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鈺玟
論文名稱: 即席演說教學對高中學生作文能力的影響
指導教授: 張正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即席演說作文能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一、設計具備可實踐性的即席演說教學方式;二、探討即席演說能力對高中學生的作文能力是否具有影響。
    為了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自編即席演說訓練單元教學課程及教材,從語音、內容、台風三個層面入手,提供學生全方位的即席演說教學。本研究採用準實驗不相等控制組設計,以台中市一所國立女子高級中學對即席演說具有高度興趣的學生為對象,將五十七名學生隨機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共有二十九人,在暑假實施為期兩天共八小時的即席演說教學;控制組共有二十八人,同一時間不實施任何教學。而後比較兩組學生在「作文評分量表」的前、後測得分,經由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研究假設,並將教學過程當中的觀察筆記和實驗組受試者填寫的課程回饋表進行質性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經過即席演說教學之後,實驗組學生的「作文整體表現」、「篇章組織能力」和「構思選材能力」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但「遣詞造句能力」則無顯著差異。
    (二)實驗組學生對於這套即席演說訓練方式多予肯定;而從實驗結果來看,這套即席演說訓練方式可以提升高中學生作文能力,證明本研究設計的即席演說訓練方式是可實踐的。
    最後提出建議:
    (一)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和回饋內容,未來進行即席演說教學可以加強台風訓練、針對個人指導、增長課程時間。
    (二)未來即席演說教學研究可以擴展研究對象、嘗試新的研究方法、改進研究工具、延伸研究議題。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界定………………………………………………………………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說話能力與寫作能力的關係…………………………………………6 第二節 即席演說教學…………………………………………………………15 第三節 作文評量………………………………………………………………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44 第一節 研究對象………………………………………………………………44 第二節 研究設計………………………………………………………………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研究歷程………………………………………………………………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55 第肆章 研究結果…………………………………………………………………56 第一節 兩組受試者前測作文評分量表得分比較……………………………57 第二節 兩組受試者後測作文評分量表得分比較……………………………59 第伍章 分析與討論………………………………………………………………64 第一節 作文能力………………………………………………………………64 第二節 課程設計………………………………………………………………67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73 第一節 結論……………………………………………………………………73 第二節 建議……………………………………………………………………74 參考文獻……………………………………………………………………………77 附錄…………………………………………………………………………………84 附錄一 即席演說訓練單元教學課程設計……………………………………84 附錄二 即席演說訓練單元教學教材…………………………………………99 附錄三 作文評分量表及評分規準……………………………………………121 附錄四 九十四年全國語文競賽高中學生組即席演說第一名講稿…………124 附錄五 九十三~九十六年全國語文競賽高中學生組即席演說題目………126 附錄六 即席演說實戰演練設計題目…………………………………………130 附錄七 即席演說實戰演練逐字稿……………………………………………131 附錄八 前測、後測作文卷……………………………………………………134 附錄九 課程回饋表……………………………………………………………14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一般書籍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十版)。台北市:五南。
    王淑俐(1991)。語言表達你.我.他──說話的禮儀、演講與辯論。台北市:幼獅。
    王晶培(譯)(1989)。Chapman, Raymond著。語言學與文學(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台北市:結構。
    王壽康(1953)。演說十講。台北市:正中。
    王窓賢、林清標(2006)。如何贏得演講比賽。台北市:國語日報。
    何三本(1999)。九年一貫語文教材之編選與教學之設計。載於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38)。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余克白(1999)。打動人心的演說技巧。台北縣:世潮。
    呂叔湘(1987)。呂叔湘論語文教學。濟南:山東教育。
    呂叔湘(2001)。語文常談。香港:三聯。
    李玉琇、蔣文祈(譯)(2006)。Sternberg, Robert J.著。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3rd ed.)。台北市:雙葉書廊。
    李迎輝(1991)。演講與口才的技巧。台北市:亞太。
    李勉東(1994)。架起人際交往的金橋──言語交際。載於孫維張(主編),語言散論(頁617-705)。吉林:吉林教育。
    李姿儀(譯)(2004)。Lucas, Stephen E.著。表達與演說藝術(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8th ed.)。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李鴻義(1996)。精妙演講技巧。台北縣:漢欣。
    沈謙(1999)。口語修辭的「拙、通、巧、樸」。載於中國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一輯(頁35-67)。台北市:洪葉文化。
    林淑瓊(譯)(1999)。Perlman, Alan M.著。最佳講稿撰寫(Writing great speeches :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you can use)。台北市:揚智。
    林裕祥(1971)。演講術。台北市:悠悠。
    林葳葳(1992)。懸河集。台南:漢風。
    林葳葳(1994)。名家教你演說。台北市:國語日報。
    邵守義(1992)。演講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
    洪蘭(譯)(1998)。Pinker, Steven著。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祕(The language instinct :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台北市:商周。
    胡適(1971)。胡適文存第一集。台北市:遠東。
    倪文錦、歐陽汝穎(2002)。語文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徐越化(主編)(1992)。中學語文教學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祝振華(1974)。實用演講學。台北市:黎明。
    祝振華(1979)。演講辯論學(再版)。台北市:黎明。
    祝振華(1992)。口頭傳播學(五版)。台北市:大聖。
    祝振華(譯)(1978)。Mouat, Lawrence H. & Denues, Celia著。簡易演講法(How to make a speech and like it)。台北市:巨流。
    張正男(1984)。演說與辯論。台北市:文笙。
    張正男(2004)。國音及說話。台北市:三民。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
    曹明海(2002)。語文教育學。青島:青島海洋大學。
    曹明海(主編)(2000)。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論。青島:青島海洋大學。
    梁捷(主編)(1993)。說話能力發展助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許婉馨(譯)(1996)。清水省三著。如何成為演講高手(100人の前でもめがらすに話せる本)。台北市:旺文社。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十九版)。台北縣:精華。
    陳家聲(譯)(1987)。Lawrence, R. S.著。演講的技巧(A short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二版)。台北市:遠流。
