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丹慧
Wang,Tan-Hui
論文名稱: 台灣單車旅行書寫研究
The study of Taiwan cycling writing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旅行書寫單車騎士單車旅行單車遊記女遊書寫
英文關鍵詞: Travel writing, bicyclist, cycling travel, cycling travels, female travel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3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3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台灣單車旅行書寫為研究主題,以旅人騎乘單車旅行國內或國外所寫下的遊記散文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隨著1990年代起台灣旅行風氣日盛,帶動旅行相關書籍的出版,這些書籍的內容,由實用取向的旅行指南或旅行圖文書,走向具有文學深度與價值的散文創作。1997、1998年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舉辦的旅行文學獎,是影響旅行文學創作與旅行文學相關研究的關鍵。台灣現代散文研究興起了一股「旅行文學熱」,旅行文學的內涵與定義被熱烈討論著。一般認為深刻的旅行文學反映旅人的主體經驗,與「他者」的交會之下所產生的內在性變化,並透過返家後的寫作,將異地行腳的自我觀照及反思轉化為文字。
    早在1984年,台灣單車騎士胡榮華在國內旅行風氣尚處萌芽之際,便完成全球跨騎的壯舉,寫下一系列單車旅行遊記。跟隨他的步伐,1990年代以後,跨國、跨洲的台灣單車旅人絡繹不絕,寫下他們在這一段生命的出走中,如何探索、轉換、成就自我主體,在旅行書寫創作上佔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隨著綠能運輸與環境議題受到重視,騎士們也不忘關懷自身所處的台灣,展開他們的單車「在地旅行」,寫下他們對於土地的關愛,表達對生活環境的訴求。
    建立在騎士們深刻踩踏經驗下,這些作品有著單車旅人獨特的體察。本文先由騎士所書寫的空間經驗切入文本內容的探究,「空間」指的不只是具體實有的存在,也可能是各種經驗的抽象空間。單車騎士在旅行中不斷與自己對話,與自己熟悉的出發地作比較,對記憶中的空間有追索、有反思。單車旅人移動過程中觀看的視角也有所不同,有的將單車旅行視為一「自由國度」,有的在旅行中反覆確認「地方」的真實意義,有的騎士則把旅行視為一種有形、也是無形藩籬的跨越。
    關於生命中的單車之旅,單車騎士在旅行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引發深層內在自我的再認識。其中「性別」因素更影響了單車旅行經驗與書寫,男性與女性騎士的相異之處一是表現在自我主體的追求,二是反映出傳統價值觀給予「性別」的刻板印象。單車旅人有所追尋,不論這趟單車之旅是冒險、是瀟灑,不論男性或女性騎士,「自我信念」的重新思考都讓他們完整了自己的生命。進一步研究「性別意識」之下所造成的書寫差異,可反映出台灣單車遊記作品中豐富的面向,而單車旅行書寫散文實有與社會文化、時代關係密切之處。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cycling travel writing by analyzing travels and prose written b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ycling travelers. In 1990s, travel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which encourages the increasing publication of travel books. The content of travel books changes from practical travel guides or illustrated books to creative proses filled with literary depth and value. The China Airline and the Eva Airline held the travel literature awards in 1997 and 1998, which played a key role in influencing relevant studies of travel literature and its creative writing. Studies of Taiwan’s contemporary prose upsurges a trend toward “travel literature fever”, which fosters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aning and the definition of travel literature. Generally speaking, profound travel literature reflects traveler’s subjective experience which is his or her internal variation out of his or her interaction with the others. Such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is turned into words after the journey.
    In 1984, the bicyclist Ronghua Hu (胡榮華) has completed the international tour by bike and written a series of cycling travels. Following his lead, more and more cycling travelers have experienced cross-nation and cross-continent journey and written down their stories about how to explore, transform, and complete their selfness. This kind of writing becomes a heat in creative writing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addition, following the trend of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ssue are upheld, bicyclists also care about their hometown, Taiwan, and carry out local cycling tour. They write down their care and love to this land and deliver the demand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his kind of work has cycling travelers’ specific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ir profound cycling journey.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exploring bicyclists’ writing about their space experiences. Space refers to not only tangible existence but also all kinds of intangible space derived from experiences. Bicyclists talk to themselves consistently during the journey and compare where they travel with where they are from. As to their memorial space, they have explorations and reflections. The perspectives of bicyclists are diverse. Some take cycling travel as a “free kingdom”. Some confirm back and forth the real meaning of “locality”. Others take travel as a crossover of tangible or intangible hedges.
