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杏姿
Hsin-Tzu Chen
論文名稱: 文化的抗爭、地方的形塑—以臺灣師大樂智大樓興建案為例
指導教授: 潘朝陽
Pan, Chao-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文化抗爭古蹟保存地方性地方感師大校園規劃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conflict, historical site keeping, placeness, sense of place, NTNU, campus plan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學發展對空間需求,與校園歷史建物保存、老樹保護,兩者之間並非只能存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關係。但是在臺灣師大校方依循工具理性思維,歷經數年所策劃的樂智大樓興建案未能做到透明化,與積極主動公開規劃過程中各階段性的發展訊息提供給校內師生,致使1996年校內通過規劃案到2003年,7年多後才爆發此校園文化抗爭,反映校園文化體制於進行規劃時,總是在會議室裡菁英主義式的做出決議,決策單位與執行單位一條鞭的運作,直接執行,可以不經公開討論,且長久以來這樣地決策過程也沒有被強烈聲浪質疑,伴隨著一直以來所缺乏的校園公共論述,直到2003年碰巧因為一張老樹攝影海報引發校內少數師生好奇,從好奇心進而引起心中疑團,以致對樂智大樓興建、文薈廳、建地上老樹群深表關切,最終演變成一場與校方對立的校園文化抗爭。
    2003年沸沸揚揚上演的文化抗爭,實際上參與其事者佔校內師生比例少之又少,反映了多數師生的冷漠,所謂公共論述在校內也僅是少數師生與校方的參與。因此公共論述機制是否真的建立起來,似乎沒有,校方決策方式仍然照舊,溝通機制仍未能確立。
    另一方面臺灣師大校園空間的地方性明明可見,藉由硬體的自然、文化景觀展現,也透過軟體的人群活動形塑其氛圍,從古典價值、傳統精神、節慶、活動獲得彰顯。以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學而言,展望未來在校園規劃上,從建築而言,透過既有古老建築景觀在校園空間的整體性與古典性,並透過不同時期師生歷時性地醞釀又積累其深厚歷史記憶,成為校園空間裡無可取代的地方性表徵,也持續生成其地方感及認同。思索建築的需求絕對不能只建立在功能性思考,更要重視建築背後代表的意涵以及與周遭地方的緊密聯結。諸多未能總是明明可見的無名之道,可能是一種文化氣息、一種人地情感關係、或是建築本身的經年累月後的意涵與價值會隨著景觀拆卸或遷徙後不復存在,即便日後再重新組裝或移植,那股原有的地方氛圍將就此失了味。
    故思索臺灣師大校園規劃,最重要的不只是空間分配與使用,或具體景觀的呈現,規劃的背後必需要有對校園歷史縱深有一定了解,且站在校園原有地方性上進行整體性、一致性、與延續性的規劃,方能使地方感獲得累積,打造深具地方特色的景觀。

    關鍵字:文化抗爭、地方性、地方感、古蹟保存、校園規劃、師大

    Abstract
    Owing to its insufficient space, the authorities of NTNU planned to build a new build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ever, it also means the earliest structure and the oldest tree mass in the campus would be destroyed and removed. A great disturbance was caused in the campus in 2003. I named it “cultural conflict”.
    The cultural conflict seethed with excitement. However, only a few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campus movement; it reflected most of them were indifferent. Thus there seemed no public forum in the campus. The staff remained keeping the used way to make policy and no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taff and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laceness of campus space in NTNU is visible. We can perceive it by means of natural or cultural landscape and atmosphere, which is formed by people’s activity, such as classical values, traditional spirits, and festivals. With a long history university like NTNU, what can we do in the campus planning for the future?We can create unique placeness in the campus space through the old buildings and the ole tree mass.
    While making campus planning in NTNU, it is not only about spatial distribution or landscape cre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is realize the campus history, then plan the campus to be a unity and continuity that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placeness in the campus. By doing so, we can make a place one and only, and accumulate its sense of place.

