the spirits and importance of parent-child co-learn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tivities planning and executing at TFAM.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planning spirit of parent-child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of parent-child co-learning at TFAM includes the followings:
    1.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orming of parent-child activities at TFAM include missions and objective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raditions, related personnel, activity benefits, and frequency.
    2. The types and spirit of the parent-child activities at TFAM include Family Holiday, parent-child guided tour, and Art Experience Corner, which carry out different parent-child co-learning spirit from one another.
    3.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a parent-child activity at TFAM is non-fixed but dynamic; it considers the particular atmospher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requires coordinating with executors during activities.
    4. Examining parent-child activities at TFAM by the “child-activity-parent” relationship, it shows three different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he parent-child co-learning spirit from individual learning to co-learning.

    Based on the previous, the research provides suggestion and advice to activity organizer, executors, parents and children wh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nd it also offers notes of this research for further research.

    謝 誌 I 摘 要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一、研究目的 6 二、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一、研究範圍 7 二、研究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一、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 10 二、親子共同學習 10 三、學習型家庭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美術館教育與親子共同學習 13 一、美術館教育與學習的本質 14 二、美術館中親子的特質 22 三、親子在美術館中共同學習的理論基礎 31 第二節 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的規劃與執行基礎 46 一、規劃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的理念及原則 46 二、規劃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的類型 53 三、規劃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的空間 57 四、規劃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的策略 60 第三節 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相關研究 66 一、國內美術館教育活動的相關研究 66 二、國內關於家庭觀眾之研究 7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78 一、場域的選取 78 二、研究對象的選取 7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1 一、蒐集實物資料 81 二、訪談 81 三、觀察 8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4 一、研究前的準備 86 二、研究實施 87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94 一、資料整理 94 二、資料分析 99 第六節 研究效度、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101 一、研究效度 101 二、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10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7 第一節 影響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形成之因素 107 一、使命與宗旨 108 二、歷史傳統 109 三、人員 111 四、活動效益 118 五、活動週期 119 六、小結 119 第二節 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之類型與內涵 123 一、假日親子活動 123 二、親子導覽 134 三、資源教室 145 四、小結 152 第三節 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與實施之運作歷程 155 一、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從規劃到實施的歷程 155 二、活動執行者的意義與影響 164 三、空間情境之考量 170 四、小結 177 第四節 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中的親子共同學習策略 180 一、獨立學習的策略 182 二、合作學習的策略 185 三、在合作與獨立學習之間的策略 190 四、小結 1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9 第一節 結論 199 一、影響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形成的因素 200 二、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類型與內涵 203 三、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規劃與實施之運作歷程 204 四、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中的親子共同學習策略 206 第二節 建議 208 一、對於親子教育活動規劃者之建議 208 二、對於親子教育活動教師之建議 210 三、對於參與親子之建議 211 四、後續研究之建議 213 第三節 研究省思 215 引用文獻 217 中文部份 217 英文部份 220 附錄 225 附錄一:研究日誌撰寫範例 225 附錄二:研究申請公文-訪談暨文件資料申請 226 附錄三:研究申請公文-教師訪談與活動觀察申請 227 附錄四:研究資料編碼表 228 附錄五:歸類分析表-活動形成的因素 231 附錄六:歸類分析表-描述親子的特性 232 附錄七:訪談題綱-館方人員 233 附錄八:訪談題綱-活動教師 234 附錄九:訪談逐字稿範例 235 附錄十:訪談校正檢核函 238 表 次 表2-1:KOLB學習風格表 33 表2-2:PARIS引起動機之要素 36 表2-3:兒童學習的三種基本模式 42 表2-4:VALLANCE故事陳述模式 51 表2-5:品質導賞的三要素及其策略 62 表2-6:品味導賞的三要素及其策略 63 表2-7:國內美術館教育活動相關實證研究 67 表2-8:《故宮兒童教育活動評量之個案研究-以陶瓷教學課程為例》研究結果摘要 69 表2-9:國內家庭觀眾相關實證研究 70 表2-10:《問思導賞法應用在美術館家庭觀眾之行動研究》研究結果摘要 71 表2-11:《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研究結果摘要 72 表3-1:訪談題綱內容分析 89 表3-2:訪談對象 91 表3-3:活動觀察之規劃 93 表3-4:實物資料編號表列 95 表3-5:訪談資料編號表列 97 表3-6:觀察資料編號表列 98 表4-1:近二年假日親子活動 127 表4-2:假日親子活動的活動題材分析 129 表4-3:假日親子活動的親子互動內容分析 132 表4-4:親子導覽活動檔期列表 138 表4-5:「薇薇安.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親子學習手冊」親子導賞策略分析 141 表4-6:資源教室活動名稱與配合展覽列表 149 表4-7:親子教育活動目的之分析比較 152 表4-8:假日親子活動的多種使用空間 173 表4-9:比較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合作與獨立之間的共同學習內涵 195 圖 次 圖2-1:CAMERON回饋循環模式 19 圖2-2:HOOPER-GREENHILL溝通模式 19 圖2-3:雙向溝通模式 20 圖2-4:兒童與其社會化系統之關係圖 29 圖2-5:兒童—展覽—照顧者關係三角觀點模式 30 圖2-6:KOLB經驗學習架構圖 32 圖2-7:MCCARTHY— 4MAT系統架構圖 34 圖2-8:內在動機的學習發展歷程 38 圖2-9:方案規劃思考架構圖 49 圖3-1:研究架構 76 圖3-2:研究步驟 85 圖4-1:北美館教育推廣宗旨歸納圖 109 圖4-2:親子教育活動規劃與執行歷程的要項關係 156 圖4-3:親子教育活動中親子共同學習內涵的不同教學策略示意圖 181 圖4-4:獨立學習之「兒童—活動—父母」關係三角模式 182 圖4-5:合作學習之「兒童—活動—父母」關係三角模式 186 圖4-6:合作與獨立之間「兒童—活動—父母」關係三角模式 190

