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霈涵 Chuang Pei-Han |
---|---|
論文名稱: |
蕭麗紅小說的民俗書寫 XIAO LI-HONG Novel Folk Writing |
指導教授: | 陳龍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5 |
中文關鍵詞: | 閨秀文學 、女性文學 、俗諺 、歇後語 、民俗 、民間信仰 |
英文關鍵詞: | Elegance literature, women’s literature, proverb, tag line, folk custom, folk belief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7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七、八Ο年代交替之際,女性作家的作品漸漸獨佔整個文壇,其小說內容多半著墨於男女情愛和婚姻為題的「閨秀文學」亦稱為「女性文學」。為了重新審視女作家們的作品,並賦予她們一個客觀的文學地位,筆者從這群女作家中選定頗具代表性的蕭麗紅作為研究對象,蕭麗紅的小說中大量使用台語方言、俚語、俗諺、歇後語與歌謠,呈現「台語小說」的特質。尤其作品中流露有濃厚的懷舊情懷,並經常可見故鄉布袋的身影,在濃濃的原鄉記憶下,她藉著有關鄉土民俗的描繪,以及方言書寫的方式,重現了台灣道地的鄉土情傃。在《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中,回溯早期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透露出蕭麗紅對鄉土的深情眷戀,在《白水湖春夢》中,企圖引發讀者省思鄉土的概念及建構一己的心靈家園的心意。是家鄉給與她的鄉土養分,引發她探究童年的原鄉回憶。作品中的鄉土風情,鮮活傳神的台語謠諺、精準典雅的遣詞用字,更是其語言特色。豐沛的民俗題材,如生命禮俗、神鬼崇拜、民間俗信、民間智慧的流露、民間故事的妝點,加上民謠與戲曲的運用,營造小說新鮮的閱讀感。人物言說的是鄉土俗諺,實踐的是民間信仰,呈現其人物精神生活文化模式。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資源、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等。第二章常民文化特色。細分四節來介紹民俗節令、民俗生活、消失行業、兒時童玩、歲時節氣。第三章鄉土俗諺分析。分為五類說明,有(1)相術命理方面(2)做人處事方面(3)家庭規訓方面(4)生活哲理方面(5)批評時人方面。第四章是四句聯、童謠、歌謠與戲曲。細分四節來分析文本中的情節與四句聯、童謠、歌謠與戲曲的關係。第五章為結論。總論各章各節,總結蕭麗紅小說風格特色,利用流傳於民間的各種習俗,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百態。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eventies to the eighties, female writers gradually monopolized the entire literary works. “Elegance literature” novel contents focusing on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marriage are also referred as “women’s literature”. In order to re-examine female writers’ works and have them being offered with an objective literary status, the author has selected the representative XIAO LI-HONG as the research target among the female writers. Massive Taiwanese dialect, slang, proverb, tag line and song were being used in XIAO LI-HONG novel,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ese Novel”. Especially, strong feeling of nostalgia is being observed in the works, allowing hometown, Bu-Dai, to be revealed frequently. Using the relevant description of local customs and dialect way of writing, she has been able to unleash the authentic native of Taiwan in her deep memory of original hometown. In the “Osmanthus Alley” and “Qian Jiang You Shui Qian Jiang Yue” (Thousand Rivers and Moon), early hometown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recalled to reveal XIAO LI-HONG’s deep nostalgic feeling towards her homeland. Concept of reader homeland self-reflection and intention of constructing one’s spiritual homeland are intended to be triggered in the “White Lake Spring Dream”. Hometown provides her energy, triggering her incentive to explore childhood memory of hometown. The local customs of work, fresh and vivid Taiwan saying and elegant precision drafting ar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Rich folk themes such as etiquette of life, worship of gods and ghosts, folk customs, revealing of folk wisdom, folk stories, along with the usage of folk songs and opera could create fresh sense of novel reading. What people speak is the local proverb, what being practiced is the folk belief, showing one’s spiritual living cultu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study, scope and resource of study,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 research method and structure, etc..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rdinary people. It could be broken down into four sections to introduce seasonal customs, folk life, disappearing industry, childhood toys and annual customs.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analysis of local proverb, which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five categories: (1) numerology, (2) ways of doing in life, (3) family disciplinary, (4) philosophical life and (5) criticism. Chapter four is related to four-sentence rhyme, nursery rhyme, song and opera.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text plot with four-sentence rhyme, nursery rhyme, song and opera.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all chapters and sections to conclude XIAO LI-HONG style novel characteristics, and use various folk customs to reflect attitudes of people’s lives.
