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世一 Shen,Shih-i |
---|---|
論文名稱: |
我國文武關係探討-以國防體制之「文人領軍」為例 A Study of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hip –Civilian Control of Military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
指導教授: |
蔡昌言
Tsai, Chang-Y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1 |
中文關鍵詞: | 文武關係 、文人領軍 、政治中立 、文官體制 、軍人干政 |
英文關鍵詞: | Civil-Military relationship, Civilian Control of Military, Political neutrality, Civil Service System, praetorianis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40 下載:1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知政治民主化過程中,我國「文武關係」發展的歷程與變化,俾以瞭解國軍在「文武關係」上的困境。基此,本研究主要透過文獻探討法、歷史研究法與調查研究法,採質量併用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國「文武關係」本質與互動模式之變化。本研究探討內容是以國防體制為物件,先以「文人領軍」現行法制及作法等加以探討,再分由歷史演變的觀點及調查統計的作為,針對我國國防體制之「文人領軍」予以探討分析,瞭解我國目前「國防二法」通過以後,國軍體制正式回歸「文人領軍」的特徵、理念與落實的差異,再從分析「國防決策權責與軍文分際、國防體制與組織文化衝擊、文武人才培育與運用」三個主要顯現「文人領軍」深層意涵的意識型態,以發掘理論認知及政策落實不足之所在,以為檢討改進之參考。
就研究發現可知,我國文武關係的演變,受到政治民主化的影響,隨著政黨輪替及國防體制法制化,已逐步達到「軍隊國家化」「文人領軍」與「軍事專業化」的境界。總結本研究發現之重點,予以歸納如下:一、軍人是高尚的職業且為崇高專業角色;二、文武緊張導因於文化及認知的差異性;三、國軍貫徹軍隊國家化嚴守中立獲肯定;四、文人領軍為結合現實需要未克竟全功;五、國防文官體制存有多面向之矛盾衝突;六、軍事專業教育是文武調和的基礎工程。
本研究建議:依研究目的所述,總結問卷調查提出之「文人領軍」理念落實策進之作為外,並針對本研究發現之窒礙,提出政策建議如下:一、現役職業軍人-應以法律訂定軍人轉任高階文官限制條款;二、文人國防部長-需任命具有軍事戰略領導能力並熟稔國防事務者;三、國防文職官員-需進用具有軍事專業教育背景之高軍事素質文官;四、國防大學-建立國防文官制度之國防及軍事專業教育暨訓練體系;五、國防文官體系-延續國防部文官化擴大國防文官職位範圍;六、立法院-國防委員會設具專業學能及中立的「國防事務研究室」。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in order to have an insight of the ROC Armed Forces’ dilemma o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Mainly through methods of document study,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survey research, and based on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them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sis the change of the nature and interactive mode of ROC’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and practice concerning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will be addressed first. This research will continue to expound and analysis the civilian control of military in the ROC’s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through the lens of history and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 pic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vil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This research will also explore the reasons causing lack of theoretical awareness and the mal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civilian control of milita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main ideologies that demonstrate the deep meanings of the civil control of military, namely: the authority over national defense decision and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and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ivilian and military, in order to provide a point of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makers.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political party altern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ROC are moving towards nationalization of the military,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and military professionalization.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1) the military is a noble and a highly-professional profession; 2) the cause of the civil-military tension is caused by the cultural and awareness gap; 3) the ROC Armed Forces’ observ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military and military neutrality in politics is recognized; 4) the reason that the principle of civilian control of military is not fully implemented is the practical needs need to be met; 5) contradictories between civil service systems within the national defense organization; and 6) professional military education (PM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harmony civil-military relation.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with regards to how to implement and improve the principle of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suggestions on policy derived from this research are: 1) a law concerning the servicemen on active duty transferring to high-ranking civilian positions should be stipulated; 2) only the man or woman who possesses the military strategy leadership capabilities and is familiar with national defense matters is qualified to be appointed as the Minister of National Defense; 3) only highly-professional-military-educated male or female civilian officials are qualified to serve in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4)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should establish 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to address national defense matters and PME,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a civil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defense; 5) a civil service system for national defen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ontinue civil service and increase positions for civil officials in the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and 6) a professional and neutral “Office for National Defense Affairs Research” should be established under the Legislative Yuan’s Foreign and National Defense Committee .
參 考 書 目
一、 中文書目
「國防報告書」編委會
(1998),《中華民國87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2000),《中華民國89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2002),《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2004),《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2006),《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2008),《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2009),《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99),《1998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
