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鐘仁
Lin, Chung-Jen
論文名稱: 政府再造之研究─以行政院組織架構調整為例
The Research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A Case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 Restructuring of the Executive Yuan
指導教授: 謝登旺
Hsieh, Deng-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7
中文關鍵詞: 政府再造組織再造企業型政府行政院組織法
英文關鍵詞: Reinventi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al Reform,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al Act of the Executive Yuan, Organization Desig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23下載:6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全球化的腳步下,世界各國處於高度競爭的狀態,而資訊科技發展隨時引爆新潮流與新趨勢,因此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提升效能與國家競爭力,我國政府自也難置身於此波改革聲浪之外,尤其2000年政黨輪替後,新政府企圖有所作為,積極推動我國政府再造。而再造工程中,以行政院組織改造最為迫切,若能成功,政府效能提升更顯而易見,因此本論文旨在探討行政院組織之最適架構。
    本論文採取文獻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及歷史研究法,透過相關探討,尋繹最適之行政院組織架構。
    在政府再造的理論基礎方面,藉由公共管理領域中的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治理途徑及新公共服務等相關行政學理論對政府管理所持觀點的差異及演變過程,勾勒出政府在管理上的注意事項;此外透過企業型政府的意涵及精神的探討,描繪出政府再造時應具有之精神。最後經由政府再造理論的建構及策略,參照國外相關經驗,具此作為我國政府再造參考依據。
    當前行政院所轄組織機關過多,衍生諸多為人詬病的缺失,文中予以詳加探究,並根據組織設計相關理論,歸納出行政院組織改造的原則。
    行政院組織修正自民國76年起即已展開,但歷時近二十年仍未更動現有基本組織架構,而文中對於修法之過程亦予以分析討論。最後以民國94年2月行政院函送立法院之修正草案為基準,彙整各方意見及相關理論,得出最適行政院組織之具體建議。

    Under the current tide of globalization, governments across the world are engaging in an intensely competitive state, wherein new IT development may at any given time herald new tide or trend. As such, all countries, without exception, are proactively promoting government efficiency and national competition. Taiwan, of course, has long responded to this universal consensus call for government reform movement. Taiwanese has seen its active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especially since 2000’s party alternation in power. In its attempt to make some achievement, Taiwanese new government has recognized the imperative urgency of the Executive Yuan’s organic reform, which, if succeeded, would positively enhance government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In light of thi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ost appropriate framework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cabinet organization.
    Adopting various methodologie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historic study, this study intends to reveal the optimal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best fitting through related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oretic basis concerning government reinventing,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various administration theories within public governance domain, i.e. conven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new governance approach, and new public service, are adopted to outline the dos and don’ts that should be heeded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Followed by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spirit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is study further depicts the reforming spirit that is necessary in the course of reengineering. Lastly,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experience draw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rough constructing of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theory and strategies, all resultant findings are presented for government authorities in their future reengineering process.
    Detailed discussion will also be conducted on some defects, derived from superfluous subordinate institutions in the existing Executive Yuan, which have long invited broad public criticism. Guidelines for the Executive Yuan’s organization reform engineering will also be induced from various related organization design theories.
