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秋琪 |
---|---|
論文名稱: |
彰化縣某國中學生受霸凌類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
指導教授: | 葉國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生 、人格特質 、受霸凌類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瞭解彰化縣某國中學生受霸凌類型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變項與受霸凌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變項對於受霸凌的預測作用。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彰化縣社頭國中為母群體,經隨機抽樣,回收有效問卷共571份,有效回收率為92.8%。
依據本研究目的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在受霸凌整體層面上,都是男生、國二、學業成績丁等與低社經地位的學生是比較容易受到霸凌;而在受肢體霸凌上,也是國二比國三和國一都還要嚴重;丁等的學生更容易受到性霸凌。
二、 人格特質的部分,神經質與外傾支配性的人格特質,比較容易受到霸凌;和善性與嚴謹自律性的人格特質比較不容易受到霸凌。父母親的管教方式為民主開明型的學生比較不容易受到霸凌。學業適應較好、常規適應較佳、同儕關係良好與對學校態度較正向的學生,比較不容易受到霸凌。
三、 「男生」、「年級」、「學業成績」、「神經質」、「外傾支配性」、「和善性」、「同儕關係」與「常規適應」能有效預測受霸凌類型。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作為家長、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山由貴子(2009)。教室裡的惡魔。台北:平安文化。
王才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雪貞、林翠媚譯(1999)。D.R.,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敬先(1995)。健康心理:心理衛生。台北:五南。
吳文琪(1999)。台北市國中生之暴力行為與溝通技巧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長穎(2003)。國小兒童校園環境知覺、被害經驗與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紋如(2005)。國小高年級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知覺及反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李政璋(2008)。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與其國中少年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以南區後備指揮部志願役軍人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a)。兒童校園非霸凌肢體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b):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5)。兒童校園霸凌者現象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周碩振(2008)。出生序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之同儕關係的影響。私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士力(2008)。國中生霸凌行為與學校適應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坤松(2000)。青少年校園暴力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珍琬(2002)。國小國中校園欺凌行為比較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99-129。
侯崇文、周愫嫻(1998)。青少年被害問題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會。
侯崇文、侯友宜(1999)。幫派介入校園問題面面觀。警光,517,10-12。
洪福源(2001)。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胡瑋潔(2005)。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孫和業(2007)。電子遊戲場消費者之參與動機、人格特質與產品使用行為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百儀(2002)。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林清山(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雅婷(2003)。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千慧(199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婉萍(2001)。某專科女學生減重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貞蓉(1994)。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靜惠(1994)。國民中學聽覺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與家庭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麗欣(1995)。由被害者學觀點探討國中校園勒索暴行暨其被害恐懼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249-268。
黃正明(2005)。研發人員人格特質對生涯發展方向選擇之影響-以資訊通訊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光明(1983)。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怡倫(2007)。青少年欺凌受害者之人格特質、父母教養風格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曼婷(2001)。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琪媚(2005)。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寰宇。
新苗編譯小組譯(1998)。Michele Eilliott著。我不再被恐嚇。台北:生活館。
楊自強(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所集刊,28,261-269。
楊宜學(2008)。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學校經營與管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7-28。
葉柏毅(2009年,6月26日)。日調查:八成中小學生既是霸凌者也是被霸凌者。奇摩電子報。2009年6月2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26/1/1lz3a.html
廖格培(2004)。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彰化縣教育處。彰化縣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要點。彰化縣教育法規。2009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boe.chc.edu.tw
黎素君(2006)。國小校園欺凌行為重複被害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賴靜玉(2005)。國小中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對欺凌行為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闖慧英(2003)。國中校園欺凌行為之個案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國英(1995)。從親密關係觀點看青少年親子關係及其測量。測驗與輔導,133,2732-2737。
蘇惠君(1996)。三代同住家庭代間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英文部分
Batsche, G. M., & Knoff, H. M.(1994). Bullies and victims: Understanding a pervasive problem in the their sch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3, 165-174.
Borg, M. G.(1999).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bullying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children. Educational Research,41(2) ,137-153
Cooper,D.&Snell,J.L.(2003).Bully-not just a kid thing.Education Leadership,66,22-25。
Cornell,D.G.(1990).High ability students who are unpopular with their peers.Gifted Child Quarterly,34(4),155-160。
Craig, W. M.(1998).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ullying, victimiz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ggres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ersonality andIindividual Differences, 24, 123-130.
Demaray, M. K., & Malecki, C. K.(2003). Perceptions of the frequency and importance of social support by students classified as victims, bullies, and bully/victims in an urban middle school.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2(3), 471-489.
Goldberg, L. R.(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xicons, In Wheeler, L. (Ed.).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 Beverly Hill.
Krejcie,R.V., &Morgan,D.W.(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u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607-610.
May,D.C.(1997).Deviant adaptation to fear of crime among adolescents.A Dissertation of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Mississippi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Cambridge, MA: Blackwell
Olweus, D. (1994) .Bullying at school: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5(7),1171-1190.
Rigby.K(1996).Bullying in school:And what to do about it.London,Jessica Kingsley.
Schultz,D.P.(1998).TheoriesofPersonality.CA:pacific Grove.
Sergin, C.& Flora, J. (2000). Poor social kills are a vulnerability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social problem.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6, 489-514.
Tim,F(2005).School Bully On Line.Retrieved March 28,2007,from http://www.bullyonl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