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培青 Pei-Chi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歲寒堂詩話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慶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60頁 |
中文關鍵詞: | 歲寒堂詩話 、張戒 、宋代詩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5 下載:6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宋張戒的《歲寒堂詩話》是詩話發展史中的重要著作。形式上,它標誌著「詩話」體的過渡中介;內容上,它更是一部具有完整思想體系的「詩話」作品。其論詩要旨大抵以反江西詩論出發,吸收傳統詩論主張與理學時風的思想內蘊,揉合成別樹一幟的詩學論著。
本論文共分七章:首章〈緒論〉討論研究動機、概況與進路;次章以張戒生平及《歲寒堂詩話》之版本、成書等相關問題為討論重點;第三章討論張戒心目中理想的「作家」原型;第四章討論「創作」的相關問題;第五章則就《歲寒堂詩話》所提出的詩歌風格四品分類做深入討論;第六章則由張戒的實際批評中分析歸納其批評原則與標準;第七章總結前論,並就其歷史意義予以適當的評價。筆者希望能夠透過「作家」、「創作」、「風格」、「批評」四大範疇的討論,架構出《歲寒堂詩話》的理論體系,並彰顯此書在詩話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一、古籍部分(以時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
《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刷,十三經注疏
《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刷,十三經注疏
《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刷,十三經注疏
《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刷,十三經注疏
《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刷,十三經注疏
《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刷,十三經注疏
唐.孔穎達等:《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刷,十三經注疏
(二)史部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1月二版
梁.沈約:《宋書》,上海:開明書局,1935年
唐.魏徵:《隋書》,上海:開明書店,1935年
後晉.劉昫、張昭遠:《舊唐書》,上海:開明書店,193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成文書局,1971年10月,仁壽本
宋.李彌遜:《筠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熊克:《中興小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宋.陳騤:《南宋館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別輯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書局,1962年9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叢書集成初編
元.脫脫:《宋史》,上海:開明書店,1935年
明.錢士升:《南宋書》,臺南:莊嚴出版社,1996年8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明.朱希召:《宋歷科狀元錄》,臺北:文海書局,1981年
清.畢沅:《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臺北:文海書局,1969年
清.陸心源:《宋史翼》,臺北:文海書局,1967年1月
(三)子部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宋.釋曉瑩:《羅湖野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12月
(四)集部
1.總集
梁.蕭統:《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10月
唐.殷璠:《河獄英靈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清.曹寅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9年7月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5月
常振國、降雲編:《歷代詩話論作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9月
吳文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2.別集
(1)一般文集
魏.曹植:《曹子建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四部備要
晉.陶潛:《靖節先生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四部備要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梁.鍾嶸:《詩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
唐.孟浩然:《孟浩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王維:《王右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李白:《李太白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四部備要
唐.劉長卿:《劉隨州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杜甫:《杜工部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四部備要
唐.韋應物:《韋江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孟郊:《孟東野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張籍:《張司業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韓愈:《朱文正公校昌黎先生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四部叢刊初編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白居易:《白香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李賀:《李賀歌詩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杜牧:《樊川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唐.孟棨:《本事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叢書集成初編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宋.蘇軾:《東坡七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11月,四部備要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蘇軾撰;宋.施元之、顧禧注:《宋刊施顧注蘇詩》,臺北:汎美圖書公司,1974年4月
宋.蘇轍:《欒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宋.張耒:《明道雜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叢書集成初編
宋.唐庚:《唐子西文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葉夢得:《巖下放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胡寅:《斐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楊萬里:《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四部叢刊正編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10月
清.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
清.蔣士銓:《忠雅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張宗泰:《魯巖所學集》,臺北:文海書局,1975年5月
(2)詩話作品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劉攽:《中山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范溫:《潛溪詩眼》,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許顗:《彥周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黃徹:《溪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惠洪:《冷齋夜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蔡:《西清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吳聿:《觀林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呂本中:《童蒙詩訓》,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張戒撰;陳應鸞箋注:《歲寒堂詩話箋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
