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修言
論文名稱: 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 單文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中文關鍵詞: 公民教育教學表徵教學推理個案研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所呈現之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過程,選取一位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研究者自己為研究對象,深入其教學現場,觀察其教學實況、反思其教學理念,希望能藉由深刻的教學事件之描述、分析,以充分了解研究者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之展現。
    為了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但是參與的個案教師較為特殊,乃是研究者自己,因此在性質上,本研究係為「觀察者」即「參與者」之個案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以12週的時間,運用教室上課記錄、日常與學生、導師的隨機對話、半結構式訪談、反思札記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進行研究,希望能藉由詳細的資料呈現。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發現:
    一、研究者教學表徵的來源,來自以下六項因素: 國小階段當學生的經驗、高中求學階段受良師影響、大學階段於家教與補習班的歷練、初為人師時遭遇實際與理想的衝突掙扎、多年的教學經驗與觀摩學習、與研究者自我的人格特質所影響。各項因素之間彼此互動影響,有相互重疊或整合之現象。
    二、研究者所呈現教學表徵的類型及教學特質,經由教室觀察與研究發現之後,分別以教師為主、以教師與學生互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主等三種區分,以歸納其進行法律教學時使用的教學表徵類別。但此三類型式並非決然劃分,其中雖以教師主導為主要類型,也可依教學現況隨時調整,儘量在不影響課程進度的前提下,多增加與學生互動的類型。
    三、研究者的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的模式中,可發現研究者依據單元目標,形成性評量、與學生的互動上,隨時發現學生的學習盲點與狀況,並隨時反思其教學內容,產生新理解後,再進行修正以形成新的教學表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期盼能提供於未來有志於國中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教學、及其師資培育單位與未來後續研究具體參考的建議。

    目 次 目  次 1 圖表目次 4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壹、公民教育 5 貳、國中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 6 叁、教學表徵 6 肆、學科教學知識 7 伍、教學推理過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教學表徵的意涵及其應用 9 壹、學科教學知識 9 貳、教學表徵的定義與特性 13 叁、教學表徵的來源與反思 16 肆、公民教育教學方法的應用 19 第二節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的法律知識 31 壹、法治的意義 31 貳、法治知識的意涵 34 叁、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法律教材內容 37 第三節 教學推理過程-教學表徵應用在實際教學 40 第四節 教師教學表徵之相關研究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7 壹、研究方法 47 貳、研究流程 49 第二節 研究情境 50 壹、任教學校介紹 50 貳、任教班級介紹 51 第三節 研究者的經歷、理念和角色 55 壹、研究者的經歷 55 貳、研究者的理念 55 叁、研究者的角色 56 第四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57 壹、資料蒐集 57 貳、資料的分析 59 參、研究信度與效度的檢核 61 肆、研究信度與效度的檢核 62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研究者教學表徵之來源 67 壹、林老師的背景分析 67 貳、林老師的教學信念 69 叁、林教師的教學表徵來源 77 第二節 林老師教學表徵之類別 89 壹、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表徵 89 貳、以教師與學生互動為中心的教學表徵 104 參、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表徵 116 第三節 林老師推學推理與行動的過程 118 壹、訂定單元教學的進度 118 貳、理解單元的內容 120 參、確立單元教學的目標 121 肆、形成教學表徵 124 伍、實際演示教學內容 125 陸、反省 127 柒、考試 128 捌、再反省 129 玖、再演示教學內容 129 拾、產生新的理解 13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32 第一節 結論 132 第二節 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40 中文文獻 140 英文文獻 147 附錄一 教室上課記錄逐字稿 151 附錄二 任教班級學生意見調查問卷 158 附錄三 學生半開放問卷答案整理表 162 附錄四 個案教師反思日誌 183 附錄五 任教班級導師訪談問卷 186 附錄六 任教班級導師訪談問卷回答 187 附錄七 教室教學進度表 191 附錄八 研究者反思札記,觀察班級學生訪談日程表 193 附錄九 課本第二冊第37頁照片 194

    中文文獻
    中國教育協會(民71)。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台北:華欣。
    毛中勻(民91)。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研究(譯自Michael Quinn Patton 原著: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德美(民72)。現階段我國法治教育之研究-國中、高中公民課本之內容分析。東方雜誌,17(4),43-48。
    李冬梅(民91)。台北地區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法治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宗薇(民89)。國人法治觀念認知程度之調查研究。台北:法務部保護司。
    李柏佳(民87)。淺談現代教師應有的法治素養。師大校友,294,4-19。
    李祖壽(民70)。教學原理與教法。台北:文笙書局。
    李慕華譯(民89)。反思教學:成為一位探究的教育者(譯自James G. Henderson等著:Reflective teaching:becoming an inquiring educator)。台北:心理。
    李震山(民86)。行政法導論。台北:三民。
    李憶萍(民85)。一個高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民75)。國中公民與道德教學評量之研究,載於中等學校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研討會報告書。
    沈六、呂啟民、周亞貞(民88)。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公民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1-78
    尚榮安譯(民90)。個案研究。台北:弘智
    林金朝(民87)。從法學觀點探討公民對法律應有的認識與素養。公民訓育學報,7,153-170。
    林紀東(民75)。行政法導論。台北:五南。
    林泰源(民86)。實習理化教師教學情境與教學表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等(民69)。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林進材(民88)。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45-50。
