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真美
論文名稱: 眷村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6
中文關鍵詞: 眷村眷村小說國族原鄉離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眷村,是台灣歷史脈絡下一個相當特殊的時空產物,它不惟標幟著一段戰爭的記憶與身世的懸宕,也真實參與了台灣的歷史建構與地理圖繪。那些具有軍籍背景的所謂外省人,他們歷經過連綿烽火,在命運時局的撥弄下被迫離鄉背景,輾轉流離駐足暫居到這島嶼上。
    直到開放大陸探親後,眷村人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才發現自己已成了親族眼中名符其實的異鄉人:「台胞」。八○年代開始,政治環境急劇變化,本土化漸趨匯成台灣社會與文化論述的主流,加上近年來,台灣的眷村逐漸沒落而進行改建,眷村文化即將消失的隱憂更甚,眷村居民因之離開他們長久紮根的環境,散入現代都會中。對第一代外省人而言,這是二度的離散,對第二代眷村子弟來說,是離開他們成長的故鄉。而在生活了數十年的土地上,卻又聽到愈來愈多以「外來者」對其大加撻伐的聲音。眷村兒女們所經歷的時移境遷的震撼與徬徨,並不亞於父母輩的身心顛沛。因此眷村第二代唯有透過記憶與認同的辯證書寫、心靈原鄉的構築,才能凸顯眷村人孤危焦慮的處境。筆者研究動機除為抵制文學霸權、去除政治標籤化,更在為眷村及外省族群的曲折轇轕的憤懣不平與感傷發聲。且為眷村文學作另一形式的記錄,提供見證及參考。
    本論文的題目是《眷村小說研究》。從釐析眷村文學的形成及發展時代背景,尋覓探研眷村文學的歷史定位、眷村文學的特色、及眷村文學的理論背景,進而深究眷村小說的內容、眷村小說的主題,到眷村小說的主要作家及作品詮釋。瞭解眷村帶著本身特殊的體制結構與族群文化,介入了台灣戰後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歷史建構,並且影響甚深。而其所糾結纏撩的種種歷史因緣與政治情境,形諸文學,便使得眷村小說可預見的,要面臨來自各種不同聲音的詮釋,無論是就文學的、意識型態或非意識型態的。就此角度來說,無論是眷村、眷村小說或眷村小說家,其實都參與了台灣的歷史打造工程。甚至從其在台灣史上的階段性流變,得以具體而微的觀照出整個時代環境的發展和變化。
    小說家或深或淺的眷村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現實社會有了較深切的接觸後,由於其眷村背景而屆臨到的相近思維衝擊與遭遇,卻在他們的創作中,提供豐富的創作原料,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討的空間。因不同的生命歷程與個性,讓眷村作家有著不同的表現。不同的的體驗,及對台灣政治社會的敏受和觀察,展現對台灣生活變遷的關懷,及對台灣當下現實的不滿;形諸文學,究竟眷村身分在他們的創作歷程中起著什麼樣的影響;而他們彼此之間,對於本身的族群身分又有何不同的情感抒發與思考取向,便成為一個頗值得尋繹的問題。而關於認同、歷史、空間、離散、救贖、治療各項議題的書寫,無一不是小說家對生存情境的探索與追尋,這最終又回歸文學的藝術主體性。
    以歷史的深遠眼光來看待眷村文學,來驗證其是否能掌握文學的普遍性與永恆性。每個族群其實都有自己的自以為是與成見,若大家能抱持著開放、溝通的誠意,讓非我族類的讀者也能夠因瞭解而接受並欣賞這些文學作品的話,文學便不再淪為政治的附庸與衍生。

    關鍵詞:眷村、眷村小說、國族、原鄉、離散

    眷村小說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抵制文學霸權 1 二、去除政治標籤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一、研究方向 4 二、採用方法 4 (一)文本分析法 5 (二)文獻分析法 5 第三節 研究範疇 5 第二章 眷村文學的形成及發展 9 第一節 時代背景 9 一、眷村源起與發展 9 二、遷徙離鄉的宿命性格 10 (一)文學印記 12 (二)流亡書寫 13 三、一體的家國想像和生命共體 14 (一)家國想像與文化認同 14 (二)生命共體的飄移過客 21 第二節 眷村文學的歷史定位 28 一、眷村族群的流散與心靈地標的失落 32 二、心靈原鄉的構築 37 (一)眷村:心靈之「家」 39 (二)原鄉想像書寫 46 三、歷史記憶的消解與身份證明 51 四、個體記憶的斷裂與生命困局的掙扎 57 第三章 眷村文學的特色 69 第一節 眷村文學的理論 69 一、背景 69 (一)七○年代──從鄉土文學到「統」「獨」之爭 69 (二)多元思想的八○年代 71 (三)解嚴後的文學圖象 71 二、「後殖民思考」(postcolonial thinking) 76 (一)流亡──文化臍帶的斷血 78 (二)家園──無鄉孤兒的流浪 82 (三)離散──無家可歸 86 (四)形上的困惑── 遺忘和反遺忘的交戰 88 三、「後現代思考」(postmodern thinking) 90 (一)「後現代」的符碼 90 (二)「後現代」啟思錄 93 四、「後遺民思考」(postloyalist thinking) 98 (一)從除魅到招魂 99 (二)原鄉與異鄉 103 第二節 眷村小說的內容 106 一、眷村圖像的記憶與認同 107 (一)集體奔逃的歷史 109 (二)濡沫共聚的時空 114 (三)統一的精神教育 120 二、身份認同的裂解 123 三、多重意義的精神流亡 133 (一)空間的迷途與重建 135 (二)歷史與記憶的質疑 140 (三)真實與虛構的辯證 143 第四章 眷村小說的主題 147 第一節 自我放逐或自我救贖 147 一、自我放逐 147 (一)烽火下的遺腹子 148 (二)後遺民的漫遊 151 二、自我救贖 158 第二節 漂泊與離散 162 一、偏安狹小的空間 164 二、流離身世與文化屬性的焦慮 170 第三節 家族與國族 175 一、國事即家事 175 二、彷彿在君父的城邦 179 (一)郝譽翔的《逆旅》 182 (二)駱以軍的《月球姓氏》 185 (三)朱天心的《漫遊者》 188 (四)張大春《聆聽父親》 193 三、家族即國族 197 第四節 書寫治療 199 一、書寫為了超越和修行 200 二、書寫為了抵住遺忘 206 第五章 眷村小說的主要作家 211 第一節 朱天文─ 華麗世紀末的荒人 211 一、悼亡與凝視後現代都會 212 (一)喧囂的世紀末 212 (二)華麗的背後 216 (三)《世紀末的華麗》的審美意識 222 (四)世紀末的反思 225 二、尋求荒人的定位 226 (一)《荒人手記》之離散遊移 227 (二)對秩序與舊世代的嚮往 231 第二節 朱天心──古都中的漫遊者 238 一、時移事往的想念 239 (一)裂變前奏 240 (二)召喚眷村 241 (三)典故眷村 246 二、古都巡禮 250 (一)書寫記憶 251 (二)怨毒著作 255 三、死亡、歷史、記憶的漫遊 257 (一)漫遊者的死亡記憶 259 (二)營造烏托邦 261 (三)出走與回歸 263 第三節 蘇偉貞─沉默的孤島 265 一、留 / 離眷村? 266 二、孤島漂流 274 第四節 張大春─歷史魔幻的謊言家 278 一、魔幻寫實之歌 279 二、中國魂去留 284 三、挑戰政治與歷史的真理 286 第五節 張啟疆─歷史懸棺的幽靈 290 一、君自他鄉來 290 二、消失了沒? 294 第六章 結論 301 *參考書目 305 *期刊論文 312