    Regarding cycling travel of life, bicyclists shape their own identity during the journey and ignite profound re-recognition of internal selfness. Among them, the factor of gender influences cycling travel writing and experienc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bicyclists are shown in two perspectives. One is shown as the pursuit of selfness. The other is shown as a reflection of the stereotype of gender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value. Bicyclists have something to pursue that no matter this journey is adventurous or causal; no matter the bicyclist is male or female, the reconsideration of selfness makes them fulfill their respective lives. Studying further different writing derived from gender consciousness can present the diversity of cycling travel literature in Taiwan. The prose and the writing of cycling travel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societal culture and the era.

    目次 摘要………………………………………………………………………………………………………………..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9 一、研究範圍 19 二、研究方法 2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4 第二章 以文字再現旅行——單車旅行書寫與書籍出版源流探看 27 第一節 單車旅行文化的探討 27 一、關於單車旅行 27 二、國內重要單車活動紀事 29 三、台灣單車旅行與日本 31 第二節 台灣旅行相關書籍出版發展 33 第三節 台灣單車旅行書寫發展 39 一、跨國單車遊記 39 二、島內單車遊記 43 三、單車旅行與文學 45 第三章 台灣單車旅行書寫中的空間凝視 47 第一節 原鄉追尋 48 一、衝擊與認同 49 二、意象建構 54 三、意義與訴求 59 第二節 移動與觀看方式 65 一、追索並眷戀「自由」 66 二、地方意義的重視 69 三、邊界的跨越 75 第四章 台灣單車旅行書寫的性別主題意涵 79 第一節 男性單車旅行的生命度量 81 一、生命轉換的探索 82 二、征服、挑戰與冒險 87 三、自在瀟灑的生活態度 94 第二節 女性單車旅行的生命出走 98 一、「自我」出走 100 二、突破限制 104 三、獨特的觀照與自覺 110 第三節 兩性在單車旅行書寫上的差異 120 一、自我主體的書寫差異 120 二、社會價值觀所造成的書寫差異 126 第五章 結論 132 參考資料…………………………………………………………………………………………………...137

    一、 專書
    (一) 台灣單車旅行作品(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B2P:《單車壯遊,從北京到巴黎》(台北:華杏,2009年5月)。
    Frog蛙大(楊明晃):《島內出走》(台北:遠流,2008年11月)。
    Ting: 《單車浪遊》(台北:華杏,2007年3月)。
    王挺鈞:《一人單車環法賽MON TOUR de FRANCE》(台北:時報,2007年8月)。
    江心靜、林存青:《Vicky&Pinky單車環球夢(forever young紀念版)》(台中:藍色空間,2011年4月),頁30。此紀念版是江心靜(本名江秋萍)、林存青(本名林姬瑩)將2002年出版的舊作《Vicky&Pinky單車環球夢》重新編輯再版。
    江心靜作,林存青攝:《協力車環中國海紀行——Vicky&Pinky亞洲慢慢來:日本沖繩&九州》(台北:聯經,2009年9月)。
    李後璁、李怡臻:《白馬換鐵馬:重返西遊記》(台北:大塊,2010年11月)。
    林姬瑩Vicky&江秋萍Pinky:《單車飛起來——勇闖紐澳》(台北:大田,2000年3月)。
    林祐君:《輪.轉到西藏:單車.夢想.天堂路》(台北:原富傳媒,2015
    年1月)。
    胡榮華:《單騎走天涯》(台北:聯經,1987年3月)。
    胡榮華:《藍駝江山萬里行》(台北:聯經,1990年11月)。
    洪川:《台灣單車旅行地圖》(台北:晨星,2005年4月)。
    洪挺鈞:《一人單車環法賽MON TOUR de FRANCE》(台北:時報,2007年8
    月)。
    高慶豐:《騎單車,橫越美國》(台北:華杏,2009年4月)。
    殷士閔:《無疆的騎路:一個人,一台單車,3000公里歐洲跨國手記》(台北:允晨,2011年6月)。
    鳥叫練:《時速20公里的風景——單車,美食和朋友》(台北:天下,2008年5月)。
    許文澍:《2000公里の單車夢——從福岡到東京,2輛單車.33天.40000元》(台北:二魚,2009年4月)。
    許文澍: 《單車西遊記——10萬元環遊南歐88天》(台北:二魚,2010年11月)。
    陳懷恩、黃建和:《單車環島練習曲》(台北:大辣,2007年10月)。
    陳守忠、陳萱:《2100公里的禮物——我6歲,我騎絲路》(台北:三采,2010年7月)。
    陳忠利:《海平面以上3275以下——迷戀單車國道》(台北:時報,2013年6月)。
    張子午:《直到路的盡頭》(台北:木馬,2010年2月)。
    張文華:《GO!熱血醫師的鐵馬環島行(訓練計畫×運動傷害防護×追夢旅程全紀錄)》(台北:城邦,2013年4月)。
    張建維:《單車離島——漫行15座島嶼,用最美的速度》(台北:時報,2013年6月)。
    張永威:《騎在天使安排的道路上:一位傷心的大男孩,108天美國公路療癒之旅》(台北:太雅,2014年10月)。
    黃建和:《單車放浪:一台車,一本書,一張地圖,一路騎到天涯海角》(台北:大辣,2008年11月)。
    游惠玲、廖威棋、謝禮仲等人主編:《單車壯遊——20種2輪由台灣的方式》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2011年4月)。
