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若瀾 Yu, Ruo-Lan |
---|---|
論文名稱: |
近世東亞儒者對《論語》「仁」、「孝」詮釋之比較——以荻生徂徠與丁茶山為中心 The Comparison of 「ren」and 「xiao」 in Confucian Anelects Interpretations by Early Modern East Asian Confucians ——Focus on Ogyu Sorai and Jeong Yak-yong |
指導教授: |
張崑將
Chang, Kun-Ch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荻生徂徠 、丁茶山 、朱熹 、仁孝關係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EAS.012.2018.A0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6 下載:4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朱子集理學之大成,一反漢唐儒者之說,將《論語》中的仁孝關係解釋為「孝 為行仁之本」。一語激起千層浪,東亞儒者荻生徂徠和丁茶山都針對這種提法提 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荻生徂徠與丁茶山的理論皆有經世致用、崇禮復古的特質, 二人皆以成德之法論「孝」為「仁」本,其理論形態與先秦相近。荻生徂徠以「先 王之道」為核心,從重「禮樂」的角度論述「孝為仁本」,丁茶山以「性嗜好論」 為核心,提出了「二人盡其道」為「仁」的新論,從「明人倫」的角度論述「孝 為仁本」。荻生徂徠與丁茶山都通反對朱子以形上超越之性論「仁」,堅持以人 為核心的理論。但是在非孟尊荀與尊孟非荀、反修身與重修身之間,荻生徂徠和 丁茶山的思想呈現了很強的差異性。
Chu Hsi assembles the quintessence of Neo-Confucianism, to be opposed to the view of past scholars,he interpr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and "xiao" as "'xiao' is the fundamental of 'ren''s conduct " .This statement attracted a lot of opposition,East Asian Confucians Ogyu Sorai and Jeong Yak-yong both raised their own non-objection.Their's arguments are similar in some traits,such as practical、ritual and retro,some of them are closed to the Pre-qin's argument.As the way of virtue acquisition,they both insist"'xiao' is the fundamental of 'ren' " 。 Ogyu Sorai's core is "sage rule",especially focus on rules.Jeong Yak-yong's core is "human-taste",emphasis on ethics,his innovation interpretates "ren" as "do one's ought".Both of them are opposed to the metaphysics view of Chu Hsi,hold the human-oriented stand.Bu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side,Ogyu Sorai criticize Mencius reserve Xunzi,disagree acquisition virtue by self-cultivate,Jeong Yak-yong reserve Mencius criticize Xunzi, advocate acquisition virtue by self-cultivate.
經典原典
[宋]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年)。
[明]羅欽順:閻韜點校:《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明]胡廣:《四書大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 年),經部 199。
[明]胡廣、薛瑄:《性理大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日]《日本名家四書注釋全書》(東京:東洋圖書刊行會,1926)。
[日]太宰春臺:《論語古訓外傳》(江戶:書肆嵩山房刊本,1745 年)。
[日]荻生徂徠:《荻生徂徠全集》。(東京: みすず書房,1978 年)。
[希臘]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編:《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1990 年)。
[意]利瑪竇著:梅謙立譯:《天主實義今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年)。
[韓]丁若鏞:《與猶堂全書》(首爾:茶山學術文化財團,2012 年 )。
[韓]丁若鏞:《與猶堂全書》,《韓國文集叢刊》本。 [韓]李栗谷:《栗谷全書》,《韓國文集叢刊》本。
[韓]李瀷:《星湖全集》,《韓國文集叢刊》本。
外文書籍
[日]三浦秀一:《科舉と性理學 : 明代思想史新探》(東京:研文出版社, 2016 年)。
[日]川原秀城:《西學東漸と東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2015 年)。
[日]子安宣邦:《「事件」としての徂徠學》(東京:筑摩書房,2000 年)。
[日]平井嵩:《日本は近代思想をやり直せ:日本近代思想批判》(東京:図書新聞社,2016 )。
[日]平石直昭:《荻生徂徠年譜考》(東京:平凡社,1984 年)。
[日]吉川幸次郎:《荻生徂徠》,叢書《日本思想大系》(東京:岩波書店, 1983 年)。
[日]《日本漢詩》(東京:汲古書院,1986 年),第三卷。
[日]朴忠錫、渡邊浩:《「文明」「開化」「平和」:日本と韓囯》(東京 : 慶應義塾大學出版社,2006 年 )。
[日]李基原:《徂徠學と朝鮮儒學:春臺から丁若鏞まで》 (東京:ぺりか ん社,2011年)。
[日]尾藤正英:《荻生徂徠》(東京:中央公論社,1983 年 )。
[日]高橋亨:《高橋亨朝鮮儒學論集》(東京:知泉書館,2011年)。
[日]黒住真:《近世日本社會と儒教》(東京:ぺりかん社,2003 年)。
[日]渡邊浩:《近世日本社會と宋學:德川前期儒學史の一条件》(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社,1985 年)。
[日]小川晴久:《実心実学 : いま甦る江戸期の思想》(東京都:論創社, 2006 年)
[日]楠田斧三郎:《朝鮮天主教小史》(東京:大空社,1996 年)。
