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菱琬 Kuo, Ling-Wan |
---|---|
論文名稱: |
氣候災變與太平天國興起之再討論 Discussion on the Rise of Tai-Ping Tien-Kuo and the Climatic Hazards |
指導教授: |
徐勝一
Hsu, Sheng-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7 |
中文關鍵詞: | 太平天國 、太平軍 、叛亂 、社會事件 、氣候災變 、清朝 |
英文關鍵詞: | Tai-Ping Tien-Kuo, Taiping Army, rebellion, social events, climatic hazards, Ching Dynas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5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氣候災變對國家各個層面的影響有十分緊密的關係。氣候災變發
生時,常發生農作物受損、物價上漲等現象,這些現象影響民眾的生
活,故政府機關提出相關政策以賑濟民眾。政策雖立意良善,但人為
操作常易生弊端,故太平軍以清政府救災失敗為討伐的重點,同時還
指出道光年間全國各地氣候災變頻仍,所以本研究為瞭解道光時的氣
候狀況是否真如太平軍所言,故藉學者們的研究結果得知道光年間氣
候災變狀況不斷,致使民眾流離失所。
一些學者指出氣候災變是造成太平天國起事的原因之一,所以筆
者為確實了解,篩選出22 個與氣候災變有關之社會事件,利用這些地
區的雨雪分寸、地方志、1980-2001 中國地面氣象記錄年報、糧價清單
等資料進行比對,而後再利用此22 個社會事件,以及整理學者研究與
太平軍活動相關之25 個社會事件(內含2 個社會事件與前者重複)進
行整合。結果發現民眾加入太平軍的原因複雜,氣候災變只是其中一
項因素,而且在起事初期加入太平軍者受氣候災變的影響較多;太平
軍離開廣西後,其勢力壯大則多受其他因素影響。
本文篩選出的22 個因氣候災變造成的社會事件,則包含以下幾種
類型:(1)人為操作,另有所圖,藉災情而生者;(2)受氣候災變影
響者;(3)屬種族衝突者。所以這些社會事件除受氣候災變的影響
外,還受到政府處置不當、賑災過慢、人為藉故操作而起事等因素所
影響,故這些社會事件並不單純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這些事件
的參與民眾,也僅只少數幾個事件有民眾加入太平軍,並無出現全部
事件或是大量事件的民眾加入太平軍的情況。
最後本研究得到以下結果:太平軍起事初期,確有諸多社會事件
與氣候災變有關,其中確有民眾因氣候災變加入太平軍,但僅只少數
事件。不過,這些加入人數約有3000-4000 人,且這些人數壯大了太
平軍初期的聲勢。
When drought or flood occurs, it may affect a country in many ways, for instances, crop yield decreases, commodity price increases, and the social-economic stability changes. If the government loses control on these social events to some extent, strike, demonstration, and rebellion may take place.
Rise of Tai-Ping Tien-Kuo (Taiping Army) may be attributed to several aspects; corruption of Ching Dynasty, hatred attitude toward foreigners, racial discrimination, social-economic instability, the personal ambitions of Hong-Xiu-Quan, and etc. Among these aspects, the climatic hazard was quite often mentioned but was not elaborated thoroughly in
the past.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climatic hazard and its consequence of the social-economic instability when dealing with the rise of the Taiping Army in the mid 19th century of Ching Dynasty.
We look into 22 rebellion social event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with the climatic hazards and may perhaps cause the rebels to join the Army as often mentioned in history of Tai-Ping Tien-Kuo.
Through cross-examination of these social events against Ching’s official document, i.e., records of rainfall amount and crop yield, we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ese data with that of recent (1981-2000) climate data, and realize that the causes of the growing Taiping Army are
complicated. The climatic hazards is merely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drives the rebels to join the Army at it beginning stage when the Army stationed in its origin base of Guang-Xi province.
After analyzing the selected 22 cases, in relation with the climatic hazards, rebellion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1) People suffered from the climatic hazards and join the Army directly, (2) people simply took the advantage of the climatic hazards as an excuse to demand better living condi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3) local conflict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during the Taping era, (4) mis-management of Ching government causing degraded living quality.