(1997),《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5)》,台北:國防部。
國防大學
(2000),《國防大學成立專刊》,桃園:國防大學。
(2004),《國軍軍語辭典》,臺北:國防大學。
(2006),《軍事教育檢討會報告-國防大學教育發展願景》,桃園:國防大學。
(2007),《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民96年班教育計畫》,桃園:國防大學。
(2008a),《戰爭學院簡報資料》,桃園:國防大學。
(2008b),《國防大學九十七年度院系所評鑑-戰爭學院自我評鑑報告》,桃園:國防大學。
青年日報社主筆群
(2007),《青年日報社論選輯》,臺北:青年日報社。
(2002),《青年日報社論選輯》,臺北:青年日報社。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5),《國會對安全機構之監督:原則、機制與實務》,臺北:國防大學。
「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委會(2009),《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臺北:國防部。
立法院(2004),《立法院公報第23期》,臺北:立法院。
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軍事轉型彙編》,臺北:國防部。
國防部軍務局(1998),《兵力整建與國防資源運用》,臺北:國防部。
陸軍軍事譯粹編審委員會,(2006),《陸軍軍事譯粹選輯》,桃園:陸軍司令部。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九)》,臺北:文景書局。
「大國崛起」系列叢書編輯出版委員會(2007),《大國崛起:日本》,臺北:青林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于紹樂(2002),《西點軍校精英訓練課程》,臺北:海鴿文化出版。
宋楚瑜(1992),《如何寫學術論文》,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李承訓(1993),《憲政體制下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之研究》,臺北:永然文化出版。
許和震(2003),《新軍事變革與訓練創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楊家祺(1997),《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北京:知識出版社。
柴宇球(2004),《轉型中的軍事教育與訓練》,北京:解放軍出版。
丁肇强(1996),《談兵集》,臺北: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騰鷂(1995),《中華民國憲法》,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良文(1998),《行政中立與政治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許濱松(1994),《各國人事制度》,臺北:華視電視公司。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原理》,臺北:洪葉出版社。
張慧英(2000),《李登輝執政十二年》,臺北:天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精華本》,台中:滄海書局。
吳庚(2006),《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三民書局。
許南雄(1996),《考銓制度概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顏國樑(2002),《教育法規》,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丁樹範(1993),《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臺北:唐山出版社。
李長貴(1998),《組織行為》,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亮(2000),《法學緒論》,臺北:台灣實業文化精銳出版有限公司。
王希亮(2005),《戰後日本政界戰爭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呂理州(1989),《日本戰後經濟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張金鑑(1987),《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七冊-行政學》,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陳鴻瑜(1995),《政治發展理論》,臺北:桂林圖書公司。
陳敏(2003),《行政法總論》,臺北: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薛國安(2005),《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臺北:倚天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偉華(2004),《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
秦孝儀(1985),《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朱文德(1993),《我國憲法上國會與軍隊之關係》,臺北:永然出版公司。
林明德(2005),《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吳思達 (1994),《職業學校設置技藝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潘東豫(2005),《碎步向前》,臺北: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元達(2003),《我們的國防安全嗎》,臺北:時英出版社。
張治安(1993),《中華民國憲法最新釋義》,臺北:標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明彥(2005),《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臺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再明(1993),《日本論-解析日本強盛繁榮的祕密》,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英俊(1994),《日本國情手冊--終戰五十年日本國力總調查》,臺北:榮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鑄勳(2003),《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研究:析論現階段臺澎防衛作戰構想》,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學院。
戴國良(2006),《組織行為學一全方位理論架構與企業案例實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樑生(2004),《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水扁、周婉菁(1996),《跨世紀兵法:陳水扁看國防政策與管理》,臺北:時報週刊。
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劉慶瑞、劉憶如(1999),《中華民國憲法要義》,臺北:自刊。
袁偉、張卓(2001),《中國軍校發展史》,北京:國防大學。
潘東豫、柯承恩(2003),《文人領軍與公司治理》,臺北:經典傳訊股份有限公司。
吳瓊恩、周光輝、魏娜、盧偉斯(2004),《公共行政學》,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呂亞力等(1995),《論文寫作研究》,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洪陸訓
(1997),《軍事社會學與文武關係理論和研究途徑》,臺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1999),《武裝力量與社會》,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鈕先鍾
(1976),《國家戰略概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82),《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蔣緯國
(1981),《國防體制概論》,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97),《認識戰略》,臺北:中華戰略學會。
許禎元
(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以spss for window的實例操作》,臺北:五南有限公司。
( 2000),《職業軍人的政治學習:制度與行為》,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陳新民
(1994),《軍事憲法論》,作者自版。
(1995),《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三民出版社。
(1999),《軍事憲法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行政法學總論》,臺北:三民書局。
關中
(1995a),《健全文官制度的理念與作為》,臺北:銓敘部。
(1995b),《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專輯-文官制度改革系列叢書第一輯》,臺北:銓敘部。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
(2000a),《行政學(一)》,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0b),《行政學(二)》,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洪陸訓、段復初編(2002),《軍隊與社會關係》,臺北:時英出版社。
繆全吉編(1989),《人事行政》,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朱浤源編(2001),《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翁明賢編(1998),《二○一○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
日本防衛廳編(2003),黃朝茂、宋一之譯(2005),《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平成15年版日本の防衛),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王壽南、陳水逢編,施嘉明譯(1979),《戰後日本政治外交簡史-戰敗至越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美國空軍指參學院編(2003),吳惠民譯(2006),《指揮守則》(Guidelines For Command),臺北:國防部空軍司令部。