    陳淑珠、張玉佩(譯)(1998)。Gronbeck, Bruce E.著。演說傳播原理(Principle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12th brief ed.)。台北市:五南。
    游梓翔(2000)。演講學原理:公共傳播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游梓翔(譯)(1989)。Andrews, Patricia Bradley著。演講學入門(Basic public speaking)。台北市:正中。
    程湘帆(1969)。演講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仲珊、曾垂孝(1993)。口頭傳播:演講的理論與方法。台北市:遠流。
    黃瑞枝(1997)。說話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楊雪真(2001)。演說快易通。台北市:驛站。
    董重新(2005)。教育研究法(再版)。台北市:心理。
    董菊初(1995)。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趙金婷(1992)。國小學童寫作過程之研究。高雄市:撰者。
    劉秉南(1981)。演講規則與技術(二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秋岳(2004)。增進你的演講能力。台北市:國家。
    葉聖陶(1994)。說話訓練決不該疏忽。載於劉國正(主編),葉聖陶教育文集第三冊(頁167-170)。北京:人民教育。
    劉焜輝(譯)(1972)。後藤優著。講演的技術(再版)。台北市:漢文。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蔣金龍(1981)。演講修辭學。台北市:黎明。
    蔣傳務(譯)(1979)。Monroe, Alan H.著。語言表達的藝術(Principles and types of speech)。台北市:黎明。

    二、學位論文
    王秀文(2005)。作文評量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HCU00045004。
    李岳霖(2005)。國民中學演講之教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恆惠(2004)。由說話引導寫作之教學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LT1461004。
    李虹佩(1998)。動態評量在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上應用研究之初探。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博文(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之實驗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1576044。
    李嘉齡(1994)。修改歷程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文君(2001)。「多元智能統整-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C576015。
    林金慧(2003)。國小低年級編序式寫作教學研究──以平安國小為對象。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MCU00615002。
    侯懿真(2004)。國小學童國語即席演說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CYU1576007。
    姜淑玲(1995)。「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柯志忠(1999)。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紀淑琴(1997)。「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蕙文(2008)。以圖像化思考策略從事國小即席演說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TPT1461006。
    高令秋(1995)。歷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寫作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涂亞鳳(2005)。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CU05331004。
    莊凱如(2003)。國中國文科說話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1045030。
    許文章(2000)。故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記敘文寫作表現與組織能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祖珮(2002)。高層思考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非傳統作文寫作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328012。
    陳文琪(2000)。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鳳如(1992)。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靜宜(2005)。即席演說培訓之行動研究──以三位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HCT5625007。
    馮瓊瑤(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概念構圖作文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1576002。
    黃薰瑩(2006)。國中國文科說話教學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雪枝(1998)。後設認知寫作策略對國小四年級記敘文寫作能力提昇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芬(2002)。提升國小學生國語即席演說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CTC461012。
    劉千瑜(2008)。國語即席演說實施於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教學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蔡銘津(1990)。寫作過程教學法對國小學兒童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博真(1995)。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賴惠鈴(2004)。說話引導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三、期刊論文
    王世堪(1998)。培養聽話與說話能力。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1-15。
    王泳利、王欣春(2003)。以小組討論促進英文寫作。株洲工學院學報,17(1),157-159。
    王基倫(1994)。「演說」談何容易?我的評審經驗談。國民教育,35(3.4),25-30。
    古國順(1999)。談「說話的思維方法」。國教新知,45(3、4),21-32。
    古國順(2000)。演說理論與實踐。北市師院語文學刊,4,23-59。
    李春喜(2005)。試論口語交際教學的特質。龍岩師專學報,23(1),143-146。
    李紅(2004)。寫作:輸入與輸出的交互作用。山東外語教學,3,56。
    李紹林(1994)。論書面語和口語。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4,72-78。
    李碧霞(1994)。如何實施說話教學。華文世界,74,68-73。
    李關懷(1997)。即興演說的五要與四忌。現代交際,7,26-27。
    肖紅、陳萍(2001)。高師學生演講訓練指導探析。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2,1。
    祝立(1998)。語文教學與學生說話能力的訓練。安徽教育學院學報,3,75-77。
    馬廣惠、文秋芳(1999)。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4,34-39。
    庾冰(1912)。言文教授論。教育雜誌,4(3),37-50。
    張正男(1990)。演說訓練與技巧。中縣文教,6,18-21。
    張玲(1995)。從口語和書面語的關係談起。外語界,3,13-16。
    梁仲容(1998)。從聽說活動歷程談國小說話教學。國教之友,50(1),34-40。
    許美惠(1994)。演說訓練的一點心得。國語文教育通訊,5,94-97。
    許美惠(2002)。淺談國語演說比賽。國教之友,54,38-43。
    陳立東(1998)。漫話教師演說能力。安徽教育,10,48。
    陳光憲(2000)。演說的技巧與教學。北市師院語文學刊,2,61-92。
    陳連竹(1994)。演說能力的自我訓練。國教天地,106,62-67。
    傅素君(2001)。從國語文學習領域談改進說話教學。翰林文教雜誌,19,10-14。
    楊傳普(1998)。外語教學中的“說”與“寫”。外語與外語教學,3,22-24。