宋.張戒撰;陳應鸞校箋:《歲寒堂詩話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3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洪邁:《容齋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何汶:《竹莊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宋詩話全編
宋.吳沆:《環溪詩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叢書集成初編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歷代詩話續編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清詩話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1月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9月,續清詩話
二、今人專著(以姓名筆畫排序)
(一)一般專著
M. H. Abrams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燈──浪漫主文論及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
木齋:《中國古代詩歌流變》,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年8月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王水照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3月
王國維:《王靜庵文集》,臺南:僶勉出版社,1977年6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王運熙、黃霖:《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範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毛正夫:《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4月
皮述民:《王維探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8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朱榮智:《文氣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
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8月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李浩:《唐詩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李善奎:《中國詩歌文化》,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1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
阮忠:《唐宋詩風流別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
季廣茂:《隱喻視野中的詩性傳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8月
汪涌豪、駱玉明編:《中國詩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
汪裕雄:《意象探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
松浦友久著;劉維治譯:《李白詩歌杼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周光慶:《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周振甫、冀勤編:《談藝錄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
周裕鍇:《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周勖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卓支中:《中國古代文論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祖保泉:《司空圖的詩歌理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國詩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夏松涼:《杜詩鋻賞》,瀋陽:遼寧出版社,1986年3月
夏敬觀、任半塘、張以仁、李正治等著:《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5月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新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1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書店,1979年11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2月
孫靜:《陶淵明的心靈世界與藝術天地》,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1月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許總:《杜詩學通論》,桃園: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
郭英德、謝思煒、尚學鋒、于翠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郭銀田:《田園詩人陶潛》,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9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常國武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畢寶魁:《韓孟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陳良運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88年10月
陳偉:《杜甫詩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8月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陳應鸞:《詩味論》,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0月
陳傳才:《文學理論新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陸海明:《中國文學批評方法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程千帆:《詩論選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張少康:《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2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張方:《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5月
張志烈主編:《杜詩全集》,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步雲:《唐代詩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張孟倫:《宋代興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8月臺三版
張浩遜:《唐詩分類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8月
張皓:《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11月
張健:《文學批評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8月二版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張靜二:《文氣論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4月
萩原朔太郎著、徐復觀譯:《詩的原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10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
黃美鈴:《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
黃美鈴:《歐、梅、蘇與宋詩的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5月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0月
黃書雄:《文學鑒賞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黃霖、吳建民、吳兆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原人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3年1月七版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葛曉音:《山林田園詩派》,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1月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楊仁愷:《中國書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5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7月
