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亭
LI, Ting
論文名稱: 東沙大王信仰研究:軍管區神明文化之考察
The Research of the Dongsha Da-Wang Belie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ity Culture in Military Control Area
指導教授: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5
中文關鍵詞: 東沙島東沙大王廟軍管區王爺民間信仰
英文關鍵詞: Dongsha Island, Dongsha Da-Wang Temple, military control area, Wangye, folk belief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東沙島的行政區劃歸屬於臺灣高雄市旗津區且目前無常住人口,主要由海巡署及少數海軍、空軍官兵長期駐守在島上。由於東沙島同為臺灣重要之軍事管制區及環礁國家公園,使得東沙大王廟的祭祀內涵有別於臺灣本島其他的民間廟宇,就此發展出由單一職業組成之特殊管理員模式以及相關祭祀活動。
      本論文試圖探討東沙島上的民間信仰,亦以東沙大王廟開基大王的神像作為分析主體,佐以口訪記錄其相關祭祀禮儀與遶境活動。其次,筆者也梳理東沙大王如何受到島上官兵的崇拜及背後所隱藏的群體互動關係。除了東沙島特殊的軍事戰略位置外,最主要仍是因東沙大王廟之廟宇沿革和傳說相當值得考究。
      東沙大王身為島上的「當境神明(tòng-kìng sîn-bîng)」,如同鹿港人會將當境神明的崇拜特質詮釋為看不見的「管區的(kuán-khu-ê)」,意即無形世界的「地方警察局局長」,負責管轄島上無形之靈體並解決問題。至於東沙大王的形象更透過「銘刻」加以堆疊,藉此產生新的詮釋並與舊內涵結合,以呈現其職能。根據筆者親往東沙島訪查的成果顯示,東沙大王信仰正是如此。另外,島上的東沙大王廟主祀為「開基大王」,另有其他同祀神祇。
      東沙大王廟位處外離島,因此研究者除蒐集文獻外,亦實際登島進入田野環境調查,記錄第一手的遶境過程。從而發現到軍事力量和民間信仰的互動關係微妙,一方面仰賴民間信仰穩定軍心,一方面利用權力影響民間信仰,形成異於他廟的地方性特色。本論文將呈現東沙大王信仰的特殊之處,並將其信仰的發展歷程,放置人文歷史之軍事脈絡下進行探討。

    Dongsha Island as a pivotal military control area and the Atoll National Park makes the meaning of its worship ritual differ from other folk religion temples in Taiwan. Dongsha Da-Wang Temple has developed a single-career administrator group and some corresponding worship activitie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lk belief on Dongsha Island. The researcher will delve into the case of “Kai Ji Da-Wang” in Dongsha Da-Wang Temple, speculate on the possible reason and route of how “Kai Ji Da-Wang” landed on Dongsha Island, and record the legend of its inspiration.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will also reveal how Dongsha Da-Wang had been worshiped by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there, and discuss the group interaction behind these rituals and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o Dongsha Island’s strategic military location, the history and legends of Dongsha Da-Wang Temple is also worthy to conduct further research.
    Dongsha Da-Wang as the “Local God (tòng-kìng sîn-bîng)” on the island, just as the Lukang people would interpret the god as the invisible “kuán-khu-ê,” which means “Commissioner of the local police department.” The “Local God” acts like the invisible “kuán-khu-ê,” who is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intangible spirits and solving problems. Furthermore, the concept of “Superscribing” means that when the image of the god changes with time, the new interpretation does not obliterate the original meaning, but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its multiple connotations remain un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investigation, Dongsha Da-Wang belief corresponds to this situa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field investigation to collect first-hand data, including the record of Da-Wang Temple’s pilgrimage which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ngsha Da-Wang belief. Finally, the thesis will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olk belief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military histor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限制  5 (一) 研究場域  5 (二) 研究限制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9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分析  18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說明  23 第貳章 東沙大王廟的史料文獻  25 第一節 發現東沙島  25 第二節 史料中的「大王廟」  28 第三節 小結  35 第參章 東沙大王廟的管理情況  36 第一節 戰後海軍陸戰隊駐防時期  36 第二節 近年海巡署駐守現況  41 第三節 東沙大王廟的管理組織  44 第四節 東沙大王廟的祀神與文物  52 第五節 揭開開基大王的神秘面紗  63 (一) 東沙大王究竟為何神?  63 (二) 開基大王神像解析  67 第六節、東沙大王遶境  74 (一) 民國105年(2016)丙申年東沙大王遶境訪談紀錄  75 (二) 民國106年(2017)丁酉年東沙大王遶境紀錄  77 (三) 民國107年(2018)戊戌年東沙大王遶境紀錄  80 (四) 民國107年(2018)東沙大王廟臺灣本島環島進香活動概況  88 第七節、東沙大王廟的傳說與神蹟  89 (一) 東沙島與大王廟之傳說  89 (二) 東沙大王助人消災之神蹟  98 第八節、小結  101 第肆章 剖析軍管信仰的文化意涵  103 第一節、與東沙島相似的軍管情形  103 (一) 南沙太平島  104 (二) 彭佳嶼  112 (三) 基隆嶼  116 (四) 龜山島   118 (五) 北方澳(海軍媽祖)  123 第二節、水師與民間信仰的互動關係  129 第三節、東沙大王信仰的特質與反思  134 第四節、從軍管廟宇窺探民間信仰  140 (一) 軍管廟宇與權力  140 (二) 軍管廟宇與祭祀圈  147 第五節、小結  153 第伍章 結論  156 參考書目  160

