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碧瑄 Lo, Pi-Hsuan |
---|---|
論文名稱: |
文學類圖像設計創作研究—以國中國文經典選文為例 A Creative Study of literary Image Design: Taking Classic Selected Articl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for Examples |
指導教授: |
許和捷
Hsu, Ho-Chieh |
口試委員: |
許峻誠
Hsu, Chun-Cheng 鄧建國 Teng, Chien-Kuo 許和捷 Hsu, Ho-Chieh |
口試日期: | 2022/07/0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Desig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e Practice in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8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國文 、文學類圖像 、經典選文 、圖像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literary images, classic selected articles, image design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文獻分析法 、 創作實證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5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針對國中國文經典選文及文學類圖像進行分析與研究。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圖像設計相關文獻,透過個案研究分析並歸納相同課文在不同版本搭配的圖像,整理出具代表性的圖像符號與課文搭配字句。(二)探討文學類圖像設計相關文獻,透過個案研究分析並歸納當前文學類圖像設計的趨勢。(三)探討國中國文經典選文相關文獻。(四)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國中國文經典選文圖像設計創作,期能讓圖像有較不同以往的呈現,引起人們興趣。本創作研究以多次被選入國中國文教科書且符號性較為豐富之16篇選文作為主題,依循所歸納之少即是多、扁平化、去陰影、用色簡約、背景單純等特徵作為創作原則,分為兩種形式進行創作,創作形式〈A〉為採用原提取之圖像符號進行創作。創作形式〈B〉為除了運用原提取之圖像符號外,另外結合與文意有關之現代生活、流行文化等當代元素,進行更進一步的轉化。本次創作研究發現(一)國中國文課文搭配圖像,呈現情境多為詮釋課文的關鍵情景或整體意象。(二)當前文學類圖像的表現形式多以抽象為主。(三)國中國文經典選文應可視為跨世代的共同記憶。(四)依循所歸納之設計原則進行創作,能賦予國中國文經典選文較不同於以往的視覺呈現。
This creation stud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classic selected articles and literary imag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re as follows: (1)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image design,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graphics created for the same text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textbooks through a case study, and present representative graphic symbols matching word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2)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literary image design, an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urrent trends in literary image design through a case study; (3)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classic selected articl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4)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study, to design and create illustrations for the classic selected articl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with the hope that the illustrations will be presented differently and be of interest to readers. Sixteen articles, which have been selected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for multiple times and are rich in symbols, are used a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less is more, flattening, de-shadowing, frankness in coloring, and simplicity of background, are adopted as the principles for graphic crea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in two forms. Creation form <A> is to use the original graphic symbols extracted to produce creations. As for creation form <B>,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the original graphic symbols, further transformations are made by combining contemporary elements such as modern life and pop culture related to the textual mean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graphic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often present images to interpret the key scenes or overall imagery of the texts. (2) Current literary images are mostly presented in an abstract manner. (3) The classic selected articl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an be regarded as a collective memory shared across generations. (4) By follow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summarized herein, the graphics created can give a different visual presentation to the classic selected articl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四大名著」(2022)。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四大名著
「派生詞」(2022)。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3015
「智人」(2022)。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智人
「影像處理」(2022)。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影像處理
「蘇美」(2022)。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蘇美
Apple, M. W. (1986). Teachers and text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Aubert, M., Lebe, R., Oktaviana A. A., Tang, M., Burhan, B., Hamrullah, Jusdi, A., Abdullah, Hakim, B., Zhao J. X., Geria, I. Made, Sulistyarto P. H., Sardi, R., & Brumm, A. (2019). Earliest hunting scene in prehistoric art. Nature, 576(7787), 442-44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806-y
Berger, J.(2005)。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臺北:麥田。(原著出版於1972)
Crow, D.(2016)。看得見的符號:154個設計藝術案例 理解符號學基本知識(羅亞琪譯;三版)。臺北:麥浩斯。(原著出版於2015)
DailyView網路溫度計(2016)。臣亮言背影很像綠豆糕!那些年我們背過的課文!。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時事網路大數據分析。https://dailyview.tw/Daily/2016/10/17?page=1
Debray, R.(2014)。圖像的生與死:西方觀圖史(黃迅余、黃建華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於1992)
Diamond, J.(2000)。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王道還譯)。臺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於1992)
Dormer, P.(1999)。1945年後的設計運動(徐小燕譯)。臺北:龍溪國際圖書。(原著出版於1993)
Fiske, J.(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0)
Flusser, V.(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李文吉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3)
Genevieve, V. P.(2019)。符號偵探(朱寧雁譯)。北京:北京聯合。(原著出版於2017)
Hall, S.(2015)。這就是符號學!探索日常用品、圖像、文本,76個人人都能讀懂的符號學概念(呂奕欣譯)。臺北:積木文化。(原著出版於2012)
