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鄧書華 Shu-Hua Teng |
---|---|
論文名稱: |
運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改善國中學生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by using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to improve the peer-relation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顏妙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4 |
中文關鍵詞: | 休閒輔導 、行動研究 、國中學生 、同儕關係 、社交測量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4 下載:4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運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改善國中學生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
中文摘要
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生涯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力,然而現有協助國中學生改善其同儕關係的相關策略成效,卻多因執行時間不足,乃至於社會風氣與升學主義而無法完全發揮其效能。本行動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休閒輔導課程方案,並期望以之為策略協助國中學生改善其隱性同儕關係不良的問題。
在經歷過一年的行動研究過程,發展並實施了廿九個休閒輔導課程方案,分析六名參與課程的八年級學生之同儕關係變化,並訪談學生導師及校內相關行政人員後,透過資料的三角檢核,得到下列的研究成果:
一、 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發展方面,確定了幾項未來繼續發展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基本原則:
1. 以主題休閒體驗活動為核心的模組式課程方案發展。
2. 融入群性化教學模式,以學生需求為課程方案核心。
3. 以分組活動體驗為起始,以經驗回顧、討論分享收尾。
4. 彈性調整課程方案實施時間,以提升在校園內實施的可行性。
5. 廣泛開發休閒資源與設施,以增加方案的多元發展性。
二、 學生同儕關係的輔導方面,可以歸納得到休閒輔導課程方案對學生同儕關係改善的主要幫助如下:
1. 促進學生團體參與態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 有助建立良好的同儕互動態度與價值觀念。
3. 對於社交技巧的培養,有相當訓練的效果。
4. 能夠增進學生意見與情感表達溝通的能力。
三、 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多元應用方面,則有下列領域的拓展:
1. 語文領域在作文情境營造方面的教學應用。
2. 綜合領域與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應用:如休閒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
3. 規劃休閒輔導課程為校內彈性課程的計畫。
4. 用以為班級導師從事班級經營工作的工具。
為了使未來的研究者或下一階段的行動研究成效能夠更為顯著,歸納出下列幾項應該修正或可以嘗試的發展建議:
一、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發展方面
1. 開發新休閒輔導課程模組因應學生多元需求
2. 整合校內相關資源提升同儕關係輔導效果
二、 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1. 辦理「社交測量的實施與應用」之教師研習
2. 發表休閒輔導課程方案的實施成果
3. 組成導師成長團體,推展休閒輔導課程方案
An action research by using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to improve the peer-relation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Peer-relationship influence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lot, especially in daily life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methods used to help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solve their peer-relationship problems recently were unsuccessful due to our utilitarian society and not being implemented for enough time.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focus on both developing a seri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and using these programs to improve the peer-relation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fter one year of action research, we’v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29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6 participant students’ peer-relationship, and interviewed those students’ tutors and some related administrators. After using triangulation to analyze all information, there are some achievements of our action research below:
1.Generalized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more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2.Made sure the major effects of using our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on help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solve their peer-relationship problem.
3.Explored varied applications of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In order to further future action researches, we also have some suggestions:
1.Design and develop more different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to fit different participant students’ needs, and try to combine all related resource to enhance the outcome of students’ peer-relationship counseling.
2.Holding the symposium about “The impl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ciometric Test” and “The outcome of using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eer-relationship” can reduce the obstruction of future action research.
3.Hold a teacher studying group to spread the use of leisure counseling programs.
中文部分
1.王子玲(2003)。運用合作學習於程式設計專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2NTNU0395036。
2.王雪貞、林翠眉、連廷嘉、黃俊豪譯(2002)。David R. Shaffer著(1999)。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hychology。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王瑪麗(1984)。人際問題解決訓練對國中女生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態度與人際適應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073NTNU2464016。
4.朱仲謀﹝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台北:五南圖書。頁59。
5.江芳威(1992)。艾立克遜的人格發展理論。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台北:師大書苑,9,167-204。
6.行政院主計處90年11月「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
7.何福田、蔡培村(民79)。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8.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88NTNU0051007。
9.吳治勳(2003)。青少年同儕關係的評估及其特性之探討—以憂籲傾向與壓力歷程特性為指標。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091NTU00071008。
10.吳齊殷、李珮禕(2001)。友誼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主辦之「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論文。
11.呂建政(1994)。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健全青少年身心發展。測驗與輔導,137期,頁2818-2821。
12.呂建政(1999)。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第八輯,頁181-195。
13.李 雲(1992)。柯爾保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台北:師大書苑,17,363-380。
14.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李珮瑄(2005)。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及其與人際互動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093NTNU5328010。
16.李偉成、楊思賢及林德成(無日期)。行動研究定義知多少。2006年2月7日,取自ARIS行動研究互助網,http://ci-lab.ied.edu.hk/aris/new_page_10.htm
17.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18.沈 六(1981)。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說及其教學方法。中國教育學會編。經濟開發國家的倫理建設。台北:幼獅,p.237-304。
19.沈 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84-112。
20.沐桂新(1989)。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39期,38-43頁。
21.周玉真(1991)。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度與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080NCUE2464018。
22.周鳳琪(2001)。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台灣示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89NTNU0051004。
