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竣皓 Yang, Chung-Hao |
---|---|
論文名稱: |
莊子逍遙哲學的生命教育觀研究 A Study on the Life Education View of Zhuangzi's Xiaoyao Philosophy |
指導教授: |
林秀珍
Lin, Show-Jane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莊子 、逍遙哲學 、生命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Zhuangzi, Xiaoyao philosophy, life educ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52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莊子逍遙哲學的生命教育觀,為能深入了解莊子哲學的背景,故首先探討了其所生活的時代與背景。在莊子所處的時代中分別有兩項衝擊會為人的生命帶來影響,其一是世人因競逐名利、是非而起的紛擾;其二是戰亂頻仍而導致的社會動盪。對此,莊子在進行思考與反省後,針對兩大面向提出了他的見解。關於世間競逐於名利之舉,莊子認為是由於心知執著所致,因此他對於價值爭奪提出了批判;而戰禍頻仍所造成的慘重傷亡,也如同催化劑一般引起了莊子對於死亡問題的反思,在他看來生死就如同花開花謝,有生必然有死,因此面對死亡無須過度執著與恐懼。
莊子為解決時代衝擊下所造成的生命問題,他提出了理想的生命樣貌,並且也提出修養工夫的實踐之道,藉此以對治、解決生命的問題,是以在「境界」與「工夫」兩大基石上逍遙哲學也因此而建立。由於逍遙哲學是針對生命問題而有之,因此蘊含了許多生命的智慧與哲理,而這些哲理實際上可看作是莊子給予世人的生命教育。由於莊子所反省的生命問題諸如:價值爭奪、死亡問題等,實際上是超越時空限制的永恆性問題,故而逍遙哲學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觀點也為當代生命教育帶來了啟示。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life education concept of Zhuangzi's Xiaoyao philosoph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the author first discusses the era and background of his life. In the era in which Zhuangzi is located, there are two impacts that will affect people's lives. One is the chaos of the world for competing for fame and fortune, and the other is the social unrest caused by frequent wars. In this regard, after thinking and reflecting on it, Zhuangzi put forward his views on the two major aspects. Regarding the world's competition for fame and fortune, Zhuangzi believes that it is due to his perseverance, so he criticizes the value competition; the heavy casualties caused by the war, but also the catalyst generally caused Zhuangzi to reflect on the death problem. In his view, life and death are like the flowers bloom and fade, and there must be death in life.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for excessive attachment and fear in the face of death.
In order to solve the lif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the times, Zhuangzi put forward the ideal life appearance, and also proposed the practice of self-cultivation,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olving and solving life, it is in the "realm" and " The two cornerstones of the "work" are also established. Because the philosophy of Xiaoyao is directed at life, it contains many wisdoms and philosophies of life, and these philosophies can actually be regarded as the life education that Zhuangzi gives to the world. Because Zhuangzi's introspective life problems such as value competition and death are actually the eternal problems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e life education perspective contained in Xiaoyao philosophy also brings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life education.
壹、中文部分
丁肇九(2019,1月)。我們會被AI取代嗎?李開復談人工智慧的力量與迷思。
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12559
水渭松(2007)。新譯莊子本義。台北市:三民。
王邦雄(1993)。莊子道。台北市:漢藝色研。
王邦雄(1996)。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
化,23(9),1962-1971。
王邦雄(1999)。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台北市:立緒文
化。
王邦雄(2004)。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王邦雄(2004)。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邦雄(2006)。《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14,15-
31。
王邦雄(2010)。老子十二講。台北市:遠流。
王邦雄(2013)。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台北市:遠流。
朱伯崑(2000)。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載
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頁63-76)。台北市:文史哲。
朱莉美(2003)。莊子與海德格爾「生死觀」的比較。德霖學報,17,143-167。
江蘭貞(2014)。生命意義的自覺與實踐。生命教育研究,6(2),1-29。
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1982)。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12,113-
130。
何文男(2008)。生命與信仰。台北市:華騰文化。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市:心理。
吳汝鈞(1998)。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市:文津。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市:心理。
吳怡(1991)。逍遙的莊子。台北市:東大。
吳怡(200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市:三民。
吳順令(2005)。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吳靖國(2006)。生命教育─視域交融的自覺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吳肇嘉(2011)。莊子應世思想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吳曉樂(2014)。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老師
的見證。台北市:網路與書。
李日章(2000)。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聿勛、唐耀棕(2013)。台灣的靈性學習課程─新時代入世精神的再現與教育
實踐。德明學報,37(2),63-76。
李偉文(2010)。電影裡的生命教育。台北市:天下雜誌。
李瑞娥(2009)。生命教育─探索人生歷程的學習。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漁叔(2019)。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錫錕(1987)。政治意識型態擴散之研究─春秋戰國之案例。三民主義研究所
叢刊,19,30-31。
杜保瑞(1995)。莊周夢蝶。台北市:書泉。
杜保瑞(2012)。中國哲學史方法論─以四方架構為中心。亞非文集,3-27。
林秀珍(2015)。老子哲學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品石(2011)。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
林曉雲(2019年3月)。老師逼學生喊政治口號中大壢中明緊急開會查違法。自
由時報電子報。取https://news.ltn.com.tw/news/Taoyuan/breakingnews/2725097
林耀南、徐達光(2008)。物質主義之本土性概念之初探。商管科技季刊,9
(1),1-29。
邱棨鐊(1999)。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市:文津。