    林曉雯(民83)。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民82)。討論教學的技巧。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編印:八十一學年度教材教法研習資料—社會科,58-64。
    柯華崴(民90)。青少年問題及防制對策-老師的態度是青少年問題的關鍵。戴於馮朝霖、簡楚瑛主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作對話。台北:五南。
    范瓊盛(民87)。國中理化教師教學改進決策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孫國華(民86)。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敬文(民77)。質的研究-實施歷程與發現邏輯之評估。發表於「質的探討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學術研討會。屏東:台灣省屏東師專。
    張秀雄(民84)。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上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75-107。
    張秀雄(民85)。中華民國的公民教育。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377-439。
    張秀雄(民89)。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3-H-003-035。
    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民88)。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
    張芬芬(民83)。人種誌研究中七項常受質疑的方法論問題-以一個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2,23-31。
    張美玉(民8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惠昭、單文經(民86)。教師的教學表徵知識-以一位高中英文教師為例。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177-196。台北:師大書苑。
    張瑜弦(民89)。專家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以一位英文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載宇(民72)。法律學與公民教育。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公民教育。台北:幼獅,113-136。
    郭生玉(民74)。價值澄清法在公民教育中的運用。載於史振鼎主編: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台北:三民。
    陳文俊(民89)。台灣中小學校公民資質培育之內涵及其成效。載於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
    陳光輝、詹棟樑(民87)。各國公民教育。國立編譯館主編。
    陳秀娟(民86)。小學自然科學教師教學表徵學生科學學習有關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美(民88)。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陽(民86)。法治教育的精神與教學。研習資訊,14(4),8-15。
    陳雯宜(民91)。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實習輔導之個案研究-以公民與道德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新民(民90)。法治國家論。台北:學林。
    陳聖謨(民88)。國民小學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汪履維譯(民77)。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五南。
    彭新維(民90)。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學校為例。台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懷恩(民90)。比較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
    曾濟群(民69)。民主法治與國家現代化。憲政思潮,52,26-33。
    曾濟群(民85)。談國中公民與道德科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9(4),49-54。
    曾濟群(民87)。公民科教育的規劃及其實施方法。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印:公民與道德教育之趨勢。
    黃永和(民86)。「教學表徵」-教師的教學法寶。國教世紀,178,17-24。
    黃玉(民89)。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
    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民90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譯自:Robert C.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原著: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文化
    黃明娟(民85)。高雄市國民中學師生對「學生公民科教學型態偏好」之調查比較研究。載於高雄市國教育輔導團國中組公民與道德科調查研究報告。
    黃政傑(民76)。課程評鑑。台北大書苑。
    黃惟饒(民80)。國民中學新編公民與道德教材中法治教育內容探徵。訓育研究,29(4),14-17。
    黃藿(民88)。民主社會中的公民道德與公民教育。載於林安梧主編:海峽兩岸通識教育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大通識教育中心。
    董秀蘭(民87)。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5(2),53-64。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民86)。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劉秀嫚(民86)。合作學習在公民教學之應用。台灣教育,562,23-27。
    劉麗玲(民89)。國中資深理化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等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維大(民85)。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法律知識瞭解程度之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4-2414-H031-007。
    鄧志松(民88)。民主社會下的公民教育。載於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
    鄧俐俐(民89)。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材與活動中的民主價值觀---「公民與道德教材」八十七年版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所碩士論文。
    賴素貞(民91)。一個讓高工學生喜歡上數學的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秀月(民90)。國小自然教師科學教學實踐知識與科學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鍾瑞珍(民90)。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表徵與學生學習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忠謨(民86)。法學緒論。台北: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
    藍治平、簡秀玲、張永達(民91)。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48,,41-54。
    藍德順(民75)。公民教育的內涵。高雄:復文。
    羅素貞(民85)。問題表徵與問題解決。屏東師院學報,9,149-176。
