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芳萍
論文名稱: 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之研究- -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
Learning phonetic symbols in kindergarteners in Qishan Kaohsiung.
指導教授: 張鑑如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
英文關鍵詞: pre-school children,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1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多年以來,注音符號教學在學前教育階段是個充滿模糊、曖昧的爭議話題,研究者身為現場教師,在教育政策與招生現實間,必須做出提前教學注音符號與否的抉擇,對此感到衝突與矛盾。研究者希望能藉由本研究,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現況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協助個人教學理念之釐清;同時,透過實證研究探討近代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成效之相關因素,亦可作為後續追蹤研究之前測數據,對學術研究盡份微薄之力。
    本研究對旗山區幼小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瞭解幼小教師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所持立場;採用「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評量受訪幼師授課班級內,智力正常的學齡前兒童之注音符號測驗成績;向家長發放自編「幼童家庭背景與學前注音符號經驗之調查表」,蒐集受測兒童的不同背景資料。
    本研究以逐字稿編碼、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與多元迴歸來分析資料。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幼師與小師對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的看法
    (一)幼小教師對於學齡前兒童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現象普遍之成因解釋,提出四個因素,包括:順應社會潮流與滿足家長的期待、因應少子化現象所致的招生壓力、教育部規範不明確、鼓勵學齡前兒童透過注音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與習慣。
    (二)旗山區幼小教師曾對此作法感到猶豫,後因各自考量,轉為不反對或支持的立場。
    二、個人背景變項的性別與年齡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背景變項的母親國籍、複習頻率、家庭收入、父教程度、母教程度與父親職業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家庭背景變項的家庭結構、主要使用語言、學習期望與母親職業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無顯著差異。
    五、學校背景變項的教育年數、學校型態、教學目標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有顯著差異。
    六、學校背景變項的學校地區在「聽寫能力」及「認讀能力」,沒有顯著差異。
    七、學校型態與父親職業對旗山區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聽寫能力」具預測力。
    八、學校型態、教學目標、父親職業及父教程度對旗山區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認讀能力」,具預測力。

    最後,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給未來研究者、幼兒園、教師、家長與教育行政機關。

    For many years,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 pedagogy at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full of vagueness and ambiguity. As a teacher, the author must decide whether or not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 should be instructed in advance, which is conflictive choice when taking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enrollment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search can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 pedagogy and help teachers specify their teaching ideas. At the mean time,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 The derived resul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to the subsequent further research as a little contribution to academic research.
    This research carried ou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mo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Qishan area and learned their standpoints on the pre-school children’ learning of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 moreover, it used the Elementary Mandarin Phonetic Ability diagnostic Test to get the phonetic test grades of those pre-school children taught by these interviewed teachers. This paper also gave parents self-composed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learning experie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collect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ose tested children.

    This study used word-for-word co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and multi regression to analyze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listed below:
    1. The viewpoints of kindergarten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n pre-school study of 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
    (1) The interviewed teachers concluded that four factors lead to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learning phonetic symbols at pre-school phase, namely: following the social trend and th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responding to the enrollment pressure caused by the family plan, unclear specifications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encouraging pre-school students to develop habits and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reading through learning phonetic symbols.
    (2) Elementary teacher once doubted the propose, but later changed to take the neutral or supporting side.
    2. Among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gender and age have no impact on children’s dictation and recognition ability.
    3. Among the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nationality of mothers, the homework review frequency, family income,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parents and the profession of fathers have remarkable effects on children’s dictation and recognition abilities in phonetic symbols.
    4. Among the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family structure, dominant language, learning expectations and the profession of mothers are of little account for children’s the dictation and recognition abilities in phonetic symbols.
    5. Among the schoo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length of education, the school type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make great difference in students’ dictation and recognition abilities in phonetic symbols.
    6. The school site variable among the school background variables does not influence dictation and recognition abilities in phonetic symbols noticeably.
    7. The school form and the profession of fathers can predict the phonetic symbol dictation ability of pre-school students in Qishan area.
    8. The school form,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profession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fathers have predictive function on students’ recognition ability.

