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縈潔
Kao, Ying-Chieh
論文名稱: 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The study of flow experience and team cohesion on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指導教授: 朱文增
Chu, Wen-Ts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排球運動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
英文關鍵詞: volleyball, flow, team cohes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排球運動從日據時代傳入至今,已有一定的運動人口,但近年來人口數停滯不前,希望中華民國排球協會與政府能積極推動此項運動,以娛樂性和社交性兼具的排球運動貫徹終身運動的理念。本研究決定使用流暢經驗測量排球運動參與者心理的層面,進而到排球團隊的凝聚力,探討社會人士在工作、家庭之外,對於排球運動的熱情。本研究目的是為了瞭解排球運動者參與排球運動,在人口統計變項、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之狀況,流暢經驗、團隊凝聚力之差異情形,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之相關性。研究對象:本研究以非學生排球運動參與者為抽樣對象。研究工具:本研究採量化的研究方法,透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研究問卷共分為四個部份,即人口統計變項、排球運動參與情形、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正式問卷於2013年5月25日至5月26日於比賽時發放,回收有效問卷386份。研究方法:問卷資料採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做出以下結論: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技能在某些狀況下低於挑戰,但整體來說有感受到流暢經驗,且男性均高於女性。排球運動參與者在團隊凝聚力的程度偏高,而且會隨著隊伍出去的比賽次數而增加。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呈現中度正相關性,且互相影響,只要流暢經驗高,團隊凝聚力也會跟著提高。排球運動參與者在過去排球運動團體的參與,一定都有參加過且持續一段時間,如果相關單位能夠提早讓學生接觸到排球運動且培養他們的興趣,就可以貫徹終身運動的理念。民間團體可以增加排球運動的賽事,讓排球運動參與者的流暢經驗和團隊凝聚力提高,持續排球運動的風氣。

    Objective: Before Second World War, volleyball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from Japan. So far, there is certain volleyball sport popul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volleyball sport population has ceased, we hope Chinese Taipei Volleyball Associ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actively promote this sport. Volleyball sport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contact. And it coul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lifetime sports. This study use flow theoretical to measur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to the team cohesion. It explores their passion for volleyball except work and family. The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team cohesion when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play volleyball. 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functioning member of society is the sample objec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two dimensions, flow experience and team cohesion. The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by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VOVA, t-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analysis. Results: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skills were lower than the challenge in some cases. But they still could felt flow. Moreover, the males were higher than the females. The volleyball players were at the high level of the team cohesion. And it would increase with the number of times of playing games. The team cohesion and flow experience are positive relationship,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team cohesion is higher, the higher the feelings of flow experience.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must participated volleyball team and continued for a period of time. If the relevant units explore the students to volleyball and cultivate their interest, they could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lifetime sport. Non-governmental associ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volleyball games, so that the volleyball participants improve their flow experience and team cohesion, and sustain volleyball.

    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i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排球運動的介紹 5 第二節 流暢經驗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相關研究 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6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流暢經驗及團隊凝聚力之現況分析 61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參與情形之差異分析 81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與流暢經驗之差異分析 95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項、參與情形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分析 115 第五節 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之差異分析 12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30 第一節 結論 130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7 附 錄 144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44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49 附錄三 預試問卷之研究架構 153 附錄四 臺灣排球運動場館設施 154