彭會資:《中國古代文論教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賈玉英:《宋代監察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詹福瑞:《中國文學理論範疇》,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境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5月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4月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蔡鎮楚:《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4月
趙仁珪:《宋詩縱橫》,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
趙永紀:《詩論──審美感悟與理性把握的融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鄧新華:《中國古代接受詩學》,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10月
趙霈霖:《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1月
蔣勵材:《二十四品近體唐詩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4月
魯文忠:《中國美學之旅》,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劉士林:《中國詩學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劉文忠、張少康:《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2月
劉永翔、劉衍文:《文學鑑賞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6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9月
劉明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範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劉開揚:《杜甫》,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月
劉開揚:《唐詩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
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說》,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12月
霍然:《宋代美學思潮》,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年8月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薛富興:《東方神韻──意境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學海出版社:《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再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增訂三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謝建忠:《中國文學批評方法》,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鍾子翔、梁仲華、童慶炳:《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鍾優民:《新樂府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蕭水順:《從鍾嶸詩品到司空詩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2月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韓林德:《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4月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
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韓經太:《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羅宗濤等:《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85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2月
顧易生、蔣凡;《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龔鵬程:《江西詩派宗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9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二)學位論文
王源娥:《黃庭堅詩論探微》,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尤敏慧:《梅聖俞宛陵體發微》,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的詩論比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李道顯:《詩品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3年
周慶華:《詩話摘句批評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正三:《歷代詩論中「法」的觀念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吳忠華:《司空圖詩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施寬文:《孟郊奇險詩風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莊耀郎:《原氣》,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袁美敏:《人品與文品相關性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孫秀玲:《葛立方韻語陽秋詩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崔成宗:《宋代詩論論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陳文華:《杜甫詩律探微》,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陳金現:《梅堯臣詩論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陳昌明:《六朝「緣情」觀念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陳碧雲:《論「活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郭玉雯:《宋代詩話的詩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郭秋顯:《宋代陶詩學平淡觀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2月
張月雲:《姜白石的詩與詩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張霖:《宋代詩學創作之自然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雅端:《詩話「結構式批評」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年
黃志誠:《宋人杜詩評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黃美鈴:《宋詩的形成──以歐、梅、蘇為探究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彭錦堂:《司空圖詩味論》,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所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鄭毓瑜:《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歐陽炯:《呂本中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戴麗霜:《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鍾慧玲:《皎然詩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三)論文集
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編委會:《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呂正惠:《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
