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冠甫 Chen, Kuan-Fu |
---|---|
論文名稱: |
籃球魂-國小資深籃球專任運動教練敘說研究 The Basketball Soul -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An Senior Basketball School Sport Coach In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石明宗
Shih, Ming-Ts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專任運動教練 、敘說研究 、教練哲學 、籃球 |
英文關鍵詞: | school sport coach, narrative research, coaching philosophy, basketbal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5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臺北市南港國小籃球隊成立於民國78年,成軍25年來獲獎無數,而主要推手就是籃球專任教練陳志方。各級學校籃球運動發展,主要舵手有賴體育教師與籃球教練。運動教練須具備該運動之豐富知識,經驗及技能,擔任運動員體、技、戰、心之訓練與比賽的指導為己任。本研究以南港國小籃球教練陳志方為研究對象,以敘說研究為研究方法,藉由進行觀察及深度訪談,收集資料聚焦研究主題,了解陳志方教練的專任教練經歷,勾勒出陳志方教練的教練哲學。研究結果發現陳志方教練經歷新、舊專任教練制度演變,面對舊制各項福利與制度的不健全,仍堅守教練崗位。轉任新制後,陳志方教練認為新制專任運動教練制度,提供專任運動教練有生活的保障、職場的尊嚴,能無後顧之憂的將所學奉獻給教育界。
陳志方教練的教練哲學,主要有三點:一、秉持「按部就班」原則教導學生,首重生活常規,訓練上訓練上講求循序漸進,決不因求好心切或成績導向,而過度操練學生;二、「文武全才」透過籃球教育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積極的學習態度,堅持從南港國小籃球隊出品的學生,各個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三、「淬鍊品德」以身教、言教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良好的品德。透過本研究釐清我國專任教練制度的更迭,也描繪出一位基層教練對籃球的熱情及教練哲學,透過基層籃球的推廣,埋下籃球希望的種子,廣植我國籃球運動人口,提振我國籃球水平,以期在國際比賽中,為國爭光,爭取最高榮譽。
Abstract
The Basketball Class of Nangang Elementary School was established in 1989. Over the past 25 years, it has won numerous games, and all the achievements have to be credited to the coach—Chih-Fang Chen. The developments of basketball in all schools mainly rely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basketball coaches. Coache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sufficient knowledge, experiences, and skills about the sports, an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s, skills, and strategies of athletes.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Chih-Fang Chen, the coach of Nangang Basketball Team. The research utilizes the narrative inquiry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how Mr. Chen becomes a basketball coach and figure out his coaching philosophy through observatio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nd data collec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r. Chen has been dutiful being a coach when facing the incomplete welfare of the old coach system and the chang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systems. Mr. Chen believes that the new system can offer the coaches with basic living standards, professional dignity, so that they can devote themselves.
There are three main points in Mr. Chen’s coaching philosophy. First, “step by step.” He emphasizes on students’ behaviors and stresses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improve step by step. Second, “master of the pen and the sword.” Through basketball education, the students can have active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and become maters of the pen and the sword. Third, “characters refine.” Mr. Chen equips students with correct philosophy and good characters by showing them his personal examples. The goal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clarify the changes of the coach systems, and to describe the passion towards basketball and philosophy of a coach.