(一)、期刊/報紙
文史哲 1998 《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編,民87,頁 35-49
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1988《愛情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11月,頁3
池永歆 1997 〈臺灣地名學研究回顧與地名義蘊的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23 期,1997 年。
呂理政 1992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1992
宋澤萊 1999 〈從仿古的鄉土到實在的鄉土-特論蕭麗紅台語小說的高度成就〉, 《臺灣新文學》,13期,民88年12月,頁139。
李雪梅 1998 優美典雅的懷舊情結—評蕭麗紅的兩部長篇小說〉,《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期,1998年,頁70-73
李豐懋 1995 〈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屏東東港溫王神話與王船祭—兼論民間文學的傳播及其社會功能》,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臺灣學生書局
李曉惠 2008 《論蕭麗紅《桂花巷》中女性人物之互動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咁仔店電子學報
林芳玫 2007 (文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
林素美 1987 〈問世間情是何物——我讀《千江有水千江月》〉,《文藝月刊》221期,1987年11月。
林淇瀁 2000 〈從民間來、回民間去以台語詩集《土地的歌》為例論民間文學語言的再生〉,《台灣詩學季刊》,33期,2000年12月,頁121-137。
林淑慧 2004 〈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0卷第2期(2004年6月),頁76-93。
林維紅 1991 〈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台大歷史學報》第16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1.8),頁139-180。
周作人 1982 《自己的園地》,(據1929年北新書局版影印),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5月,<歌謠>篇,頁42
邱貴芬 2002 (尋找「台灣性」:「草根性全球化」(grass roots globalization) 與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國科會計畫NSC91-2411-H-005-004-BG部份成果,2002
邱貴芬 2003 《後殖民及其外》:尋找台灣文學的「台灣性」,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3
邱貴芬 2000 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2000。
柯雅卿 1999 〈談蕭麗紅《白水湖春夢》中女性對自我命運的省覺與抉擇〉,收入吳達芸主編:《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民88年,頁295~322。
秋菫 1973 〈織錦的鶴‧訪蕭麗紅〉,《書評書目》第59卷,1973年。
胡至成 1982 〈深知身在情常在—讀《千江有水千江月》之後〉,《明道文藝》78卷,1982年9月,頁121
胡為美 1977 〈誰是蕭麗紅小說的女主角〉,《婦女雜誌》,一百零四期 1977、5頁34—37
胡萬川 2000 〈民間文學集體性之質變與發展〉,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04.07上網
胡慧兒、蕭愛婷、賴婉容、李文心、吳佳欣〈由《千江有水千江月》看古早台灣〉,第一屆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台灣語文組 佳作
許俊雅 1994 〈八十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詮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4。
許琇禎 1997 〈論文學語言的方言策略——以蕭麗紅《白水湖春夢》為例〉,《孔孟學報》74期,1997年9月。
許琇禎 1997 〈論文學語言的方言策略--以蕭麗紅《白水湖春夢》為例〉,《孔孟學報》74期,民86年9月。
陳秋坤 1977 〈《桂花巷》的世界〉,《婦女雜誌》5卷,104期,1977年5月。
陳美妃 2002 〈蕭麗紅小說的語言建構與鄉土想像〉,《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舉辦,民91年4 月28日。
陳美妃 2002 〈蕭麗紅小說的語言建構與鄉土想像〉,《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舉辦,民91年4 月28日。
陳禮頌 1990 〈從歌謠看女性的家庭地位與關係─潮州村落婦女的家庭生活觀察〉,《東方雜誌》復刊23卷12期,1990年6月,頁48-54
游淑君 2002 〈女性與傳統民俗--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另一種閱讀〉,《中國文化月刊》,262期,民91年1月,頁86~100。
楊照 1998 〈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一一八○年代台灣的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 (臺北市: 聯合文學, 民87年, 頁179-197)
楊翠 2008 〈台灣文學星圖〉,《新活水》雙月刊第17期,2008.3
楊翠 2005 〈文化中國.地理台灣---蕭麗紅一九七0年代小說中的鄉土語境〉,《台灣文學學報》第七期,2005,頁26。
趙園 1990 〈蕭麗紅的小說世界--讀《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民80年1月,頁147~154。
劉枝萬 1981 〈國際漢學會議民俗文化組論文集〉,《中國殯送禮儀所表現之死靈觀》,頁117-127。台北:中央研究院
鄭至慧 1996 〈女人的經驗〉,收錄於《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台北:女書,1996年。
盧怡文 1999 〈宿命與自主-蕭麗紅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傳習》17期,民88年4月。
蕭麗紅 1977 〈包文拯的臉〉,《聯合報》12版,1977年12月31日。
龍應台 1985 〈盲目的懷舊病——評《千江有水千江月》〉,《新書月刊》,21期,1985年6月,頁22~24。
聯合報第五屆小說獎發表會特輯,《歷史的胸懷 文學的證言》, 1980-11-12 / 聯合報 / 14版 / 第十四版
薛甯今 1999 〈宿命與掌控的消長與平衡--談《桂花巷》中高剔紅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收入吳達芸主編:《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民88年,頁323~352。
(二)、學位論文
丁雅玲 1994 《台灣懷舊商品之互動網站創作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江玉佩 2002 《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屏師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2002年。
江玉珮 2002 〈蕭麗紅訪談稿〉,見《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附錄〉,頁154
宋怡慧 2005 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杜文靖 1999 《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沈麗香 2002 《蕭麗紅小說中的人物與鄉俗——以《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白水湖春夢》為例》,中正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慧華 2004 《由蕭麗紅小說看台灣女作家的女性意識》,元智資訊社會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翁似姍 2000 《蕭麗紅《桂花巷》研究》,中山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龍廷 2006 《台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黃玲玲 2000 《蕭麗紅小說研究》,中興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董麗芬 2004 《從鄉土到淨土——蕭麗紅小說的文化意識與宗教情懷》,銘傳應用中文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劉靜茹 2004 《蕭麗紅小說研究》,高師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簡長順 2002 《台灣地名的形成與發展在歷史教育上的意義─以桃園縣龜山鄉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鍾淑姬 2003 《 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台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三)、專書