    Lastly, based on the study findings, this thesis provides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future researchers, kindergartens, teachers, parents and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of education.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六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注音符號的功能與意義 10 第二節 幼小銜接與注音符號的關係 21 第三節 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的相關研究 29 第四節 影響注音符號學習成效的可能因素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46 第二節 量化研究方法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園與國小教師對提前學習注音符號現象之看法 61 第二節 幼兒園與國小教師對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所持立場 67 第三節 學齡前兒童基本資料之描述統計 86 第四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分析 94 第五節 不同家庭背景變項之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分析 101 第六節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分析 127 第七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預測力 139 第八節 綜合討論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151 參考文獻 156 附錄 附錄一:標準化測驗工具同意書 171 附錄二: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題型 172 附錄三:訪談大綱-幼托老師版 174 附錄四:訪談大綱-國小老師版 175 附錄五:幼童家庭背景與學前注音符號經驗之調查表 176 表 次 表2-1-1 聲韻覺識向度與注音符號能力之相關表 15 表2-1-2 注音符號能力、聲韻覺識能力、識字與閱讀之相關研究 16 表2-2-1 九年一貫語文領域課程綱要與幼稚園語文領域課程 標準目標比較表 22 表2-2-2依兒童身心發展檢視提前「認讀」注音符號的合宜性 28 表2-2-3依兒童身心發展檢視提前「拼寫」注音符號的合宜性 29 表2-3-1 提前學習注音符號與未學注音符號之實證研究 33 表2-3-2 提前學習注音符號與未學注音符號之優缺點比較 34 表2-4-1 注音符號學習成效不佳之相關因素 40 表3-1-1 九十七學年度旗山區甲鎮與乙鄉的學校概況 47 表3-1-2 受訪小師資料表 48 表3-1-3 受訪幼師資料表 48 表3-2-1 職業水準分類表 53 表3-2-2 施測人數統計表 55 表3-2-3 問卷回收統計表 55 表4-1-1 受訪小師班級內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比例表 62 表4-2-1 幼兒園與國小教師對提前學習注音符號所持立場 84 表4-3-1 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分析表 88 表4-3-2 有效受試樣本人數及個人變項之統計表 89 表4-3-3 有效受試樣本人數及家庭環境變項之統計表 91 表4-3-4 有效受試樣本人數及學校環境變項之統計表 94 表4-4-1 不同性別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t 考驗摘要表 95 表4-4-2 不同年齡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95 表4-5-1 不同國籍母親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02 表4-5-2 不同家庭結構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04 表4-5-3 不同主要使用語言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 分析 105 表4-5-4 不同學習期望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06 表4-5-5 不同複習頻率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07 表4-5-6 不同家庭收入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09 表4-5-7 不同父教程度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11 表4-5-8 不同母教程度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13 表4-5-9 不同父親職業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15 表4-5-10 不同母親職業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17 表4-6-1 不同教育年數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28 表4-6-3 不同學校地區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29 表4-6-3 不同學校型態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30 表4-6-4 不同教學目標的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差異分析 132 表4-7-1 不同背景變項對注音符號聽寫能力之逐步迴歸分析表 139 表4-7-2 不同背景變項對注音符號認讀能力之逐步迴歸分析表 140 表4-7-3 不同背景變項學齡前兒童注音符號能力之綜合分析表 142 圖 次 圖3-2-1研究架構圖 51

    一、中文參考文獻
    毛連塭、吳清山、林佩蓉、幸曼玲、劉春榮(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仁宏(200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補校成人學生閱讀理解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素卿(2001)。中文閱讀習得歷程中音素覺識角色之探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王熙瑜(2007)。國小注音符號補救教學追蹤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包龍驤(2004)。注音符號鍵盤輸入策略對國小資源班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田建中(2002)。合作研究語文科教學:以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甘鳳琴(2007)。國小學業成績之馬太效應-以高雄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W. Lawrence Neuman著。臺北。揚智出版社。
    朱敬先(1992)。幼兒教育。臺北:五南。
    朱麗安(2009)。幼兒聲韻覺識與小一注音符號學業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江政如(1999)。聲韻覺識與中文認字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何三本(1993)。語文教育論集-東師語文論叢(五)。台東:台東師院。
    何翠華、林淑英(1992)。台北市七十八學年度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首冊注音符號總結性評量分析報告。注音符號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余玻莉(1991)。兒童構音問題的評估及治療。台灣醫界,34(4),56-58。
    余迺永(1996)。由國語注音符號與古文字的關係談識字教育於中文教學的重要性。華文世界,82,22-34。
    吳幼妃(1980)。社經地位、智力、性別及城鄉背景與兒童語言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2,93-119。
    吳佳芬(1994)。構音異常與治療。幼兒保育(49)。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敏而(1990)。兒童朗讀國字與注音符號的錯誤分析。華文世界,56,24-30。
    吳敏而(1994)。從兒童語文教育趨向看注音教材。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宋莉萱(2006)。國小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家庭教育投資之探討~以嘉義縣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佳宜(199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以二個個案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坤珊(2009)。兒童閱讀關鍵問答。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5,162-171。