    *參考書目
    一、眷村小說文本
    (一)朱天文
    朱天文 《傳說》。臺北:三三書坊,1981。
    朱天文 《小畢的故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12。
    朱天文 《最想念的季節》。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01。
    朱天文 《炎夏之都》。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07。
    朱天文 《世紀末的華麗》。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09。
    朱天文 《荒人手記》。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
    朱天文 《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10。
    朱天文 《淡江記》。臺北: 遠流出版社,1996/12。
    (二)朱天心
    朱天心《未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12。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時報出版社,1994/02。
    朱天心《時移事往》。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05。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印刻,2002。
    朱天心《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05。
    朱天心《漫遊者》。臺北:聯合文學,2000。
    朱天心《我記得……》。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07。
    (三)蘇偉貞
    蘇偉貞《陪他一段》。臺北:洪範出版社,1996/11。
    蘇偉貞《有緣千里》。臺北:洪範出版社,1992/07。
    蘇偉貞《舊愛》。臺北:洪範出版社,1991/02。
    蘇偉貞《離開同方》。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06。
    蘇偉貞《沉默之島》。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11。
    蘇偉貞《封閉的島嶼一一得獎小說選》。臺北:麥田,1996/10。
    蘇偉貞《魔術時刻》。臺北:印刻出版社,2002 / 05。
    (四)張大春
    張大春《雞翎圖》。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09。
    張大春《我妹妹》。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11。
    張大春《四喜憂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05。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09。
    張大春《歡喜賊》。臺北:皇冠文學,1989。
    張大春《大說謊家》。臺北:遠流,1989。
    張大春《張大春集》。臺北:前衛,1992。
    張大春《公寓導遊》。臺北:時報文化,1992。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臺北:聯合文學,1996。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臺北:時報文化,1999-2000。
    張大春《尋人啟事》。臺北:聯合文學,1999
    (五)張啟疆
    張啟疆《消失的口口一一張啟疆的眷村小說》。臺北:九歌,1997/01。
    (六)袁瓊瓊
    袁瓊瓊《滄桑》。臺北:洪範出版社,1985。
    袁瓊瓊《今生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02。
    (七)孫瑋芒
    孫瑋芒《憂鬱與狂熱》。臺北:三民書局,1976。
    孫瑋芒《龍門之前》。臺北:九歌出版社,1977/11。
    孫瑋芒《卡門在台灣》。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03。
    (八)苦苓
    苦苓《外省故鄉》。臺北:希代出版社,1993/09。
    (九)張國立
    張國立《小五的時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06。
    (十)蕭颯
    蕭颯《如夢令》。臺北:九歌出版社,1981/07。
    蕭颯《少年阿辛》。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05。
    蕭颯《走過從前》。臺北:九歌出版社,988/01。
    蕭颯《單身薏惠》。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03。
    (十一)愛亞
    愛 亞《曾經》。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
    (十二)駱以軍
    駱以軍《月球姓氏》。臺北:聯合文學,2000 / 11 。
    駱以軍《遣悲懷》。臺北:麥田,2001 / 11 。 駱以軍《遠方》。臺北:印刻,2003 / 06 。
    駱以軍《西夏旅館》。臺北:印刻,2009 / 03 。
    (十三)風信子
    風信子 《永遠的地標--眷村物語》。 臺北 :百巨國際文公司 , 2000/10。
    (十四)選集
    夷青選編 《我從眷村來》。臺北:希代出版社,1986。
    蘇偉貞編《臺灣眷村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1991/02。