美國國防部(2006)編,蕭光霈譯(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1 Defense Review Report),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80),《魏摩蘭回憶錄》,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林義男譯(1995),《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采薇譯(2004),《美空軍準則-教育與訓練》,臺北:空軍總部。
吉田茂著,陳鵬仁譯(2006)《決定日本的一百年》,臺北: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
是本信義著,劉錦秀譯(2003)《戰爭論圖解》,臺北: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河合敦著,劉錦秀譯(2005)《日本史圖解》,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埤屋太一著,呂美女、吳國禎譯(1996)《組織的盛衰:從歷史看企業再生》,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正村公宏著,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日本經濟研究室譯(1994)《戰後日本經濟政治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常岡瀧雄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譯(1971)《大東亞戰爭之敗因與日本之未來》,臺北:國防部。
故源田實著,楊政和譯(1971)《指揮官-領導統御之秘訣》,臺北:國防部編譯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賴德修譯《二次大戰各國戰爭指導史(下)》,臺北:國防部。
國防大學(2002),張台航譯《國家安全架構》(Organiz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桃園:國防大學。
尼克森著(1980),鈕先鍾譯(1984)《真實的戰爭》(The Real War),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畢士禮(W.G. Beasley)著,葉延燊譯,(1992)《現代日本的崛起:簡明日本現代史》,臺北:金禾出版社有限公司。
克里斯多夫(Robert C. Christopher)著,袁宗琦、汪仲合譯(1986)《探索日本奇蹟-剖析日本人心態》,臺北:國防部。
大衛.米勒(David Miller)著(2001),謝力延譯(2004)《指揮官》(Commanding officer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強森 (Stuart E. Johnson)、利比奇(Martin C. Libicki)、崔渥頓 (Gregory F. Treverton) 編(2003),高一中譯(2005)《國防決策的新挑戰與新工具》(New Challenges, New Tools for Defense Decision making),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塞繆爾.杭廷頓(Smuel P. Huntington)著(1985),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段復初、顏錦標、彭成功等合譯(2006)《軍人與國家:文武關係的理論與政治》(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 ions),臺北:時英出版社。
塞繆爾.范納爾(Smuel E. Finer)著(1988),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等合譯(1997)《馬背上的人:軍人在政治中的角色》(The Man On Horseback: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臺北: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湯瑪斯.謝林(Thomas C.Schel1ing)著(1966),徐孟豪譯(2007)《武備的影響力》(Arms and Influence),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西翁.朗(Seyom Brown) 著(2003),李育慈譯(2006)《掌控的迷思:美國21世紀的軍力與外交政策》(The Illusion of Control:Force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亨利.索科爾斯基(Henry Sokolski) 編(2006),蕭光霈譯(2007)《管控戰略武器》(Taming the Next Set of Strategic Weapons Threats),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魏菲爾(A. P. Wavell) 著,游崇鼎譯(1976)《為將之道》(Generals and Generalship),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許勖(Uk Heo)、謝爾.霍羅威茨(Shale A. Horowitz)編(2003),周茂林譯(2008)《亞洲衝突:南北韓、台海、印巴》(CONFLICT IN ASIA:Korea, China-Taiwan, and India-Pakistan),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史帝芬.辛巴拉(Stephen J.Cimbala) 著(2001),余佳玲譯(2007)《衝突:預防、管理、終止》(Through A Glass Darkly: Looking at Conflict Prevention, Management, and Termination),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查爾斯.魏斯登賀福(Charles M. Westenhoff) 著(2007),郭坤池、宋家駒譯(2008)《軍事空中武力:空中武力觀念與思想文摘修訂版》(Military Airpower:A Revised Digest of Airpower Opinions and Thoughts),臺北:國防部空軍司令部。
余克(Gary A.Yukl)著,余朝權譯(1983)《領導學》(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臺北:天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莫瑞.戴維斯(Murray Davies) 著(2001),陳孝燮譯(2003)《穩操勝算:掌控軍事組織變革》(Commanding Change:War Winning Military Strategies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萊恩.史提德(Brain Steed) 著(2002),陳孝燮譯(2006)《武裝衝突:現代戰爭的啟示》(Armed Conflict:The Lessons of Modern Warfare),臺北:國防部部辦室。
辛西亞葛拉柏(Cynthia M. Grabo) 著(2004),尹元隆譯(2009)《洞燭機先:奇襲之戰略預警》(Anticipating Surprise:Analysis for Strategic Warning),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菲立普.賽伯(Philip Seib)著(2004),歐冠宇譯(2008)《火線報導:媒體所呈現的戰爭世界》(Beyond The Front Lines:How the News Media Cover a World Shaped by W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西翁.布朗(Seyom Brown) 著(2003),李育慈譯(2006)《掌控的迷思:美國21世紀的軍力與外交政策》(The Illusion of Control:Force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部辦室。
肯尼士.麥卡錫(Kenneth Macksey)著(2003),劉廣華譯(2005)《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軍事錯誤》(Military Errors of World War Two),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山姆.薩克宣(Sam C. Sarkesian)、約翰.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史蒂芬.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 著(2002),郭家琪、林宜瑄、李延輝譯(2005)《美國國家安全》(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克勞塞維茲(Garl Von Clausewitz)著,鈕先鍾譯(1980)《戰爭論-上、中、下冊》(On War),臺北:軍事譯粹社。
蓋瑞.哈特(Gary Hart) 著(2004),黃文啟譯(2008)《第四種國力:美國21世紀的大戰略》(The Fourth Power:A Grand Strateg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喬治.威爾森(George C.Wilson)著(2000),吳福生、余忠勇、謝豐安譯(2001)《至關重要的戰爭:國防經費保衛戰內幕》(This War Really Matters:Inside the Fight for Defense Dollar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克里斯多福.休斯(Christopher W. Hughes)著(2004),李育慈譯(2008)《日本安全議題》(Japan's Security Agenda:Military,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愛莉西亞.絲帕(Alicia C. Shepard)著(2004),劉得詮、虹源譯(2005)《縮短鴻溝-軍媒關係與伊拉克戰爭》(Narrowing the Gap:Military, Media and the Iraq War),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軍事發言人室。
奎格瑞.甘迺迪(Gregory C. Kennedy)、凱西.尼爾森(Keith Neilson) 著(2002),高一中、郭家琪譯(2007)《軍事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巴格尼斯(Pagonis, William G.) 著,沈遠峰等譯(1993)《移動山岳:波灣戰爭中領導與後勤之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2004),黃淑芬譯(2006)《中共軍文變化》(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Eli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亞蘭.亞瑟洛德(Alan Axelrod)著(1999),李懷德譯(2001)《巴頓將軍論領導》(Patton on leadership : Strategic Lessons for Corpoorate warfare),臺北:城邦文化文化事業(股)公司。