    一、 中文資料
    丁一航 (2004) 。國小排球選手成就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吟勤 (2007)。高中啦啦隊選手團隊凝聚力、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柏森 (2008) 。慢速壘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柏宇、邱堃鐘、潘寶石 (2005) 。排球運動於休閒教育之運用剖析。中華排球,117,123-128。
    方黃裕、董惠美 (1998) 。不同等級排球選手在移位低手傳球的準確性之比較。 臺大體育學報, (2) ,1-16。
    田文政、張川鈴、鄭志富、劉碧華、錢紀明、盧心語 (1999) 。我國運動場地設施的現況及發展策略。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1) 。中華民國100年運動統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2) 。中華民國101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作者。
    余明瑾 (2007) 。衝浪參與者流暢經驗與休閒衝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姿怡 (2011) 。拔河選手團隊凝聚力與比賽流暢體驗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建志 (2003) 。合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巧婷 (2012) 。大專排球代表隊選手目標取向與參與動機之關聯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啟東 (2000) 。排球運動技術發展規律探析。中華體育季刊,14 (1) ,70-76。
    林安庭 (2010) 。愛好登山者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林晏新 (2008) 。小型賽車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經驗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柏化、曹健仲 (2007) 。排球運動成爲終身運動的可行性及效益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 (6) ,316-325。
    林柏宏 (2008) 。影響高中棒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因素探討-以參加96年度高中棒球聯賽選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鎮鑑 (2012) 。風帆運動參與者認真性休閒對遊憩精熟度與流暢體驗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邱仕杰 (2008) 。衝浪參與者活動涉入對流暢經驗及休閒覺知自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 (2011)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胡文雄、蔡崇濱 (1997) 。排球運動史話。臺南市:供學出版社。
    范國興 (2012) 。臺北市國小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徐道玉、黃志國 (2003) 。對排球運動社會價值的探索。體育成人教育學刊,4,48-49。
    曹健仲 (2003) 。中國近代排球競賽發展史研究 (1910~1949) 。中原學報 (人文及社會科學系列) ,31 (4) ,413-421。
    陳耀棋 (2009) 。運動員運動行為調節、流暢經驗、失敗恐懼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銘鐘 (2010) 。探討我國大專排球聯賽經營方向之分析。休閒保健期刊,(4), 89-93。
    陳麗芷 (2008) 。老人休閒運動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登聰 (2008) 。大專排球選手組織承諾之現況調查。大專體育, (99), 65-72。
    黃佩君 (2009) 。 瑜珈運動者運動行為調節與流暢經驗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宏裕、黃娟娟 (2005) 。大專男子排球選手運動心理技能之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 (1) ,77-82。
    黃昱仁 (2011) 。青少年健身運動自我效能、流暢經驗、需求滿足感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黃義翔 (2011) 。不同運動水準之女子籃球選手在教練-選手關係、教練領導行為、團隊凝聚力、內在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黃曉箴 (2012) 。大專學生運動團隊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運動行為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志鴻、廖妤珮、黃娟娟 (2010) 。國中排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爲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 (15) ,15-21。
    楊種發 (2010) 。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幸福感間之探討-以2009年全國柔道錦標賽高中職選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葉憲清 (1998) 。體育教材教法。臺北市:正中書局。
    廖妤珮、楊志鴻、黃娟娟 (2010) 。排球裁判專業能力與流暢經驗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 (15) ,50-59。
    蔡永浤 (2011) 。輔仁大學甲組運動代表隊自我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新北市。
    劉志華 (2004) 。大專院校排球運動員心理技能調查之研究:以91學年度大專院校男子排球聯賽第一級A組複賽為例。大專體育學刊,6 (3) ,71-80。
    劉俊志 (2012) 。臺北市國小羽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一民、鄭敏雄 (1991) 。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中華民國八十年度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新北市:輔仁大學。
    蕭文龍 (2013) 。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SPSS+LISREL (第二版) 。臺北市:碁峰資訊。
    聶喬齡 (2000) 。心理技能、運動表現與運動流暢經驗的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簡淑婕 (2012) 。高職學生參與定向越野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及身心健康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迺棻 (2004) 。溯溪參與者非學業性自我概念對流暢經驗的影響暨驗證流暢原始模式與四向度模式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二、 西文資料
    Carron, A. V. (1982).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4(2), 123-138.
    Carron, A. V., Widmeyer, W. N, & Brawley, W. N.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cohesion in sport teams: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7, 244-266.
    Csikszentmu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Csikszentmilhalyi(Eds.), Optimal experience :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Eds.).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51-822.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 K(1950). Socail pressure in informal groups. New York: Harper & Row.
    Ghani, Jawaid A., Roberta Supnick, &Pamela Rooney (1991). The Experience of Flow in Computer Mediated and in Face-to-Face groups. Proceeding 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Jackson, S. A. (1996). Toward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low experience in elite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7(1), 76-90.
    Martens, R., & Peterson, J. (1971). Group cohesiveness as a determinant of success and member satisfication in team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Psychology, 6, 49-71.
    Massimini, F., & Carli, M.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pp.266-28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ivette, G., & Bundrick, C.(1987).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 Constructs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5, 315-332.
    Reis, H.T., & Jelsma, B(1978). A social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ort. In W.F.Straub(Ed.), Sport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athlete behavior(2nd ed.). Ithaca, NY: Mouvement Publications.
    Zander, A(1971). Motives and goals in group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