    Since launching in 1987, organic modification of the Executive Yuan has spanned over two decades, and yet no chang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xisting basic framework.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also extend to cover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s of act modific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February 2005 draft amendments sent by the Executive Yuan to the Legislative Yuan, and by combining diverse pubic opinions, related theories, and consideration of current political practices, concret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optimal organization will be acquired and present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0 第二章 政府再造理論基礎 23 第一節 西方政府治理觀點 23 第二節 企業型政府 41 第三節 政府再造 59 第四節 各國政府再造經驗 79 第三章 我國行政院組織分析 99 第一節 行政院組織現況 99 第二節 組織設計相關理論 115 第三節 行政院組織問題探討 134 第四節 行政院組織改造原則探討 143 第四章 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方案分析 155 第一節 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沿革 155 第二節 行政院組織法調整配套措施 174 第三節 現階段行政院組織法修訂分析 186 第四節 行政院組織架構修正探討 193 第五章 結論 2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1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1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219 參考書目 221 一、中文書目 221 二、西文書目 235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尤莉雯(2003),《資訊科技對政府再造之影響-以美國、日本、台灣推動電子化政府為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忠(2005),〈析解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考銓季刊》,第41期,頁125-145。
    王明倫(2000),《戰後臺灣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2000)》,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毓仁(2004),〈政府再造之關鍵--企業精神與績效管理制度〉,《研習論壇》,第卷第44期,頁5-24。
    王漢源(2000),〈引進企業精神及機制建立企業型政府新典範--本中心新建大樓委外經營管理說明〉,《游於藝》,第23期,頁6-18。
    仉桂美(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古博文(2002),〈設置中央體育行政機關之必要性分析〉,《中華體育》,第16卷第2期,頁37-44。
    史美強(2000a),〈從政府再造觀點探討政府管理現代化問題〉,《現代化研究》,第23期,頁2-21。
    史美強(2000b),〈組織網絡與治理〉,發表於《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臺北,空中大學主辦,頁70-80。
    任德厚(1992),《政治學》,台北:三民。
    朱武獻(2006),〈政府改造現況與展望〉,《日新》,第6期,頁172-189。
    朱浤源編(2000),《撰寫博碩士論文》,台北:正中。
    朱愛群(2005),〈從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論部會調整之原理、門檻及其要件〉,《考銓季刊》,第41期,頁62-89。
    江大樹(1996),〈『政府再造』應有新思維與大行動〉,《理論與政策》,第10卷第2期,頁34-55。
    江大樹(1999),〈中央政府機關組織體制之調整〉,《空大行政學報》,第9期,頁27-51。
    江丙坤(2004),〈行政組織再造〉,收於詹中原主編,《政府再造新藍圖》,頁37-84。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江岷欽(1996),〈企業型政府的理念與行政革新〉,《政策月刊》,第18期,頁20-23。
    江岷欽(1998a),〈政府再造的希望工程--企業型政府的理念、實務與省思 -上-〉,《人力發展》,第52期,頁41-58。
    江岷欽(1998b),〈企業型政府新詮〉,《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2期,頁63-82。
    江岷欽(1998c),〈政府再造的五希策略〉,《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4期,頁19-30。
    江岷欽(1999),〈政府再造的希望工程--企業型政府的理念、實務與省思 –下-〉,《人力發展》,第63期,頁32-47。
    江岷欽、林鍾沂(1995),《公共組織理論》, 台北:空大。
    江岷欽、劉坤億(1997),〈企業型政府的省思-從美國行政革新經驗談起〉,《人事月刊》,第25卷第4期,頁35-45。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
    江明修、許文傑、梅高文(2002),〈各國行政改革之比較及其對我國之啟示--面對千禧年政黨輪替後的新思維〉,《中國行政》,第71期,頁97-132。
    江明修、蔡金火、梅高文(1998),〈第三波政府再造之道〉,《人事管理》,第35卷第12期,頁4-20。
    江焜堂(2003),《我國經濟部組織再造之研究》,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2004),《行政院組織調整說帖》,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05),〈行政院組織法之制定及修正經過〉,2007年9月2日,擷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4111 &ctNode=13&mp=1。
    行政院研考會(1998),《各國行政革新策略及措施比較分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研考會(2004),〈學者專家對行政院設置委會的意見〉,《中國時報》,2004/8/27,版A12。
    行政院研考會(2005a),《「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草案總說明》,2007年10月3日,擷取自:http://reform.rdec.gov.tw/ct.asp? xItem=484&ctNode=58。
