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雅惠
Ya-Huei Kuo
論文名稱: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reativity Teaching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on Creative Performa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張景媛
Chang, Ching-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創造力創造思考教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英文關鍵詞: creativity, creativity teaching,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96下載:9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1.設計一套國中生適用的「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2.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3.分析「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對國中生作文創意表現的遷移效果;4.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國中階段推動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測-後測」準實驗設計,以桃園縣某國中72名國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共35位學生,對照組共37位學生。以「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及「寫作創意評定量表」作為了解研究對象創造力的工具,以前後測的得分,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研究假設。研究者運用「課程回饋問卷」、「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回饋問卷」、「教學省思札記」,進行教學歷程分析。根據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可以很自然地融入綜合活動各單元。
    二、「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語文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1.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語文流暢力;2.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語文變通力;3.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語文獨創力。
    三、「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圖形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1.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圖形精進力;2.本實驗教學未能提升國中生圖形流暢力、圖形變通力及圖形獨創力。
    四、「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創造潛能;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獲得成就感。
    五、「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作文創造力遷移的影響:1.本實驗教學能提升國中生國文寫作獨創性,及整體表現;2.本實驗教學未能提升國中生國文寫作寫作流暢性、寫作變通性及寫作精進性;3.寫作獨創性表現佳的國中生肯定實驗教學有助於提昇寫作態度及寫作表現。
    六、「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獲得大多數實驗組學生喜愛,多數實驗組學生認為本課程有助於增進創造思考能力,並願意在學習及未來中落實。
    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作為學校教師教學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design a “creativity teaching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program which was suitab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3) to analyze the transfer effect of the program on essay writing; 4)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ity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72 eight grad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 Yuan county were invited as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The design of nonequivalent pretest –posttest control group, as quasi-experiment design, was being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There were 35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37 students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Two instruments which were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creativity of participants were " New Creativity Test" and" Creative Writing Ability Scale ".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COVA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the analysis of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by “Feedback questionnaire”, “Creativity teaching Feedback questionnaire” and “teaching reflective journa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findings were presented as the following:
    1.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under natural circumstances.
    2. As for linguistic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superiority in linguistic fluency,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over comparison group students.
    3. As for the ability of graphic creative thinking,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superiority in graphic elaboration over comparison group students. As for the fluency, flexibility and originality, there was no not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4. The instruction of the program “Creativity Teaching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could improv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could inspire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students.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felt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via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5. As for the ability of creative writing,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superiority in originality of writing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over comparison group students. As for the quality of fluency, flexibility and elaboration of writing, there was no not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with good performance in originality of writing agreed that the program was helpful to promote writing attitude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6. The instruction of the program “Creativity Teaching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earning Area” brought on appreciation among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ment. Most students of experiment group considered the teaching beneficial to the enhancement for the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y were willing to apply the ability to learning in the near futu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also provid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chooling and research.

    誌謝詞…………………………………………………………………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錄……………………………………………………………………VII 表目錄…………………………………………………………………IX 圖目錄…………………………………………………………………X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造力理論……………………………………………………13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29 第三節 綜合活動與創造思考教學……………………………………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69 第二節 研究設計………………………………………………………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73 第四節 研究程序………………………………………………………79 第五節 資料整理………………………………………………………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的分析…83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101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歷程的分析…108 第四節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作文創造力遷移效果的影響……………………………………………………126 第五節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驗組學生回饋意見分析…………………………………………………………… 136 第六節 結果討論……………………………………………………1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67 第二節 建議……………………………………………………… 171 參考文獻……………………………………………………………176 中文文獻……………………………………………………………176 英文文獻……………………………………………………………181 附 錄 附錄一 綜合活動課程綱要…………………………………………183 附錄二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單元設計188 附錄三 寫作創意評定量表…………………………………………201 附錄四 課程回饋問卷………………………………………………202 附錄五 