    二、 眷村散文文本
    朱天心《去聖邈遠,寶變為石》。收於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一一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11。
    張大春〈眷村子弟江湖老〉《異言不合》。臺北:皇冠,1992。
    張大春〈引刀逞一快,誰負少年頭──眷村子弟犯罪行為的軍政淵源〉《異言不合》。臺北:皇冠,1992。
    張大春〈遼寧街116巷〉,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1/09/13。
    張啟疆《泡沫文化──當代都會風情》。臺北:正中書局, 1992 / 07 。
    謝小韞 〈眷村人.外省人〉《一位文化局長的路》。臺北市: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 11。
    蘇偉貞《歲月的聲音》。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07。
    三、小說研究評論
    王德威 《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1991。
    王德威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
    王德威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2002。
    王德威 《眾聲喧嘩以後》。臺北:遠流,1988。
    王德威 《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1988。
    石之瑜編《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2003。
    江宜樺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揚智出版,1998。
    呂正惠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1992 。
    吳達芸 《台灣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1999。
    吳達芸 《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2003。
    李瑞騰編《評論二十家--台灣文學二十年集(四)》。臺北:九歌,1999。
    貝爾.胡克斯《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曉征、平林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 10。
    林燿德 《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臺北:幼獅出版社,1993 / 02。
    邱貴芬 《「(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出版社,1998 。
    邱貴芬編 《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臺北:女書文化,2001。
    周英雄 劉紀蕙編 《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格瑞伯斯坦著,李宗慬譯 《現代文學面面觀》。臺北市:正中書局,1994。
    唐維敏譯《後現代文化導論》。臺北:五南,1999。
    高格孚 《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實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
    畢恆達 《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2001。
    陳芳明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2
    許建崑 周芬伶 彭錦堂 阮桃園編 《寫作教室--閱讀文學名家》。臺北:麥田,2004。
    許琇禎 《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臺北:五南圖書,2001。
    梅家玲 《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
    梅家玲編 《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
    張小虹 《性 / 別 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
    張茂桂編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1993。
    張寶琴 邵玉銘 瘂弦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1994。
    張錦華 《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臺北:正中書局,1994 。
    張誦聖 《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1。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張堂錡編著 《現代小說概論》。五男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義芝編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市:聯經,1998。
    黃錦樹 《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2003。
    黃凡 《海峽小說一九八六》。臺北:希代書版,1987。
    楊昌年 《現代小說》,臺北:三民,1997。
    楊照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 。
    楊澤編 《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1999。