    行政院研考會(2005b),《科技組織宜調整為「部」或「委員會」?》,2007年10月8日,擷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 xItem=15767&ctNode=8600。
    行政院研考會(2006),《政府改造簡報--組織改造與配套措施》,2007年9月30日,擷取自:http://reform.rdec.gov.tw/public/Data/ 66112172071.ppt。
    行政院研考會綜計處(2004),〈完整組織改造配套措施--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草案〉,《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6期,頁30-38。
    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1988),《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總報告》,台北:研考會。
    行政院經建會(2006),《WEF發布2006「年我國全球競爭力指標」排名》,2007年9月5日,擷取自:http://www.cepd.gov.tw/
    upload/News/950927@939316.0840893944@.pdf。
    行政院經建會(2007),《2007年我國在IMD世界競爭力排名分析》,2007年12月2日,擷取自:http://www.cepd.gov.tw/upload/News/ IMD2007@481639.0777767255@.pdf。
    何宏儒(2007),《李遠哲:科技部遭廢除 令人遺憾》,2007年12月22日擷取自http://news.yam.com/cna/computer/200712/ 20071220080993.html
    何碧珍(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余至美(2002),《威權轉型後台灣地區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87-2002》,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致力(1999),〈公共管理之詮釋〉,載於黃榮護編《公共管理》2版,頁4-48,台北:商鼎。
    余致力、郭昱瑩(2000),〈政府再造下的預算改革--以九○年代美國各州政府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2期,頁195-223。
    吳再居(2004),〈行政院組織變革之歷史回顧〉,《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6,頁39-54。
    吳定(1991),《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
    吳定(199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
    吳定(2000),〈政府再造與政策制定〉,《人力發展》,第83期,頁18-23。
    吳英明、張其祿(2005),《全球化下的公共管理》,第五版。台北:商鼎。
    吳迪文(2005),〈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草案簡介〉,《人事月刊》,第40卷第4期,頁38-47。
    吳瑟致(2005),〈從行政院「政府組織改造計畫」談陸委會職能轉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7期,頁43-53 。
    吳慶輝(2000),〈從美國國家績效評估NPR--看我國政府再造工程〉,《立法院院聞》,第28卷第6期,頁39-52。
    吳瓊恩(2005),《行政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
    呂宗麟(1999),〈政府層級重組與政府再造〉,《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10期,頁35-43。
    李允傑(2002),〈新公共管理的願景與迷思--從兩岸行政改革談起〉,《理論與政策》,第16卷第3期,頁53-69。
    李允傑(2005),〈企業性政府與政府再造〉,收於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合著《公共管理》,台北:空大。
    李永萍(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李光大(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李雙玲(1994),《組織設計的理論及應用:我國行政院組織調整之實證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啟華(1992),《企業文化與組織變革策略之關係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水波(1999),《政府再造》,台北:智勝。
    林水波、陳志瑋(1999),〈企業精神政府的政策設計與評估〉,《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2期,頁45-73。
    林水波、陳志瑋(2000),〈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2期,頁237-280。
    林萬億(2004),《憲政改造徵詢之旅—社會福利座談會紀錄》,2004/7/26,2007年10月15日,擷取自:http://www.president. gov.tw/2_special/2004constitution/document/930726.doc。
    林萬億(2006),〈論我國衛生及社會安全部的組織設計〉,《社區發展季刊》,第113期,頁12-24。
    林嘉誠(2003),〈行政院之組織改造〉,收於行政院研考會編,《政府改造》,頁29-54。
    林漢洲(2004),〈專題報導〉,2004/10/4,《中華日報》。
    林濁水(2005),〈立法院第6屆第2會法制委員會第6次全體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71期,頁173-203.
    林鍾沂(2000),〈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之比較〉,《人事月刊》,第30卷第6期,頁2-21 。
    林鍾沂、林文斌譯(2003),Owen E. Hughes(1998),《公共管理的世界》,(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2nd ed.),台北:韋伯。
    林鍾沂、程中平(2004),〈從政府改造論述評議行政院組織調整方案〉,收於詹中原主編,《政府再造新藍圖》,頁85-112。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竺秀樸(2001),〈型塑企業型政府--「行政院暨所屬各級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實施計畫」介紹〉,《人事月刊》,第33卷第6期,頁55-57。
    邱文彥(2004),《擁抱海洋,如此困難?》,2007年9月5日,擷取自: http://www.kuroshio.org.tw/articles/articles_01.htm。
    邱禹豪(2005),《我國政黨輪替以來行政院組織改造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華君(2003),〈政府組織員額再造的策略--以中央政府機關組織基準及總員額法草案評析〉,《行政管理學報》,第4期,頁45-55。
