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凡筠 Shen, Fan-Yun |
---|---|
論文名稱: |
都市原住民移入國宅的遷移經驗-以阿美族三鶯部落為例 The experience of Urban Indigenous People moving to Public Housing:An Example of Amis San-Ying Tribe |
指導教授: |
王永慈
Wang, Yeong-Tsyr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都市原住民 、三鶯部落 、國宅 |
英文關鍵詞: | Urban Aboriginal, San-Ying Tribe, Public Hous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7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與六位從三鶯部落搬遷至隆恩埔國宅的居民進行深度訪談,透過他們自述的生命經驗來了解這些都市阿美族在三鶯橋下三鶯部落的生活圖像和經歷政府強制驅離家園的心路歷程,以及搬到國宅後適應生活與遭遇的困難,以探討搬遷至國宅後,他們的生活與傳統文化所產生的變化。
本研究發現,受訪者居住在三鶯橋下時,雖然房屋是由木板拼湊而成且無水無電,但眾人從大自然中取食,彼此互助共享,成立了三鶯部落,由頭目掌理部落大小事,過著不豐裕但安穩的生活。隨著政府欲開發大漢溪畔,他們一次次眼睜睜看著自己親手建的家園屢屢被怪手拆毀後,又一片片拼湊木板重建家園。在經歷數次的拆屋行動後,他們的心早已滿身瘡痍,口袋裡也沒有多餘的建材費再和政府耗下去,大多數人為了給下一代安定的生活,在頭目的帶領下搬遷至隆恩埔國宅居住。
原以為搬到新穎現代化的國宅居住會是美好生活的起點,然而卻是一場噩夢的開端:國宅大樓的空間格局,不符合原住民文化習性,使他們感到束縛;在政策上,將原住民視為個體遷入國宅,未保留部落的集體性,導致部落與傳統文化在國宅中瓦解,在開放中低收原住民家庭入住的情況下,形成多元族群,且欲透過國宅管理員取代部落管理,卻成效不彰,而社區自治組織卻又因向心力不足而創立失敗或呈現停滯狀態;租金合約問題的爆發,許多住戶積欠原民局租金與違約金,在工作仍不穩定的情況下,要繳交的帳單變多,普遍感受經濟壓力變大。研究者最後針對受訪者遷移國宅的經驗,從政策、管理、服務三種層面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experiences for the people who used to live in Amis San-Ying Tribe and then move into Long'enbu public housing. Researcher us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find out their living in San-Ying Tribe,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forced to move into Long'enbu public housing, and difficulty in adapting to live in Long'enbu public housing. Therefore, researcher wants to discuss the changes of the Amis living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fter they move to public hous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s:
1. In San-Ying Tribe, the Amis houses was built of wood planks, and there was no water or electricity. They grew vegetables or bred poultry as food, they helped each other and shared resources, and they had created San-Ying Tribe. They lived a life of poor but stable.
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a-Han Creek, government rebuilt their houses when the government destroyed the houses again and again. Both their body and soul was extremely exhausted. Most of peopl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ir children with stable life, the moved into Long'enbu public housing.
3. After the Amis moved into public housing, they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n some adaption issues:
(1) The Amis felt uneasy about the housing pattern of public housing which did not conform to Amis culture.
(2) In the government’s policy, they did not respect for keeping the collective of San-Ying tribe. Therefore, the tribe and Amis traditional culture vanished in the public housing.
(3) There were more aboriginal families of other tribes moved into Long'enbu public housing, the population of public housing became Multi-ethnic.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manage public housing through building managers and security guards, but it were ineffective.
(4) Because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public housing lacking coherence, the community self-government groups were not set up or cease moving.
(5) Owing to the issue of rental contract, many building residents owed the government a huge sum of money. The residents had to pay more and more bills after they moved into public housing, but their work situation were unstable. Therefore, they generally felt their financial pressure was getting heavy.