    楊澤編 《狂飆八○: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楊澤編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第七章:八○年代的台灣文學──邁向更自由、寬容、多元化的途徑》。高雄:春暉,1999。
    詹宏志 《閱讀的反叛—大致與小說有關的劄記》。臺北市:遠流出版,1990。
    齊邦媛 《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
    齊邦媛、王德威 (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廖炳惠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1994。
    廖鹹浩編《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6。
    蔡源煌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典雅出版社,1994 / 08
    蔡振念 《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下)》。臺北:五南圖書,2003。
    劉紀蕙 《認同、差異、主體性:從性別、國族、族裔談起》。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 。
    劉亮雅 《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1998。
    劉春城 《台灣文學的兩個世界》。高雄市: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
    鄭明娳編 《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臺北市:時報文化,1995。
    鄭明娳、林燿德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文化,1991。
    謝材俊 《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 。
    蘇偉貞 《描紅—台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
    四、其他論述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
    阿圖塞 〈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一項研究的筆記)〉,收錄於齊澤克(Slavoj Zizek)編,方傑譯,《圖繪意識形態》。南京:南京大學,2002。
    哈羅德‧伊薩克《族群》,鄧伯宸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 11。
    愛德華.薩伊德《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單德興譯。 臺北:麥田,1997 / 11。
    《國家眷村文化保存及活化之政策研究與分析成果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管理處, 2007 / 12 / 21。
    Hutcheon, Linda《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New York: Routledge, 1989。
    *期刊論文
    五、學位論文
    李俊賢《空城記‧憶:從眷村影像符碼看一個世代的結束》。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 。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1 。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 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清大社人所碩士論文,1995 。
    林秀姿《重讀1970 以後的臺北:文學再現與臺北東區》。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2002 。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 為分析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 07。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
    周莉菁《女性眷村文學記憶圖像之形塑》。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洪王俞萍《文化身分的追尋及其形構─駱以軍與黃錦樹小說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06。
    莊雪屏《眷村意象之新聞再現與社會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
    莊惠雯《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
    孫潔茹 《遊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 。
    孫鴻業 《汙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1。
    唐於華 《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份變遷》。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4。
    陳國偉 《解嚴以來(1987~)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 01
    曾秀萍 《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曾燕瑀 《朱天心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
    楊翠 《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楊佳嫻 《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 / 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蔡淑華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