哈瑞.何伊柏(Harald Hoiback) 著(2003),趙宏斌譯(2006)《曲折的決策-軍事危機中的指揮與管制》(Command and Contro1 in Military Crisis:Devious Decisions),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歐倫.哈拉利 (Oren Harari) 著(2002),樂為良譯(2002)《鮑爾風範:迎戰變局的領導智慧與勇氣》(The Leadership Secrets of Colin Powell),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艾力特.柯恩(Eliot A. Cohen)著(2002),高一中譯(2003)《卓越領導:戰爭期間軍人與政治家的領導關係》(SUPREME COMMAND:Soldiers, Statesmen, and Leadership in Wartim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彼得.費弗( Peter D.Feaver)著(2003),洪陸訓、沈明室、李承禹、鍾春發、劉慶元、王先正、彭成功合譯(2006)《武裝僕人:代理、監督和文武關係》(Armed Servants:Agency, Oversight,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唐.史奈德(Don M. Snider)、卡爾頓凱蕾(Miranda A. Carlton-Carew)著(1995),高一中譯(2000)《美國的文武關係:危機或轉機?》(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 In Crisis or Transition ?),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彼得.費弗(Peter D. Feaver)、克里斯多福.吉爾平(Christopher Gelpi)著(2004),洪陸訓、莫大華、張延延、李承禹玉先正、彭成功、趙崇明合譯(2007)《選擇你的戰鬥:美國的文武關係和武力使用》(Choosing Your Battles:American Civil-Military Relation and The use of Force),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查理.史帝文森(Charles A. Stevenson)著(2006),洪陸訓、彭成功譯(2009)《軍人與政治人物:處於壓力下的美國文武關係》(Warriors and Politicians: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under Stress),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波義士(Robert Pois)、藍格(Ph11ip Langer) 著(2004),陳孝燮、高一中譯(2008)《戰爭中的指揮錯誤》(Command Failure in War:Psychology and Leadership),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瑞貝卡.席夫(Rebecca L. Schiff) 著(2009),莫大華、段復初、張哲銘、郭雪真、駱玲伊合譯(2009)《軍隊與國內政治:文武關係調和理論》(The Military and Domestic Politics:A Concordance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華特.波義尼(Walter J. Boyne )著(2003),謝豐安譯(2007)《克敵制勝:伊拉克自由作戰成敗檢討》(Operation Iraqi Freedom:What Went Right, What Went Wrong, and Why),臺北:國防部部辦室。
安東尼.寇茲曼( Anthony H. Cordesman ) 著(2003),曾祥穎譯(2004)《伊拉克戰爭經驗教訓:大戰略之課題》(The Lessons of the Iraq War:Issues Relating to Grand Strateg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艾許頓.卡特( Ashton B. Carter) 、約翰.懷特(John P. White) 著(2001),高一中譯(2002)《維持優勢:管理國防,因應未來》(Keeping the Edge:Managing Defense for the Future),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辛巴拉 (Stephen J. Cimbala) 著(2002),楊紫函譯(2005)《軍事說服力》(Military Persuasion in War and Policy: The Power of Soft),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James R. Graham著(1993),林敏、黃雅媚、黃淑芬、楊敦玲、張金足譯(1997)《美軍在後冷戰時期的非戰鬥角色》(Non-Combat Roles for the U.S. Militar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Gliuseppe Caforio編(2006),洪陸訓、郭盛哲、錢淑芬、李承禹、鍾春發、彭成功、趙崇明譯(2008)《軍事社會學手冊》(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John P. Kotter著,周旭華譯(2002)《變革》,臺北:天下遠見出版。
Warren Bennis著,李元墩、陳璧清譯(2006)《領導者該做什麼》,臺北:大是文化出版。
Thomas C. Gill等(1990-1993),林敏、聶筱秋譯(1996)《戰略論文選譯III》(Essays on Strategy【VI,VII,VIII,IX】 International Essays【II】),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Paul B. Stares著(1991),高滿榮譯(1996)《北約組織的指揮特質》(Command Performance:The Neglected Dimension of EUROPEAN SECURITY),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Blue Ribbon Defense Panel著,曾雨蒼、張東田譯(1970)《美國防部改組建議研究報告書》(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On Department of Defense),臺北:國防部編譯局。
Keith C. Clark & Laurence J. Legere著,張鍾秀譯(1969)《美國總統與國家安全管理》(The Presid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ecurity),臺北:國防部編譯局。
Jean-Claude Zylberstejn著,周柱尊、黃煥松、俞雅診譯(1995)《1994法國國防白皮書》(Livre blanc Sur la de'fense 1994),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Jennifer M. George, Gareth R. Jones著,吳玲玲譯(2003)《組織行為》(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臺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Henry L. Tosi, Neal P. Mero, John R. Rizzo著,李茂興、陳夢怡譯(2004)《組織行為管理學》(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Joyce S. Osland, David A. Kolb, Irwin M. Rubin著,吳美連譯(2004)《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ric Nordlinger著,洪陸訓譯(2002)《軍人與政治:亞非拉美國家的軍事政變》(Soldiers in politics : military coups and governments),臺北:時英出版社。
Thomas C. Brueau and Scott D. Tollefson編(2006),莫大華、段復初、周寶明、郭雪真、駱玲伊合譯(2009)《誰監督衛國者與如何監督:民主的文武關係》(Who Guards the Guardians and How:Democratic Civil-Military Relations),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Sarkesian , S.C., Williams, J. A. and Bryant, F.B.著,段復初、莫大華等譯(2003)《軍事倫理與基本美德》,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Pan Kennedy著(1990),古昌彬譯(1994)《戰時與平時-大戰略》(Grand Strategies in War and peace),臺北:三軍大學研編室。
Earl Babbie著,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臺北:時英出版社。
DanielV.Wright著(2006),黃文啟譯(2006)〈軍人應知何者當為〉(Soldiers Already Know What is Right),《國防譯粹》,第32卷第九期,頁4-9。
Bruce D.Callander著(2005),陳克仁譯(2006)〈美空軍兵力發展與教育訓練〉(Force Development Hits Its Stride),《國防譯粹》,第33卷第九期,頁40-45。
Richard Meinhart著(2006),陳德門譯(2006)〈1990-2005年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之戰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 by the Chairmen Joint Chiefs of Staff),《國防譯粹》,第33卷第九期,頁46-65。
Ike Skelton著(2006),陳德門譯(2006)〈家庭與前途:未來幹部的五大要務〉(Family and Future:Five Assignments for Future Leaders),《國防譯粹》,第33卷第12期,頁74-79。
Brian Hanley著(2005),周敦彥譯(2006)〈軍事轉型泉源〉(The Wellsprings of TransfOrmation),《國防譯粹》,第33卷第5期,頁68-75。
Janet Breslin-Smith、 Cliff Krieger 著(2009),歐冠宇譯(2010)〈美國國家戰院未來展望〉(Strategic Drift?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al War College),《國防譯粹》,第37卷第2期,頁42-53。
Leonard Wong著(2009),黃引珊譯(2009)〈美國911事件後的軍文關係〉(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a Post-9/11 World),《國防譯粹》,第36卷第11期,頁50-54。
丁樹範(2002),〈實行國防二法的意義與未來展望〉,《國防政策評論》,第二卷,第三期,頁4-10。
張友驊(1991),〈從體制上看軍隊效忠問題-談不要看人,要看國家的意義〉,《國家政策雙周刊》,第十六期,頁7-12。
洪陸訓(1994),〈文武關係之理論、研究途徑和類型學〉,《東亞季刊》,26卷1期,頁57-93。
洪陸訓(1997),〈文武關係理論:西方民主國家的「軍事專業主義模型」〉,《復興崗論文集》,18期,頁1-38。
洪陸訓(2000),〈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戰略與國際研究》,2期,頁67-69。
洪陸訓(2002),〈文武關係文獻探討〉,《復興崗學報》,第74期,頁73-110。
洪陸訓(2002),〈國防二法訂頒後的文武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20期,頁17-34。