[韓]姜智恩:《朝鮮儒學史の再定位:十七世紀東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東 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
[韓]鄭鎮石、鄭聖哲、金昌元著,宋枝學譯:《朝鮮哲學史》(東京:弘文 堂,1962 年)。
藍弘岳:《漢文圈における荻生徂徠 : 医學.兵學.儒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 會,2017 年)。
中文書籍(含翻譯本)
王青:《日本近世儒學家荻生徂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 年 6 月)。 中國實學研究會:《中韓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李存山:《氣論與仁學》(鄭州:中州出版社,2009 年)。 李明輝:《 四端與七情 : 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年)。
李甦平:《韓國儒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1年)。
林月惠、李明輝:《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5 年)。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0 年)。
金彥鐘:《丁茶山論語古今注原義總括考徵》(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 年)。
金海鷹、茶山學術文化財團:《茶山的四書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年)。
陳來:《仁學本體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 年)。
陳榮捷:《朱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
張祥龍: 《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年)。
張崑將:《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 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
張崑將:《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年)。
張崑將編:《東亞論語學:韓日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年)。
黃俊傑:《東亞視域中的茶山學與朝鮮儒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06 年)。
黃俊傑:《東亞儒家仁學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年)。
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2 年)。
蔡振豐、林永強編:《日本倫理觀與儒家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2017 年)。
蔡振豐:《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四書學——以東亞為視野的討論》(上海:華 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劉梅琴、王祥齡:《荻生徂徠》(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潘朝陽主編:《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 中心,2012 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1990 年)。
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
韓國哲學會編:《韓國哲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年)。
鐘彩鈞主編:《東亞視域中的儒學》(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年)。
[韓]丁奎英:《丁茶山年譜》(首爾:文獻編纂委員會,1961 年)。
[韓]茶山學術文化財團編:《茶山的四書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韓]李丙燾:《韓國儒學史略》(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86 年)。
[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國立臺灣 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期刊論文
藍弘岳〈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 批判〉,《漢學研究》33 卷 3 期 (2015 年 9 月) ,頁 169-203。
方旭東:〈人性與嗜好──朝鮮儒者茶山丁若鏞「性嗜好說」析論〉,《世 界哲學》第三期(2015 年),頁 110-119。
林月惠:〈「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地「理學」與「氣學」〉,《東吳 哲學學報 》第 34 期 (2016 年 8 月), 頁 97-144。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 方法論問題〉, 《東亞觀念史集刊》第 2 期 (2012 年 6 月),頁 55-77。
黃俊傑:〈荻生徂徠詮釋《論語》的三個支點〉,《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第 2 卷第 1 期(2005 年 6 月),頁 111-134。
葛兆光、 黃頌杰:〈19 世纪初叶面對西洋宗教的朝鲜、日本与中国―以「黄 嗣永帛书」为中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 期(2009 年 5 月),頁 12-20。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第 48 期(2005 年 6 月),頁 1-46。
蔡至哲:〈東亞基督宗教歷史意識的建構:韓國天主教初期歷史新探〉(臺 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年)。
韓英:〈試論丁若鏞對朱子學的批判〉,《當代韓國》秋季刊(2003 年), 頁 27-31。
[韓]崔英辰文,邢麗菊譯:〈朝鮮時期儒學思想的分類方式及其問題點──以 主理、主氣問題為中心〉 《世界哲學》第二期(2008 年),頁 102-108。
[日]藤井倫明:〈荻生徂徠的「仁」觀:以《論語徵》為探討中心〉(日本 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學術研討會,2017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