    Keywords:cultural conflict, placeness, sense of place,historical site keeping, campus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NTNU).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文獻回顧..........................................3 第三節:研究取向與研究觀點.................................9 第四節:研究目的.........................................15 第五節:研究方法與資料選取................................16 第二章:校園文化抗爭之文薈廳古蹟保存與校園老樹保護論述..........20 第一節:破窗效應——始於一張校園老樹攝影海報................20 第二節:多事之秋——2003年校園文化抗爭運動.................24 第三節:校園空間的地方性..................................32 第四節:校園空間的地方感..................................39 第五節:校園老樹保護運動..................................46 第三章:校園文化抗爭之大學發展論述............................55 第一節:誰決定了樂智大樓的出現?...........................55 第二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都是空間不足惹的禍................57 第三節: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拔河...........................69 第四節:誰決定校園空間?談校園民主與公共論述................75 第五節:大學發展論述下的插曲——建構蘇活藝文特區之神話.......84 第四章:柳暗花明又一村——臺灣師大校園空間的「後文化抗爭」時代...86 第一節:戰場的延伸與跨界——由校內到校外....................86 第二節:文化抗爭的休止符?空間爭奪戰的上演?由校外再回到校內..92 第三節:文化抗爭後,臺灣師大校園規劃再思考..................95 第四節:臺灣師大校園空間願景——打破圍牆的思考.............10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06 第一節:結論...........................................106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108 參考文獻.................................................109

    專書、期刊

    Alexander, C.(1975)The Oregon Experi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Barker, C.(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 theory and practice)羅世宏等譯,台北:五南。
    Buttimer, A.(1976)Grasping the Dynamism of Lifeworld, A.A.A.G.,66(2):277-292.
    Cresswell, T.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 a short introduction)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Dodd, N.(1999/2003)社會理論與現代性(Social theory and modernity)張君玫譯,台北:巨流。
    Entrikin, J. N.(1976) Contemporary humanism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66:615-632.
    Husserl, E.(1992)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nomenologie) 張慶熊譯、序,台北:桂冠。
    Mitchell, D.(2000)Cultural Geograph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USA:Blackwell.
    Relph, E.(1970)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geography, Canadian Geography, 14(3):193-201.
    Relph, E.(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Croom Helm.
    Relph, E.(2002)現代都市地景(The modern urban landscape)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
    Rossi, A.(1992)城市建築(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施植明譯,台北:博遠。
    Schulz, N.(1997)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譯,台北:田園城市。
    Seamon, D.(1979)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movement, rest and encounter, London: Croom helm.
    Simmons, I.G.(1993)Interpreting nature ;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NY: Routledge.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
    王鑫(2003)關懷鄉土大地—生態維護與資源保育的永續發展,台北:幼獅文化。
    池永歆(2005)由胡塞爾的觀點來看地理學的「生活世界」概念,鵝湖月刊,363:25-35。
    季鐵男(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
    季鐵男(1993)思考的建築,台北:時報文化。
    周志龍(2004)台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的挑戰,都市與計畫,31(3):195-213。
    段義孚(199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的新聞文本分析,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
    殷莞之(2001)流動的希望/災難?基隆河防洪整治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逸杰、孫全文(1998)試論當前台灣建築的後現代現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26:88-99。
    黃定國、黃有良、黃世孟(1993)大學之道:談校園規劃,建築師,19(1):88-99。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傅朝卿(2005)大學校園古蹟、歷史建築與歷史環境的意義與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6:54-65。
    楊意菁(2005)民調報導的媒體論述與民意建構:一個批判論述語言的觀點,中華傳播學刊,7:183-226。
    廖世璋、錢學陶(2002)古蹟保存的文化認同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都市與計畫,29(3):471-489。
    趙家麟(1998)校園規劃的時空觀:普林斯頓大學二百五十年校園的探討與省思(1746-1996) Space, time & campus,台北:田園城市。
    蕭百興(1993)臺灣古蹟保存論述發展過程中範型移轉之反省、以及現此時專業實踐應有之視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8:85-102。
    鄧景衡(1999)空間韻律的追尋:地方芭蕾的變奏與生活、工藝的轉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65-105。
    潘朝陽(2001)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臺灣師大地理系。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
    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42:1-24。
    蘇國勛(1989)理性化及其限制,台北:桂冠。
    譚鴻仁(2005)校園規劃與文化戰爭,2005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大學教育、大學校園、以及校園規劃的當前問題與挑戰論文集,台北:台大城鄉所。