    李明村(2004)。高雄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芷穎(2009)。CAI與傳統教學對國小普通班一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符號之學習成效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85-107。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俊仁、柯華葳(2009)。臺灣學生聲韻覺識作業之聲韻表徵運作單位。教育心理學報 41,111-124 。
    李苡瑄(2006)。新竹縣希伯崙鄉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信念與期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瑞娟(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慧雲(1998)。語音遊戲教學。台北市:小小天地。
    杜雨芝(2008)。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教學模式之實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沈淑美 (1998)。資源教室的注音符號教學及教材設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沈琇靖(2006)。幼稚園注音符號與2R-讀寫-教學關係的探討。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CNCE9509。台南縣。
    谷瑞勉(2004)。幼兒讀寫教育:從注音教學到文學應用。幼兒教保學刊,2,1-18。
    卓士傑 (2008) 。台灣學齡前3到6歲兒童構音/音韻發展。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房柏成(2005)。遊戲ㄅㄆㄇ--基礎語文讀寫教學新思維。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78-183。
    易正明、張秀惠、李恆穆、陳姬安(1991)。國小一年級學童學前學過注音符號者與未學過注音符者在國語科學習成就的比較。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242-1270)。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48,87-115。
    林玉燕(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能力對閱讀理解影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秀玲(1994)。輕度智能不足兒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宜真(1997)。識字困難學生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3,1。
    林洵旬(2004)。國小閱讀困難學童音韻覺識能力及音韻覺識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純妙(2004)。國小閱讀困難學童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淑玲(1982)。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寶貴(2000)。語言障礙與矯治。台北:五南。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宣崇慧、盧台華(2006)。聲韻覺識能力及口語詞彙知識與國小一至二年級學童字、詞閱讀發展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73-92頁。
    柯華葳、李俊仁(1996)。國小低年級學生語音覺識能力與認字能力的發展:一個縱貫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7(1),49-66。
    洪玉玲(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洪蘭 譯(2000)。Anne Moir&David Jessel原著。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台北:遠流。
    胡又仁(2008)。臺灣幼稚園、國小一年級與二年級兒童語音覺識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孫扶志(2003)。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木霖(2009)。苗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家庭父職參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道昌、吳香梅、鍾玉梅 (1997)。語言治療學。台北 : 大學圖書出版社。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依潔(2005)。外籍配偶親子成長班-愛在吉貝。幼教簡訊,2 5,10-11。
    高麗芷(1986)。感覺統合―透視兒童發展的奧秘。台北:信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2)。國音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國立編譯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張安琪(2008)。台南縣家長選擇學前教育考量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志敏 (2007) 。多媒體教材應用於國小一年級學生注音教學之行動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 ,87-111。
    張淑婷、黃秀霜、劉信雄(2000)。國小一年級學童兒歌熟悉度、音韻覺知能力及注音符號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頁131-139),台北市。
    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教育, 149-178。台北:師大書苑。
    張嘉津(2000)。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能力與教師教學語言及學童學習背景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慧茹(2007)。外籍配偶學齡前幼兒語言表現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常雅珍(1998)。國語注音符號「精緻化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年8月)。爸爸媽媽放輕鬆-給幼兒家長的八大Q&A。台北市:教育部。2009 年11 月22 日,取自http://www.ece.moe.edu.tw/document/parent_handbook.pdf
    曹琇玲(2001)。原住民高低學業成就學生家庭教育之質化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淺談兒童語言治療(2006年1月1日)。uho優活健康網。2009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629
    粘惠如(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中文聲韻覺識能力之探究∼以台中縣海線地區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必靈(無日期)。齒列不正可能導致的問題。2010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bilin.com.tw/hsu_b.html
    許玉玲(2000)。隔代教養學童的生活世界 一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珮儀(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台東縣。
    陸又新(1991)。國語教學中常見的語音錯誤及矯正方法之探討。屏東師院學報,4,79-106。
    陳文枝(1984)。智能不足兒童注音符號學習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2,17-21。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陳弘昌(199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沐芳(2009)。幼稚園家長教育選擇之歷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安(2006)。讀寫分享教學對提昇幼兒中文音韻覺識成效之研究。私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陳怡伶(2004)。閱讀障礙學生的聲韻覺識、唸名速度和視覺技巧與識字的關係。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怡君(2005)。台北縣市幼小教師與大班家長對幼小銜接之看法與作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俊升(2003)。幼兒教育市場消費行為之研究--- 以台中地區家長選擇幼兒教育機構的歷程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16-145。