    一、史料文集
    (清)林 豪(編)(1964),《澎湖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胡建偉(編)(1961),《澎湖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陳倫炯(編)(1996),《海國聞見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清)楊炳南(編)(1936),《海錄》,上海市:商務。
    (清)蔣毓英(編)(1977),《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二、專書
    丁仁傑(2009),《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市:聯經。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 : 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市:聯經。
    三尾裕子(著)(1997),〈廟——信仰與社交的中心〉,收於:笠原政治、植野弘子、汪平(譯)(著),《台灣讀本》,頁294-304,臺北市:前衛出版。
    王冠雄等(編)(2015),《中華民國南疆史料選輯》,臺北市:內政部。
    王崧興(1999),《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江韶瑩(編)(2009),《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余光弘(1988),《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光弘(1998),《清代的班兵與移民 : 澎湖的個案硏究》,新北市:稻鄉。
    吳貞正(編)(2013),《南疆屏障:南海駐防官兵訪問紀錄》,臺北市:政務辦公室。
    宋怡明(著);黃煜文、陳湘陽(譯)(2016),《前線島嶼 : 冷戰下的金門 》,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李亦園(2003),《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新北市:Airiti Press。
    李其霖(2014),《見風轉舵:清代前期沿海的水師與戰船》,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建緯、林仁政、吳慶泰(編)(2017),《聖物廕福興 : 大里杙福興宮文物的文化資產分析與歷史詮釋 》,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李政諦等(編)(2012),《海天遊蹤——東沙生態體驗》,高雄市: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豐楙(2009),〈本相與變相:台灣王母信仰的形象變化〉,收於: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著),《台灣王母信仰文化——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49,花蓮:花蓮勝安宮管理委員會。
    李豐楙(2018),《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杜贊奇(2006),〈刻畫標誌:中國戰神關帝的神話〉,收於:韋思諦(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頁93-114,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杜贊奇(著);王福民(譯)(1994),《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中國江蘇省:江蘇人民出版社。
    沈克勤(2009),《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臺北市:臺灣學生。
    沈慈雅(編)(2008),《東沙記憶》,高雄市: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卓克華(2008),〈鹿港金門館-一座清代班兵伙館的新發現〉,收於:《古蹟‧歷史‧金門人》,頁320-322,臺北市:蘭臺。
    卓克華(2015),〈新埤鄉建功庄東柵門建置考〉,收於:《臺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二》,頁384-386,臺北市:蘭臺。
    卓神保(1984),《鹿港寺廟大全》,彰化縣鹿港鎮: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
    周宗賢(2007),《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市:臺灣商務。
    林美容(2008),〈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林氏著,《祭祀圈與地方社會》,頁255-280,臺北:博揚文化出版。
    柯金源(2018),《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新北市:衛城出版。
    洪淑苓(1995),《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再版,新北市:桂冠。
    張 珣(2010),《海洋民俗與信仰 : 媽祖與王爺 》,高雄市:中山大學。
    張家麟(2008),《人神對話:臺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臺北市:蘭臺出版社。
    符 駿(1981),《南海四沙群島》,臺北市:世紀書局。
    許文堂(編)(2015),《七O年代東亞風雲:臺灣與琉球、釣魚臺、南海諸島的歸屬問題》,臺北市:臺灣教授協會。
    陳鴻瑜(1997),《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臺北市:翻譯館。
    游 謙、施芳瓏(2003),《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市:宜蘭縣政府。
    黃文博(1997),《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市:常民文化。
    黃郁晴(2010),《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高雄市: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葉曉祥(2011),《國境之南 太平島—揭開台灣國土最南端的神秘面紗》,臺北市:大旗。