    邱聰賢(2003),〈日本政府改造對文官制度之影響-日本考察報告摘要〉輯於《「政府改造與文官體制」國際研討會》手冊,考試院。
    政府改造委員會(2002),《行政院組織改造的目標與原則》,2007年9月5日,擷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 innovation/t6-3-1.html
    施正峰(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施能傑(2005),〈行政院組織改造向前行〉,《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2期,頁86-104 。
    是雪慧(2004),〈焦點新聞〉,《工商時報》,2004/9/17。
    柯三吉(1998),〈日本政府再造的發展經驗〉,《考銓》,第15期,頁2-16。
    柯秉劭(2003),《民進黨政府改造工程之研究──以行政院組織架構調整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嘉文、尤杏暖(2005),〈中央體育行政組織調整問題之探討〉,《大專體育》,第78期,頁123-129。
    紀和均(2005),《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模式-以第三波政府改造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念祖(2002),〈海洋事務部之設立:理念與設計〉,《國家政策季刊》,創刊號,頁53-89。
    范美慧(1997),《政府再造之研究--以美、英、日經驗及我國實施方式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本初(1997),《公共管理》,台北:時英。
    孫本初(1998),《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孫本初、陳衍宏(2000),〈政府再造的利器--「標竿學習」理念基礎之介紹〉,《立法院院聞》,第28卷第3期,頁30-39。
    孫本初、陳衍宏(2003),〈「新公共服務」對政府再造的啟示:歷史發展系絡的解析途徑〉,《人事月刊》,第37卷第3期,頁9-23 。
    孫本初、劉坤億、范祥偉(2000),〈英、紐、澳、美四國政府再造經驗對我國的啟示〉,《考銓》,第24期,頁2-32。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台北:元照。
    孫健忠(1991),〈行政院組織法增設「衛生福利部」案的爭議回顧與分析〉,《法商學報》,第25期,頁15-39。
    孫健忠(2006),〈從「衛生福利部」到「衛生及社會安全部」:行政院研修社會福利行政組織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刊》,第113期,頁3-11。
    孫得雄(1994),《行政革新》,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翁興利(1998),〈行政院組織再造之研究〉,《政策月刊》,第39期,頁7-10。
    高希均(1985),《經濟學的世界-經濟觀念與理實問題》,台北:經濟與生活。
    張亞中(2000),〈全球治理:主權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四10卷第4期,頁2-3。
    張家銘(2003),〈由企業型政府談博物館的營運趨勢--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第16卷第2期,頁97-111。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張潤書(1991),《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潤書(1998a),〈傳統理論與公共行政〉,收於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行政學(一)》,修訂四版,台北:空大。
    張潤書(1998b),〈我國行政組織剖析〉,收於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行政學(一)》,修訂四版,台北:空大。
    莊進國(2000),〈型塑臺北市政府為企業型政府--申抑制人事費成長論起〉,《人事月刊》,第30卷第5期,頁54-60。
    許世雨(2000),〈美國新政府運動發展與問題之探討〉,《華岡社科學報》,第14期,頁131-155。
    連宏華(2000),〈組織重組理論之探討 -上-〉,《人力發展》,第69期,頁43-48。
    陳力維(1998),《當代我國政府再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世哲(1988),《行政機關重組之研究-我國行政院組織法修訂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育慧(2000),〈英國政府再造之經驗及啟示〉,《人力發展》,第74期,頁41-47。
    陳延輝(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陳明照(2001),《企業精神政府之機制與設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欽(1991),《從組織重整觀點析論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政(2000),《地方政府管理之理念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衍仲(2005),《我國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部會設立標準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郁秀(2000),〈從政府再造談文建會現階段業務及組織調整〉,《立法院院聞 》,第28卷第9期,頁8-18。
    陳進郁(1993),《「行政院組織法」修正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德禹(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陳聰憲(1991),《政府遷臺後中央行政機關組織結構變遷之生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台臨(2002),〈運動發展與文化建設組織調整方向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第1期,頁115-144。
    曾文敬(2000),〈落實績效評估以加強為民服務之研究〉,《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3期,頁95-101。
    曾明發(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相關問題評析〉,《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10期,頁85-94。
    曾昭媛(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游常山(2000),〈打造企業型政府〉,《天下雜誌》,第229期,頁46-50,53。
    馮正民、賈凱傑(2002),〈通訊運輸主管機關之定位及職權探討〉,《國家政策季刊》,第1期,頁91-114。
    黃俊英(2000),〈企業精神與政府再造--提升政府效能和效率的途徑〉,《立法院院聞》,第28卷第3期,頁20-29。
    黃建銘(2001),〈從組織設計觀點探討臺北市政府設置「次分區」之管理功能與價值〉,《研習論壇》,第9期,頁1-8。