    陳盈翰(2001)。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與認字能力之縱貫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羿婷(2009)。新台灣之子與本國籍幼兒語言能力與同儕互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琴(1994)。幼兒園裡注音和寫字的問題。幼教資訊,41,17-22。
    陳淑麗(1996)。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淑麗、曾世杰(1999)。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5-223。
    陳凱玫 (2011) 。兒童構音與音韻測驗編製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湘淇(2003)。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嘉里(2005)。桃園縣幼稚園教學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維君(2007)。外籍配偶家庭父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兒童父親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2006)。青春二三事: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專刊,41。2008年2月22日,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41-50/flying41-5.htm
    陳燕鶴(1993)。國小注音符號教學的探討。教師天地,67,31-33。
    陳靜怡(2007)。跨文化家庭的父職參與對國小一年級學同學業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陳璽琳(2006)。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之研究。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陳麗如(2000)。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銜接問題研究。屏東師院國教所論文集,5,405-443。
    陳麗琴、黃秀霜(2000)。音韻覺識訓練對國小學童注音符號、中英文學習之影響。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513-1537)。
    陳馨蘭(2010)。國小三年級原住民學童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泰然(1997)。中國注音文字的構想。台北:敬老大學校刊編輯委員會。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親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彭維杰(1995)。注音符號教學的標準與現實-國小國語首冊教學的兩難問題探索討論。北縣教育,10,64-70頁。
    曾天韻(2004)。臺灣地區出身背景對大學及研究所入學機會之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7(2),255-281。
    曾世杰(1996)。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究。台東師範學院(主編):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頁209-225)。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曾世杰(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之工作記憶、聲韻處理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4-2421-H143-001-F5)。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教系。
    曾世杰(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之工作記憶、聲韻處理能力、與叫名速度之研究。兒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研討會手冊。台北:教育部。
    曾世杰(2008)。扶助弱勢幼兒閱讀學習與教材研發計畫--以台東縣國幼班教學研究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弱勢幼兒聲韻教學。幼兒閱讀學習教材與教法研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曾世杰(2008)。扶助弱勢幼兒閱讀學習與教材研發計畫--以台東縣國幼班教學研究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弱勢幼兒聲韻教學。幼兒閱讀學習教材與教法研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曾薇靜(2007)。注音弱勢兒童補救教學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上的啟示
    程友壽 (1992)。我國文字標音法之研究。中師語文,1,6-11。
    黃世屋蓮(2010)。學前語文學習經驗與小一國語文能力的關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秀霜(1997)。兒童早期音韻覺識對其三年後中文認字能力關係之縱貫性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0,263-288。
    黃秀霜(1999)。不同國語成就學生認字能力與其他認知能力之關係。台南師院學報,32,27-59。
    黃秀霜、詹欣蓉(1997)。閱讀障礙兒童之音韻覺識字覺識及聲調覺識之分析。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5,125-138。
    黃秀霜、鄭美芝(2003)。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黃宗義(1995)。讓ㄅㄆㄇ更美麗—談注音符號的書寫。國教之友,47(3),62-65。
    黃明正(2008)。國小三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低成就者注音符號能力與補救教學之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明煌(2008)。國小外籍配偶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先備知識、注音符號能力、識字量、閱讀流暢與閱讀理解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政吉(2000)。社會變遷中隔代教養與少年非行之關係實務調查研究。警學叢刊,31(3),97-109。
    黃順益(1996)。發音困難的音素。中國語文,464,74-78。
    黃意舒、王珮玲、黃麗嬌、李靜曄、黃翠響(1990)。學前寫字及注音符學習對國小低年級國語文的學習影響研究。教師天地,48,62-65。
    黃意萍(1998)。幼小銜接不只是ㄅㄆㄇㄈ。學前月刊,21(4),45-47。
    黃慈薇(2005)。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與學前教育選擇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綺君(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錦鋐(2003)。國音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纂編。台北:正中。
    楊文景(2009)。新住民家庭父親父職經驗之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瑩(1994)。台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1-22。
    葉天相(2007)。家長對幼兒園的選擇行為與幼兒園整體服務品質之研究。私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葉德明(1996)。從中文教學立場談ㄅㄆㄇㄈ 與ABCD──標音問題。華文世界,82,13-16。
    董奇、陶沙(2006)。動作與心理發展。台北:心理。
    維基百科(無日期)。高雄市行政區劃沿革:舊高雄縣。維基百科。2011 年01 月10 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B%84%E7%B8%A3
