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聖愛 Chiang, Sheng-Ai |
---|---|
論文名稱: |
《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 《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口試委員: |
陳威瑨
Chen, Wei-Jin 謝淑熙 Hsieh, Shu-Hsi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口試日期: | 2022/07/1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周易 、國中國文 、融入教學 、主題教學 、寫作教學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84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5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為題,於《周易》經傳中探求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與文學底蘊,並於教學應用中落實其義理價值。全文共分六章,除了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架構之外,其餘各章之提要如下:
第二章從《周易》三大向度──「易經」、「易傳」、「易學」三方面引入,首先,分析《周易》經傳結構與思想體系要義,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人道與天道相通」、「人應法天地之道」、「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人的主動性」、「天人和諧整體論」等六個要點,歸納《周易》所傳達之天人關係,掌握《周易》內涵及其發展脈絡,確立本研究的義理系統以及教學上的可實踐性,為後續鑑賞分析奠立基礎;再者,設計《周易》經傳結構相關之教學活動,藉由教案編寫與課程應用,將《周易》之概要落實於課堂教學,透過遊戲寓教於樂。
第三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選文教學,彙整國中國文教材選文,綜觀古典及現代選文,兼採韻文、散文、小說等各大文類,爬梳選文主題概要並將之與《周易》義理相互類比研討。
第四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主題教學,以《周易》文本為出發點,歸納四個主題:「生生之謂易」、「時觀」、「變」、「中道」,依主題闡發義理,並搭配課本文本或彈性課程中對應的選文相互參照,作主題系統教學。
第五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寫作教學,分析《周易》思維架構,發展成「觀察式寫作」、「象徵式寫作」、「歸納式寫作」、「思維建構式寫作」,活化寫作教學,並輔助學生思維創作能力之建構。
第六章結論,分析研究成果,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作為《周易》相關研究者及中學教師,學術研究上或教學實務上之參考。
本文以融入式課程、主題式課程、思維結構寫作課程,綰合《周易》與國中國文教學,試使《周易》思想精粹與國文課堂所激盪之火花相互輝映。
一、專書
(一)古籍(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
1. [西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2. [西漢]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4.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第7冊,2001年6月初版一刷。
6.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張文彬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第19冊,2001年6月初版一刷。
7.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林礽乾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第20冊,2001年6月初版一刷。
8.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邱燮友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第1冊,2001年6月初版一刷。
9.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宋]朱熹:《周易本義》收錄於《周易二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8月。
10. [北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11. [南宋]朱熹注:《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12. 〔南宋〕朱熹集註:《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13.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 [清]焦循:《雕菰樓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8月三版。
(二)周易類今著(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7月。
2.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9月。
3.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10月。
4.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9月初版。
5.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年。
6.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初版。
7. 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臺北:志遠書局,2004年3月10日初版。
8. 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9.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
10. 屈萬里:《易學三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10月。
11. 吳 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12.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13. 林尹等:《易經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
14.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0月初版。
15. 林政華:《易學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5月。
16.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三十週年社慶叢刊,2004年第一版。
17.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18. 南懷瑾:《易經雜說》,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2月。
19.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20.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21.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高懷民,1988年7月。
22. 徐芹庭:《細說易經》,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7年5月。
23. 徐芹庭:《細說易經六十四卦》,北京:中國書局,2009年1月。
24. 徐芹庭:《易經源流──中國易經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25. 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26. 孫劍秋、劉大鈞等:《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教學典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3月。
27.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28.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3月。
29.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增訂初版。
30.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增訂二版一刷。
31. 黃慶萱:《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32. 傅佩榮:《與青少年讀易經》,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2月。
33. 傅佩榮:《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臺北:時報文化,2011年1月。
34.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35.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36. 游志誠:《易經原本原解》,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2月。
37. 游志誠:《周易卦爻辭文學主題解祕》,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0月。
38. 趙韞如編次:《大易類聚初級(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39. 劉玉平:《易學思維與人生價值論》,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40. 劉瀚平:《話解易經》,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5月初版。
41.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初版社,1997年2月5日初版。
42.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