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回饋問卷………………………………205 附錄六 教學省思札記表格…………………………………………208 附錄七 教學省思札記舉隅………………………………………209 附錄八 創造思考教學課程回饋問卷實驗組學生作答舉隅………211 表目錄 表2-1-1 創造力的定義……………………………………………14 表2-1-2 創造力研究取向…………………………………………18 表2-1-3 創造力評鑑方式分類……………………………………27 表2-2-1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32 表2-2-2 國外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45 表2-2-3 國內創造思考教學相關研究………………………… 47 表2-3-2 國內綜合活動論文研究…………………………………61 表3-1-1 本研究樣本人數………………………………………69 表3-2-1 本研究實驗設計……………………………………70 表3-2-2 本研究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評分者信度…………………72 表3-2-3 本研究在寫作創意評定量的評分者信度………………72 表3-3-1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使用的教學策略及培養之創造能力與原版本國二上學期綜合活動教學單元對照表………75 表4-1-1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社區報報」教學流程對照表…………………………………………………84 表4-1-2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各顯身手」教學流程對照表………………………………………………85 表4-1-3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台灣知多少」教學流程對照表………………………………………………86 表4-1-4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台灣風味行」教學流程對照表………………………………………………88 表4-1-5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第一類接觸」教學流程對照表………………………………………………89 表4-1-6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寰宇蒐奇」教學流程對照表………………………………………………90 表4-1-7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衣食大觀園」教學流程對照表………………………………………………91 表4-1-8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穿出自我」教學流程對照表………………………………………… 92 表4-1-9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幕前幕後」教學流程對照表…………………………………………………93 表4-1-10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小試身手」教學流程對照表………………………………………………94 表4-1-11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星光大道」教學流程對照表………………………………………………95 表4-1-12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精挑細選」教學流程對照表……………………………………………96 表4-1-13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原版本單元「大展身手」教學流程對照表……………………………………………98 表4-2-1 兩組學生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101 表4-2-2 兩組學生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後測調整後平均數………102 表4-2-3 兩組學生語文流暢力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2-4 兩組學生語文變通力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2-5 兩組學生語文獨創力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4 表4-2-6 兩組學生圖形流暢力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4-2-7 兩組學生圖形變通力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5 表4-2-8 兩組學生圖形獨創力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6 表4-2-9 兩組學生圖形精進力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6 表4-4-1 兩組學生寫作創意評定量表前後測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126 表4-4-2 兩組學生寫作創意評定量表後測調整後平均數…………127 表4-4-3 兩組學生寫作流暢性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27 表4-4-4 兩組學生寫作變通性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4-5 兩組學生寫作獨創性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28 表4-4-6 兩組學生寫作精密性分數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29 表4-4-7 兩組學生寫作總分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29 表4-5-1 實驗組學生「課程回饋問卷」填答人數百分比…………136 圖目錄 圖3-3-1 原版本教學主題架構圖…………………………………… 74

    一、中文部分
    王瑞(2002)。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台灣教育,614,24-28。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2-9。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古婷菊等編(200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教師手冊二年級上學期。台南,翰林。
    司琦(1991)。課程導論。台北: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改諮議報告書。台北:出版者。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呂金燮(2003)。創造力教學的本質與陷阱。資優教育季刊,86,頁01-09。
    何英奇(2002)。綜合活動領域。光復書局。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坤崇(2001b)。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教學評量。台灣教育,604,40-51。
    李坤崇(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與評量。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取自http://140.116.223.189/3-3/3-3-7.htm
    李坤崇、歐慧敏(2000)。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江羽慈、林珊如(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以台
    北縣、桃園縣資訊種子學校為例。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籌備處)主辦之「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台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指導及
    研究手冊。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吳世清(2002)。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美慧(2002)威廉斯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教材設計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認知、情意
    及自然科學業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洪久賢(2001)。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與教學策略。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
    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文川(2002)。創造力與創造性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幸台等(1994)。創造思考教學目標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303-318。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文化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
    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春如(200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設計之我見。國教天地,154,30-38。
    侯昕辰(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方案評鑑規準建構歷程之研究─以一所
    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水珍(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與實踐。花師院刊,38, 5-11。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昭佑(2002)。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44,17-29。
    柯伯儒(2002)。國小教師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語科內容深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出版者。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page=-2&articleid=1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取自
    http://140.122.120.230/ejedata/kying/20031241215/index.htm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1994)。創造思考教學在開放教育的價值與運用。北縣國教,2,6-13。
    陳浙雲(2002)。探究綜合活動課程的幾個問題。北縣教育,42,16-19。
    陳品華(2000)。從學習遷移觀點的演變談技職教育新趨勢。教育資料與研究,36,34-39。
    陳倬民(1998)。創意性機械成品設計與製作課程規劃與實證。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
    陳惠娟(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曉梅(2003)。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
    級普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昭儀(1996)我國發明人相關能力及性向與發明方法之研究。台北:國科會。
    黃嘉雄(2004)。釐清泰勒的課程評鑑觀。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7-50。
    黃義良(2000)。泰勒目標模式及其對課程革新的啟示。國教世紀,191,27-32。
    黃譯瑩(2000)。綜合活動課程本質與內涵:從「活動課程談起」。課程與教育通訊,2,5-8。
    黃譯瑩(2001)。從系統理論觀點探究活動課程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本質、
    原理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9,215-251。
    黃譯瑩(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論與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取自http://140.116.223.189/3-3/3-3-2.htm
    黃譯瑩(2003)。創造力的語言與思維:創造力研究與兒童創造力研究中的創造
    力。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之「2003創
    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台北。
    黃文慧(2002)。從認真創意初探Edward de Bono思想的基本概念。資優教育季