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紅葉。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C.K.Riessman,1998)。
王耀德(1997)。領導理論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的探討。中華體育,10(4),
12-20。
古博文(2002)。設置中央體育行政機關之必要性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2),
37-44。
李震中(1999)。籃球理論。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輔才等(1991)。中國籃球運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李佑峰 (2007)。經驗.知識.記憶--一位高中籃球教練的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政樺(2009)。換個方向,生命變得不一樣:一位運動教練之個人經驗敘說探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文忠(1974)。體育行政。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吳永仁(2009)。尋找、發現、迷失、超越自我-一個籃球選手逐夢經驗的敘說與範疇
勾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明宗(2009)。運動哲學:愉悅+智慧之旅。師大書苑。
江界山(1997) 。從國際級運動教練的養成談我國教練培訓制度的改進。
國民體育季刊,26(4),45-51。
呂佳融(2011)。一位資深手球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萬福(1992)。運動教練的任務、類型及內容。體育與運動,81,32-38。
吳章明(2004)。運動教練的領導哲學。大專體育,72,72-75。
胡幼慧 (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林木俊(2000)。從學習型邁向導向型-談地方政府體育行政組織的永續經營。
載於邱金松等著,體育與行政管理的思考(頁45-65)。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志明(2010)。一個籃球教練的自我敘說-我/MVP/板凳球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志男(2008)。永不止息的小羚羊:一位田徑教練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姚立業(1988)。國際青、少年籃球分齡賽遊戲。我國青少年籃球發展。臺北市:健行。
洪文英(2010)。 焊鑄鐵漢:一位國家級跆拳道教練的教練經驗與哲學(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嘉文(2005)。學校體育法令。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嘉文(2001)。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嘉文、鄭志富(2004)。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
31-43。
翁志成(1994)。運動教練的領導理論與類型。中華體育,7(4),31-38。
陳景星(1996)。教練領導的智慧與哲學。國民體育季刊,25(4),20-27。
陳景星(2006)。教練領導哲學。國民體育季刊,53(3),82-85。
陳妍伶(2010)。射箭團體賽出賽選手之經驗:臺灣北部某大學射箭隊之敘說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榮章(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南家專學報,16,117-128。
陳秀華(1993)。國內發展職業籃球的環境與條件探討。中華體育,7(1),28-34。
莊俊喬(2008)。我國高中籃球聯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許義雄(1983)。體育的理念。臺北市:現代體育。
許馨文(2009)。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聘任管理。大專體育,101,33-39。
黃金助(1990)。國家及運動教練行為之研究調查。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33- 62。
黃志群(2013)。籃球控球後衛之敘說研究-以SBL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
輔導季刊,45 (3),49-64。
黃玫貞(2012)。敘說汗水中的笑與淚: 走過峰與谷的青少年桌球國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信景(2011)。理性與科學的網球人生(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
北市。
張家豪(2012)。國中、高中、大學-籃球教練歷程之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思敏(1998)。找回學校體育的本質。大專體育,37,1-2。
張耿介(1994)。臺灣光復後的早期籃球運動發展概況。臺灣體育,74,23-26。
張玉誠(2010)。「態度、執行、成就」敘說一位田徑教練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曼娟(2014)。時間的旅人。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教育部(1984a)。73 年5 月9 日臺(73)體字第17479 號函。
教育部(1985)。74 年8 月27 日臺(74)體字第36233 號函。
教育部體育司(1990a)。國家體育建設中程計畫(核定本)。體育法規選輯,13-
45。臺北市:作者。
湯銘新(1970)。少年籃球指引。臺北市:中華民國籃球協會。
彭台臨(2011)。運動,是我對生命的承諾:奧運金牌推手。臺北市:博思智庫股份有
限公司
楊照(1999)。悲歡球場。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皎瑜(2012)。優秀女子保齡球選手之運動歷程:敘說與反思(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新北市: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的傳承與重建,運動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頁10-12。
劉一民(1989)。運動教練的自我認識。中華體育,3(3),63-66。
劉衡江(1999)。再創我國大專籃球聯賽新紀元。大專體育,45,7-8。
劉世珍(1994)。籃球往事說從頭。臺北市:臺灣體育雜誌社。
劉德三(2001)。少年籃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新北市。
駱怡靜(2012)。女性資深導師工作經驗之敘說研究-以北部公立國中四位教師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陽教(2002)。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
盧俊宏(2004)。超越運動領導多元模式(MML):談教練角色與運動資優選手的培 養與發展。教練科學,3,1-11。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賴維政(2011)。「樂」在其中、「樂」此不疲的棒球:一位教師兼樂樂棒球教練追求榮
耀與挑戰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薛慧玲、謝志君(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學體育,54,66-70。
顏海波、王婷婷(2009)。2008、2010 年FIBA 規則修訂對籃球運動的影響,體
育學刊,16(6),91-93。
體育大辭典編定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敘事心理與研究,嘉義市:濤石Crossley,
Michele L.(2000)。
二、英文文獻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kula, P., & Denison, J. (2005). Sport and the personal narrative. In D. L. Andrews, D. S. Mason, & M. L. Silk (Eds.).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ports studies (pp. 165-184). New York, NY: Berg.