    趙苑伶 (2010)。 注音符號之遊戲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的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俐妤 (2008)。國小一年級隔代教養子女中文聲韻覺識能力之探究—以新竹縣地區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禹辰 (2007) 。 二至五歲幼兒中文聲隨韻母發展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秋(1994)。提早學習好嗎?--談幼兒學習注音符號 。國教輔導,8-9。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23-15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春美(1993)。幼稚園與小學銜接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6,665-730。
    蔡書璇(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中文讀寫發展之個案追蹤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婉蘋。(2010) 。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探究越籍配偶子女的注音符號學習。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蔡敏玲(無日期)。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語文領域介紹。2009 年11 月22 日,取自http://media.tyc.edu.tw/eduskd/newweb/kidedu/download/%E5%B9%BC%E6%89%98%E6%95%B4%E5%90%88%E5%BE%8C%E5%B9%BC%E5%85%92%E5%9C%92%E6%95%99%E4%BF%9D%E6%B4%BB%E5%8B%95%E8%88%87%E8%AA%B2%E7%A8%8B%E5%A4%A7%E7%B6%B1/PPT%E8%AA%9E%E6%96%87%E7%B5%84%E6%96%B0%E7%89%880710.ppt#300,1,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鄭羽傑。(2008) : 台灣外籍越南配偶子女之聲韻覺識研究。私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鄭美芝(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效益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美惠(2007)。幼兒家長選擇就讀公立幼稚園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鳳鳳。(2008) 。新移民幼兒與其母親的國語語音能力之相關。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吟常(2007)。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育倫 (2008) 。 學前兒童音韻能力的評量及詞彙材料相關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淳元(1995)。國語低成就學童音韻能力特徵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台南市。
    賴惠美(2009)。幼稚園之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薛梅、薛映譯,Patricia McAleer Hamaguchi著(2000)。兒童語言發展遲緩問題,如何辨識聽說能力的發展障礙並尋求協助。台北市:遠流。
    謝文禎(2007)。大台北地區新住民家庭三歲幼兒國語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燕嬌 (2003)。中文聲韻覺識的測量之發展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屏東地區外籍與本國籍配偶子女在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行為之比較研究―探析家庭背景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7(4),411-429。
    簡淑真(2009)。三種早期閱讀介入方案對社經弱勢幼兒的教學效果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1(1),93-123。
    簡淑真、曾世杰(1993年)。學前兒童聲韻知識與入學後注音學習、閱讀成就之間的關係。八十二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3輯(209-225頁)。台南市。
    顏禎慧(2005)。構音/音韻障礙學童聲韻覺識的表現與其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拼音能力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麗娟(2006)。板橋地區越南籍新住民子女中文語言發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沛誼(2007)。學前教育、家長社經背景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台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肇錦(1992)。國語學。台北:五南。
    蘇秀枝 (2005)。國小學童課後托育、補習才藝與學業成就、行為適應之關係-以台中縣大里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173-223。
    蘇姿云 (2004) 。童謠教學對幼兒聲韻覺識影響之研究。私立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蘇筱楓(2005)。台灣、中國與東南亞新娘之子女的國語文能力與學業表現。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鐘素鵑 (2003)。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童之成效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參考文獻
    Adams, M. J. (1991).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London: M. I. T. Press.
    Eliot .L. (1999). What's going on in there?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 New York:Bantam.
    Huang, H. S., & Hanley, J. R. (1994).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nd English. Cognition, 54, 73-98.
    Kagan, S. L.(1991). Moving from here to there: Rethinking continuity and transitions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In B. Spodek & O.N. Saracho (eds.),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pp.132-151).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Lyon, G. R. (1998). Why reading is not a natural proces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6), 14-18.
    Mattingly, I. G. (1972). Reading, the linguistic process and linguistic awareness. In J. Kavanagh, & I. G. Mattingly (Eds.), Language by ear and by eye (pp.133-147). Cambridge, MA: MIT.
    Reutzel, D. R., & Cooter, R. B. Jr. (1992).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from basals to books. New York: Macmillan.
    Rieben, L., & Perfetti, C.A. (1991). Learning to Read: Basic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Shankweiler, D., & Liberman, I. (1989). Phonology and reading disability:Solving the reading puzzle. 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Stanvoich, K. E. (1994). Does dyslexia exis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5(4), 579-595.
    Wolf, M., Bally, H., & Morris, R. (1986). Automaticity, retrieval processes, and read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verage and impaired readers. Child Development, 57, 9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