43. 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44. 賴貴三:《國際漢學與易學專題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6月。
45. 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1月初版。
46. 賴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10日。
47.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6月。
(三)其他類今著 (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哲學三慧》,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2. 王靜芝等:《經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民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初版。
3. 王邦雄等:《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4. 朱伯崑:《燕園耕耘錄──朱柏崑學術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5.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月。
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月。
7.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8. 沈六:《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
9. 吳功正主編:《古文鑑賞集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2月。
10. 林尹:《中國學術思想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11.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12.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易文印書館,上冊2002年;下冊2004年。
13.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4.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6月。
15. 高明:《高明文輯》,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16.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10月。
1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18.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19. 張之洞:《輶軒語詳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9 月。
20. 張高評主編:《古文觀止鑑賞》,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1.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22.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2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
24. 程發軔:《國學概論》,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25.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4月再版。
26. 熊十利:《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
27.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28.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4月2刷。
29. 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二刷。
30. 錢穆:《晚學盲言》,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4月。
31. 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二、論文
(一)學報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杜保瑞:《周易研究》,1991年第4期,1991年11月30日,頁12-24。
2. 季旭昇:〈古文字學中的易卦材料〉,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第3輯,2003年3月,頁10-39。
3. 徐芹庭:〈易經的教育思想與易經蒙卦詳解〉,《孔孟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十期,1984年6月。
4. 張文政:〈從易經蒙卦看大易哲學的教育思想〉,《中華易學》第十八卷第九期,1997年11月。
5. 張學智:〈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北京大學學報》第一期,第三十五卷總一八五期,1998年。
6. 楊昌勇:〈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探微〉,《周易研究》第二期,總第二十期,1994年2月。
7. 趙中偉:〈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天」之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2007年10月。
8. 劉述先:〈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形成〉,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
9. 歐陽康、孟筱康:〈試論周易的原初意義與現代意義〉,《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
10. 戴璉璋:〈從《易傳》看儒家的創造精神〉,《鵝湖》,第11卷第5期,1985年11月,頁12-16。
(二)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左慧萱:〈《周易•繫辭》修養論〉,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1月。
2. 李朝木:〈《周易》憂患意識之研究──以憂患九卦之詮釋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2月。
3. 何寶猜:〈周易「志」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8月。
4. 林文莉:〈《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2013年1月。
5. 周甘逢:《周易教育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6. 周仲賢:《《周易》道德哲學之德育意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7. 林妙璘:《《周易》的教育思想》,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林超群:《周易之宇宙論及其人生哲學》,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 徐敏芳:〈《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精神文化義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10. 高秋芬:〈《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暑期班碩士論文,2009年9月。
11. 陳郁環:〈《周易》管理思維向度及其應用之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2006年。
12. 許智偉:《《周易》與高中國文教學及班級經營運用──以教育部101課綱核心古文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4年5月。
13.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14. 蔡文旺:《《周易》哲學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以〈繫辭傳〉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5. 蔡巨鵬:〈《易經》創造思考訓練模式之建構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年7月。
16. 盧玲甄:〈《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8月。
17. 蕭佳琳:〈《周易》思想與班級經營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2012年8月。
18. 蘇佳怡:《《周易》與教育》,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三)會議論文或其他(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 杜保瑞:〈《周易》經傳的哲學知識學探究〉,青島:海峽兩岸易學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時間2002年8月18-22日。
三、教科書(按出版社名稱筆劃排列)
(一)國中國文教科書
1. 南一版國中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10年8月初版。
2. 康軒版國中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10年8月初版。
3. 翰林版國中國文教科書(一)至(六)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10年8月初版。
四、網路資料(按網頁名稱筆劃排列)
1. 教育脈動電子期刊
https://reurl.cc/RrKxrD(檢索日期111年7月20日)。
2.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
https://reurl.cc/e5D477(檢索日期108年10月20日)。
3. 國中教育會考推動工作委員會網頁
https://cap.rcpet.edu.tw/test_4_1.html(檢索日期111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