    黃啟川(2003),《近代各國政府組織再造之比較》,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達業(2003),〈金融監理委員會與財主機關組織調整〉,《貨幣市場》,第7卷第2期,頁1-23。
    黃臺生(2003),《公共管理-英國文官體制的再造》,台北:揚智。
    黃適卓(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黃錦堂(2002),〈德國聯邦政府組織簡介--兼評政府改造委員會行政院組織調整架構〉,《月旦法學》,第88期,頁179-188。
    楊永年(1998),《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楊鈞池(2001),〈一九九○年代日本行政革新之政治分析〉,2007年8月5日,擷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0/ IA-R-090-056.htm。
    楊繼明(2004),〈政府再造與海洋事務政策之體制變革〉,《人事月刊》,第39卷第4期,頁9-25。
    楊繼明(2004a),〈政府再造與海洋事務政策之體制變革〉,《人事月刊》,第39卷第4期,頁9-25。
    楊繼明(2004b),〈國防體制及組織之變革與政府再造〉,《立法院院聞》,第32卷第8期,頁73-88。
    經濟日報社論(2004),〈為金管會重新定位〉,《經濟日報》,2004/9/20,版A2。
    葉至誠、葉立諴(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葉俊榮(2005a),〈彈性精簡的行政組織─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評析〉,《考銓季刊》,第41期,頁13-34。
    葉俊榮(2005b),〈行政院組織改造之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6期,頁11-23。
    葉俊榮(2005c),〈推動國土資源永續發展的舵手-籌組環境資源部座談會〉,《中國時報》,2005/12/26,版A12。
    葉嘉楠(2004),〈行政院組織改造方案評析:組織設計的觀點〉,《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頁12-36。
    葉嘉楠(2005a),〈政府再造之落實:新治理與新公共服務觀點〉,《臺灣經濟論衡》,第3卷第4期,頁27-51。
    葉嘉楠(2005b),《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組織精簡與分權政府》,台北:韋伯。
    葉維銓(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政府服務--論組織再造〉,《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3期,頁35-45。
    詹中原(1998),〈國家競爭力與企業精神政府〉,《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4期,頁6-18。
    詹中原(2001),〈政府再造與國家發展〉,《研習論壇月刊》,第7期,頁3-5。
    詹中原(2002a),〈新公共管理的批判--歐陸主義之觀點〉,《中國行政》,第71期,頁1-16。
    詹中原(2002b),〈全球化與公共行政改革:知識經濟觀點之檢視〉,《國家發展研究》,第1卷第2期,頁1-35。
    詹中原(2004),〈革新「行政革新」之理論建構〉,收於詹中原主編,《政府再造新藍圖》,頁1-36。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臺灣省經研會(1998),《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之研究期中報告書》,南投:臺灣省政府。
    劉坤億(2003),〈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6期,頁81-118。
    劉祥得(2000),〈「標竿學習法」之研究--政府再造的新策略〉,《中國行政評論》,第9卷第2期,頁91-134。
    劉瀚宇(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潘麗雲(1998),〈日本行政改革及公務員制度改革〉,《人事行政》,第124期,頁41-51。
    蔡茂寅(2003),〈政策統合機關、獨立機關定位及設立原則探討〉,收於行政院研考會編,《政府改造》,頁87-107。
    鄭國泰(1997),《新公共管理在行政革新中的困境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5期,頁114-115。
    盧坤城(2004),《企業型政府公務人力彈性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瑞陽(1993),《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導向》,台北:華泰。
    蕭立智(1987),《行政院組織之研究-現階段各部會架構的檢討與建議》,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全政(1999),〈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3卷第1期,頁321-336。
    蕭全政(2004),〈行政院組織調整理念與作法〉座談會,《中國時報》,2004/8/27,版A12。
    蕭全政、林鍾沂、江岷欽、黃朝盟譯(2003),行政學的世界,台北:韋伯。
    蕭全政、管碧玲、江大樹(2001),〈行政院組織調整芻議〉,《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191-207。
    賴宗裕(2005),〈國土規劃與政府組織再造〉,《現代地政》,第294期,頁28-40。
    賴幸媛(2005),《「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報告》,2005/10/13,台北:立法院法制委會。
    薛贈福(2006),《政府再造與軍訓教育制度變革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登旺(1998),〈政府再造工程的定性與定位〉,《人文社會學報(元智大學)》,第1卷第1期,頁111-146。
    謝登旺(1999a),〈我國中央政府組織再造評介〉,《人文社會學報(元智大學)》,第1卷第2期,頁245-282。
    謝登旺(1999b),《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鍾振芳、林靜玟(2006),〈「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草案)立法通過前中央政府機關實施員額總量管理制度之分析〉,《人事月刊》,第42卷第2期,頁40-46。
    鍾從定(2004),〈政府組織再造-組織生命週期與變革〉,收於詹中原主編,《政府再造新藍圖》,頁257-286。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韓聖光(2004),《我國行政組織權歸屬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聶文娟(1994),《公共組織變遷理論之建構--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啟林(1998),〈企業型政府員額管理應有的作法〉,《人事月刊》,第27卷第2期,頁3-9。
    魏啟林(2000),〈我國組織再造工作展望〉,《立法院院聞》,第28卷第3期,頁15-19。
