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溫仲斌 Wan, Chung-Pan |
---|---|
論文名稱: |
《瀛奎律髓》評點研究──以方回、紀昀、許印芳為中心 A Study of Fang Hui, Ji Yun and Xu Yinfang's Critique on "Yingkui Lusui" |
指導教授: |
徐國能
Hsu, Kuo-Neng |
口試委員: |
祁立峰
Qi, Li-Feng 李宜學 Li, Yi-Xue 徐國能 HSU, Kuo-Neng |
口試日期: | 2022/12/1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5 |
中文關鍵詞: | 瀛奎律髓 、方回 、紀昀 、許印芳 、評點學 、詩法學 |
英文關鍵詞: | Yingkui Lusui, Fang Hui, Ji Yun, Xu Yinfang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00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8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瀛奎律髓》是元代方回所選評的一部大型唐、宋律詩選集,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清代,引發了眾多批評家的陸續評點。這些批評家不但針對詩作發表評論,也會評點前人的評點,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數方回、紀昀和許印芳,本文即就此三家的評點作研究。
第一章〈緒論〉,提出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和進路,以及前人相關研究的回顧與探討。
第二章〈方回的唐宋「詩人榜」與尊杜〉,透過分析方回的具體評點,重建其唐、宋詩人的排名,以透顯方回的詩學內涵,並非尊宋抑唐或只推崇江西詩派與「一祖三宗」,而是唐、宋並重,甚至是以盛唐為第一的。在宋代詩人中,方回實際上推崇的是陳師道、陳與義和梅堯臣。
方回尊崇杜甫,在《瀛奎律髓》所建構出來的詩學史中,杜甫是其核心。杜甫以前的陳子昂、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在風格和詩法方面影響杜甫,為杜甫的出現作出準備,杜甫之後的詩人,只要能得其一法,便足以成名。因此杜甫便成為詩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和方回詩學系統裏的最高標準。方回以杜甫所開創的詩法為線索,將唐、宋詩人串聯起來,成為一個詩人譜系,並藉此拉攏四靈和江湖詩派,讓他們認祖歸宗,顯示出方回強烈的宗派意識。方回之所以尊崇杜甫,除了杜詩詩法可學和其中展示的儒家忠孝思想外,最大的原因是方回對當時浮靡詩風和卑污士風的極度不滿,故提倡杜詩來對治。
第三章〈紀昀對方回的誤解與他們的歧異〉,紀昀之前的評論家對《瀛奎律髓》的評價是多元的,直到紀昀的評本和《四庫提要》的出現,才扭轉了這種多元的局面,他為《瀛奎律髓》的成書宗旨定調,即所謂宣揚江西詩派和「一祖三宗」。紀昀的定調影響深遠,當代不少研究者仍然以此為說,但其實這是不准確的論述。紀昀批評方回論詩以詩法為宗旨,是其「一生歧誤之根」,又認為方回的平生學問,只集中在變體、句眼和虛字等瑣碎庸陋的詩法上,紀昀對此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但事實上,方回論詩的宗旨和最高標準是「格高」,而格高則需要具體的詩法才能呈現,加上評點學的限制,故方回談論詩法比較多,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方回論詩以格高為第一的重要觀點。
方回認為詩品體現了人品,故人品佳則詩品佳,但紀昀卻在評點中提出「但當論詩,不當論人」,與方回的觀點相反。然而,紀昀在《瀛奎律髓》評點以外的其他論詩文字中,經常談論詩品與人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甚至認為「人品高,則詩格高」,如此觀點,與方回其實是一致的。方回論詩主「格」和「意」,紀昀則主「興象」,則是兩人的另一歧異。更重要的是,《瀛奎律髓》以詩法接引來學,具有通俗詩學的特質,紀昀則是雅正詩學的代表,因此紀昀大力批評《瀛奎律髓》,其實是劍指所有通俗詩學著作,認為它們都是庸俗鄙陋和不足學的。然而,紀昀自己卻寫《唐人試律說》,也以詩法教導後學作應制詩,則又顯示出他的矛盾。
第四章〈許印芳之詩法論與對方、紀二家的回應〉,許印芳最推崇沈德潛的詩論和紀昀的評點,受他們的影響,許印芳也成為了一個儒家詩教的維護者和傳道者。許印芳的詩法以聲律和章法為主,聲律方面,他將詩的聲調分為古調、拗調和平調,對分析聲律有很大的幫助,他又指出吳體即拗律,與現代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可見其卓識。章法方面,許印芳認為詩作的「氣體神骨」必須透過渾然一體的章法來呈現,而章法的渾成,則需要絲絲入扣的句法和字法來撐持,因此,章法、句法、字法,必須要做到高度的統一,而要歸於渾融的境界。只有這樣,「氣體神骨」等美感特質才不會落空,在許印芳眼中,詩法不是村學究的作詩死法,而是具有通往形而上的詩歌美感的鑰匙。此外,只要許印芳不滿意的詩作,他都會為之改正,這在選本批評中是罕見的行為。
許印芳對方回的評價是劣多於優的,對紀昀則反是。他認為方回的缺點在於「舍氣格而專求字句」,其實是批評其不明章法。至於紀昀,則深得古人筆法之妙,又能針砭當時人作詩空洞的流弊,但他也有評詩苛刻和呆講本句不知變通的毛病。紀昀有些評語講得不清楚,許印芳則加以推衍闡發,有益於後學。
第五章〈結論〉,總結本文研究所得,並指出本研究所透顯出的詩學問題,乃是「術」與「道」的融貫問題。
壹、傳統文獻
〔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韓偓著,〔清〕吳汝綸評註:《韓翰林集》,臺北:學生書局,1967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詩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宋〕蘇舜欽:《蘇舜欽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黃庭堅著,任淵、史容、史季溫注:《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宋〕陳師道著,任淵注,冒廣生補箋:《後山詩注補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正生書局,1972年
〔金〕元好問著,狄寶心校注:《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元〕方回選評,〔清〕紀昀評點:《紀批瀛奎律髓》,臺北:佩文書局,影印《瀛奎律髓刊誤》懺花盦本,1960年
〔元〕方回:《桐江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22冊,影印宛委別藏鈔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正生書局,197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金聖嘆:《聖嘆選批唐才子詩》,臺北:盤庚出版社,無出版年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王英志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新編》第8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紀昀:《紀曉嵐文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清〕紀昀評點:《紀批蘇詩選粹》,臺北:佩文書社,1965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曾國藩:《曾國藩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何文煥編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許印芳:《詩譜詳說》,收入《雲南叢書》第47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許印芳:《陶詩彙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6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郭紹虞選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寅彭編:《清詩話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貳、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放:《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丁放:《元代詩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文師華:《金元詩學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石明慶:《理學與南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呂思勉:《宋代文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汪中:《杜甫》,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吳森:《比較哲學與文化》,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汪辟疆:《汪辟疆詩學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周裕鍇:《禪宗語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年