    文件資料、訪談

    大唐江山景觀開發有限公司(2002.12.31)國立師範大學園區大樹移植工程簡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林礽乾(2005.11.11)孕育臺灣上一代菁英的搖籃—臺灣師大前身台北高等學校,作者自印演講稿。
    社評(2003.06.11)不要濫用古蹟保存,民生報,A2版。
    許瑞坤(2003)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看「樂智大樓」的興建—給關心師大校園發展人士的公開信,bbs.ntnu.edu.tw。
    陳盈珊(2003.06.06)師大古蹟指定案公聽會 沒結論,中國時報,C4版。
    戚雅各建築師事務所(2003.05.22)致監察院陳情書,臺灣師大總務處公文附件。
    臺灣師大校園關懷小組(2003)文薈廳、老樹VS樂智大樓問答集及樂智大樓整建工程計劃規劃報告說明書核定本,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a)回應饒總務長之另類「非典」說,bbs.ntnu.edu.tw。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b)老樹、古蹟與記憶¬—關懷臺灣師大校園空間的原創完整性—聲明書,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c)區域論壇:校園空間、老樹及古蹟之公共論述之會議記錄,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校園空間、老樹暨古蹟關懷團隊(2003d)新校園發展的基本籲求,作者自印。
    臺灣師大工技系李大偉老師(2005.11.23)訪談稿。
    臺灣師大工教系楊紹裘老師(2005.11.03)訪談稿。
    臺灣師大地理系廖學誠老師(2006.05.11)訪談稿。
    臺灣師大英文系莊坤良老師(2006.05.12)訪談稿。
    臺灣師大歷史系邱榮裕老師(2005.09.27)訪談稿。
    臺灣師大總務處(199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樂智樓、文薈廳、健康中心、教官室改建工程計畫構想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1.24)「樂智樓新建工程」樹木移植工程招標參考資料徵詢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樂智樓新建工程:文薈廳保存方式評估及規劃構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3.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建築物保存價值鑑定暨周邊樹木資源會勘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4.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建築物古蹟指定公聽會會議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大總務處(2003.06.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文薈廳、普字樓擬指定市定古蹟乙案擴大公聽會會議記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營繕組編製。
    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僑大先修班整合發展專區:兩校整合發展計畫書草案,http://www.ntnu.edu.tw/merge/final.doc(2006/5/17)。
    潘朝陽(2003a)針對〈校長給全校師生的一封信〉中有關「古蹟」之判準的提問,http://www.geo.ntnu.edu.tw/teacher/PanChao-Yang/index.html(2006/5/30)。
    潘朝陽(2003b)老樹、古蹟與記憶—關懷臺灣師大校園空間的原創完整性—聲明書,作者自印。
    潘朝陽(2003c)針對〈校長給全校師生的一封信〉的所謂「服務空間不足」的提問,http://www.geo.ntnu.edu.tw/teacher/PanChao-Yang/index.html(2006/5/30)。
    潘朝陽(2003d)這樣的心態如何治理臺灣師大?-敬答饒達欽總務長〈新與舊、存與變之校園另類「非典」真相〉一文,http://www.geo.ntnu.edu.tw/teacher/PanChao-Yang/index.html(2006/5/30)。
    錢善華(2003)致台北市文化局長email,bbs.ntnu.edu.tw。
    簡明勇(200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樂智大樓興建聞見錄,作者自印。
    簡茂發(2003.05.28)校長給全校師生的一封信,bbs.ntnu.edu.tw(2006/5/29)。
    饒達欽(2003)新與舊、存與變之校園另類「非典」真相,bbs.ntnu.edu.tw。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