劉慶祥(2000),〈中華民國解嚴前後的文武關係〉,《復興岡學報》,第71期,頁27-44。
林佳龍(2000),〈認清四種勢力的期待〉,《新新聞雜誌》,678期,頁61-62。
張中勇(1999),〈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台海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一卷第三期,頁116-119。
鄭大誠(2003),《「國防二法」之評估國家發展研究》,第二卷第二期,頁107-133。
鄭曉時(1992),〈政體與軍隊:台灣文武關係(1950-1987)的一個分析架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頁152。
張璠(2005),〈從6108軍事採購案探討軍事採購之決策與溝通〉,《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5期,頁89-104。
黄介正(2008),〈評析台灣新政府的國防建軍施政〉,《亞太防務》,第二期,頁14-16。
趙翊達(2008),〈從立憲主義看日本防衛省之升格〉,《國防雜誌》,第23卷第4期,頁12-23。
蒲念文、洪淑宜(2006),〈如何打一場不可預測的未來戰爭-培養有思考能力的軍官〉,《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頁41-47。
莫大華(2004),〈美國國防部「國家安全人事制度」的建立及其啟示〉,《國防雜誌》,第19卷第8期,頁73-88。
李柄友(2009),〈慶祝九三軍人節-論專業軍人的內涵與實踐〉,《國防雜誌》,第24卷第4期,頁3-5。
邱俊榮(2009),〈以美軍聯戰教育興革經驗析論深造教育聯合作戰課程規劃〉,《國防雜誌》,第24卷第3期,頁41-48。
蔡承瑋(2009),〈中共軍隊文職人員制度之分析〉,《國防雜誌》,第24卷第3期,頁125-135。
歐陽國南(2008),〈軍事教育與訓練轉型的時代意義〉,《國防雜誌》,第23卷第6期,頁73-82。
歐陽國南(2006),〈國軍領導型態、組織文化對組織效能影響之實證研究〉,《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頁90-101。
蒲念文、洪淑宜(2006),〈如何打一場不可預測的未來戰爭-培養有思考能力的軍官〉,《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頁41-47。
詹哲裕(2006),〈軍事專業倫理的核心概念及其特質〉,《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頁67-77。
田家綺(2006),〈軍事組織文化與領導者決策風格對組織效能之影響〉,《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頁78-89。
莊水平(2007),〈從陸軍大學沿革史談陸軍指參教育精進之方向〉,《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496期,頁85-98。
龔隆生(2006),〈從德國「精實戰略」看國防軍如何走出防禦面向世界〉,《空軍學術雙月刊》,第594期,頁3-26。
林廷陽、袁慶齡,(2010),〈軍事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單位執行力關聯性之研究〉,《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15期,頁76-95。
王俊南,(2010),〈從文武關係論民主國家的「軍事倫理」規範〉,《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16期,頁98-109。
潘憲榮(2010),〈強化溝通力提升軍事領導效能之研究〉,《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15期,頁65-75。
李宗霖、郭嫦青(2007),〈以藍海策略觀點探討國軍人力資源管理〉,《空軍學術雙月刊》,第597期,頁134-149。
葛光越(2007),〈以功能性組織與矩陣編組整合模式探討空軍維修組織再造之研究〉,《空軍學術雙月刊》,第597期,頁77-102。
梁嘉肇(2009),〈我國軍事組織文化對組織成員知識分享影響之個案研究〉,《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09期,頁110-129。
王俊南(2009),〈析論國軍官兵對「軍事倫理」應有的認知〉,《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11期,頁90-102。
何思慎(2007),〈日本升格防衛省之研析〉,《戰略安全研析》,第21期,頁6-9。
柯三吉(2008),〈我國國家公務員選用制度變革之策略性議題:美英日三國改革經驗與啟示〉,《考銓季刊》,第54期,頁1-13。
施能傑(2006),〈政務人力體體系的新制度設計〉,《考銓季刊》,第45期,頁1-19。
陳金福(2007),〈政務官培訓途徑之探討〉,《考銓季刊》,第49期,頁90-105。
顏秋來(2007),〈現行公務人事制廈之檢討與改進芻議〉,《考銓季刊》,第49期,頁106-124。
扶臺興(2004),〈國外學術交流會議與參訪記實〉,《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五卷第三期,秋季號,頁27-51。
中共國防大學研究生院黨委(2008),〈開拓探索走到今天,深化改革成就明天-國防大學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回顧與展望〉,《國防大學學報》,第4期,頁51-56。
張立德(2008),〈國防立委帥化民專訪新任國防部長的挑戰〉,《尖端科技》,287期,頁18-27。
王玉麒(1999),〈後冷戰時期的德國陸軍〉,《尖端科技》,88年七月版,頁116。
顧崇廉(2006),〈台灣國防的黑暗時代〉,《顧崇廉電子報彙集(六)》,第59期,頁93-96。
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
(2005a),〈國防二法實施後,對國軍建立文官制度現況之檢討專案調查報告(一)〉,《監察公報》,第2589期,頁7-33。
(2005b),〈國防二法實施後,對國軍建立文官制度現況之檢討專案調查報告(二)〉,《監察公報》,第2590期,頁5-49。
江明修(2000),〈政權移轉與文官體制的改革〉,《國策專刊》,第15期,頁12-14。
王央城(2008),〈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的安全政策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38期,頁13-15。
陳德禹(1988),〈國家發展與行政中立〉,《中國論壇》,第26卷第11期,頁17。
陳新民(1992),〈法治國家的軍隊一由德國的法制探討〉,《台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2期,頁195。
唐飛(2000),〈制定國防法暨修正國防部組織法落實國防現代化〉,《立法院院聞》,四月號,頁11-14。
陳勁甫、郭春龍(2004),〈「國防二法」立法過程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35-171。
劉國棟(2001),〈國防法與軍政軍令一元化〉,《主計月報》,三月號,頁24-27。
陳修賢(1995),〈企業秘密武器:技術開發〉,收於周慧菁主編,《崛起日本:日本如何在挫敗中脫胎換骨》,頁213-232,臺北:天下雜誌。
孫曉萍(1995),〈企業往何處變〉,收於周慧菁主編,《崛起日本:日本如何在挫敗中脫胎換骨》,頁75-80,臺北:天下雜誌。
鈕大旻(2004),〈從組織變革理論,論國防二法施行後國防體制〉,收於國防大學戰咯學部編,《國防大學戰略學部正九十三年班「學員畢業論文」成果專報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頁5-1-5-44。
蔡萬助、許宏任(2007),〈中共「新軍事變革」研究社群文獻生產力之分析〉,收於顧尚智、李夢麟主編,《2007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桃園:國防大學,頁181-210。
歐陽國南(2005),〈國軍領導型態、組織文化對組織效能影響之實證研究〉,收於羅秋麟主編,《國防大學94年度軍事學術研究論文》,桃園:國防大學,頁1-108。
連捷(2005),〈應用模糊多評準決策法於模擬解放軍「超限戰」戰法犯台模式之研究〉,收於羅秋麟主編,《國防大學94年度軍事學術研究論文》,桃園:國防大學,頁109-208。
楊吉林(1997),〈中華民國文武關係演變之理論探討〉,收於國防大學編,《中正嶺研究學術集刊-軍事社會學特刊》,頁131-149。
曹立平(2007),〈從憲法賦予的人權探討軍人的政治權利〉,收於國防大學編,《軍事社會科學專刊》,桃園:國防大學,頁305-315。
吳傳國(2007),〈國軍基礎軍事院校組織文化的變遷與評估〉,收於國防大學編,《軍事社會科學專刊》,桃園:國防大學,頁21-49。
張光正、呂鴻德(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領袖特質〉,收於高希均、李誠編,《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誠(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工政策〉,收於高希均、李誠編,《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奎博(2002),〈台灣海峽的衝突管理〉,收於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編,《二十一世紀初台海安全與衝突預防》,桃園:國防大學,頁13-28。
莫大華(2003),〈軍事組織改革與文人領軍:美軍聯參組織改革制度面的研究〉,收於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軍事社會科學專題研究》,臺北:政治作戰學校,頁15-25。
沈明室(2007),〈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困境與機會〉,收於王央城編,《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桃園:國防大學,頁187-222。
馬振坤(2007),〈兩岸關係發展的前瞻〉,收於王央城編,《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桃園:國防大學,頁311-330。
楊念祖(2006),〈中共「新安全觀」的認知對新世紀軍事戰略調整的影響〉,收於王高成編,《台灣的戰略未來:建構21世紀臺灣的戰略定位》,臺北:華揚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76-292。
陳文政(2006),〈台灣軍事戰略之演變與前瞻〉,收於王高成編,《台灣的戰略未來:建構21世紀臺灣的戰略定位》,臺北:華揚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294-323。
卜耀宗(2007),〈中共「十七大」黨軍關係之探究〉,收於張文廣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祈》,桃園:國防大學,頁197-214。
蔡國堂(2007),〈中共「十七大」後軍事戰略走向之探究〉,收於張文廣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祈》,桃園:國防大學,頁87-104。
王長河(2007),〈打造21世紀新國軍專業軍事教育革新〉,收於王長河、李安景編,《打造21世紀新國軍專業軍事教育革新》,桃園:國防大學,頁1-1~1-164。
陳柱明(2007),〈陸軍專業軍事教育革新〉,收於王長河、李安景編,《打造21世紀新國軍專業軍事教育革新》,桃園:國防大學,頁2-1~2-16。
曾廣俊(2007),〈海軍深造、進修與基礎層級軍事教育研究〉,收於王長河、李安景編,《打造21世紀新國軍專業軍事教育革新》,桃園:國防大學,頁3-1~3-30。
梁嘉肇(2007),〈空軍軍事教育現況與策進〉,收於王長河、李安景編,《打造21世紀新國軍專業軍事教育革新》,桃園:國防大學,頁4-1~4-67。
