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若菱
Hung, Jo-Ling
論文名稱: 穩定生活多美好?雙北清潔隊的污名、職業認同與家庭關係
How Wonderful Is a Stable Life? Stigma,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Cleaning Squad of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口試委員: 劉定綱
Liu, Ting-Kang
鄭英傑
Jheng, Ying-Jie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口試日期: 2024/01/0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職業認同去污名化階級教養公務員勞工
英文關鍵詞: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Destigmatization, Class, Parenting, Government employee, Labour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半結構式訪談法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14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垃圾污名,負責環境保護的清潔隊經常面臨不善意的污名情況,然而他們的離職率卻相當低,似乎在工作中仍能建立職業認同。
    本文由筆者與雙北清潔隊的日常相處為始,運用訪談與實際田野經驗,試圖探索清潔隊在污名化的環境中如何能抵抗污名語藝,認同此職業並以它為衡量家人工作選擇、子女教養的依據。清潔隊所受污名來自大眾對完成商品消費過程的焦急,對廢棄物的不願直視則延伸至處理垃圾的人身上;在現代,不只工作者直接面對的羞辱,在社交平台、媒體報導等處都還能見到對清潔隊的不善意言論。藉著探討污名語藝敘事的合理性,盼大眾能對基層工作者保持尊重態度。
    從社會流動與否的角度觀察時,本文統整出清潔隊的代間流動以主動選擇不流動,以及向上流動兩項為主,這樣的選擇與清潔隊介於公務員於勞工之間的階級位置,及台灣社會追求穩定的同時卻望子女成龍鳳的觀念有所關聯。透過清潔隊成員對子女教育和工作選項的安排,本文繪製了台灣的社會空間分布狀態,以圖像展示個案在行動間展現的社會空間觀。

    Within the real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leaning squads often confront unwarranted stigmatization due to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 surrounding waste. Paradoxically, despite the pervasive garbage stigma, these squads exhibit a notably low turnover rate, hinting at the cultivation of a robust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his study commences by detailing the author's daily interactions with cleaning squads in Taipei and New Taipei City.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interviews and practical field experiences, the research endeavors to unravel how these squads navigate stigmatized rhetoric in their polluted work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how they develop a profou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ir profession and employ it as a criterion for family work decisions and the upbringing of their children.

    The stigma attached to cleaning squads emanates from societal anxiety surrounding the urgency to complete the commodity consumption process. This anxiety, coupled with a reluctance to confront waste directly, extends its reach to those tasked with waste manage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workers not only endure direct humiliation but also encounter disparaging remarks on social platforms and in media reports. By delving into the rationale behind stigmatizing rhetoric and artistic narratives, this study aims to foster a renewed sense of respect for these grassroots workers.

    From a perspective of social mobility, this research discerns that cleaning squads primarily opt for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through active decisions to either remain non-mobile or pursue upward mobility. These choices align with the cleaning squads' intermediate class position, straddling the realm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laborers. Additionally, this mobility pattern resonates with Taiwan's societal inclination towards stability, coupled with the aspiration for children to achieve significant succes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how members of cleaning squads shape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work options, this research sketches the social space distribution in Taiwan. Visual aids are incorporated to vividly illustrate the socio-spatial perspectives manifesting in their day-to-day actions.

    謝誌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成為」清潔隊的女兒 1 壹、研究緣起 1 貳、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文獻評述和理論背景 5 壹、清潔隊與階級 6 貳、污名與廢棄物 15 參、人際連結與職業認同 1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2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26 第四節 章節大綱 28 第二章 清潔隊與職業特性 31 第一節 清潔隊的發展歷史與現況 32 壹、歷史中的清潔隊 32 貳、既邊緣而中心:雙北清潔隊工作環境 38 參、非公家單位的清潔隊:公家與私人環境保護服務業的比較 45 第二節 清潔隊的營運模式和雇聘制度 52 壹、清潔隊組成與區隊營運模式 52 貳、扛沙包背題庫:清潔隊的資格培養與公家考試 54 參、清潔隊的每天每年:不只「那默默的一群」 60 第三節 小結 65 第三章 清潔隊的勞動文化與職業認同形成 67 第一節 相較之下的歲月靜好:在勞工與公務員之間 67 壹、「比照職員辦理」下的特點:工友的確幸 69 貳、公務體系中的個人與群體:面對污名的集體方式 80 第二節 歲月靜好有我一份:因工作內容和空間產生的自我定義 88 壹、基層人員的心聲:對維護環境的責任感與自豪感 91 貳、垃圾車裡外的世界:清潔隊「內部的區隔認同」 94 第三節 小結 101 第四章 垃圾的污名語藝與去污名 105 第一節 社會對清潔隊的污名語藝 106 壹、「清潔環境的人,垃圾(職)人」:大眾與媒體的語藝 108 貳、「讓你掃個夠!」:媒體塑造的政治人物語藝——以陳明義廣告被拆事件為例 118 第二節 荊棘的冠冕:清潔隊與最親近的污名者 127 壹、「不可以說我們髒」:家庭的污名與反轉、拆解 128 貳、自我污名和突破:清潔隊子女講述自己 141 第三節 小結 148 第五章 「清」情朋友做伙來 151 第一節 「食好鬥相報」:透過強連結成為清潔隊 152 壹、聽說、掙扎、茫然:強連結推薦的非自願求職 152 貳、不斷聽見、考量、「穩定的保底策略」:親友的覆誦 157 第二節 清潔隊的子女教養:社會流動的期望與矛盾 162 壹、「他們不會來做這個」:利用體制達成階級晉升 164 貳、「要去做那個,不如來考清潔隊」:「保底策略」的邏輯與堅決 176 第三節:小結 183 第六章 結論 185 第一節 不只自在:在社會、工作、家庭之間摸索出的對抗策略 185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8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竟之處 189 第四節 未來展望 190 參考書目 191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94 附錄二 訪談導引 195