王秋桂等編1996 《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頁236
片岡巖 1994 《臺灣風俗誌》, 台灣南天出版社,1994年10月重新發行
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1988《愛情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11月,頁3
亦玄 1977 《台語溯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11月)
亦玄 1996 《新編台語溯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月
吳文星 1986 〈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收入瞿海源、章英華 等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上冊,頁69— 108。
吳守禮、陳麗雪 2005 《台語正字》(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5年11月
吳瀛濤 1986 《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86年。
李赫 2001 《台灣諺語的智慧一至八冊》,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李獻璋 1989 《台灣民間文學集》,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七十八年二月一日,頁1
杜文靖 1993 《大家來唱台灣歌》,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頁198-199。收入花松村(主編):《台灣鄉土全誌》第12冊,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5月,頁515
林川夫 1990 《民俗台灣》(第一八輯), 武陵出版社,民七十九年一月
林明義 1992 《臺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992年5月
林美容 1993 《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82年元月
林茂賢 1999 《台灣民俗記事》,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8年11月, 頁5
林二、簡上仁合編1979 《台灣民俗歌謠》,台北眾文圖書,1979年2月,頁37。
邱貴芬 2007 〈台灣小說史論〉《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產生—1960~1980現代派與鄉土文學的辯證》(臺北市: 麥田出版 2007)
邱冠福 1997 《台灣童謠》,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7年十二月,頁1
邱坤良 1979 《民間戲曲散記》,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9月,頁81
邱坤良 1992 《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6月,頁151-152
施福珍 2003 《台灣囝仔歌一百年》,台中市,星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頁54
范勝雄 2000 《府城的節令與民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0年10月, 頁3
殷登國 2004 《歳節的故事》,知書房出版社 , 2004年1月
馬重奇 2002 《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國家文化資料庫 高彥頤 編/譯者/ 苗延威 2007 纏足: 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0530
張振興 1997 《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5月
馮輝岳 1996 《台灣童謠大家唸》,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頁3
許金用 1992 《台灣民俗文化彙編 下冊》, 內海國民小學 鄉土文化研究社, 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一日
許金用 1992 《台灣民俗文化彙編 上冊》,內海國民小學 鄉土文化研究社, 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一日
陳正之 1990 《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文化》, 台灣省政府,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陳建忠 2007 〈台灣小說史論〉《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史論》(臺北市: 麥田出版 2007)
陳建忠,應鳳凰, 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2007〈台灣小說史論〉《差異的文學現代性經驗/陳建忠》(臺北市: 麥田出版 2007)
陳國章 1995 《台灣地名學文集》增訂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印行,1995年 9 月
陳金田 1982 (編)《台灣童謠》,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頁80
莊永明 1996 <百年來台灣歌謠略傳>,收入張炎憲(總編輯):《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8月,頁169
曾景來 1994 《台灣的迷信與陋習》,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舒蘭(編) 1989 《中國地方歌謠集成》,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89年7月,第18冊《台灣省‧情歌(四)》頁28-37。
黃文博 1993 《趣談民俗事》(台灣民俗趣談),臺原出版社,1993年1 月
黃文博 1994 《閒話人鬼神》(台灣民俗閒話),臺原出版社,1994年12月
黃宣範 2004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
黃玲玲 2000 《蕭麗紅小說研究》,中興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秀芳 2005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2月
董忠司 2001 《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1年12月
鈴木清一郎1989 《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
臺南縣鄉土教材 1995 臺南縣政府 出版,民84
趙元信,何錫蓉 1995 〈奴性與人性的較量〉,《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出版社, 1995) , 頁80-112。
劉文三 1978 《台灣早期民藝》,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八月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 2003 《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八月
鄭良偉 1989 《走向標準化的臺灣語》,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年2月
戴寶村、王峙萍 2004 《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 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11
M. Halbwachs 著,華然、郭金華譯 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四)、蕭麗紅文本
蕭麗紅 1999 《桂花巷》,台北聯經,民66年1月(1版),民88年7 月(1版33刷)。
蕭麗紅 1997 《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民70年6月(1版),民86年9月(2版57刷)。
蕭麗紅 1996 《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1996年 (初版),2007年(初版34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