姚秀彥(1984)。先秦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胡適(1999)。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適(2008)。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君毅(1978)。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孫叔平(2003)。中國哲學史稿。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
孫效智(2013)。大學生命教育的理念與策略。生命教育研究,5(2),1-37。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
月刊,251,48-72。
徐復觀(1987)。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徐超聖(2019)。國民小學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之探討-十二年國教課綱之角度。
灣教育評論月刊,8(1),212-218。
高柏園(2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市:文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期末報
告。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永昇(2007)。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松輝(2005)。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
張建成(2000)。教師權威Teacher Authority。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968/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淑美(2008,11)。生命與教育的雙修並練-靈性教育理念與實踐。載於圓照
寺舉辦之「97年度全國中小學教師生命教育成長營」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
集,(頁118-129),高雄縣。
張碧如、孟祥仁(2014)。生命教育。台北市:洪葉。
張銀樹(2006)。莊子遊的人生哲學思想。台北市:輔大。
張默生(1994)。莊子新釋。台北市:明文。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9年3月)。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新
聞稿。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65085
曹德本(2001)。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市:高等教育。
曹慕樊(2005)。莊子逍遙遊篇義。載於冉云飛(編),莊子十二講(頁227-
239)。北京市:華夏。
許慈修(2017)。莊子思想研究──從莊子的生死智慧走向生命療癒(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台中市。
郭玉霞(2000)。直觀教學。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B%B4%E8%A7%80%E6%
95%99%E5%AD%B8
郭秀華(2012)。「四念處」大乘菩薩行法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
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新北市。
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
郭靜晃(2002)。生命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鼓應(2007)。老莊新論。台北市:五南。
陳德和(2005)。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市:里仁。
陳聰文(2000)。表徵系統論。教育大辭書。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994/
傅佩榮(2002)。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市:立緒。
傅佩榮(2013)。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台北市:立緒。
傅偉勛(1997)。生命的學問。台北市:生智。
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市:東大。
勞思光(2010)。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市:三民書局。
曾煥棠(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台北市:揚智文化。
辜琮瑜(2010)。生死學中學生死。台北市:法鼓文化。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市:揚智文化。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市:藍燈文化。
馮滬祥(2005)。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市:學生書局。
馮鐵流(2005)。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重慶市:重慶出版社。
黃克劍、鍾小霖(編)(1993)。方東美集。北京市:群言。
黃培鈺(2005)。生命教育通論。台北市:新文京。
黃錦鋐(1991)。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
黃麗萍(2008)。探索生命教育的靈魂─靈性學習。立德學報,6(1),21-34
楊伯峻(2015)。春秋左傳注。台北市:洪葉。
楊欣育、郭芳智、張世其(2014)。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人際與心理影響之研
究,管理資訊計算特刊,3,272-291。
楊茹美(2010)。台灣圖畫書(1988~)中之老莊死亡哲學研究。萬竅:中華通識
教育學刊,12,39-69。
楊寬(2004)。戰國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台北市:黎明文化。
溫洪隆(2006)。新譯戰國策。台北市:三民。
葉海煙(2006)。莊子的處世智慧。台北市:健行。
葉海煙(2015)。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市:東大。
葛中岳、武國卿(1992)。中國戰爭史。北京市:金城出版社。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趙衛民(1998)。莊子的道。台北市:文史哲。
劉作揖(2007)。生死學概論。台北市:新文京。
劉明德、王心慈(2003)。生死教育─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笑敢(2010)。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部。
劉棨鐊(1999)。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市:文津。
劉福增(2007)。莊子精讀。台北市:水牛。
劉澤華(1991)。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省:吉林教育出版社。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浙江省:浙江人民出版社。
劉貴傑(2000)。思辨。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五)(頁182-
183)。台北市:文景。
樓宇烈(2010)。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市:中華。
蔡培村、武元瑛(2008)。生命教育─探索與修鍊。台北市:麗文文化。
蔡培村、武文瑛(2008)。生命教育─探索與修鍊。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耀明、王美瑤(2016)。從佛學觀點探討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命困境。佛教圖
書館館刊,61,113-116。
鄧運林(2001)。國中小死亡教育課程建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
(頁275-294)。台北市:心理。
鄭曉江(2006)。生死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蕭公權(1993)。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市:東方人文。
賴錫三(2013)。道家型知識分子論。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錫三(2013)。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台北
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錢穆(1991)。莊老通辨。台北市:東大圖書。
錢穆(1995)。國史大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國樑(2015)。論莊子內七篇對知的超越與圓融-以認知的差異性和弔詭性為
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嘉
義縣。
顏崑陽(1994)。人生是無題的寓言。台北市:躍昇。
瀧川龜太郎(2010)。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萬卷樓。
貳、英文部分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Dewey, J. (1972). My pedagogic creed. In J. A. Boydston (Ed.), John Dewey: The early
works, 1882-1898 (Vol. 5, pp. 84-95).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