傅光華(2007),〈政戰學院與國防管理學院軍事教育研究〉,收於王長河、李安景編,《打造21世紀新國軍專業軍事教育革新》,桃園:國防大學,頁6-1~6-56。
季北慈(2002),〈美國亞太安全政策:反恐怖主義、四年期國防總檢及其它〉,收於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編,《二十一世紀初台海安全與衝突預防》,桃園:國防大學,頁29-40。
張亞中(2002),〈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收於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編,《二十一世紀初台海安全與衝突預防》,桃園:國防大學,頁165-204。
柯克蘭著(1992),徐鍵譯(1996),〈文人政策對軍方之心理影響〉,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軍事社會學譯文彙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243-254。
馬休玆著(1994),陳克仁譯(1996),〈軍人是正當職業嗎?〉,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軍事社會學譯文彙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269-288。
威廉、愛德華著(1993),陳小安譯(1996),〈幹部教育決定一切〉,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軍事社會學譯文彙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133-142。
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2003),李育慈譯(2004)〈軍文關係七十五年來之教訓〉,收於蘿莉.勃奇克(Laurie Burkitt)、施道安( Andrew Scobell )、伍爾澤 (Larry M.Wortze) 編(2004),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The Lessons of History: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497-526。
杜納德.包康( Donald R. Baucom ) 著(1996),吳惠民譯(2003)〈職業軍人與戰士精神〉,收於理察.雷斯特(Richard I. Lester) 編(1997),國防部空軍司令部譯印(2003)《空軍領導統御之理念》(Concepts For Air Force Leadership),臺北:國防部空軍司令部,頁9-33。
法蘭克亨西克(Frank R. Hunsicker)著(1996),吳惠民譯(2003)〈領導者的組織理論〉,收於理察.雷斯特(Richard I. Lester) 編(1997),國防部空軍司令部譯印(2003)《空軍領導統御之理念》(Concepts For Air Force Leadership),臺北:國防部空軍司令部,頁155-173。
麥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著(1996),吳惠民譯(2003)〈責任、榮譽、國家〉,收於理察.雷斯特(Richard I. Lester) 編(1997),國防部空軍司令部譯印(2003)《空軍領導統御之理念》(Concepts For Air Force Leadership),臺北:國防部空軍司令部,頁247-255。
傑姆斯R.羅杰三世(James R.LocherIII)著,張台航譯(2006)〈高華德-尼古斯國防重組法案已然奏效?〉,收於國防大學編,《廿一世紀的美國海軍戰略》(Naval power in twenty-first century:a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reader),臺北:國防大學,頁57-84。
理查.柯恩(Richard H. Kohn)著,張台航譯(2006)〈美國現今文人管理軍事的沒落〉,收於國防大學編,《廿一世紀的美國海軍戰略》(Naval power in twenty-first century:a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reader),臺北:國防大學,頁85-138。
查理士.當雷珀(Charles L. Dunlap, Jr.)著,劉慶順、林芳燕譯(1996)〈2012年美國軍事政變之肇始〉,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戰略論文選譯I》,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1-21。
克里士多佛.尤克里斯(Christopher A. Yulins )著,劉慶順、林芳燕譯(1996)〈1986年高尼國防重組法案:中期評估〉,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戰略論文選譯I》,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47-67。
James H. Toner著(1996),吳惠民譯(1996)〈對軍事倫理教學的建言〉,收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軍事社會學譯文彙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167-184。
Robert H. Scales著(2006),王建基譯(2006)〈教育訓練再革新〉,收於國防部部長辦公室編,《軍事轉型彙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275-292。
Paul Robinson(2008),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譯(2009)〈緒論:軍隊的倫理教育〉,收於Paul Robinson、Nigel De Lee、Don Carrick合編,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編譯《軍隊的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 in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1-16。
Stephen Deakin(2008),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譯(2009)〈桑德赫斯皇家軍官學校( RMAS)精神教育〉,收於Paul Robinson、Nigel De Lee、Don Carrick合編,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編譯《軍隊的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 in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19-38。
Stefan Werdelis(2008),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譯(2009)〈德國武裝力量的倫理教育與品格發展〉,收於Paul Robinson、Nigel De Lee、Don Carrick合編,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編譯《軍隊的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 in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145-152。
Henri Hude(2008),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譯(2009)〈重塑未來法國軍官的倫理訓練〉,收於Paul Robinson、Nigel De Lee、Don Carrick合編,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編譯《軍隊的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 in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155-168。
Asa Kasfer(2008),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譯(2009)〈軍事倫理的教育與訓練:以色列的經驗〉,收於Paul Robinson、Nigel De Lee、Don Carrick合編,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編譯《軍隊的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 in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191-209。
Fumio Ota(2008),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譯(2009)〈武士道戰士的倫理訓練〉,收於Paul Robinson、Nigel De Lee、Don Carrick合編,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編譯《軍隊的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 in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211-227。
Don Carrick(2008),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譯(2009)〈軍隊倫理教育的未來:比較分析〉,收於Paul Robinson、Nigel De Lee、Don Carrick合編,莫大華、段復初、李承禹、郭雪真、駱玲伊編譯《軍隊的倫理教育》(Ethics Education in the Military),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頁267-284。
戴政龍(2001),〈軍事組織再造的再思考:組織精簡觀點〉,發表於「第四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作戰學校,頁405-435。
廖天威(2008),〈從『新制度論』檢視『國防通識教育』與現代化國防體制的實存關係-試擬一個我國邁向『全民國防』的願景〉,發表於「第二屆國防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桃園:元智大學,頁177-210。
何世同(2008),〈成功領導者的行為守則〉,發表於「第二屆國防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桃園:元智大學,頁27-50。
施能傑(1992),〈文官中立的理論與實際-落實文官中立的理想:人事管理政策的觀點〉,發表於「張金鑑教授九秩誕辰」行政學術研討會。
扶臺興(2004),〈成立聯合指參學院之研究〉,發表於「國防部93年度補助軍事院校學術研究案」成果發表會,桃園:國防大學。
歐陽國南(2007),〈以轉型理論探討軍事教育與訓練〉,發表於「國防部96年度國防業務研究」成果發表會,桃園:國防大學。
張國光(2002),〈組織變革後國軍人事管理架構之探討〉,發表於「國防管理學院」學術研討會,北投: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
牛仁傑(2007),《國軍戰院教育與美國戰院教育比較研究-以2007年班為例》,國防大學戰争學院軍事論文。