Harari, Y. N.(2014)。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林俊宏譯)。新北:遠見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2012)
Joordens, J. C. A., D'Errico, F., Wesselingh, F. P., Munro, S., De Vos, J., Wallinga, J., Ankjærgaard, C., Reimann, T., Wijbrans, J. R., Kuiper, K. F., Mücher, H. J., Coqueugniot, H., Prié V., Joosten, I., Os, B. V., Schulp, A. S., Panuel, M., Der Haas, V. V., Lustenhouwer, W., Reijmer, J. J. G. & Roebroeks, W. (2015). Homo erectus at Trinil on Java used shells for tool production and engraving. Nature, 518(7538), 228-231.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3962
Kemp, S. (2021). Digital 2021 July Global Statshot Report. DATAREPORTAL. https://datareportal.com/reports/digital-2021-july-global-statshot?rq=2021
Mirzoeff, N.(2016)。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林薇譯)。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原著出版於2015)
Mitchell, W. J. T.(2020)。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原著出版於1986)
Nodelman, P.、Reimer, M.(2009)。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吳宜潔;第三版)。臺北:天衛文化。(原著出版於2002)
OKAPI(2020)。日日好設計曆。臺北:博客來。
Pike, A. W. G., Hoffmann, D. L., García-Diez, M., Pettitt, P. B., Alcolea, J., De Balbín, R., González-Sainz, C., De las Heras, C., Lasheras, J. A., Montes, R., & Zilhão, J. (2012). U-Series Dating of Paleolithic Art in 11 Caves in Spain. Science,336(6087), 1409-141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219957
Ramondo, A. (2019). The Ins and Outs of Cover Design. News for Authors. https://authornews.penguinrandomhouse.com/the-ins-and-outs-of-cover-design/
Schramm, W.(1994)。人類傳播史(游梓翔、吳韻儀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8)
Sturken, M.、Cartwright, L.(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吳莉君譯;二版)。臺北:臉譜。(原著出版於2009)
Wellek, R.、Warren, A.(1999)。文學理論(梁伯傑譯)。臺北:水牛。(原著出版於1984)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1800-1999。臺北:藝術家。
王承平、陳立民(2010)。凝視女體:汽車平面廣告中女性的再現意義。明道學術論壇,6(2),131-153。https://doi.org/10.6953/mj.201006.0130
李博勝(2017)。臺灣國小教科書封面設計創作研究以高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台北市。
沈謙(2002)。文學概論。臺北:五南。
辛敬林(2000)。現代圖形設計。重慶:西南師範大學。
周見信(2020)。《山海經》圖像的奇幻修辭。竹蜻蜓.兒少文學與文化(6),289-337。https://doi.org/10.6738/bdclc.202006_(6).0007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林宇玲(2005)。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頁158-173)。新北:正中。
林昆範(2009)。部編本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藝術學報(85),107-130。https://doi.org/10.6793/jntca.200910.0107
林俊良(2005)。基礎設計。臺北:藝風堂。
林信宏(2003)。運動廣告中的符號消費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班,嘉義縣。
林美芳(2006)。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現代散文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林莉菁(2013)。【來讀圖像小說】林莉菁:圖像是文字問世前的表達方式,與其他創作無高下之分。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894
林鈞儀(2017)。設計插畫雜誌封面之視覺表現研究-以dpi雜誌為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7),694-722。
侯明秀(2003)。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縣。
侯雅文(2006)。初國中國文課本「古典文學」編選結果與典律的關係。國立編譯館館刊34(1),13-24。http://nccui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08
施政廷、鄭明進(1996)。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天衛文化。
洪世杰(2006)。圖像在海報設計的運用與創作研究─以和平議題海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市。
張玉麗(2011)。國小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插圖的設計與編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教育部(2020)。12年國教。108課綱資訊網。https://12basic.edu.tw/12about.php
許育健(2016)。國語文教科書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許峻誠、王韋堯(2005)。“抽象”在藝術與設計之再定義。設計學報,10(3),81-97。https://doi.org/10.6381/jd.200509.0081
許雅喬(2019)。核心素養融入翰林版國中國文古典散文教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高雄市。
陳玉玟(2004)。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品謙(2020)。符號學運用於客家民俗植物轉化設計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創新設計與管理碩士班,台北市。
陳盈穎(2003)。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台北市。
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新竹市。
陳意爭(2008)。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探索。臺北:秀威資訊。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
彭致翎、黃欣柔、藍順德(2015)。從多元到寡占:教科書市場的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1-5。
彭致翎、詹美華(2011)。部編和民編教科書併行審定制政策之爭議分析。教科書研究,4(1),1-30。https://doi.org/10.6481/jtr.201106.0001
插畫喵(2021)。扁平畫插畫有哪些分類以及特點?。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9583363
曾芷琳、吳宜真、蕭淑乙(2016)。設計概論。新北:新文京開發。
黃心蘭、王藍亭(2014)。國中英語教科書插圖之設計研究-以翰林版為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4,367-377。
黃沛文(2002)。民87-89年自由時報花編副刊「自寫自畫」圖畫作品風格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黃政傑(1998)。建立優良的教科書審定制度。課程與教學,1(1),1-15。https://doi.org/10.6384/ciq.199801.0001
黃美寧(2019)。國中國文教材典律化與性別議題之研究── 以2017年南一、翰林、康軒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新竹市。
經濟學人(2021)。是趨勢還是夢?「元宇宙」概念是什麼?。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673
葉于雅、陳俊宏(2005)。讀圖時代的來臨-從不同觀點看台灣圖文書風潮及其相關影響。設計研究(5),104-111。https://doi.org/10.30178/sjyj.200507.0012
葉國松(1995)。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臺北:藝風堂。
碧果(2000)。閃光在文學中的情意結── 碧果的「自談自畫」。文訊(173),55-56。http://ir.ndhu.edu.tw/retrieve/8568/WS7367.pdf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趙惠玲(2011)。美術鑑賞。臺北:三民。
蔡奇睿(2006)。從形態構成研究文字的造形與圖像設計之可行性。
藝術學報(78),39-55。https://doi.org/10.6793/jntca.200604.0039
鄭傑文(2007)。一綱多本政策對高中化學教育之回顧(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蕭明瑜(2014)。皮爾斯符號三角形應用於文創產品設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博士班,臺中市。
謝慧貞(2000)。淺談圖像小說與青少年閱讀。國立臺灣圖書館。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04611263471.pdf
韓叢耀(2005)。圖像傳播學 = Image communication。臺北:威仕曼文化。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1),95-104。https://doi.org/10.7118/jhss.200706.0095
顧正萍、黃培青(2015)。文學概論(第二版)。臺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