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詩怡
Yeh, Shih-Yi
論文名稱: 有機農耕場域塑造-以復興區農山塾為例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c Farming Field – A Case Study of Nongshanshu Farm in Fuxing District of Taoyuan
指導教授: 蘇文清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有機農業有機環境農耕生活場域
英文關鍵詞: organic agriculture, organic environment, farming life, field.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9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9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機農業的理念除了生產外更涵蓋了對環境的友善與農耕生活的實踐,本研究目的以有機農業環境面的精神為目標,以對在地農業的關懷,探討農村聚落內廢棄農務空間的使用,將有機農耕的理念實踐在空間改建,並透過行為活動的介入,以身體勞動的本質,重拾人與物質、與勞動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建立一個具有在地特色的有機農耕場域空間。
    文獻探討從有機農業的發展以及其對環境面的原則至有機產業的發展,進而影響農耕生活的體驗風潮,涵蓋生態、生產、生活面相的體系,包含農務空間的結構與行為活動均為營造農耕場域的參考。
    研究方法以桃園市復興區農山塾有機農場為個案研究,以在地環境為基礎條件、以在地產業為活動、以在地生活脈絡為文化特色,將有機農業與環境、生產、生活構成行為與活動脈絡,與農耕環境行為與場域活動關係連結性,作為設計創作農耕場域空間的構成元素。並透過實際參與農場社群人員從改善基礎空間與體驗活動的經驗,歸納行為活動的空間機能需求,作為建構實踐有機生產、生活、生態的空間場域依據。
    設計創作為將研究方法歸納後的元素置入農耕空間內,在生態面以有機農業的環境精神理念呈現外,以視覺經驗在形式材料上型塑出具有復興區聚落的地景特徵;在生產面上將勞動經驗呈現至物件元素內;在生活面上將地方經驗透過行為活動的空間經驗作為詮釋,透過上述設計手法,創作出具有「有機農業環境」、「在的產業脈絡」與「農耕生活」的有機農耕場域。
    研究所得結論在生態面上,提出有機農耕環境與空間設計的對應關係;在生產面上以新舊空間的共存因應,除作為對農業空間價值的反思,對日後欲建置相關系統的空間類型,提供有助於釐清問題與方向的模式;在生活面上,透過人與自然的互動過程中的感知體驗,建構出有機場域的生活經驗。期許以此模式的建構經驗,找回逐漸被遺忘在地文化與農耕生活價值,重拾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並將有機農耕場域的理念傳播餘更廣泛的社群應用。
    關鍵字:有機農業、有機環境、農耕生活、場域。

    The concep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about the production but also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and lives in farming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spiri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which provides the local agriculture car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use of the abandoned agricultural space in rural settlement. The concept of organic farming practice used in space reconstruction brings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labors, products, and nature in order to build the organic farming with the local culture.
    The literature reviews cove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the environment, the organic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farming lives. The reviews can be defin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o observe, including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ving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e farmhouse and the activities take place in the farming field are also reviewed.
    The research method is a case study, and the case is the organic farm of Nongshanshu Farm in Fuxing District of Taoyuan City in Taiwan.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 as the basic condition, the local industry as the activities, and the local lifestyle a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contribution to b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c farming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pplied in the design of the organic farming field in Nongshanshu Farm. The farm introduces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is built with the landscape of the rural setting in Fuxing District as in the ecological aspect. The experience of labor in farming is represen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products. Also, the experience of local activities and lifestyle is implemen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space.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the project will be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create an organic farming environment, a local industry, and the farming lifestyle.
    In conclusion, the space design corresponds to the organic farming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The value of coexistence of old and new spaces is essential to provide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sig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pace. In the living aspect,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nhanc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organic farming field. Therefore, the association of the ecology, the production, and the living system recreates the value of the culture and farming lives in the rural settlement, 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projec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organic environment, farming life, fiel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研究方法 6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研究架構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有機農業的環境定義與發展概述 15 一、有機農業的發展與定義 15 二、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法的環境面影響 16 三、有機農業的環境構成要素與規劃需求 18 第二節、台灣的有機生產 23 一、台灣有機生產發展概況 23 二、台灣有機生產的制度規範 24 三、台灣有機產業的發展 27 四、從淺層有機的印象到深層有機的態度 29 第三節、農耕生活的面相 30 一、農耕生活與自然的關係 30 二、農耕勞動的生活面相 31 三、農耕勞動的有機實踐 32 第四節、農村空間與行為活動構成場域 33 一、農村土地的功能與價值面相 33 二、農村空間的功能面相 36 三、行為的定義 37 四、場域的定義 38 五、環境與行為的關係 39 六、場域與環境行為活動關係 39 第參章、 有機農耕場域建構與個案研究 40 第一節、有機農耕場域建構 40 一、個案研究方法 41 二、農耕場域行為活動與空間的界定 44 第二節 聚落歷史沿革與環境調查 47 一、復興區發展概述 47 二、交通及地理位置 49 三、族群分佈 50 四、自然環境 50 五、文化景觀資源 51 六、產業發展 52 第三節、 基地環境構成與活動 56 一、 研究場域基地概述 57 二、 環境面相與活動分析 58 三、 生產面相與活動分析 64 四、 生活面相與活動分析 72 第四節、農耕場域空間構成與行為 76 第五節、農耕場域空間社群建構模式 77 一、 社群建構的發展起源 78 二、 社群建構的理念 79 三、 社群團隊的經營策略 82 四、 社群建構的歷程 84 第肆章 、農山塾場域空間設計創作 89 第一節、基地環境現況分析 89 一、環境現況 89 二、空間使用現況 92 第二節、基地行為活動與空間需求的連結 98 第三節、農耕場域空間建構 100 一、空間設計目標與需求連結 101 二、研究面相置入場域空間手法 102 三、生態面相元素置入場域空間 103 四、生產面相元素置入場域空間 104 五、生活面相元素置入場域空間 105 第四節、農耕場域空間設計創作 107 一、場域空間設計概念草圖發展過程 110 二、場域空間設計創作成果 111 第五節、作品展出呈現 13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研究結論 141 第三節、後續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45