Ali Nakaisulan、Mayaw (2012)。隆恩埔租金官司 新北市被判應降租。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2015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N_ID=33275
山海雜誌文化社(1999)。北台都會區原住民生活據點導覽手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王仕圖(2000)。個人社會支持的網絡結構:以快速成長的郊區社區爲例。臺灣社會學刊,23,141-178。
王桂鶯(2008)。都市原住民母親的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以排灣族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市。
朱柔若(2001)。都市原住民勞動史。載於蔡明哲(主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91-120頁)。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102年第四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103年第一次)【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19F6DD25969C101D&DID=0C3331F0EBD318C2CAB87E1B9360DDE3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台閩縣市原住民族人口-按性別族別(103年3月版) 【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1DDBB4A033EF4EF7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台閩縣市鄉鎮市區原住民族人口-都會比例(103年3月版)【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1DDBB4A033EF4EF7
夷將˙拔路兒(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台灣史料研究,5, 114-122。
江雯、紀舜傑(2011)。都市邊緣化下原住民族部落認同與重建-以新北市新三鶯部落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0,125-156。
池雅蓉(2015)。三峽原民國宅 擬設管委會。中時電子報,2015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3000582-260107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
阮昌銳(1994)。臺灣土著族的社會語文化。台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呂思逸(2015)。新北提高原民競爭力 讓他們能付房租。聯合新聞網,2015年5月13日,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8117/898988
呂炳寬、楊智傑(2005年12月)。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權保障。「整合全球化與在地化:21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邱汝娜(2008)。台灣原住民族就業障礙與對策之研究:從社會排除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邱怡薇(1998)。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林永昌(2009)。從國軍眷村之建置論都會區原住民族聚落之設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逢甲大學。
林金泡(1981)。台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12(7),24-28。
林季平(2005)。台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台灣社會學刊,34,147-209。
林勝偉、李明政(2009)。都市原住民遷移狀況之探討:當代遷移理論與經驗研究的反思。載於李明政(主編),新興福利國家與高齡化社會:學習與創新(287-316頁)。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林瑤棋(2001)。都會區原住民的困境。歷史月刊,1,79-85。
胡幼慧、姚美華(2009)。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頁)。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柯賢城(2002)。都市邊緣原住民家庭生活之考察:以三鶯部落阿美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秦涵羽(2005)。台北縣三鶯部落居民遷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孫瑞霞(1992)。都市山胞的社會流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台灣土著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194-219。
黃清高(1985)。都市居民社會網絡之研究。思與言,23(3),275-301。
黃銘廷(2011)。地方政策網絡治理與原住民社會住宅政策規劃:以新北市三鶯部落重建計畫發展為例。2011年兩岸青年學生論壇論文集(41-67頁)。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郭俊巖、吳惠如(2013)。後工業社會下台灣都市原住民就業困境之探討:台中都會區原住民意見領袖的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2),69-108。
郭俊巖、黃明玉(2010)。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受助個案為例。弘光學報,59,60-77。
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177-193。
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11,55-79。
傅仰止(1992)。都市阿美族的聚居生活型態-以美西社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163-214。
傅仰止(2001)。都市原住民概說。載於蔡明哲(主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1-49頁)。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清富(2001)。都市原住民社會問題史。載於蔡明哲(主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207-240頁)。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許佩茹(2009)。就業弱勢者回原鄉謀生的漫漫長路:以信義鄉布農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楊士範(2005)。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台北市:唐山。
楊士範(2006)。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台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台北市:唐山。
楊士範(2008)。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台北市:唐山。
新北市三峽戶政事務所(2014)。三峽各里名由來。新北市三峽戶政事務所,2015年6月3日,取自:http://www.sanxia.ris.ntpc.gov.tw/_file/1152/SG/37922/D40000001152000002_1.html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2007)。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141-168。
楊淑玲(2013)。政府都市原住民社會住宅政策之探討:以新北市原住民族文化部落(隆恩國宅)為例。環境法律人電子期刊,3,2014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eja.org.tw/18/post/2013/05/10.html
楊鵑如(2015)。三鶯部落簽租國有地 強拆後六年 自力造社宅。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2015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6467
劉千嘉(2008)。臺灣原住民的遷徙:鵬飛抑或蓬飛(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千嘉(2013)。北部地區都市原住民的移徙與轉進,地理學報,69,83-104。
劉仲冬(2009)。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01-116頁)。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美妤(2011)。在國宅裡拆散的部落—老三鶯人的後續故事。破報,復刊652期,2014年4月20日,取自:http://pots.tw/node/768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賴兩陽(2011年8月)。都市原住民社會住宅問題探析:以新北市三峽區隆恩埔國宅為例。「2011 年兩岸社區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國廣州市。
薛惠萱(1993)。都市山胞家長之社會支持網絡與其社會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Patrinos , H. A. , E. Skoufias , and T. Lunde . (2007). Indigenous peoples in Latin America: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nd social network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 No.4227.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Skoufias, E., Lunde, T., & Patrinos, H.A., (2010). Social networks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in Mexico.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45, 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