    一、專書
    李明仁著,2015,《續修臺北市志 卷三・政事志 衛生與環保篇》。台北:台北市立文獻館。
    林立青,2017,《做工的人》。台北:寶瓶文化。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出版社。
    胡嘉明、張劼穎,2016,《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增訂版)》。台北:政大出版社。
    張晉芬、陳美華主編,《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高雄:巨流出版社。
    許嘉猷編,198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謝嘉心,2021,《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台北:游擊文化。
    藍佩嘉著,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春山出版。
    Alissa Quart著,李祐寧譯,2019,《被壓榨的一代》。台北:八旗文化。
    Anoop Nayak, 2021,Class, Social Geograph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Edward Palmer Thompson著,賈士蘅譯,2001年,《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上)》。台北:麥田出版。
    Erik Olin Wrigh著,李屹譯,《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新北:群學出版。
    Erving Goffman著,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份的筆記》。台北:群學出版。
    James Suzman著,葉品岑譯,《為工作而活》。台北:八旗文化。
    Joy Hendry著,戴靖惠、張日輝譯,2009,《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台北:弘智。
    Mark S. Granovetter著,張文宏譯,2020,《找工作:關係人與職業生涯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出版。
    Paul Wills著,秘舒、凌旻華譯,2018,《學做工:勞動子弟何以接繼父業?》。台北市:麥田出版。
    Pierre Bourdieu著,邱德亮譯,2023,《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臺北市:麥田出版。
    Robin Nagle著,高紫文譯,2017,《垃圾天使: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Tim Dant著,鞏勇慧譯,2009,《物質文化》。台北:書林。
    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2006,《廢棄的生命——現代性及其棄兒》。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Rachel Pain, Jamie Gough, Graham Mowl, Michael Barke, Robert MacFarlene, Duncan Fuller, 2001,Work, class and social life, Introducing Social Geographies, London: Routledge.

    二、期刊論文
    于若蓉,2009,〈社會網絡與勞動市場表現:台灣資料的分析〉。《台灣社會學》(18):95-137。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4:5-47。
    林文蘭,2006,〈優惠或污名?台灣教育補助政策的社會分類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11:107-152。
    林宗弘,2013,〈失落的年代:臺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5(1):1-46。
    林聰吉、黃妍甄,2020,〈台灣民眾眼中的「軍公教」:焦點團體訪談法的實證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6(1):25-45。
    周大鳴、李翠玲,2007,〈垃圾場上的空間政治:以廣州興豐垃圾場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5):31-36。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
    畢恆達,2008,〈保護?矯正?排除?女性專用車廂的性別意涵〉。《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5:89-125。
    鄭英傑,2017,〈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3(4):65-100。
    蔡毓智,2008,〈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6(1):1-33。
    藍佩嘉著,2014,〈做父母、做階級〉。《台灣社會學》27:97-140。

    三、學位論文
    危芷芬,2001,〈華人的關係類型與人際義務〉。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佳卉,2011,《日治時期台灣「汚物」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佑晞,2021,《劉佑唏:考察當代廢棄物:自由、治理與生命》,台北:政治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嘉心,2014,《「做師傅就好」: 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新聞資料
    尉遲佩玉,〈清潔隊一堆大學畢業生 宅神:幹嘛浪費4年讀大學?〉,中時電子報,2018/01/16。擷取時間:2022/01/10 12:40,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6002712-260405
    蔡思培,〈薪優穩定 清潔隊員年輕、高學歷化〉,自由時報,2019/07/21。擷取時間:2022/01/10 12:43,網址:https://news3,.ltn.com.tw/news/life/paper/1304719
    〈「這工作」年薪不到中位數 139位碩博士咬牙搶破頭〉,東森新聞,2021/12/24。擷取時間:2022/01/10 12:45,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business/294424

    五、其他
    莊佳穎,〈「扁帽一族」文化之幻想主題分析〉(未出版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