In summary, only 3 out of 22 cases are proved to be the direct cause for rebels to join the Army with regard to the climatic hazards, while others are not obvious and may be considered as indirect caus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上海書店編(1989)。二十五史。上海:上海書店。
小島晉治(1993)。太平天國運動的特質─與德意志農民戰爭之比較。太平天國與近代中國,381-393。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不著撰人(1995)。中西萬年曆兩千年對照表。台北:台灣文源書局有限公司。
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編(1981)。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
中國地圖出版社、陝西省測繪局、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編(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普通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廣西農民起義資料編輯組(1978)。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廣西農民起義資料。北京:中華書局。
毛應章(1996)。太平天國始末記。台北:商務印書館。
王宏斌(1990)。晚清貨幣比價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紅蕾(1996)。近代中國西部邊疆變遷的原因。西北史地,1996(3),44-51。
王國憲(1974)。廣東省儋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91號,583-584。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王紹武(1990)。公元1380年以來我國華北氣溫序列的重建。中國科學(B輯),1990(5),553-560。
王紹武、葉瑾琳、龔道溢(1998)。中國小冰期的氣候。第四紀研究,1,55-62。
王業鍵(1996)。十九世紀前期物價下落與太平天國革命。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59-284。台北:台大歷史系。
王業鍵、黃瑩珏(1999)。清代中國氣候變遷、自然災害與糧價的初步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3-18。
王榮川(1977)。太平天國羣眾運動背景剖析。復興崗學報,17,251-284。
王慶雲(1967)。石渠餘紀。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輯:75。台北:文海出版社。
王樹槐(1981)。清末民初江蘇省的災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0,141-186。
王襄九(1990)。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大動亂之研究。明新學報,9,17-33。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朱慶葆、計秋楓、鄭安、蔣婕虹、李永剛譯(2003)。太平天國(上)。台北市:時報出版公司。
玉林市志編纂委員會編(1993)。玉林市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任立渝氣象工作站(?)。http://weather.cts.com.tw/。(2008/03/11)。
任繼愈、傅璇琮編(2005)。皇朝文獻通考。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10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朴基水(2005)。清中期廣西的客民及土客械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59-74。
江太新(2005)。三農與市場─以明清經濟發展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4),11-22。
百瀨弘著,鄭永昌譯(1999)。清朝的財政經濟政策。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753-846。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何才煥(2002)。同治安化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86,658。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余晉芳(2001)。民國麻城縣志前編。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20,33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吳兆莘(1965)。中國稅制史下。台北:商務印書館。
吳承洛(1937)。中國度量衡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吳新奇(2005)。廣東成為中國農民運動中心的經濟原因分析。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5),110-112。
李文治編(1957)。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一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李文海(1988)。論近代中國災荒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86-93。
李守孔(1985)。晚清雲南回變始末。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編教亂與民變,427-519。台北:商務印書館。
李秀成(1968-1969)。諸王供詞及有關資料:李秀成原供校註。清史資料第五輯:太平軍(一)第五冊。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李振宗編著(1999)。太平天國的興亡。台北市:正中書局。
李劍農(1969)。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汪志伊輯(1989)。荒政輯要。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十四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周清波、張丕遠、王錚(1994)。合肥地區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氣溫序列的重建。地理學報,49(4),332-336。
竺可楨(1979)。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楨文集,475-498。北京:科學出版社。
邵雪梅、范金梅(1999)。樹輪寬資料所指示的川西過去氣候變化。第四紀研究,1,81-89。
邱麗娟(1999)。清代前期治蝗政策的探討。史耘,5,31-54。
俞越(1968)。川沙廳志。新修方志叢刊:江蘇方志之八,275-276、291、703-705。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姚元發等(1974)。松江府續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43號,1469、1471-1477、1482、1484、1523、3898。台北:成文出版社。