23.周學珮(2000)。國中生個人休閒情意自我覺察輔導方案規劃之初探。
24.周麗玉(1989)。國中學生適配性班級工作團體訓練機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078NTNU2328010。
25.林一真(1995)。休閒輔導模式與休閒輔導實務。學生輔導,39期, 24-31頁。
26.林世欣(199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088npttc328002。
27.林宗鴻譯(1997)。Jerry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28.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091NPTT1328012。
29.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30.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1.邱招婷(2001)。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PTT1576060。
32.洪煌佳(2000)。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090NTNU0571002。
33.胡海國編譯(1976),青年心理學。台北:華新出版公司。胡海國譯(1976),發展心理學,台北:華新出版公司。
34.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育協會(譯)(1997)。Altrichter, Posch&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35.徐明珠(2004)。制度改革-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問題與價值。國家政策論壇。
36.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093NTNU5051020。
37.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會家政研究所。083PCCU0262003。
38.高俊雄(1996)。青少年休閒的自我管理。測驗與輔導,137,2823-2825。
39.高琇鈴(2000)。一個離婚女性在諮商中自我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088NTNU0328010。
40.張佳雯(2002)。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應用於國中生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091NTCTC328004。
41.張芝鳳(1999)。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88NHLTC576015。
42.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43.張秋禹(2005)。和太鼓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一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柏碩士論文資料網。
44.張麗鵑(2002)。媒體閱聽、同儕關係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091NHU05665009。
45.教育部訓委會(民84)。青少年休閒生活調查。教育部訓委會。
46.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國立台灣示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089NTNU0051006。
47.許雅嵐(2001)。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090NKNU0332039。
48.郭生玉(198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49.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092PCCU0115002。
50.陳怡娟(2004)。國中學生之同儕對其性態度的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093NKNU0464001。
51.陳柏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52.陳淑湘(1999)。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087PU000216007。
53.陳翠珍﹝2004﹞。不同教學模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導教學模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093NHU056720305。
54.陳樹城(2000)。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090NKNU0332007。
55.陶蕃瀛(2001)。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東海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
56.曾淑貞(2004)。台北縣國中中輟復學生之自我效能感、被同儕接納感與再中輟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092PCCU1216001。
57.游恆山譯(2001)。Carol K. Singelman & Davi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58.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74NTNU2261003。
59.黃俊祥(1998)。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087CPU00102002。
60.黃俊豪與連廷嘉譯(2004)。F. Philp Rice, Kim Gale Dolgin著。青少年心理學(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and Culture)。台北市:富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1.黃鈺芸(2005)。有氧舞蹈課程對生活品質之影響-以新竹科學園區一高科技公司員工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柏碩士論文資訊網。
62.黃德祥(1992)。休閒輔導與學生發展。學生輔導通訊,21期,頁14-21。
彭建仁﹝2006﹞。體驗式學習運用於團隊建立之訓練遷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095NTNU5036005。
63.楊國樞主編,黃慧真譯(1998)。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Olds著。發展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4.楊敏玲(1996)。無聊(boredom in leisure)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2830-2833。
65.溫明晶(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6.趙長寧(2001)。教師與行動研究。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東海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
67.劉英台(1985)。國中生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暨「人際問題解決小團體輔導方案」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074NTNU2464007。
68.劉海春(2005)。休閒教育初探。廣西社會科學。No.7 P.178-180。萬方數據資源系統,1004-6917(2005)07-0178-03。
69.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70.蔡美華譯(2003)。Geoffrey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台北市:富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1.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72.賴葆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73.謝應珍(1987)。國中二年級學生接受社會技巧訓練對其人際關係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075PCCU2164006。
74.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081NCUE0464003。
75.羅沁芳(2002)。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091NTNU0483046。
76.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其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77.蘇建文等著(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p.478。
西文部分
1.Corey, S.M. (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Elliott, J. (1982). Action-research: A framework for self-evaluation in schools’. Working Paper No. 1,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London: Schools Council.
3.Jean Mundy(1998).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In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USA:SAGAMORE.
4.John Dattilo (1999).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US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5.Lewin, K. (1947). Group decis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Newcomb, T.M. and Hartley, E.L. (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enry Holt.
6.McNiff, J. (1992).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7.Noffke, S. (1997).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action research.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2, 305-43.
8.Norma J. Stumbo(2002), Leisure Educatiom Ⅰ: A Manual of Activities and Resourse. State Collage, Pe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9.Peppard, J. (1997). A guide to connected curriculum and action research. Madison, Wisconsin: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10.Peterson C. A. and Stumbo N. J. (2000).Therapeutic Recreation Progra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3rd ed.).Needham Height. MA: Allyn & Bacon.
11.Shumsky, A. (1958). The action research way of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in-service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