    蘇永欽、陳義彥(民86)。法治認知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人民的執法行為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4-2414-H004-030B2。

    英文文獻
    Baird,J.R(1992).Collaborative reflection, systematic enquiry,better teaching.In T.Russell & H.Munby(Eds.),Teachers and teaching : from classroom to reflection.Brstol,PA:The Falmer Press.
    Ball,D.L.(1990).The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s that prospective teachers bring to Teacher education.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0(4), 449-466.
    Clark,C. & Peterson,P.(1986).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in M.C.Wittrock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pp.255-293).New York:Macmillan.
    Cochran, K. F., Deruiter, J. A. & King, R. A.(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63-272.
    Cochran, K. F.,DeRuiter,J. A.,& King,R. A.(1991,April).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tent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Chicago,IL.(ERIC Documa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0 683)
    Evans, R.W. et al.(1996)Defining issues-centered education. In Evans, R.W.& Saxe, D.W.(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NCSS. Bulletin 93.
    Geddis, A. N.(1993).Transforming subject-matter knowledge: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5(6).673-783.
    Grossman, P.L.(1988).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Grossman, P.L.(1989).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24-31.
    Jones,A.H.(1985)Civic learning for teachers:capstone for educational reform. Prakken Publications,Inc.
    Kubow, P.K.(1997)Reconceptualiz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 study of postbaccalaureate social studies student from Canada、England、and the United States. UMI company pressed.
    Lortie, D.C.(1975).School 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yman, L.& Foyle, H.C.(1988)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children. ERIC No.ED306003.
    Mac Cormac, E.R.(1990).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Cambridege, MA:MIT Press.
    Marks,R.(1990).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McCulloch(1985)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 ERIC No.ED264162.
    McDiarmid, G.W.,Ball,D.L. & Anderson, C.W.(1989).Why staying one chapter ahead doesn’t really work: Subject-specific pedagogy.In J.Calderhead(Ed.),Exploring teachers’thinking(pp.104-124).London: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Newman, F.M.(1977)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A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In Brown, B.F.(Ed.), Education for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New York:McGraw Hill.
    Patrick, J.J.(1997)Global trends in civic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ERIC No.ED410176.
    Reighart, P.R.(1985)A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preservice teacher belief about teach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ische, D.L.(1987)Citizenship Goal of Educ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publication.
    Shulman, L.S.(1986)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5(2),4-14.
    Shulman, 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57(1)pp.1-22.
    Shulman,L.S.(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15(2),4-14.
    Shulman,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2.
    Shumer, R.(1999)Service, social studies and citizenship:Connections for the new century. ERIC No.ED430907.
    Sternberg, R.S., & Horvath, J. A.(1995). A 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6),9-17.
    Tamir,P.(1988).Subject Matter and Relat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99-110
    Wallace, M.J.(1991). Training foren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xman,H. C.(1995). Empowered teachers, empowered learners In Louisville’s High Middle Schools.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6(2) , 24-31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1987).`150 different ways` knowing: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pp. 104-124). London: Casse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