    褚士瑩:《旅人隨身書——女性自助女遊手冊》(台北:方智,1995年2月)。
    蔡能賢口述、劉羽文撰稿:《放手真好!台積電56歲副總1萬8000公里單車壯遊記》(台北:商業週刊,2011年08月)。
    劉士銘:《我在西藏曬靈魂》(台北:時報,2015年5月)。
    謝旺霖:《轉山(新版)》(台北:遠流,2013年6月)。
    謝綸:《輪現法國——單車慢踩,60天的法國旅遊筆記》(台北:城邦,2013年6月)。
    藍麗娟:《就溜吧!拋開一切環島去——女力單車體驗記》(台北:如何,2008年11月)。

    (二) 一般著述(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Barbara Hodgson著,洪世民譯:《襯裙、驛馬車、愛冒險的女人——女人旅行三百年紀事》(台北:山岳,2005年8月)。
    C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4年3月)。
    Edward J.Mayo,Lance P. Jarvis著,蔡麗伶譯:《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1990年9月)。
    Jeffery C.Alexander,Steven Seida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論》(台北:立緒,1997年7月)。
    Jeffrey A. Kottler著,黎雅麗譯:《旅行,重新打造自己》(台北:天下,1998年6月)。
    Joy Magize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店,2000年3月)。
    Joanne Entwistle著,郜元寶譯:《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5月)。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年5月)。
    Mike Crang著,王志宏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5年6月)。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2006年8 月)。
    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1994年4月)。
    Sam Keen著,張定綺譯:《新男人——21世紀男性的定位與角色》(台北:時報,1994年5月)。
    Tim Cresswell,王志弘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2月)。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5月)。
    王伯軒:《文本多維: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台北:秀威資訊,2010年2月)。
    山田美緒:《滿點自行車——環遊世界的自行車女車手圖文旅行日記》(台北:時報,2013年1月)。
    瓦歷斯.諾幹:《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1992年9月)
    丘引:《愛走就走》(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4月)。
    石田裕輔:《不去會死》(台北:遠足,2007年1月)。
    石田裕輔:《用洗臉盆吃羊肉飯》(台北:遠足,2008年3月)。
    石田裕輔:《一路騎下去》(台北:大家,2010年9月)。
    石田裕輔:《一路吃下去》(台北:時報,2011年10月)。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1997年1月)。
    江心靜:《永不停歇的旅人》(台北:木馬文化,2015年9月)。
    李黎:《尋找紅氣球》(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7月)。
    吳明益:《蝶道》(台北:二魚,2003年)。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1987年8月)。
    林志豪等:《在夢想的地圖上——第三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台北:天培,2000年11月)。
    花松村編纂:《台灣鄉土全誌第八冊—高雄縣》(台北:中一,1996年5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輯:《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0年2月)。
    孟樊:《旅行文學讀本》(台北:揚志,2004年3月)。
    阿盛主編:《九歌一〇三年散文選》(台北:九歌,2015年3月)。
    封德屏主編:《四十年來家國:返鄉探親散文》(台北:文訊,1989年)。
    施瓊瑜:《寂靜之聲》(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6月)。
    胡錦媛:《台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2014年4月)。
    柯裕棻:《甜美的剎那》(台北:大塊,2007年10月)。
    席慕容:《有一首歌》(台北:洪範,1983年10月)。
    徐仁修:《思源埡口歲時記》(台北,遠流,1996年11月)。
    徐仁修:《邊陲東部》(台北:秋雨,2000年4月)。
    茶花小屋:《早安,自行車——城市騎士日記》(台北:華城,2007年2月)。
    莊永明:《台灣世紀回味Vo1.2,生活長巷1985–2000》(台北:遠流,2011年6月)。
    埜口保男:《上班族騎車環遊世界》(台北:樂活,2012年11月)。
    孫廣文:《隨著火車去旅行:中國紀行》(台北:華城圖書,2015年4月)。
    陳昭如:《新女遊主張》(台北:探索文化,1995年6月)。
    陳少聰:《航向愛情海》(台北:麥田,1995年5月)。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台北:麥田,2006年2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11年2月)。
    陳室如:《相遇與對話——台灣現代旅行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8月)。