周振甫:《文哲散記──周振甫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袁行霈:《當代學者自選文庫──袁行霈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徐中玉:《徐中玉自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11月
張高評:《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黃永武、張高評:《宋詩論文選輯》,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88年5月
張高評:《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逢甲大學中文系所:《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蔣孔陽:《蔣孔陽自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8月
錢中文、李衍柱:《文學理論:面向新世紀》,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錢仲聯:《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錢仲聯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國文化新論──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9月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國文化新論──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10月
羅宗強:《羅宗強古代文學思想論集》,湖陽: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四)期刊論文
于東新、張發源:〈略論儒家的詩學觀〉,《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期,1999年,頁16-36。
王守國:〈議論、文字、才學——再論蘇東坡、黃山谷詩格之異同兼及宋詩的發展〉,《許昌師專學報》,1期,1998年,頁38-42。
王金城:〈淺談警句的審美特徵〉,《瀋陽師範學院學報》,23卷3期,1999年,頁79-81。
王訶魯:〈論黃庭堅詩中的典故符號〉,《江西社會科學》,1期,1999年,頁86-91。
石明慶、馬納:〈元和體詩流行原因試析〉,《臨沂師專學報》,20卷1期,1999年2月,頁45-47。
李大西:〈論氣在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期,1999年,頁96-99。
李洪先、樊寶英:〈略論中國詩學之「興」〉,《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期,1999年,頁56-58。
李清良:〈「詩言志」說的闡釋學意義〉,《中國文學研究》,4期,1998年,頁18-22。
(韓)河合:〈理學美學的內涵及其特點〉,《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期,1999年,頁46-53。
范立舟:〈宋儒正統論之內容與特質〉,《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7卷2期,1999年2月,頁202-207。
周北鶴:〈「詩言志」觀點的演變〉,《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5卷3期,1998年5月,頁81-83。
周興陸:〈「詩史」之譽和「以史證詩」〉,《杜甫研究學刊》,1期,1999年,頁8-13。
周雙利、于東新:〈儒家文藝觀的特點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2期,1998年,頁7-13。
金五德:〈歷代文人論楊貴妃之死〉,《長沙電力學院》,1期,1999年,頁102-107。
林美秀:〈張戒《歲寒堂詩話》的文體觀念及其有關問題〉,《高雄工商專學報》,24期,1994年12月,頁1-26。
胡建次:〈談“味”作為詩論歷史審美范疇的美學內涵及本質﹑特徵〉,《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期,1997年,頁15-18。
胡建次、劉宣如:〈「味」與「韻」作為古典詩論審美範疇辨析〉,《上饒師專學報》,19卷2期,1999年4月,頁47-50。
高楠:〈「天人合一」與中國古代藝術理性〉,《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2期,頁122-129。
徐西平:〈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張籍與白居易〉,《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8卷1期,1997年2月,頁32-38。
孫明君:〈三源一流──中國詩史流變大勢〉,《學習與探索》,1期,1999年,頁110-116。
馬悅寧:〈論詩味理論的源起與發展〉,《蘭州大學學報》,2期,1999年,頁143-147。
馬德富:〈論杜詩「工拙相半」〉,《杜甫研究學刊》,1期,1999年,頁1-7。
章紀光:〈杜甫的儒家理想人格與對杜詩的倫理評價〉,《求索》,4期,1998年,頁98-101。
許建華:〈杜甫、李商隱史詩之比較〉,《杜甫研究學刊》,1期,1999年,頁42-48。
許總:〈理學弛張與文學盛衰——宋金元文學史演進動因新探〉,《天津社會科學》,5期,1999年,頁84-88。
陳文忠:〈含蓄美探源〉,《安徽師大學報》,1998年1期,頁65-70。
陳芒、唐紅梅:〈論劉禹錫「詩豪」品格兼成因〉,《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期,1999年,頁54-57。
陳名財:〈別材別趣說辨析〉,《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5卷1期,1999年1月,頁44-48。
郭鵬:〈黃庭堅與以文為詩〉,《中國文學研究》,春之卷,1999年,頁113-118。
馮波丁:〈淺談詩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學術交流》,4期,1997年,頁93-95。
傅紹良:〈論杜甫的諫臣意識〉,《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7卷3期,1998年9月,頁108-113。
傅紹良:〈盛唐氣象的誤讀與重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8卷1期,1999年3月,頁127-134。
張晨:〈超拔中的不朽——盛唐三詩人生命狀態闡說〉,《社會科學輯刊》,3期,1999年,頁121-127。
張雲鵬、胡藝珊:〈「詩言志」觀念的確立〉,《青海師範大學學報》,4期,1999年,頁66-69。
張福慶:〈盛唐氣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外交學院學報》,3期,1999年,頁65-74。
張駿翬:〈張戒論詩歌審美風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6卷1期,1999年1月,頁37-42。
黃南珊:〈從情、理合一進向情、美融合——唐宋時期情理美學觀略論〉,《社會科學研究》,6期,1999年,頁132-136。
黃慶萱:〈形象思維與文學〉,《國文學報》,23期,1994年6月,頁63-78
黃慶萱:〈劉若愚「中國文學本論」架構方法析議〉,《國文學報》,27期,1998年6月,頁271-306
黃慶萱:〈劉若愚「中國文學本論」內容析議〉:《中國學術年刊》,19期,1998年3月,頁483-519+左689-690。
彭會資:〈觀韻求雅美於優美壯美之間——論黃庭堅對文藝美學的貢獻〉,《柳州師專學報》,12卷4期,1997年12月,頁26-32。
楊乃喬:〈詩言志與批評的話語權力——論儒家詩學的隱喻對經學的承諾〉,《天津社會科學》,1期,1999年,頁93-103。
楊乃喬:〈「詩言志」──一個關涉隱喻的詩學命題〉,《浙江學刊》,1期,1999年,頁146-150。
楊乃喬:〈論儒家詩學的向日情結〉,《社會科學輯刊》,1期,1999年,頁120-125。
楊勝寬:〈張戒論詩──尚意與崇杜〉,《杜甫研究學刊》,總56期,1998年2期,頁60-67。
楊磊:〈論先秦儒道人格意識的美學價值〉,《社科縱橫》,1期,1999年,頁53-56。
楊德淮:〈詩歌──韻、律、味三者統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期,1999年,頁61-64。
雷淑娟:〈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平淡自然詩風美學理想探微〉,《求是學刊》,2期,1999年,頁83-85。
鄒尊興:〈論杜甫詩學品格的審美取向〉,《學習與探索》,1期,1999年,頁120-121。
趙俊、陳兆文:〈道德家的理想國——宋明道學內在追求芻議〉,《蘭州大學學報》,2期,1999年,頁111-115。
趙維森:〈對「賦比興」作為表現方法的重新界說〉,《延安大學學報》,1期,1999年,頁76-78。
劉曉林:〈詩趣的美學內涵與特徵〉,《中國文學研究》,1期,1998年,頁15-19。
劉麗輝:〈試論中國藝術的人格精神〉,《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1卷1期,1999年2月,頁93-96。
穆紀光:〈敦厚儒雅與高淡簡遠——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的兩種審美傾向〉,《甘肅學刊》,6期,1997年,頁10-13。
盧佑誠:〈「賦、比、興」成因臆說〉,《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3卷1期,1999年3月,頁40-43。
歐海龍:〈靈魂的悸動與嬗變──從唐宋詩之別看宋初士人文化心態〉,《中國文學研究》,1期,1999年,頁28-32。
顏家安:〈高‧大‧深‧奇‧神——杜甫山水詩審美意境探微〉,《海南大學學報》,17卷1期,1999年3月,頁68-74。
韓經太:〈傳統「詩史」說的闡釋意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3期,1999年,頁169-183。
羅玉舟:〈從《歲寒堂詩話》看兩宋之際理學文學觀的演進〉,《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4卷2期,1997年4月,頁1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