    中文部份
    大英線上百科全書。家庭。http://wordpedia.britannica.com/concise/quicksearch.aspx?mode=1&keyword=%AEa%AEx&x=21&y=11(2005/10/15瀏覽)。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終身學習。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5(2005/10/12瀏覽)。
    內政部社會司。全國社會福利會議議題六「如何健全家庭功能提昇生活品質」分組報告。http://sowf.moi.gov.tw/23/dire-6.htm(2005/10/5瀏覽)。
    方惠玉(2003)。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以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展示廳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王秀雄 口述(2005)。博物館的新溝通模式,上課筆記。趙慧凡 紀錄。美術館教育專題研究。
    王秀雄(1994)。評論—美術館推廣教育與展覽品導向的教育。「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8-210。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育英、梁曉鶯 譯(2000)。體驗行銷。台北:經典傳訊文化。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New York: Free Press.
    王岫(2004)。心連心,手牽手的「家庭讀寫能力」(Family Literacy)計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64,12-15。
    王啟祥(2004)。國內博物館觀眾研究知多少。博物館學季刊,18(2),95-104。
    王連生(1992)。親職與幼教。台北市:師大書院。
    台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活動。http://www.tfam.gov.tw/(2005/11/25瀏覽)。
    吳迎春、莊素玉 總主筆(2005)。海闊天空教育特刊:家庭教育,贏的起點。天下雜誌,335。
    吳國淳(2005)。理解與詮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既鳴 主編(2004)。北美館200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靜芳(2005)。跨越傳統認知的界面—從博物館的整體探究其教育的新面向。藝術教育研究,10,53-8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轉個角度,看看孩子的世界』台灣都會地區兒童家庭生活狀況調查報告。http://www.children.org.tw/Items_2/index_2.asp?UnitID=1067&PageNo=2&PageTitle=活動花絮(2005/9/18瀏覽)。
    卓翠香(2003)。美術館學習單內容分析與藝術鑑賞教育之關聯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泱秀(2004)。國小兒童美術館參觀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施明發(1990)。如何規劃博物館教育活動。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
    徐純 譯(2001)。以概念為基礎的學習。美育雙月刊,123,94-95。Erickson, H. L. (2000). Concept-based learning. Museum News, Nov/Dec, 42-44.
    徐純 譯(2001)。從他們的學習中去學:博物館中的家庭觀眾。美育,123,88-93。
    高敏瑛(2003)。美術館舉辦視覺障礙教育活動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高新建 譯(1997)。博物館的學習風格。博物館學季刊,11(4),37-43。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鬱(2003)。問思導賞法應用在美術館家庭觀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斯寧(2001)。幼保人員與親職教育。高慧芬、黃倩儀、張斯寧、廖信達 編,親職教育與實務二版,2.01-2.38。台北市:永大書局。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OCIETY/EDU0866001/Business/brief/9309071519.doc(2005/10/12瀏覽)。
    許美雲(2004)。跨領域學科:博物館學研究之結構層次。博物館學季刊,18(2), 105-110。
    郭靜晃、吳幸玲(2001)。親子話題(第二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名君(2005)。幫助家庭,政府做了什麼?海闊天空教育特刊:家庭教育,贏的起點。天下雜誌,335。
    陳青華(2003)。宜蘭白米木屐博物館國小學童教育活動之研究─以〈親職創意生活傳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慧玲(2003)。特展教育活動的評析。博物館學季刊,17(1),103-120。
    陳慧娟(2003)。溝通策略與博物館展示設計。博物館學季刊,17(1),43-60。
    陳瓊花(2002)。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程炳林(2003)。四向度目標導向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8(1),15-40。
    黃才郎(2004)。遊玩藝術的空間-北美館的資源教室。遊於藝:2003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才郎(2005)。為藝術而教育;為教育而藝術。『跨入藝術-談藝術家與美術館教育者的合作計畫』: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振中(2004)。規劃博物館中家庭觀眾學習活動之研究。科技博物,8(1),77-94。
    黃素雲(2003)。國立台灣美術館教育活動的蛻變與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黃迺毓(1995)。休閒與家庭生活。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等著,家庭概論,187-200。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台灣省博物館。
    黃廼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
    楊欣蕾(1997)。美術館兒童美術教育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楊順南(1997)。情境認知教學觀的衝擊與啟示。教育研究雙月刊,56,51-62。
    廖永靜(2001)。學習型家庭的理論基礎。台灣教育,610,10-19。
    廖敦如(1996)。美術館兒童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務。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廖敦如(2001)。美術館兒童教育活動之型態與實務分析。美育,119,5-16。
    趙慧凡(2005)。游移就位、超人現身:視覺文化融入幼兒藝術課程之實驗研究。「吾所視世─藝術教育新視野」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論文發表會,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發表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20。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國華(2001)。美術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合作發展教育活動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劉婉珍(1991)。美術館成人教育活動規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南天書局。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29-138。
    霍強生(2003)。故宮兒童教育活動評量之個案研究-以陶瓷教學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謝曉婷(1998)。臺北偶戲美術館教育活動初探─以「皮影戲」工坊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台南藝術學院。
    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市:五南。

    英文部份
    Amsel, E., & Goodwin, L. (2004). Making meaning together: Family literacy and museum.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9(1), 19-23.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larke, J. H. (2002). Looking at art together: Families and lifelong learning. Chicago: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Crowley, K., & Callanan, M. (1998). Describing and supporting collaborative scientific thinking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3(1), 12-17.