    ㄧ、中文部份
    書籍
    黃璋如(1997)。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
    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應用經濟系,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王錦堂( 1985) 。環境心理學。台北:茂榮圖書公司出版。
    張春興(1992) 。張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吳田泉 (1993) 。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Norberg-Schulz (1995)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台北,田園。
    Pred, Allan (1995)。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許坤榮譯)。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出版。
    段義孚 (1996)。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潘桂成譯) 。台北:國立編譯館。
    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 (2000) 。復興鄉志。桃園:復興鄉公所。
    胡兆華 (2001) 。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農耕、文化、生態。
    台北:興大文教基金會。
    Alanna Moore (2004)。揭開石器時代的農耕奧妙-二十一世紀的生態農耕。
    (曾紫玉、陳瀅譯) 。台北:琉璃光。
    Kazuhiro Kojima (2005) 。設計活動吧!-以學校空間為主軸所進行的Study。
    台北:田園城市。
    董時叡 (2007)。有機之談 : 有機農業的非技術面思考 = Something about organic。
    台中市:鼎茂。
    Matthew Frederick (2009)。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台北:原點。
    桃園縣桃園市: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009)。桃園縣復興鄉聚落普查建檔計畫/黃承令計畫主持。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李承嘉 (2012) 。農地與農村發展政策下-新農業體制下的轉向。台北:五南。
    浩然基金會著作群 2014) 。小農復耕好食材、好生態、好市集、好旅行。
    台北:浩然基金會。
    傅琪貽 (2014) 。桃園縣復興鄉鄉志增修上卷。桃園:桃園復興鄉公所。
    傅琪貽 (2014) 。桃園縣復興鄉鄉志增修中卷。桃園:桃園復興鄉公所。
    山崎亮Yamazaki Ryo (2015)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台北:臉譜。
    論文
    林銘洲(2004)。台灣有機米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嘉義大學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曾家綸 (2005) 。從消費者與農民權益論基改作物之管理與規範。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台北市。
    余馥君 (2008) 。人草共生的田園-有機農業中農人與自然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蕭敏君(2008) 。不只是價格-建構生產端農產價值的可能性。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雲林。
    吳崑瑞 (2011) 。村景中的庇護所:田間生活場域之在建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台南。
    陳世雄(2002)。有機農場經營管理實務。
    中華永續農業協會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特刊,12:151~170。
    汪明耀(2005) 。有機村。公農業產銷會訊11月號刊。
    林俊義(2005)。永續農業之理念與發展策略。摘錄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特刊第121號,『合理化施肥專刊』,初版,五南文化廣場。
    王俊豪(2006) 。當有機遇上休閒的創意商機-schwitzer Bio-hotel。國際農業新知30:3-7
    董時叡、陳玉華(2007)。健康農產品價多少。台灣鄉村研究第7期。
    李崇僖 (2008) 。理想與實踐-有機農業的法政策課題。律師雜誌345期。
    吳東傑 (2008) 。有機農業的深層價值- 從剝削經濟到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
    律師雜誌345期。
    陳逸杰(2009) 。以身體勞動的概念探索一種建築營造的可能性。中華民國建築學學會建築學報第70期。
    二、英文部份

    Bergstrom (2005) 。postproductivism and changing raral land use values and preferences,in S.J.goetz,J.s.shortle andJ.C. Bergstrom,ed,Land,use problems andconflcts. causes,consequence and solutions,London :Routledge,pp.64-76。
    De Groot and hein (2007)。concept and valuation of landscape functions at diffent scales,in U.Mander,H.wiggering and K.Helming.ed。Multifunctional anduse.meeting future damands for landscape goods and services,Berlin Springer, PP.15-36。
    John Bellany Foste r (2002)。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Scialabba, N.; Hattam,(2002))。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Series, N°4. FAO, Rome。
    三、網路資料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0日。
    網址: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981
    彭明輝 (2004) 。有機農業與農村。青芽兒雙月刊網誌第八期。
    上網日期:2016 年12月20日。
    網址:https://greensprout2012.wordpress.com/2013/01/02/thoughts_20040708_02/
    國家發展委員會。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0日。
    網址:http://www.ndc.gov.tw/cp.aspx?n=CF41CE1725F4C041
    科技農企業資訊網。上網日期:2016年12月20日。
    網址:https://www.agribiz.tw/source1.php
    林銘洲 (2004) 。國內有機農業發展趨勢。上網日期:2017 年1月30日。
    網址: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ezcatfiles/organic/img/img/721/596739266.pdf
    吳東傑(2004) 。有機農業的深層價值-從剝削經濟到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上網日期:2017 年1月30日。網址:http://www.cihwa.com/pdf/19.pdf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IFOAM) 。
    上網日期:2017年1月30日。
    網址:http://us4.campaign-archive1.com/?u=75bdff144a46c1e451eecde10&id=fa2737c33d&e=d04986f37b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