夏敬觀:《唐詩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徐培均:《歲寒居論叢》,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
陳衍:《石遺室詩話》,遼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永正:《沚齋叢稿》,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文華:《唐詩史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文華:《杜甫古體詩選講》,臺北:學生書局,2021年
梁昆:《宋詩派別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張夢機:《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張夢機:《讀杜新箋──律髓批杜詮評》,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張夢機:《藥樓文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張文勳、鄭思禮、姜文清:《許印芳詩論評注》,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健編著:《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許總:《杜詩學通論》,臺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莫礪鋒:《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7年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黃瓊誼:《紀昀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賀治起、吳慶容:《紀曉嵐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曾明:《詩學「活法」考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程千帆、莫礪鋒、張宏生:《被開拓的詩世界》,江蘇:鳳凰出版社,2020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詹杭倫:《方回的唐宋詩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楊子彥:《紀昀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
葛曉音:《杜詩藝術與辨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趙齊平:《宋詩臆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廖美玉:《論爭與推激──學杜的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潘伯鷹選注:《黃庭堅詩選》,香港:中流出版社,1958年
潘柏澄:《方虛谷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蔣寅:《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蔣寅:《大曆詩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年
蔣寅:《中國詩學之路──在歷史、文化與美學之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劉開揚:《唐詩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錢鍾書選注:《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錢仲聯:《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1年
鄺健行:《杜甫新議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當代中國人文學術如何突破「五四知識型」的圍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蘇文擢:《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釋印順:《般若經講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龔鵬程:《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
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美〕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二、學位論文
田金霞:《方回《瀛奎律髓》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任永剛:《方回詩歌批評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沈清華:《許印芳詩學思想》,四川: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何世昌:《方回《瀛奎律髓》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邱怡瑄:《紀昀的試律詩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思齊:《論《瀛奎律髓》與《瀛奎律髓刊誤》對宋詩之批評──以蘇軾、黃庭堅、朱熹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徐國能:《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孫凱昕:《方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郭繐綺:《許印芳《律髓輯要》詩學思想探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許清雲:《方虛谷之詩及其詩學》,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楊桂芬:《紀昀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婉培:《方回《瀛奎律髓》詩學體系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英俊:《六朝「風格論」之理論與實踐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三、單篇論文
師長泰:〈王維七律與盛唐氣象〉,《唐都學刊》,1999年7月,第15卷第3期
徐國能:〈方回《瀛奎律髓》杜甫七律選評析辨〉,《東海中文學報》第26期,2013年12月
凌頌榮:〈論方回《瀛奎律髓》對「江西詩派」的再建構〉,《清華學報》新49卷第1期,2019年3月
曾棗莊:〈說吳體〉,《古典文學知識》,2012年第2期
廖宏昌、譽高槐:〈方回與紀昀評點杜甫沉鬱頓挫詩風的不同視野〉,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2年第2期
蔣寅:〈「武功體」與「吏隱」主題的發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月,第4卷第3期
蔡振念:〈吳體詩探論〉,《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新28卷第2期,1998年6月
廖宏昌:〈方回《瀛奎律髓》「老」的審美視野〉,《東方詩話學第七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