    Csikszentmihalyi, M., & Hermanson, K. (1994).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museums: why does one want to learn? In Hooper-Greenhill, E. (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pp.146-160). London: Routledge.
    Denver Art Museum. (2005/10/01). Resources. http://www.denverartmuseum.org/.
    Dittscheidt-Barolosch, R. (1999). Art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Sprengel Museum Hannover "Kunst-Spiel" a program of thinking space, play and interaction.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63-68.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Edson, G., & Dean, D., (1996). The handbook for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Falk, J. H., & Dierking, L. D.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 Whalesback Books.
    Freedman, K. (1999). Reconstructing meaning in curriculum: Art museum education 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Museum Education, 55-57.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Frist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2005/10/01) http://www.fristcenter.org/site/default.aspx.
    Halbertsma, N. (1999). Working with families. In H. Moffat & V. Woollard (Eds.),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A manual of good practice (pp. 89–99).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Hein, G. E. (Ed.).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Hike, D. (1989). The family as a learning system: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families in museums. In B. H. Butler & M. B. Sussman (Eds.), Museum visits and activities for family life enrichment (pp.101-129). New York: Haworth Press.
    Hood, M. G. (1989). Leisure criteria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nonparticipation in museums. In B. H. Butler & M. B. Sussman (Eds.), Museum visits and activities for family life enrichment (pp.151-169). New York: Haworth Press.
    Hooper-Greenhill, E. (Ed.). (1994).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amien, J. (2001). An advocate for everything: Exploring exhibit development models. Curator, 44(1), 114-128.
    Kindler, A. M. (1997). Aesthetic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art museums: A challenge to enjoy.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2(2), 12-16.
    Kropf, M. B., & Wolins, I. S. (1989). How families learn: Considerations for program development. In B. H. Butler & M. B. Sussman (Eds.), Museum visits and activities for family life enrichment (pp.75-86). New York: Haworth Press.
    LaVilla-Havelin, J. (1989). Family learning in museums. In B. H. Butler & M. B. Sussman (Eds.), Museum visits and activities for family life enrichment (pp.87-99). New York: Haworth Press.
    Mayer, M. M. (2005). Bridging the theory-practice divide. Art Education, 58(2), 13-17.
    McKay, S. W., & Monteverde, S. R. (2003). Dialogic looking: Beyond the mediated experience. Art Education, 56 (1), 40-45.
    Mcmanus, P. M. (1994). Families in museums. In R. Miles & L. Zavala (Eds), Towards the museums of the futur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pp. 81-97). London: Routledge.
    Mile, R. (1993). Exhibiting learning. Museums Journal, 93(5), 27-28.
    Paris, S. G. (1997). Situated motivation and informal learning.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2(2), 12-16.
    Pierroux, P. (2003). Communicating art in museums: Language concepts in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8(1), 3-7.
    Reese, E. B. (2003). Art takes me there: Engaging the narratives of community members through interpretive exhibition processes and programming. Art Education, 56 (1), 33-39.
    Sanzer-Oz, G. (2001). Family guides: self-guided-tours at art museu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Schauble, L., Leinhardt, G., & Martin, L. (1997). A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 a cumulative research agenda in informal learning contexts.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22(2), 3-8.
    Sternberg, S. (1989). The art of participation. In B. H. Butler & M. B. Sussman (Eds.), Museum educ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pp.154-171).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yler, R.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llance, E. (2004). Museum education as curriculum: Four models, leading to a fifth.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5(4), 343-358.
    Yenawine, P. (2003). Jump starting visual literacy. Art Education, 56(1), 6-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