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之凡
Su, Jhih-Fan
論文名稱: 《代形合參》之初探
指導教授: 洪萬生
Horng, Wann-Sheng
左台益
Chen, Chuang-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解析幾何代形合參有定式形學無定式形學立方形學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1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8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末的中國正值西方世界的叩門,此段時期因為政治外交的因素,使得大量西學被引入了中國清朝,而這相當多量之西方譯本,也仰賴當時從西方來華的傳教士們,本書亦為其中之一。

    《代形合參》的底本為《解析幾何原理》(The 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是美國數學家伊萊亞斯.羅密士(Elias Loomis, 1811-1889)所著,筆者所研究之版本是大清宣統二年歲次庚戌(1910),由當時在華的美國傳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 1850-1924)為譯文者,謝洪賚先生為筆述者。在《代形合參》之前的解析幾何相關翻譯著作中,就屬中國清朝數學家李善蘭(1811-1882)和偉烈亞力所譯的《代微積拾級》(1859),此中譯本的前九章亦為解析幾何之內容,但是僅有平面解析幾何,並無立體幾何與圓錐截痕部份,此在《代形合參》中則加以補齊。

    《代形合參》一書為清末所興起之各學堂的數學通用教科書之一,內容分為三卷,除了「卷一 有定式形學」與「卷二 無定式形學」兩卷為平面幾何外,還介紹了立體幾何部分的「卷三 立方形學」。另外,最後的附錄部分,則是描述如何利用座標法來繪製溫度曲線、地理曲線和氣象曲線等。

    《代形合參》大抵已初步介紹當代的解析幾何所涵蓋內容,在當時是一本專門地系統地闡述西方解析幾何的書籍,甚至其中的「直線」、「論圜」、「拋物線」、「橢圓」、「雙曲線」、「立方形學」等卷章,亦是現在高中數學教科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值得我們研究探討與比較。

    目錄 I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I 第1章、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問題 2 1.3 研究限制和取向 2 1.4 文獻探討 3 第2章、《代形合參》之背景探討 5 2.1 歷史背景 5 2.2 《代形合參》之譯者與原作者 20 2.2.1 潘慎文 20 2.2.2 謝洪賚 25 2.2.3 羅密士 27 第3章、《代形合參》之內容分析 29 3.1 引言 29 3.2 內文介紹 34 3.2.1 卷一 有定式形學 35 3.2.1.1 第一章 以代數推形學 35 3.2.1.2 第二章 作方程圖法 36 3.2.2 卷二 無定式形學 38 3.2.2.1 第一章 點之縱橫線 38 3.2.2.2 第二章 直線 39 3.2.2.3 第三章 易縱橫軸 40 3.2.2.4 第四章 論圜 41 3.2.2.5 第五章 拋物線 42 3.2.2.6 第六章 撱圜 44 3.2.2.7 第七章 雙曲線 47 3.2.2.8 第八章 二次方程公式 51 3.2.2.9 第九章 三次以上式之線 53 3.2.2.10 第十章 越曲線 54 3.2.3 卷三 立方形學 56 3.2.3.1 第一章 空中之點 57 3.2.3.2 第二章 空中之直線 57 3.2.3.3 第三章 空中之平面 59 3.2.3.4 第四章 曲面 62 3.2.3.5 第五章 三變數二次公式 64 3.3 《代形合參》與The 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之比較 66 3.3.1 情況一 66 3.3.2 情況二 67 3.3.3 情況三 68 3.3.4 情況四 69 3.3.5 情況五 70 3.3.6 情況六 71 第4章、結論與建議 72 4.1 結論 72 4.2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8 附錄1 80 附錄2 81 附錄3 85

    1.羅密士著,潘慎文、謝洪賚譯,《代形合參》,1910年。
    2.錢寶琮,《中國數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年。
    3.田淼,《中國數學的西化歷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4.吳文俊,《中國數學史大系》第八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5.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3年。
    6.燕曉東編譯,《幾何原本》,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
    7.李兆華,《中國數學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8.李自強,《李善蘭:改變近代中國的科學家》,台北市:新銳文創,2017年。
    9.劉鐸編,《古今算學叢書》,上海:上海算學書局,1898年。
    10.李迪,《中國數學史簡編》,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12.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羅元旭著,《東成西就-七個華人基督教家族與中西交流百年》,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
    14.鄒振環,〈近代東吳大學的英語教育與英文教科書的編刊〉,李靈、陳建明主編,《基督教文字傳媒與中國近代社會》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15.王明道,《五十年來》,台北: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6.趙曉陽,〈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早期文字貢獻者謝洪賚及著述目錄〉,《基督宗教研究》,第九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7.梁元生,《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18.郭書春主編、李兆華副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19.吳竞,〈蘇州最早的教會學校—博習書院〉,蘇州雜誌。
    20.黃啟臣,〈澳門是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匯的橋樑〉,文化雜誌,第21期,1994年。
    21.胡衛清,〈傳教士教育家潘慎文的思想與活動〉,近代史研究,第二期,1996年。
    22.孔祥瑞,〈中西書院的興起與衰落〉,中文信息,第九期,2015年。
    23.楊澤忠,〈明清之際《幾何原本》後九卷內容的傳播〉,數學教學,第五期,2005年。
    24.楊澤忠,〈清朝時期西方解析幾何之東來〉,數學教學,第八期,2006年。
    25.吳洪成、李兵,〈洋務運動時期西學科學與科技知識的引入及相關教科書的編譯〉,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四期,第二冊,2003年。
    26.閆春雨,《《代微積拾級》的翻譯出版及對晚清數學的影響》,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27.彭良禎,《幾何要法的算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28.蘇俊鴻,《中國近代數學發展(1600-1905):一個數學社會史的進路》,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所博士論文,2013年。
    29.Loomis, Elias, LL.D. The 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New York;Cincinnati:American Book Company, 190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