    萬一平(2001)。演講成功的基本規律初探。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12,115。
    葉中雄(2003)。話說「說話」課。師友月刊,428,77-80。
    劉伏英(1999)。語文教學應強化說話教學。湖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9(2),37-39。
    劉漢民(1997)。演講排比的構成。演說與辯論,7,4-15。
    鄭永輝(1999)。演講出色其實不難。演講與說話,5,25-26。
    簡楚瑛、王萬清(1988)。同儕互動對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143-167。

    西文部分
    Beaugrande, Robert de & Dressler, Wolfgang (1981). Basic notions. In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pp. 1-13). London: Longman.
    Britton, James N. (1992). Language and learning (2nd ed.). London: Penguin.
    Chafe, Wallace & Tannen, Deborah (1987). The relation between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6, 383-407.
    Chafe, Wallace L. (1982). Integr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speaking, writing, and oral literature. In Tannen, Deborah,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 (pp.35-53). N. J. : ABLEX Pub. Corp.
    Chaney, Ann L., & Burk, Tamara L. (1998). Teaching oral communication in grades K-8.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harney, Davida (1984). The validity of using holistic scoring to evaluate writing: A critical overview.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18 (1), 65-81.
    Cheng, Xiaoguang & Steffensen, Margare S. (1996). Metadiscourse: A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student writing.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0 (2), 149-181.
    Christopher G. Goetz (2003). Text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St. Louis: W.B. Saunders Company.
    Cohen, Andrew D. (1994). Assessing written expression. In Assessing language ability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pp. 303-357). Boston: Heinle.
    Cooper, Charles R. (1977). Holistic evaluation of writing. In Cooper, Charles R. & Odell, Lee (Eds.), Evaluating writing: Describing, measuring, judging (pp. 3-32). Urban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Cornbleet, Sandra. & Carter, Ronald (2001). The language of speech and writing. New York: Routledge.
    Duane E. Haines (2002). Fundamental neuroscience (2nd ed.). Pennsylvania: Churchill Livingstone.
    Duke, Charles R. & Sanchez, Rebecce (1994). Giving students control over writing assessment, English journal, 83 (4), 47-53.
    Eric R. Kandel, James H. Schwartz & Thomas M. Jessell (2002).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Connecticut: Appleton & Lange.
    Gere, Anne Ruggles (1980). Written composition: Toward a theory of evaluation. College English, 42 (1), 44-58.
    Halliday, M. A. K. (1989).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ot, Brian (1990). The Literature of direct writing assessment: Major concerns and prevailing trend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2), 237-263.
    Lakoff, Robin Tolmach (1982). Some of my favorite writers are literate: The mingling of oral and literate strategies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 In Tannen, Deborah ,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 (pp. 239-260). N. J.: ABLEX Pub. Corp.
    Lloyd-Jones, Richard (1977). Primary trait scoring. In Cooper, Charles R. & Odell, Lee (Eds.), Evaluating writing: Describing, measuring, judging (pp. 33-68). Urban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Margo Sorenson (1993). Teach each other : connecting talking and writing.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82 (1), 42-47.
    McColly, William (1970). What does educational research say about the judging of writing abi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 (4), 147-156.
    Moran, Mary Ross (1987). Options for written language assessment.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19 (5), 1-10.
    Odell, Lee & Cooper, Charles R. (1980). Procedures for evaluating writing: Assumptions and needed research. College English, 42 (1), 35-43.
    Sarah Tann(1991). Developing language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Tannen, Deborah (1982).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Exploring orality and literacy.  Norwood, N. J.: ABLEX Pub. Corp..
    Tannen, Deborah (1988). The commingling of orality and literacy in giving a paper at a scholarly conference. American speech, 63 (1), 34-43.
    Tough, Joan (1977). 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 London: Allen and Unwin.
    White, Edward M. (1984). Holisticism.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5 (4), 400-409.
    Zhu Xuandong (2004). Improving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peaking on writing. 第四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專輯.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