    刊,85,11-19。
    黃金俊(1999)。高職攝影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倪小平(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與教學策略。國教天地,154,39-44。
    許娜娜、劉程(2003)。簡述香港創造力研究。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
    力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之「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台北。
    湯梅英(2000)。實踐參與、體驗意義—綜合活動領域之精神與特色。教育研究,74,51- 60。
    楊雯雯、廖年淼(2002)。提升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探討。南縣國教,53(6),56-65。
    楊思偉(1999)。規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楊坤原(2001)。創造力的意義及其影響因素簡介。科學教育月刊,239,3-12。
    葉興華(2002)。以課程設計模式的建立與檢核來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30-34。
    張玉成(1988)。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志豪(2000)。高中生活科技課程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景媛(2000a)。綜合活動的教學策略。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九期。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09/09_10.htm
    張景媛(2000b)。綜合活動的教學評量。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十一期。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11/11_08.htm
    張景媛(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各種活動進行的理念與方法。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二十期。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0/20_03.htm
    張景媛(2002)。綜合活動主題式教學單元設計實務。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
    學習領域」基礎研習手冊,取自http://140.116.223.189/3-3/3-3-6.htm
    詹志禹(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實施條件與政策推展。教育研究月
    刊,106,20-36。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月
    刊,100,117-124。
    詹于倩(2001)。國民中學試辦綜合活動課程之研究-以三民國中課程試辦歷程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秀美(2003)。國小資優班創造思考教學實施現況與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賈馥茗(1972)。發展創造才能的教學。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學研究,頁77-79。台北:商務印書館。
    游家政(1999)。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理念與架構。教師天地,102,34-41。
    游家政(2002)。教師在學校、課程評鑑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44,14-16。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2001)。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居澤(1999),活動課程評鑑的探討:以美國探索教育為例。公民訓育學報,8,283-294 。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
    教育季刊,85,20-30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81,頁1-7。
    劉世南、郭誌光(2003)。創造力實踐的基礎建設:評量方式的發展。資優教育
    季刊,86,10-20。
    劉明秋(1991)。教育心理學到教學心理學—淺談教學模式。現代教育,6(4),
    93-100。
    劉信吾(1992)。從教學模式談空中教學的改進。視聽教育,33(6),44-49。
    顏國樑(2002)。「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的內涵與課程設計。國教世紀,201,49-58。
    謝明俸(2003)。九年一貫的創造思考教學。南縣國教,11,36-37。
    謝甫佩、洪振方(2003)反思的學習策略對電磁概念學習遷移的成效。師大學報
    科學教育類,48(2),141-164。
    簡茂發(1982)。我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5,
    97-110 。
    鄭耀英、李育嘉(2003)。國小自然教學行為差異的分析:科展績優教師與一般
    教師的比較。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之
    「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台北。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二、英文部分

    Amabile,T.M.(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Amabile,T.M.(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Amabile,T.M.(1988).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23-167。
    Arthur J.Cropley(1999).Education.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1,629-642.
    Bonnie Cramond(1999).Creativity in the Future.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1,423-425.
    Besemer,S.(1998). Creative product analysis matrix: testing the model structure and a comparison among products-three novel chair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4), 333-346.
    Besemer,S.,&O’Quin,K.(1999).Creative Products.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1,413-422.
    Bear,J.(1993).Creativity and divergent thinking-A task-specific approach .Hillsa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sikszentmihalyi,M.&Wolfe, R. (2000). 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to creativity: Implications of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In K. A. Heller, F. (6) J. Monks, R. J. Sternberg, & R. F. Subotnik. (eds.). (2000).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s. (2nd edition). NY: Pergamon,81-93.
    Csikszentmihalyi,M.(1996).創造力,杜明城(譯)。台北:時報。
    Davis, G. A. (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Iowa: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Dewey,J(1992).我們如何思維,賈馥茗(譯)。台北:五南出版社。
    Geir Kaufmann. (2003).What to Measure?A new look at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3), 235-252.
    Guilford,J.P.(1968).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San Diego:Robert R.Knapp.
    Guilford. J. P.(1977).Way Beyond the IQ. Buffalo, NY: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Inc.
    Hocevar, D & Bachelor, P. (1989).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s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 Glov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 (
    eds.). (198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53-70. NY: Plenum.
    Mark A.Runco (2003).Education for Creativity Potential.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3), 291-304.
    Mayer, E. R.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Sternberg, R.J.(Eds)(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Cambridge. Pp.449-460.
    Richard E.Ripple(1999).Teaching Creativity.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2,629-637.
    Robert J.Sternberg(2003).Creative Thinking in classroom.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3), 291-304.
    Russ, S. W. (2003). Play and creativity: developmental issu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3), 291-304.
    Starko, A. J. (2000).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School in the Curious Delight. NJ: LEA.
    Sternberg,R.J.,& Lubart,T.I.(1999).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NY:Free Press.
    Sternberg,R.J.,& Lubart,T.I.(1999).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Prospects and paradigm.In R.J. Sternberg(ED.).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Cambriedge. Pp.3-15.
    Sternberg,R.J.,& Lubart,T.I. (1995).不同凡想,洪蘭(譯)。台北:遠流。
    Triffinger,D.J.,Sortore,M.R.,& Cross,J.A.(1993). Programs and strategies for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K.A.Heller(e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ifted and Talented.NY:Pergamon.
    Tishman,S.,Perkin,D.N.,&Jay,E.(2002).思考的教室:策略與運用,梁雲霞(譯)。台北:遠流。
    Williams,F.E.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
    Gifted Child Today. Sep./Oct., 2-5.
    Wright, C. & Fesler, L. L.(1990).Nurturing creative potentisls: mode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In C.W. Taylor (Ed.), Expanding awareness of creative potentials wordwide.138-142, Salt Lake, UT: Braib Talent power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