    張曉風:《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台北:九歌,2003年5月)。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4月)。
    國立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輯:《台灣旅遊文學論文集》(台北:五南,2006年5月)。
    舒國治等:《縱橫天下——長榮環宇文學獎》(台北:聯合文學,1982年12月)。
    舒國治等:《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台北:元尊,1997年12月)。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台北:遠流,2000年12月)。
    舒國治:《流浪集》(台北:大塊,2006年10月)。
    舒國治:《台灣重遊》,(台北:大塊,2008年5月)。
    湯士鑄等:《魔鬼.上帝印.印第安——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台
    北:元尊,1998年12月)。
    黃威融:《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台北:聯經,1998年7月)。
    黃建家:《逐夢踩天涯——鐵馬家庭環球筆記》(台北:民生報,2003年8月)。
    楊育禎:《台南嗑小食100》(台北:宏碩文化,2015年1月)。
    漢學研究中心:《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國家圖書館出版,2009年10月)。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2009年10月)。
    劉克襄:《安靜的遊蕩》(台北:皇冠,2001年8月)。
    劉克襄:《11元的鐵道旅行》(台北:遠流,2009年4月)。
    劉文祥:《三島遊騎夫》(台北:皇冠,2007年11月)。
    謝旺霖:《轉山——邊境流浪者》(台北:遠流,2013年6月)。

    二、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WolffJanet著,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第324期,1999年5月,頁29–49。
    方群:〈三毛等作家的旅行寫作〉,《幼獅文藝》第84卷第5期,1997年5月,頁47–50。
    李文冰記錄、整理:〈八十六年冬令大專青年文藝營活動紀實(下)——回歸點
    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第84卷第5期,1997年5月,頁43–46。
    汪冠民:〈一個文化概念的建構之反思——原住民知識份子對「原住民」概念的建構〉,《傳播文化》第9卷,2002年春,頁1–35。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頁45–65。
    林存青、江心靜:〈勇於逐夢的軌跡——談品牌力量及價值〉,《明道文藝》第403期,2009年10月,頁21–24。
    范銘如:〈後山與前哨:東部和離島書寫〉,《台灣學誌》創刊號,2010年4月,頁61–74。
    胡衍南:〈心靈逍遙遊——國內中文旅遊書現況〉,《出版情報》第98期,1996
    年6月,頁2–5。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第83卷第
    11期,1996年11月,頁24–28。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下)——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第83卷第
    12期,1996年12月,頁51–59。
    胡錦媛主講,李文冰記錄整理:〈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第84期第5卷,1997年5月,頁43–46。
    胡錦媛:〈聯合短評——換個方式來旅行寫作〉,《聯合文學》第158期,1997年12月,頁13。
    胡錦媛:〈返鄉敘事缺席:台灣當代旅行文學〉,《文化越界》第9期,2013年3月,頁43–74。
    洪義荃、吳龍山:〈運動樂活島推廣——單車成年禮〉,《國民體育季刊》第41卷第1期,2012年4月,頁46–50。
    洪銘水:〈台灣離島作家夏曼藍波安的《黑色的翅膀》——來自「第四世界」的視角〉,《多元文化交流》第6期,2014年6月,頁64–78。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頁29–69。
    陳世耀:〈數位時代下雜誌出版的生態與現象〉,《2007年中華民國出版年鑑》,2007年10月,頁91–98。
    傅伯寧:〈從「旅行經濟學」談旅行的本質〉,《人本教育札記》第133期,2000
    年7月,頁30–32。
    黃亞琪:〈台灣,我愛你——「騎」出千萬票房的《練習曲》〉,《台灣光華雜誌》第32卷第8期,2007年8月,頁82–87。
    須文蔚:〈數位文學的前世今生〉,《文訊》183期,2001年1月,頁42–43。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社群五年來的變遷(2000~2004)〉,《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59–66。
    須文蔚:〈讀寫者時代降臨——第一屆台灣文學部落格獎舉辦的意義與期待〉,《文訊》第266期,2007年12月,頁69–75。
    詹宏志:〈硬派旅行文學〉,《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年9月,頁98–99。
    葉景成:〈書籍出版的未來趨勢探討〉,《華岡印刷傳播學報》第30期,1999年,頁104–11。
    路遙:〈旅遊書觀察〉,《出版界》第70期,2004年4月,頁48–49。
    蔣偉傳:〈單車環島——自助旅行者夢想與成長的起點〉,《代步與休閒產業雙月刊》第41期,2008年10月,頁22–25。
    劉虹風整理採訪:〈「旅行文學」——在追尋/驗證、真實/虛構之間〉,《誠品好讀悅報》第1期,2000年7月,頁25–99。
    賴維菁:〈西班牙的拼貼畫——評賽拉亞卡利亞之旅〉,《中外文學》第25卷第6期,1996年12月,頁176–181。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
    2008年3月,頁35–52。