    鈴木清一郎(1989),《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
    廖忠俊(2010),《臺灣的媽祖宮與觀音寺古蹟》,臺北市:允晨文化。
    劉枝萬(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
    鄭資約(2004),〈南海諸島地理志略〉,收於:陳天錫、鄭資約、楊秀靖(著),《南海諸島三種》,頁197-198,中國海口:海南出版社。
    謝宗榮(2015),〈漢文化中的虎崇拜與臺灣的虎爺信仰〉,收於:《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頁122-126,臺北市:博揚文化。
    謝宗榮(2015),〈臺灣的節慶廟會與民俗藝術〉,收於:《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頁232-235,臺北市:博揚文化。
    謝翠玉(編)(2008),《金門縣鄉土DNA》,臺北市:國家文化總會。
    瞿海源(2002),《宗教與社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季刊》,23卷3期,頁1-32。
    石弘毅(1994),〈臺灣「神像」彫刻的歷史意義〉,《歷史月刊》,80卷,頁38-45。
    余光弘(1982),〈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期,頁67-103。
    李豐楙(2009),〈從哪吒太子到中壇元帥:「中央-四方」思維下的護境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卷2期,頁35-57。
    李豐楙(2010),〈「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5期,頁33-70。
    岡田謙、陳乃蘗(譯)(1960),〈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圈〉,《臺北文物》,9卷4期,頁14-29。
    林建逸(2018),〈軍友社、海巡署及國防部聯袂訪視東沙 激勵駐島官兵士氣〉,《海巡雙月刊》,95期,頁2-4。
    林美容(1987),〈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期,頁53-114。
    林美容、蘇全正(2004),〈台灣的民間佛教傳統與「巖仔」的觀音信仰之社會實踐〉,《新世紀宗教研究》,2卷3期,頁1-34。
    林鍵璋(2014),〈新竹市境福宮境主信仰初探〉,《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3期,頁143-165。
    施振民(1975),〈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卷,頁191-208。
    張 珣(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期,頁78-111。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卷6期,頁59-68。
    陳仲玉(2000),〈南中國海諸島上的祠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期,頁275-295。
    陳龍廷(2003),〈鹿港當境神明與居民的關係——以牽車藏儀式為例〉,《臺灣文獻季刊》,54卷2期,頁163-231。
    傅含章(2015),〈從文藝美學角度談關羽形象之演變〉,《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170期,頁76-83。
    鄒濬智(2013),〈臺灣警務人員普遍熱衷關公信仰原因試析(下)〉,《臺灣源流》,64、65期,頁168-173。

    四、研討會論文
    李 亭(2016),〈臺灣外島軍祀信仰:以東沙大王廟及南沙觀音堂為例〉,發表於「鯤海驪珠:港台文學與文化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 亭(2018),〈臺灣外離島軍祀之民間信仰研究:以東沙大王廟為例〉,發表於《第三屆臺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臺中市:靜宜大學。

    五、學位論文
    汪明怡(2004),《臺南寺廟聯境組織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郭富雯(2001),《龜山島海底熱液活動初步調查》,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豐穗(2007),《台灣木雕神像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顏景豪(2012),《規劃北方三島海洋保護區及其對漁業之影響評估》,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六、技術報告及其他
    李 亭(2017),〈東沙島之民間信仰研究:以東沙大王廟為例〉,高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補(捐)助研究生進行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林維捷(2017),〈澎湖南方四島海陸互動與地方知識之動態關係〉,高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補(捐)助研究生進行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陳柏鈞(2015),〈東沙島文史建構與信仰特質-以東沙大王廟為主體〉,高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補(捐)助研究生進行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湯熙勇等(2006),〈東沙海域文史資源調查研究〉,高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劉益昌等(2007),〈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陸域考古遺址調查〉,高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戴昌鳳等(2008),〈北方三島自然資源調查計畫〉,高雄: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七、電子資源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八、英文文獻
    Chia-Ying Ko et al, (2018). “Monitoring multi-year macro ocean litter dynamics and backward-tracking simulation of litter origins on a remote isla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3.
    Prasenjit Duara, (1988). “Superscribing Symbols: The Myth of Guandi, Chinese God of War.”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7(4), 778-795.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7/2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