封祝唐(1974)。廣西省容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196號,1074。台北:成文出版社。
柳中明、劉彥蘭(2000)。尼諾與妮娜─聖嬰‧反聖嬰的警訊。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鑑瑩(1968)。民國英山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26,90、47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孫紹騁(2004)。中國救災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勝一、陳國彥、翁國盈、丘逸民(1996)。中國歷史時期氣候編年資料。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上下兩冊,共742頁。NSC-85-2111-M-003-002.。
徐勝一、蕭偉樂(1999)。宋代氣候變遷與王安石變法始末。跨世紀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乙五2-1~8,台北:中國地理學會。
翁禮華(2006)。皇糧國稅:解讀稅史四千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高樹藩編纂(1985)。國民常用標準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95)。宮中檔道光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家氣象中心氣候資料中心編(1997-2001)。中國地面氣象資料年冊。北京:國家氣象中心。
國家氣象中心氣候應用室編(1980-1981)。中國地面氣象記錄年報。北京:氣象出版社。
國家氣象中心氣候應用室編(1988-1995)。中國地面氣象記錄年報。北京:國家氣象中心。
國家氣象中心氣候應用室編(1996)。中國地面氣象資料年冊。北京:國家氣象中心。
國家氣象局北京氣象中心氣候資料室編(1982-1987)。中國地面氣象記錄年報1982年。北京:氣象出版社。
崔之清編(2002)。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張文虎等(1970)。奉賢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5號,1016。台北:成文出版社。
張文虎等(1970)。南匯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2號,365。台北:成文出版社。
張丕遠編(1996)。中國歷史氣候變化。中國氣候與海面變化及其趨勢和影響:1。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張修府(2002)。同治衡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36,498。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張習孔、田珏編(1994)。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十)。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德二編(2004)。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四)。南京:鳳凰出版社。
張德堅(1968-1969)。賊情彙纂。清史資料第五輯:太平軍(一)。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1986)。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
清史編纂委員會編(1961)。清史。台北:國防研究院。
盛康輯(1972)。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八十四輯:840。台北:文海出版社。
郭廷以(1993)。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郭毅生編(1989)。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陳振東、文俊麗、李文嘉(2005)。廣西主要氣象災害對蔬菜生產的影響及對策。長江蔬菜,10,28-29。
陳隆文(2006)。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氣候變遷。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7(5),30-33。
陳熙雍(2004)。民國冠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91,391。南京:鳳凰出版社。
陳鎮東、徐勝一、陳國彥(1997)。古全球變遷-清宮檔案之氣候資料整理。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清宮奏摺自然災害目錄索引」、「軍機處月摺包自然災害目錄索引」二冊,分別各504頁、737頁。NSC-86-2116-M-003-004-GP。
彭信威(1954)。中國貨幣史。上海聯群出版社。
彭啟瑞等(1996)。同治泰和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64,192、63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彭澤益(1946)。太平天國革命思潮。上海:商務印書館。
湖南省志編纂委員會編(1979)。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第二次修訂本。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湯祚(1974)。雲南省巧家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45號,67。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程大璋(1968)。廣西省桂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31號,1256-1263。台北:成文出版社。
程演生錄(1967)。太平天國史料。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109-110。台北:文海出版社。
華世編輯部(1986)。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台北:華世出版社。
貴港市志編纂委員會編(1993)。貴港市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黃乃隆(1973)。太平天國動亂前後江南地區農業生產及農民稅負的分析。文史學報,3,157-209。
黃建華(1974)。道光時代的災荒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一八二一─一八五0)。食貨月刊,4(4),19-40。
黃國樞、王業鍵(1981)。清代糧價的長期變動(1763-1910)。經濟論文,9(1),11。
楊守真編(1939)。廣西歷代大事年表。廣西:廣西省政府編譯委員會。
楊育鎂(1991)。元代後期江南天災及民變對海運的影響。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3,75-92。
楊錞(1996)。光緒南安府志補正。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85,352、43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楊鵬程(2004)。清季湖南災荒與民變。株洲工學院學報,18(4),53-55。
葉依能(1998)。清代荒政述論。中國農史,17(4),59-68。
葛全勝、王維強(1995)。人口壓力、氣候變化與太平天國運動。地理研究,14(4),32-41。