    蘇碩斌:〈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台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9期,2014年10月,頁255–286。

    三、 學位論文(依時間先後次序)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邱珮瑄:《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林玄淞:《臺灣當代「自然╱旅行」書寫研究——兼論劉克襄:「自然╱旅行」的書寫與成就》,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黃蕙嵐:《由敘事角度切入看旅遊指南的景點再現與景點製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康代育:《以度假生活型態論台灣旅遊刊物之市場區隔》,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大鈞:《心遊於物:席慕蓉、舒國治、鍾文音的旅行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莊麗薇:《自助旅行、觀光與文化想像:以台灣的自助旅行論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雅雯:《消費者對旅遊指南編排設計之偏好研究——以日本東京為例》,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湘如:《吳明益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玟錚:《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行動》,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翰琳:《旅行的女人——以鍾文音、陳玉慧、黃寶蓮的旅行書寫為觀察對象》,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譚惠文:《台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何蓓茹:《九○年代女作家的旅行書寫——以鍾文音、師瓊瑜、郝譽翔、張惠菁為核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沈盛圳:《神馳:台灣單車環島旅行體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林韻文:《九〇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陳盈惠:《戰後台灣鐵道旅行書寫研究——以洪致文、劉克襄為主》,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廖明慧:《看見新女性「運動」——女性主義在NIKE電影中的具象與再現》,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2009年
    王羽家:《台灣當代男性旅行文學研究——以舒國治、劉克襄、吳祥輝為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宋岡玲:《單車族之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洪媛筱:《三毛散文中的旅行書寫》,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許如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榆沁:《迎風獨奏——女性單人單車環島之旅行的意義》,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國寶:《台灣自行車環島自助旅行者的旅遊行為與環境識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傅淑梅:《台灣女性海外自助旅行經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邱麗穎:《單車騎士運動參加動機、影響因素及持續涉入之因應策略》,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書安:《移動「心」發現——論鍾文音的旅行書寫》,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蘇暉中:《90年代後台灣在地旅遊書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洪培雅:《柯裕棻散文的空間與常民生活書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婷妤:《單車另類觀光:台灣單車足跨歐旅程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
    陳宏立:《環島遊台灣主題電影之意義建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蔡明男:《找尋幸福的所在——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陳心竺:《地方,記憶與想像:「台中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的地誌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四、 網路資源
    Montague單車樂活騎士網誌:〈台灣,用騎的最美〉,http://lohasyark.blogspot.tw/2010/08/blog-post.html?showComment=1411212062237。
    中華民國觀光局——觀光市場調查摘要,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
    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4658。
    陳室如:〈運動旅行——台灣單車遊記文化探析〉,取自CSA文化研究學會,資料來源:http://www.csat.org.tw/paper/E2-2_陳室如.pdf。
    教育部體育署:http://www.sa.gov.tw/wSite/mp?mp=11。
    IDEAS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http://www.ideas.iii.org.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