王長河(2006),《中華民國軍事學門建構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振富(1999),《多元民主時代國軍政治教育的調整與精進》,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樓培麟(2004),《我國國防文官晉用現況及其教育訓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津萍(2002),《中華民國首次政黨輪替後的軍政關係》,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雨涵(2008),《國防部文官離職傾向分析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松輝(1998),《美國文武關係中「文人控制」的理論與實際》,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雅玲(2003),《我國行政中立法制定之研究》,臺北大學碩士論文。
吳紹鈴(2005),《軍人行政中立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黃昭欽(2004),《警察行政中立之研究-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個案》,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朱信憲(2005),《我國警察人員常年訓練-術科訓練之調查分析》,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林亮宇(2001),《憲政主義下國防法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梁枝(2003),《中華民國解嚴後的文武關係》,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武德(2007),《我國與美國文人領軍施行作法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龍(2008),《國防文官制度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青年日報
(2002),〈社論:國防二法施行為國防體制現代化樹立里程碑〉,《青年日報》,2002.2.27,版3。
(2007),〈社論:國軍嚴守分際、貫徹行政中立為國家社會安定關鍵力量〉,《青年日報》, 2007.12.28,版2。
(2007),〈現代軍人應專注戰訓本務並以提升專業知能深自期許〉,《青年日報》,2007.11.21,版2。
(2008),〈日決經援湄公河國家,對抗中共南進政策〉,《青年日報》,2008.1.3,版5。
(2008),〈星學者肯定台灣民主發展〉,《青年日報》, 2008.3.25,版2。
(2008),〈國防法第6條軍人嚴守政治中立之簡介〉,《青年日報》, 2008.4.1,版8。
(2009),〈社論:軍民脈動同步恊力跨越難關重建家園〉,《青年日報》,2009.8.18,版2。
(2009),〈社論:擘劃未來國防政策內涵邁向革新轉型之路〉,《青年日報》,2009.10.21,版2。
中國時報 (2009),〈社論:國防部應大破大立貫徹文人領軍〉,《中國時報》,2009.9.5,版A15。
解放軍報(2000),〈中央軍委頒發『軍隊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解放軍報》,2000.4.15,版1。
廖天威(2006),〈國防事務的學術化與文官化〉,《中央日報》,2006.2.16,版9。
葉素萍、李佳霏(2010),〈落實文人領軍監委盼總統抓住機會〉,《中央通訊社》,2010.1.22。
謝佩穎(2007),〈南韓新政局外交走向與影響〉,《青年日報》,2007.12.24,版4。
李忠謙(2008),〈日擬制定海外派兵永久法案〉,《青年日報》,2008.1.3,版5。
吳冠輝(2008),〈國軍堅守行政中立忠誠捍衛民主憲政〉,《青年日報》, 2008.3.21,版7。
林俊安(2009),〈新局勢中的軍人定位〉,《青年日報》,2009.7.28,版10。
陳柏伸
(2008),〈緬甸軍政府獨裁害民中共坐視不顧〉,《青年日報》,2008.5.12,版5。
(2009a),〈定調國防政策彰顯民主真義〉,《青年日報》,2009.3.18,版3。
(2009b),〈落實依法行政展現改革決心〉,《青年日報》,2009.3.18,版3。
黃易葳、茅毅(2009),〈馬達加斯總统下台政權移海軍司令〉,《青年日報》,2009.3.18,版5。
何世煌(2009),〈宏國總統遭士兵帶走去向不明〉,《青年日報》,2009.6.29,版5。
鄭惠鴻
(2009),〈國軍調整兵力達成防衛固守〉,《青年日報》,2009.7.15,版1。
(2010),〈國防智庫籌備處五日揭牌運作、強化政策研析凝聚國際友我力量〉,《青年日報》,2010.3.3,版3。
熊念慈
(2007),〈國軍是國家安全中流不砥柱〉,《青年日報》,2007.11.21,版3。
(2008),〈國軍服膺憲法貫徹軍隊國家化〉,《青年日報》,2008.3.26,版2。
王光磊(2009),〈宏國再宵禁米契列地提有條件辭職〉,《青年日報》,2009.7.17,版5。
許博淳(2008),〈國防部公布違反行政中立懲處名單〉,《青年日報》,2008.4.2,版2。
向駿(2009),〈從宏都拉斯政變簡析拉美民族困境〉,《青年日報》,2009.8.12,版7。
孔繁嘉 (2009),〈高部長主持楊副部長新職介紹〉,《青年日報》,2009.9.29,版3。
楊宏康(2009),〈崇法務實精益求精貢獻心力彰顯榮耀〉,《青年日報》,2009.12.30,版2。
李忠謙
(2010),〈歐巴馬:阿富汗戰略不變〉,《青年日報》,2010.6.25,版5。
(2010),〈美陣前換將史上有先例〉,《青年日報》,2010.6.24,版5。
梅復興
(2002),〈國防二法樹立國防法治化里程碑〉,《中國時報》,2002.3.15,版12。
(2009),〈看馬英九未來如何治軍用兵〉,《蘋果日報》,2009.9.23,版17。
王文玲(2005),〈《歷史倒帶》「所謂流產七日政變…」〉,《聯合報》,2005.12.22,版A3。
王光慈
(2009a),〈扁升732將軍曾經滿天星〉,《聯合報》,2009.7.15,版2。
(2009b),〈美退伍軍人部長可望訪台〉,《聯合報》,2009.10.20,版2。
楊文傑(2008),〈被遺忘的緬甸誰來援助〉,《聯合報》,2008.5.20,版A1。
盧德允 (2000),〈郝柏村 籲社會勿完全否定過去、新書「八年參謀總長日記」昨發表 強調「將領不能政客化」「文人至少要知兵」〉,《聯合報》,200.1.8,版4。
陳新民(1998),〈非戰鬥業務,請交給文官—國防部應建立文官體制,才能朝向專業化邁進〉,《聯合報》,1998.3.14,版11。
盧德允、汪士淳 (1999),〈軍政軍令一元化 杜絕軍人干政、兩法完成 「任何人可掌國防部」、唐飛為國防法制度化催生 湯曜明:我很高興把權力送出去〉,《聯合報》,1999.12.28,版2。
李志德(2008),〈台籍將領陳肇敏鎮得住軍方〉,《聯合報》,2008.4.28,版A2。
陳長文、陳勁甫(2008),〈國防部長請脫掉國王新衣〉,《聯合報》,2008.5.1,版A15。
王元強(2004),〈操弄族群後 操弄三軍〉,《聯合報》,2004.4.27,版A15。
張宗智 (2009),〈太平洋美軍司令演過捍衛戰士〉,《聯合報》,2009.10.21,版4。
張延廷(2009),〈國軍肅貪有賴依法行政〉,《聯合報》,2009.7.14,版17。
李順德(2009),〈走向文人部長高華柱自稱過渡〉,《聯合報》,2009.9.11,版A4。
孫玉芝(2009),〈唐飛一生奉獻給國家的男人〉,《聯合報》,2009.11.6,版A7。
林琮盛(2009),〈社科院黃皮書中國軍力全球第二〉,《聯合報》,2009.12.23,版23。
黃介正(2010),〈10年磨劍國防轉型無退路〉,《聯合報》,2010.1.12,版15。
張佑生(2010),〈辣嗆統帥-阿指揮官被歐巴馬召回解職〉,《聯合報》,2010.6.24,版18。
蘇位榮(2008),〈買拉艦、郝:李登輝決定、李:沒呈報會談〉,《聯合報》,2008.5.20,版A11。
劉承業(2009),〈高華柱掌國防部律己甚嚴〉,《台灣新生報》,2009.9.11,版5。
管淑平(2009),〈喬治亞破流產兵變控俄羅斯主謀〉,《自由時報》,2009.5.6,版A10。
鄒景雯(2009),〈軍力失衡恐引燃戰火〉,《自由時報》,2009.8.5,版6。
許紹軒
(2008a),〈馬不知兵而統軍國家陷危機〉,《自由時報》,2008.12.25,版A3。
(2008b),〈莫瑞加深心結馬消毒撫軍心〉,《自由時報》,2008.12.25,版A3。
(2009),〈高華柱政壇浮沉又翻身〉,《自由時報》,2009.9.10,版4。
(2010),〈國防部將成立智庫〉,《自由時報》,2010.3.3,版4。
陳成良
(2009),〈軍方逼宮巴基斯坦總統交出核武控制權〉,《自由時報》,2009.11.30,版8。
(2010),〈開嗆總統-美駐阿富汗指揮官丟官〉,《自由時報》,2009.6.24,版16。
謝國榮(2009),〈國軍人事制度等待陽光〉,《中國時報》,2009.9.29,版A12。
張景為(2010),〈超愛當兵的馬總統〉,《中國時報》,2010.3.9,版A15。
亓樂義
(2009a),〈馬擬大刀闊斧改造國防部組織〉,《中國時報》,2009.9.5,版A12。
(2009b),〈未結束敵對海峽中線不能開放〉,《中國時報》,2009.7.7,版A13。
蘇進强(2009),〈重建武德才是要務〉,《中國時報》,2009.9.6,版A11。
呂昭隆
(2009a),〈「扁用4軍人部長3人離職與他翻臉」陳文政:總長接掌國防兩面刃〉,《中國時報》,2009.11.2,版A10。
(2009b),〈監委:軍人任部長至少退役6年〉,《中國時報》,2009.11.2,版A10。
陳洛薇、仇佩芬、吳明杰(2009),〈內閣小改組〉,《中國時報》,2009.9.7,版A4。
江慧真、吳明杰(2010),〈軍方:無關考績和體檢〉,《中國時報》,2010.6.18,版8。
蘇進強(2010),〈募兵制不應削足適履〉,《中國時報》,2010.6.18,版24。
林如昕(2010),〈文人領軍監委期待馬開新頁〉,《中國時報》,2010.1.22,版A4。
吳明杰
(2009a),〈抓黨政軍紀差馬還三缺一〉,《中國時報》,2009.7.27,版4。
(2009b),〈高華柱掌國防部天時地利人和〉,《中國時報》,2009.9.10,版2。
(2009c),〈軍方不應失去專業本分〉,《中國時報》,2009.7.7,版A13。
(2009d),〈陳肇敏與馬蜜月結束下台鞠躬〉,《中國時報》,2009.6.26,版4。
(2009e),〈研究兩岸情勢國防部將成立智庫〉,《中國時報》,2009.11.13,版20。
(2010),〈首座國防智庫本周正式掛牌〉,《中國時報》,2010.3.3,版14。
王志鵬
(2009a),〈國軍結構必須大破大立〉,《蘋果日報》,2009.9.7,版A15。
(2009b),〈如何改變軍中陋習文化〉,《蘋果日報》,2009.7.7,版A18。
王烱華(2009),〈馬屁兵推澄清慢馬修理部長〉,《蘋果日報》,2009.6.26,版A12。
杜念中(2010),〈國防部長重新塑造自己〉,《蘋果日報》,2010.2.3,版A17。
黄國樑(2009),〈政務副首長定案〉,《聯會晚報》,2009.9.16,版6。
二、英文書目
Adam Przeworski.(1992), “The Games of Transition”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 The New South American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ds., Mainwaring, Scott O.Donnell Guillermo and Valenzuela, J.Samuel.Indiana University of Norte Dame Press:105.
Amos Perlmutter and William M. LeoGrande. (1982),“The Party in Uniform: Toward a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6:778-789.
Avant, Deborah D.(1994),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Military Change: Lessons from Peripheral War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Avant, Deborah D.(1996/97), “Are the Reluctant Warriors Out of Control?” Security Studies ,vol. 6, no. 2 (winter): 51-90.