葛全勝、鄭景云、劉健(2006)。過去2000a中國東部冬半年溫度變幅與周期。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3),109。
董群廉(1999)。清朝中期川陝楚白蓮教之亂探源─從災荒角度觀察。國史館館刊,26,13-34。
鄒焌杰等(2002)。同治瀏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13,407-408。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鄒鵠(1996)。民國吉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63,36。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廖鼎璋(1996)。光緒崇義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87,50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熊其英等(1970)。青浦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6號,451、2055。台北:成文出版社。
熊黑鋼、韓春鮮(2006)。歷史時期塔里木盆地南緣交通線路變遷與環境的關係。人文地理,92,40-44。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1960)。防颱救災手冊。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劉坤一、劉長佑(2002)。光緒新寧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41,378。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劉翠萍(2006)。陝北農耕文明的特徵及成因探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4),85-87。
廣西省太平天國文史調查團(1956)。太平天國起義調查報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廣西僮族自治區通志館編(1962)。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匯編。南寧: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
蔣良騏、王先謙(1963)。十二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
蔣師轍、鄧嘉緝(2004)。光緒臨朐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36,98。南京:鳳凰出版社。
鄭景云、王紹武(2005)。中國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的評估。地理學報,60(1),21-31。
鄭景云、郝志新、葛全勝(2005)。黃河中下游地區過去300年降水變化。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35(8),765-774。
鄭景云、張丕遠(1995)。近500年冷暖變化對我國旱澇分區的影響。地理科學,15(2),101-108。
鄭景云、張時煌、劉嘯雷(1993)。近500年來我國旱澇分區及各區旱澇變化分析。大氣科學,1993年增刊,112-121。
鄭景云、趙會霞(2005)。清代中後期江蘇四季降水變化與極端降水異常事件。地理研究,24(5),673-680。
鄭湘疇(1974)。廣西省平南縣鑑。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第213號,39。台北:成文出版社。
鄧之誠輯錄(1967)。汪悔翁(士鐸)乙丙日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126。台北:文海出版社。
盧峰、彭凱翔(2004)。我國長期米價研究(1644-2000)。http://www.cenet.org.cn/download/23185-1.pdf (2008/3/11)。
盧瑞鍾(1985)。太平天國的神權思想。台北:時英出版社。
蕭一山(1985)。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及其影響。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三編太平天國,1-15。台北:商務印書館。
蕭一山(2004a)。清代通史(二)。台北:商務印書館。
蕭一山(2004b)。清代通史(三)。台北:商務印書館。
賴莉雲(2006)。晚清廣西的自然災害及賑災政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s),62-65。
錢基博修訂(1959)。清鑑。台北:啟明書局。
戴玄之(1985)。十九世紀白蓮教亂之剖析。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二編教亂與民變,335-353。台北:商務印書館。
謝興堯(1950)。太平天國前後廣西的反清運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鍾益馭(1996)。光緒龍南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82,84。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韓山文(Theodore Hamburg)著,簡又文譯(1973)。太平天國起義記。台北:學生書局。
簡又文(1962)。太平天國全史。香港:簡氏猛進書屋。
魏國彥、許晃雄編(1997)。全球環境變遷導論。台北: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魏聰輝、張振生、陳信雄(2005)。塔塔加地區降雪期間之熱量收支。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9(2),161-175。
羅爾綱(1936)。太平天國史綱。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
羅爾綱(1991)。太平天國史(一)。北京:中華書局。
譚其驤編(1987)。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北京:地圖出版社。
覺羅勒德洪等修纂(1964)。大清歷朝實錄。台北:華文出版社。
Fagan, Brian著,董更生譯(1999)。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Floods, Famines and Emperors:El Niño and the Fate of Civilizations.)。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外文部分
Haug, Gerald H., Günther, Detlef, Peterson, Larry C., Sigman, Daniel M., Hughen, Konrad A., and Aeschlimann, Beat (2003). Climate and the Collapse of Maya Civilization. SCIENCE, 299, 1731-1735.
Scott, J. E. (1904). In Famine Land.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Pitman, Walter and Ryan, William (1998). Noah’s flood: The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bout The Event That Changed Histor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岸本美緒(1997)。清代中国の物価と経済変動。東京:研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