    趙慶華 《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劉紋豪 《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
    錢弘捷 《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
    謝倩如 《朱天心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 。
    羅於陵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 。
    六、期刊、研討會論文
    丁榮生 〈竹籬笆春天.列入弱勢文化〉,《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1 / 8 / 23,第13 版。
    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寧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 05。
    朱天心〈我們今生是這樣的相聚〉《聯合報》,1998 / 03 / 27 第41 版。
    宋國誠 〈精神的流亡、形上的困惑──後殖民文學的文本世界〉。自由時報副刊,2004 / 12 / 26 / 。
    《兩岸文學發展與思潮學術研討會》。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編印,2004。
    《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文學的比較研究》。臺北:文訊雜誌社。 2004 / 03 / 03。
    林水福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莊: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
    季欣麟〈在城市流亡的老靈魂—聽朱天心說說話〉《遠見》第141 期。1998 / 03。
    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22 卷第3 期,總號 255。1993 / 08。
    柯塞 (Lewis Coser) 原著,邱澎生譯 〈阿伯瓦克(Maurice Halbwachs)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1993 / 11。
    紀大偉〈帶餓思潑辣:《荒人手記》的酷兒閱讀〉《中外文學》279期,1995 / 08。
    馬森 〈駱以軍─時間之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季刊第七期。1998 / 01 / 15。
    徐淑卿〈祭胡蘭成—朱天文面對師承有所辯〉《中國時報》,1996 / 10 / 03,3版。
    郝譽翔〈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東華人文學報》,第3 期,2001 / 07。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第13 卷第 9 期。1998 / 02。
    張啟疆〈『我』的裡面有一個『她』──專訪朱天文〉,人間副刊。1994 / 06 / 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台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5 卷第10 期,總第178 期,1999 / 08。
    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的台灣文學趨向〉,載於《思想》8 期,2008 / 01
    陳國偉〈遺失地址的理想國—朱天心小說中的記憶烏托邦〉《淡水牛津文藝》第1 期。1998 / 10。
    陳綾琪〈世紀末的荒人美學: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7 期。2000 / 03。
    陳綾琪〈走過死亡之境﹕追尋歷史與記憶之盡頭〉,文化研究月刊第七期,2001 / 9 / 15。
    張詠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黃志仁、黃素卿譯,《中外文學》第262期。1994 / 03。
    張瀛太〈死無對證的眷村經驗嗎?〉《聯合報》。1997 /03 /10,47 版。
    彭婉蕙〈消逝、重塑、轉換 ——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中極學刊.第四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 0 0 4 / 1 2。
    焦桐 〈深情的家族拼圖─駱以軍《月球姓氏》〉,中央日報,2001 / 04 / 09 。
    黃秋芳〈在文學之外—朱天文走過「炎夏之都」〉《自由青年》。臺北:自由青年社,1988 / 01。
    楊澤主編 《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 卷第1期,2003 / 06。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臺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2005 / 07。
    駱以軍 〈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的小說起源〉《文訊》184期。2001 / 02。
    謝材俊 〈朱天心的秘密〉,《新朝藝術雜誌》27, 12月號,2000。
    魏可風 〈文學外遇:張大春VS.楊照談《撒謊的信徒》〉,《聯合文學》第12 卷第7 期,總第139 期。1996 / 05。
    廖咸浩 〈在解構與解體之間的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份」的轉變〉,《中外文學》第21卷第 7 期。1992 / 12。
    鄭明娳 〈弔詭的懸棺——張啟疆的眷村小說〉,自由時報生活藝文館,自由副刊,91 / 12 / 7 。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