    譚宗保(1997),《中央政府機關組織法制變革之研究-中央政府機關組織基準法草案及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草案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永欽(2001),〈跟總統談政府再造的憲法基礎〉,《聯合報》,2001/10/30,版15。
    蘇俞如(2003),《新公共服務理論之政府與社區合作關係探討--以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意琇(2002),〈釐清人事行政機關憲政定位〉,2008年1月26日,擷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 -140.htm。

    二、西文書目
    Adizes, I. (1979), “Organizational Passages: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Life Cycl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8, pp.3-25.
    Caiden, Gerald E. (1976), Administrative Reform.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Cornwall, Jeffrey R. & Perlman, Baron (1990), Organiz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Massachusetts: IRWIN.
    Denhardt, Robert B. & Denhardt, Janet V. (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6), pp.549-559.
    Denhardt, Robert B. & Denhardt, Janet V. (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M. E. Sharpe.
    Dubnick, Melvin J. (1994), "A Coup Against King Bureaucracy", in John J. DiIulio, Jr., Deregulating the Public Service:Can Government Be Improved? , pp.249-287. Washington, D. 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Garnett, James L. & Levine, Charles H.(1980),"State Executive Branch Reorganization: Patterns and Perspective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12(3), pp.227-276.
    Heffron, Florence A. (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ublic Organiz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eimann, C. F. Larry (1993),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r Disaste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Design of Reliable Systems.” American Political Review, 87, pp.421-435.
    Hood, Christopher (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69(1), pp.3-19.
    Ingraham, Patricia W. & Eisenberg, Elliot F. (1995),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National Civil Service and Personnel Reforms,” in Jack Rabin, et al., eds., Handbooks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pp.133-152),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Jun, J. S. (1986), 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Seoul, Korea: Daeyoung Moonhwa International.
    Mackenizie, K. D. (1986), Organizational Design, New York: Ablex Publishing.
    Marini, F. Led, (1971),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Minnowbrook Perspective. New York: Chandler
    Mosher, F. C (1967), Governmental Reorganizations: Case and Commentary,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
    Osborne, D & Plastrik, P. (1997), 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Osborne, D. & Gaebler, T.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Ramamurti, Rav (1986), “Public Entrepreneurs: Who They Are and How They Operat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pp.142-158.
    Roberts, Nancy C. (1992),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olicy Studies Review, 11(1), pp.55-74.
    Salamon, Lester M. (1981), 〝The Question Of Goals〞,in Szanton edit, Federal Reorganization :What Have We Learned ? New Jersey :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Inc.
    Salamon, Lester M. (2002),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New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W. R. (1987). Organization: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Szanton, Peter (1981), “So You Want to Reorganize the Government”, in Szanton edit, Federal Reorganization : What Have We Learned? New Jersey: Chatham House Publisher, Inc.
    Wren, Daniel A. (1979),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