Cohen, Eliot A.(2002), Supreme Command: Soldiers, Statesmen, and Leadership in Wartime. New York, NY: Free Press.
Desch, Michael C.(1999),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The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ric A. Nordlinger.(1977), Soldiers in Polities: Military Corps and Governments. Englewood Cliffs, CA: Prentice-hall.
Feaver, Peter D.(1996), “Delegation, Monitoring, and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agency theory and American civil-military relation”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MA: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1996.5. 4.
Feaver, Peter D.(2003), Armed Servants: Agency, Oversight,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len Segell. (2000),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from Westphalia to the European Union” in Stuart S. Nagel, ed., Handbook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Policy,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Huntington, Samuel P.(1968),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1956), The Soldier and State: The Theory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1994), “An Exchange on Civil-Military Relation ”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 36 (Summer): 27-29.
Holsti, Ole R.(1968),“Content Analysis” Gardner Lindzey and Elliot Aro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Holsti, Ole R. (1998/99),“A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U.S. military and Civilian Society”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2(winter): 5-42.
Horowitz, D. (1977), “Is Israel a garrison state?” Jerusalem Quarterly, no.4:58-65.
Horowitz, D. (1982), “The Israeli defense forces: a civilianized military in a partially militarized society” in R. Kolkowicz and A. Korbonski.eds., Soldiers, Peasants and Bureaucrats, London: G. Allen.
Horowitz, D. (1983) “Israel's war in Lebanon: new patterns of strategic thinking and civilian-military relation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no.6: 83-102.
Horowitz, D. and Lissak, M. (1989a), “Democra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a protracted conflic” Jerusalem Quarterly, no.51: 3-40.
Horowitz, D. and Lissak, M. (1989b), Trouble in Utopia.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emp, Kenneth W. and Charles Hudlin, (1992),“Civil Supremacy over the Military: Its Nature and Limits”,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vol. 19, no. I(Fall):7-26.
Kenneth W. Kemp and Charles Hudlin,(1992) “Civil Supremacy over the Military: Its Nature and Limits” Armed Forces and Sociey,vol. 19, no.1(Fall): 8.
Millett, Allan R.(1979),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and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ershon Center Position Papers in the Policy Sciences, no. 4(April).
Michael Desch.(1999),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The Changing Security Environment,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Rosen, Stephen Peter.(1991), Winning the Next War.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mith, Lois.(1979), American Democracy and Military Power.pp:149-150.
Sam C. Sarkesian.(1981), Beyond the Battlefield: The New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NY: Pergamon Press: 239.
Skelton, William B.(1992), An American Profession of Arms: The Army Officer Corps, 1784-1861. Lawrence, KS: University Press .
Taipei Times.(2009), “Military exercises to include disaster response training” 2009.9.6, Sec.2.
Taipei Times.(2009), “US ‘will not waver on arms pledge” 2009.10.1, Sec.1.
Zegart, Amy B.(1999), Flawed by Design: The Evolution of the CIA, JCS, and NSC.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 網路資源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2001),「本署簡介」,http://www.cga.gov.tw /本署簡介.htm / 本署介,2001/7/31。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總局(2001),「總局簡介」,http://www.cga.gov.tw/coast/introduce/index.htm,2001/7/31。
國防部計畫次長室(2002),「國軍精實案執行概況」,http://www.mnd.gov.tw/division/~defense/mil/join/j5/精實案.htm,2002/3/1。
軍聞社(2002),「國軍『精進案』預定九五年完成」,http://www.mna.gov.tw/inwslsto.asp?id=11440&Lg=t,2002/3/7。
遠景基金會季刊,http://www.pf.org.tw:8080/FCKM/inter/research/report_open.jsp?file_id=549 ,2010/1/31。
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http://ssrc.sinica.edu.tw/ssrc-home/5-1.htm ,2010/1/31。
銓敘部全球資訊網,《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http://www.mocs.gov.tw/law/main_law_list_a.aspx?ln_id=nam09070300000,2010/5/9。
全國法規資料庫,《軍事教育條例》,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lassList.aspx# ,2010/1/31。
國防部法規資料庫網, http://law.mnd.mil.tw/Scripts/Query2.asp?no=A008&name=教育訓練目,2008/10/6。
維基百科-中華民國國防部 http://zh.wikipedia.org/wiki/
國家圖書館 http://www.ncl.edu.tw ,2010/1/31。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http://sticnet.stic.gov.tw ,2010/1/31。
政治大學圖書館 http://www.lib.nccu.edu.tw,2010/1/31。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錄,「國語字典」, http://www.ptsgi.com/chinese_tw2/dictionary/dictionary.html,1998/4。
新浪軍事(2003),「俄羅斯國防部表示俄要加速進行軍事教育改革」, http://Jczs.sina.com.cn,2003/7/7。
「俄羅斯的火藥庫一烽火車臣」,http: //www. eximbank. com. tw/eximbank/eximdocs/news/Russia/mou/chechen-russia. htm,2003/6/10。
杜正勝(2004),《創意台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總統府動員月會專案報告,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931109.htm?open,2004/9/27。
陳新民(2001a),《從法制面論軍政軍令一元化可能之衝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0-002 號,http://www.npf.org.tw/,2001/1/5。
陳新民(2001b),《國防法制的再革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0-050 號,http://www.npf.org.tw/,2001/8/30。
陳新民(2007),《由國防法探究我國統帥權的問題》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01/20000401-3.pdf, 2007/2/5。
陳新民、戴政龍、蔡政廷(2002),《企業精神與國防組織再造》,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1-044 號,http://www.npf.org.tw/,2002/8/29。
隋杜卿(2002),《政策,政治擺中間,理念放兩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1-022 號,http://www.npf.org.tw/,2002/1/10。
廖天威(2001)《從「國防改革小組」的運作論我國國防體制的改革方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0-036號, http://www.npf.org.tw/,2001/6/22。
廖天威(2002a)《湯部長參加美台防禦高峰會 不符國防二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1-108 號, http://www.npf.org.tw/,2002/3/14。
廖天威(2002b)《從湯部長訪美分析美國對台海安全與戰略格局之走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1-118 號, http://www.npf.org.tw/,2002/3/21。
廖天威(2002c)《國防二法與國防體制的未來》,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國政評論」,憲政(研) 091-106 號, http://www.npf.org.tw/,2002/3/14。
丁樹範,〈當前存文人領軍的困境〉,http://www.dsisorg.tw/peaceforum/papers/2002-01/TM0201001.htm
〈布希賀臺灣民主亞洲與世界燈塔〉,《公視新聞網》,2008/3/23,http://www.pts.org.tw/php/news/view_pda.php? TB=NEWS_V2&NEENO=80642
黃煌雄、趙昌平、李炳南、余騰芳(2010),《「國防二法實施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中華民國監察院http://www.cy.gov.tw/message_1.asp?msg_id=2829 ,2010/1/31。
Robert F. Hahn II.(2007),“Politics for Warriors: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ilitary Officers. ” Project on U.S. Post Cold-War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http://hdc-www.harvard.edu/cfia/olin/pubs/no12.htm, 2007.12.15.
Robert F. Hahn II.(1997),“Politics for Warriors: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Military Officers.” Project on U. S. Post Cold-War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http://hdc-www.harvard.edu/cfia/olin/pubs/no12.htm, 2007.12.15.
U.K. Ministry of Defense.( 1999),“Modernizing Defense:Annual Report of Defense Activity ”, http://www.mod.uk/policy/ar98-99/part5.htm, 20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